【紅檜、水鹿與獵人】大盜林時代與傳奇林業大亨

  • 蔡日興
  • 27,483次點閱

※ 接續上一篇:【紅檜、水鹿與獵人】消失的一整山谷森林

1-8 大盜林時代

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到一九五〇年(民國三十九年)之間,中國大陸的狀況百出,到後期對共產黨的戰況只能說是節節敗退。焦頭爛額的中華民國政府雖然指派了一組人從日本政府手上接收台灣,但林業部分基本上都只是在處理交接。這段期間,台灣所有的官方林場可能都很接近停擺狀況。引述林務局網站的一段資訊來描述這個時代──

(一)本局庫存舊台幣十六萬元(合新台幣四元或零點八美元);(二)員工薪資已欠發半年以上;(三)各伐木林場作業設備多已陳舊不堪使用而無力更新;......(七)軍公民及交通需材孔急,材價激漲;(八)全部造林、保林、經理及利用業務陷於停頓;(九)森林火災、盜伐、濫墾層出不窮,年達數百次;

看到這樣的描述,大概不會有人相信還有工人會上山伐木吧。要砍樹當然是在山下盜林才有薪資可拿啊。

我們不妨再參考同時期台灣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

  • 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發生二二八事件。
  • 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發行新台幣以四萬比一換掉舊台幣,等於官方貨幣歸零。
  • 一九五〇年(民國三十九年)韓戰爆發,美國宣布將對遷台的中華民國政府投入軍事以及經濟援助,新台幣所代表的新財政才在懸崖邊緣緊急煞車。

可想而知,那段期間台灣這個島嶼是處在一個非常混亂的時代。而一場大規模盜林事件就在靠近平原的淺山闊葉林地帶爆發開來。

日治時期來台灣的日本人仍是以公務員為主,人數並不多,因此阿里山林場的許多週邊工作其實還是由漢人在執行。而森林鐵路的起點附近區域,也就是嘉義,便成為當時台灣的木材業大本營。引述嘉義市史蹟資料館的網頁描述──

阿里山森林鐵路運送下山的木材,聚集在嘉義市林森西路一帶,成為當時台灣最重要的木材集散地。木場、木材行、鋸木及製材工廠遍布,木材商店林立,南來北往的木材商,帶動旅館、餐廳、戲院、酒家的商機,人口快速增加,貨運業活絡,各行各業欣欣向榮。

戰後,中國大陸各地的鐵路建設需求大起,當時能提供枕木的來源只有被日本統治過且林業較發達的東北以及台灣。但東北被共產黨拿去了,於是大量的需求轉來台灣,把林業後段的庫存清掃一空,造成木材價格暴漲。在日本政府撤出之後,而中華民國政府還無力管好林業的那一段真空期間,這些在嘉義林業圈子工作的漢人就稱王了。這個百年一見的大商機他們當然不會放過,於是他們發展出自己的地下經濟規則,在嘉義、竹山以及其他許多林業重鎮的周邊淺山地區就發生了盜林濫伐現象。而為什麼盜林會集中在這些地區呢?只因為這樣的交通運輸代價才會低啊。

既然是接近無本生意,這些木材商當然是大賺了一筆。而王永慶家族當時也是木材商,也是靠著這個行業取得了真正決定性的資金,也因此才有資本可涉入石化領域。據說王家當時的主要根據地是奮起湖一帶,而據說王永在還因濫伐導致八七水災(一九五九年)變得更嚴重,以觸「盜伐山木罪」代兄入獄^1。

而中華民國政府顯然有從當年在大陸的失敗經驗學得教訓。讓舊台幣狂貶的官方貨幣歸零政策並不代表政府把民間的錢就此吸乾了,它只是導致經濟活動地下化,讓一切變成地下匯兌與古老的黃金交易。缺錢的中華民國政府最終還是必須與地下經濟妥協,必須把這些暴富木材商的資本引出來,讓它能協助建設,讓它能產生稅收。這應該也是當時美國同意給予美援的前提──大家必須要一起出錢,而不是單純把美國人當凱子。一九五四年(民國四十三年)王永慶被找來投資PVC應當就是這種思維之下的結果。

但由此我們也不難看出當年的中華民國政府其實是很窮的。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才剛失去中國大陸的統治權,上百萬人渡海逃難後才剛在台灣安頓下來,初期政府的財政很不穩定,幾乎是完全押注在軍隊、公務員和外省移民身上,要撥錢從事全新的林業建設的可能性根本是零。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五六年之間,政府當局只有把日治時期的林場恢復、維持並稍稍擴建而已。此時期的高山伐木還是只有使用森林鐵道,直到一九五六年(民國四十五年)的大雪山林道計畫施行,台灣才出現第一條高山林道。

此圖連結自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人文歷史網頁

大雪山林道計畫有很深的美國因素在裡面,基本上主要的技術和資金都來自美國。這個時代的科技發展使得採用石化燃料的卡車,變成一個合理的工業運輸選擇。高山林業的運輸方式也註定要從高建設成本的森林鐵道轉向現今低建設成本的林道。當時絕對沒有人會料想到,林道的引入竟然會對台灣的高山生態造成如此致命性的破壞。

而高山地區的公路建設也同時成為時代潮流,並被賦予國家安全的意義,台灣這三條橫貫公路就是這種思維之下的產物。

  • 一九五五年到一九六〇年(民國四十四年至民國四十九年)──中部橫貫公路。
  • 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六年(民國五十二年至民國五十五年)──北部橫貫公路。
  • 一九六八年到一九七二年(民國五十七年至民國六十一年)──南部橫貫公路。

這三條橫貫公路,尤其是中部橫貫公路,其實就已經製造了生態路廊被切斷的問題,但當時是沒有人會去想這些的。而因為資金集中於中部橫貫公路建設所產生財政的排擠效應,在大雪山一案之後,台灣高山地區最重要的新增林業開發案並非來自政府自身的資金,而是來自民間的力量──另一位傳奇木材商孫海先生。

^1 引自維基百科──王永慶網頁。可是這個民間傳聞一直缺乏官方入獄紀錄與以佐證。


1-9 傳奇林業大亨

要想像孫海先生的財力,得先概略了解其前半生的奮鬥。

孫海先生於一九一七年出生在雲林口湖,十六歲(一九三三年)就到當時台灣木材業的大本營嘉義去工作。傳說孫海先生的第一份工作是伐木工人。當年各行各業都是先做學徒,有本事就自己創業,孫海先生就這樣成立了振昌木材行。

孫海先生的前半生缺少口述小故事描述,也許是從事地下經濟的那段真的不能多說。報章文獻上有記載的只有一件比較特別的事情。孫海先生於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此時他三十二歲,入行十六年)在羅東設木材防腐工廠,將木材經防腐處理後可延長壽命作為電線桿之用。一九五五年又在嘉義設立木材防腐工廠。一九五五年(民國四十四年,此時他三十八歲,入行二十二年)孫海先生的注油柳杉電線桿成功透過林務局外銷南韓,這是台灣第一次成功外銷電線桿。此事有特別被寫進林務局的歷史中^1,想來是被某個官員當成重要政績。這樣看來,孫海先生應當早已和林務局內部有一定的熟悉度了。

由此也可看出,孫海先生的事業並非單純靠政商關係在維持,還是有技術以及商業模式的創新。但是,政商關係也絕對是如虎添翼的一個因子。

一九五八年(民國四十七年),孫海先生標到了丹大第八林班第一小班的伐木權,但附帶條件居然是要開拓六十二公里的林道還有一座六十公尺長的吊橋^2!

光從上面這段描述,其實就可以嗅出這個標案的不尋常。首先,稍有社會經驗的人都看得出,要敢接受這樣的條件做這種生意,「裡面」一定要有特殊關係。其次,丹大第八林班在哪裡?它其實就在中央山脈旁邊!這點就更看得出孫海先生的神通了。

此圖連結自台16線孫海橋之簡介網頁

當年政府是嚴厲防止漢人和原住民有所接觸的,要入山一定要嚴格交待目的。比方說入山理由寫訪友,那要訪的是原住民部落裡的誰?這都是得清楚交待的。那個時代要能爬山的人,身分也都是要清白無疑的,根本就沒有多少一般人可以接觸到山區的地圖。那麼,孫海先生是用什麼方法知道中央山脈旁邊的丹大第八林班第一小班是值得投資的?大商人孫海先生當然不會有空去全台灣的深山走透透,丹大林道沒有開好之前當然也沒有路可以讓他搭車去現場考察。基本上這不是裡應外合而已,整件事應當是從林務局內部開始就已經一條龍保證包到好的等級了,只是不知道掛保證的官員層級有多高。

果然,從一九五八年(民國四十七年)到一九七五年(民國六十四年)這十七年,丹大的原始森林,絕大部分由孫海先生的公司得標^2。這條由孫海先生所開設,正式名稱是丹大林道的道路,它有個別名就是孫海林道;而跨越濁水溪的吊橋,其名稱就是孫海橋。以現代的觀點來看,這有點像是山上另有一位孫海大王在統治的意思。

除了一九七五年(民國六十四年)到一九八三年(民國七十二年)這八年因為林道產權發生糾紛而暫停開發,一九八四年(民國七十三年)開始又繼續是孫海先生的公司得標^2。這還真是非常地不簡單。

不過即使有這樣的神通,就當年的報紙報導來看,孫海先生這樁生意一開始還是有點失算。報上說他投資了兩千八百萬,但因為林政單位低估開路成本造成他損失慘重,他只好找上農林系統的官員去幫忙陳情,驚動了層峰,最後直接去幫他申請美援。這是第一個申請美援的民間林道建設案,一九六一年(民國五十年)負責的美國官員還去丹大第八林班看過。

當時林道開工的規模是^3──

向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聘用退除役官兵一千三百多人及兩千多名工人。

有趣的地方是,一如發生在武陵農場的狀況,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想盡辦法要解決軍隊的勞動力過剩問題,或者說是軍餉發不出來的問題。所以在官民默契,或講白一點是利益交換的時候,連退輔會都要跑進來扮演一個角色。

但孫海先生真的有因為林政單位錯估開發成本而損失甚大嗎?也有報導說這條林道其實只用半年全靠人力就打通了^4。若真是如此,那申請美援此事就十分耐人尋味了,是純粹想要更高的利潤?是有地方要打點?或是政府裡面有人就是想要多跟美國人要一些錢?真相如何已經無法得知了。

如果林政單位真的有低估成本的問題,這大概是因為那時不曉得要做地質調查的緣故。從孫海橋一路到六分所這段路雖然沒有砍樹,但到現在還是幾乎每年都在崩。那段路的地質真是奇糟糕無比,硬要修出這麼寬一條路就是這種結果。我還記得當年在丹大林道搭乘運送高麗菜的菜車,不時看到一顆車輪晃出路邊懸崖的那種驚悚。

還好這種大卡車的輪子有很多顆啦。

而孫海先生在這個丹大第八林班所圖的會是什麼珍貴木材呢?當然就是檜木。在孫海先生之前,檜木開採一直是日本企業和前後兩個治台政府才擁有的特權,大家都等著要看孫海先生這場豪賭的利潤有多麼豐厚。

^1 本小節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參考維基百科──孫海網頁。但有關此事的時間點,林務局歷史所記載與維基百科所依循的聯合報報導相衝突,時間差了二年,似乎是提供聯合報報導素材的敘述者把電線桿和枕木兩次外銷弄混了。此處依循林務局歷史所記載的時間。

^2 出自賴春標先生一九八七年(民國七十六年)九月人間雜誌第二十三期「丹大林區砍伐現場報告」一文當中,巒大林區管理處秘書李如順先生的口述。

^3 引自維基百科─孫海網頁。

^4 出自楊順發先生──車埕撫今追昔憶大伐木年代一文。



※ 本文摘錄自《紅檜、水鹿與獵人》,此書為一本五萬字的免費電子書,描述跨越百年的台灣山林生態歷史,對近三十年來台灣高山地區野生動物數量的劇烈變動提出觀察,並試圖分析其主要原因。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