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百科】山難事件漫漫談 山難危機自處與求援(上)

  • 柯正民
  • 27,789次點閱

編按:此文為山難救助協會教練柯正民先生所撰寫,以救難人員的角度聊「山難危機自處與求援」,包含以下子題「如何防範山難事故發生?」「當山難發生後如何處置?」「在危機當下我能做什麼?」「我如何作對外求援訊息?」與「結語」四大章節分述,由於篇幅很長,為方便閱讀分為三篇刊登。

【戶外百科】山難事件漫漫談 山難危機自處與求援(上)
【戶外百科】山難事件漫漫談 山難危機自處與求援(中)
【戶外百科】山難事件漫漫談 山難危機自處與求援(下)


前言

台灣山域地形環境非常的特殊又複雜,從0度公尺的海平面瞬間拔起可逵3952公尺的高山環境,在3萬6千188平方公里的山岳海島型國家,可說是全世界中密度最高而且非常獨特的山岳環境。為了讓一般民眾能快速的了解,現實的山岳環境,我們將這個環境把衪概況性的區分三個帶區。「熱帶山岳」、「溫帶山岳」、「寒帶山岳」。

從海平面0公尺到1500公尺,在我們日常生活周邊的戶外環境,是讓民眾閒暇之餘的運動訓練場所---屬台灣的「熱帶山岳」。亦是「郊山山岳」。

從1500公尺到2800公尺之間,是台灣山岳最為複雜的叢林雲霧帶,白天悶熱、夜晚濕寒、日夜溫差極大,植被繁衍非常茂盛,林相都為闊葉林帶,濃蔭遮天秘境幽深,通常只有熟悉當地環境的獵人或特定研究人員才會進入之外,平時是鮮有登山者會進入的區域,亦是台灣山野最為複雜的生態環境---屬台灣的「溫帶山岳」。在台灣我們稱為「中級山岳」。

從2800公尺到3952公尺之間,就是台灣五步一座山三步一處景,每當我們佇立山頂時,跟前的美景進入眼廉…雲海、晚霞、山峰、溪流、峽谷、草原,都是屬於最特殊、最美麗引人入勝,最讓民眾魂縴夢迴、留戀駐足的場域,亦是我們引以為傲,全世界密度最高的山岳型態,民眾喫而不捨努力追逐的高山百岳---屬台灣的「寒帶山岳」。

由於台灣環境特殊,通常可由熱帶海平面到高山寒帶。即可一天來回三個氣候層,更造就了台灣這個山岳多元化,特殊稀有動、植物的生態環境景觀,更是成為登山者追尋山岳、踏足山林、壯遊山巔的夢想環境。人們不斷的追逐山野、走訪山岳,難免會因一些個人因素,如身體適應度、登山經驗、揹負能力、對山野的認知等有所不同,以及其他不確定因素,或登山能力的懸殊。乃至於一時的不慎、失誤,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山難事故」。

(圖/柯正民)


山難危機自處與求援

何謂「山域事故」? 凡在野外登山活動,超出計劃行程時間未下山回家者,或由本人或第三者對外報案,請求協助救援的事件,多屬「山難事故」。

談預防山難事故的發生 我們必須先來瞭解其主要因素有那些,如:迷途失蹤、滑落墜崖、急性高山症、身體疾病、風寒失溫、心肌梗塞、暴雨受困、遲返未歸、過變疲勞、高估能力、缺糧挨餓、摸黑失足、冰封受困,對外所做的請求協助等等。山難事故報案原因可說是五花八門。近期因報章媒體與民眾的強烈輿論---對山難救援不利,被告國賠的報導。使得公部門不得不拉緊神經,一旦接獲民眾山難報案,只想快速的將案件處理結束,就得儘速的申請直升機加入救護行動。

現今民眾的登山慣性,時常「高估自我能力」,總是認為「山難事故不會發生在我的身上」,「心存僥倖」的心態就勇闖山林。當他們走入山林,登山之後才發現,自已的體力不能負擔時,行程並不是他們想像中那麼容易攀登,在走不動、不想走、身體稍有不適應,動不動就要求申請直升機。小黃(直升機)就成為他們最快速的計程車來使用!就連山老鼠走累了也都會虛假謊報山難事件。因此時常看見民眾濫用直升機來做救護資源。

再加上媒體強力不實的報導,多數未經深入了解與求證,且易傾向於誇大聳動之言詞,讓一般不了解登山環境的民眾,誤以為登山是一種非常危險的活動。誤信山難事故--就成為浪費公帑,勞民傷財的戶外運動災害事故代名詞。

(圖/ 123rf)


1.如何防範山難事故發生

真正要防範山難事故的發生,在發生後要如何自處與自救求援,是我們一直希望民眾都能儘心學習的課目,大致可把它歸納到教育與技術兩個層面來談,這樣感覺就比較不會那麼的籠統。唯一的治本根源就是鼓勵民眾接受山野教育,透過實質的教學體驗,提升自我對山野能カ的應變技巧與技術。也是每一位愛好山林的朋友必修之課程。

然而山野教育的範疇可以包含很廣,包括觀念層面與實質的應用層面。觀念層面:如個人的思考模式與大家的想法、看法、作法、處理態度都會影響到人與人之間、團隊與團隊之的合作默契。實質的應用層面:如登山規範中所包含的路線規劃、人員篩選、裝備選項、應變計劃、行政保險、協作人員、山野生活(糧食整備、紮營要領、營地炊煮、尋水覓源、植物辨識)、車輛接駁、留守人員。還有如技術技能項目之中:繩索運用、地圖判讀、定位導航、攀降技術、攀岩技術、溯溪技術、野外求生、氣象研判、叢林追蹤、雪地技術、救援技術等等。這些應用層面的輔助,加上正確的觀念,團隊相互合作的默契,有助於在危險路段、天氣惡劣時、人員狀況不佳、物資與時間皆缺乏的狀況下,可隨機調整前進、後撤的應變作為,有效處置與人員的控管、節制、物資分配,以降低可能發生的風險管理。

務實地進行上山前的準備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事先可有研讀行程記錄與路線規劃,研判過地圖,並了解自己將要行走路線周遭的地形環境,該做什麼樣的準備與攜帶何種裝備、糧食,都是活動的重點!地圖判讀或GPS、指北針運用、山區天氣狀況判讀都不得馬忽。若是遇到危險地形時基本的繩索確保,或是如何尋找高繞路線通過。活動期間遇上颱風、溪水瀑漲、步道崩斷、人員狀況不佳等等,這些都是考驗著所有人的應變能力與機制掌控,團隊的默契來自於彼此之間的相互信任與扶佐,(自私、猜忌、不合群、我行我素、不聽指示、這絕對是隊伍的毒瘤,領隊必須果斷的處理。)更不得依賴領隊嚮導能給于您任何的幫助,為有自我提升山野生活技能才是保命之道,也是如何防範山難發生最重要的一環。若是要上山的民眾都能透過山野教育提升自我對山林生活的認知,即可掌握防範山難發生的關鍵重點。

(圖/ 123rf)


每次看到山難事故發生,所有的民眾都在看,都會指責官方沒有什麼救援作為,為什麼把救難人員放置在不對的區域,為什麼看得見確不去救,延誤了救援時機。指責登山路徑沒有維護、指標不明顯、山域那麼危險為何還要開放、為何不封山、指責山域搜救隊員不夠用心,速度不過快、沒有進展。結果最應該被指責的登山者反而像是宇宙地球世界超級無敵最脆弱的個體,完全不能加以檢討指責,並且儘量的去訶護避免那小小的心靈再受傷害。山難的當事者若是不幸罹難,就會說人死為大讓他安心走吧。若是僥倖生還,則又會說「好裡加在」平安找到就好。社會公義是這樣嗎?我們的社會在變,人心也一直在變!變得是非不分…抗壓性非常脆弱,無法承擔的事實就怪罪別人,總是西瓜靠大邊,正義感在那裡?

人類因有冒險犯難的精神而瞭解地球,開創現今富裕的文明社會,同樣從事戶外活動有一定的危機風險,這些危機風險的評估,是每一個人以生俱來,就必須要自我承擔的風險管理,絕對不是任何一個人(包含父母),可以來對你做任何的控管,一般人(包含父母)只能從旁指導你、教育你、協助你、提醒你,做以不做必須由你作決擇!你必須要自我承擔責任。

事實上,登山步道山徑真的不安全嗎?步道的標示真的很不清楚嗎?官方真的完全都沒有作為嗎?如果你真的無法走在山林中的正確步道之上,你為什麼不選擇,跟著一個經驗豐富、有應變能力、有責任感的領隊、嚮導隨行呢?如果你沒有雪地經驗,為什麼還要貿然帶著不熟悉的裝備直衝雪地呢?明明就知道天候不佳、會下雨、會下雪、有危險,你為什麼還是要選擇這樣的行程安排?明知所冒的風險極大,結果卻還是決定冒險出發!這時登山者所冒的風險,必須深思慎重風險評估,不得轉嫁成為大家共同承擔的責任。登山者在上山之前請多想想,自己的能耐和裝備,到底可以承擔多少強度的風險,更不要太過於樂觀的高估自已能力,也不要把山下的生活習慣帶到高山使用,因高山有一定的氣壓與風寒,應隨時注意風變保暖才能明哲保身。山林野地不危險,是登山的人讓衪變得很危險,如同高速公路本身平坦不危險,但是開車的人讓衪變得很危險。所以山難發生最終的責任還是要歸咎於登山者本身。

(圖/ 123rf)


依據雪山迷途事件來分析:事後成為英雄到處演說分享還原出事經過的真實情形,以供給後人當成借鏡。嘉明湖 過度疲勞引發高山症暈倒事件事後貼文:也成為大家分享寶貴的登山經驗,提醒登山者多做準備的山難實錄。

當事人紀錄著說:「感謝所有的救難人員,這條命,是您們救回來的,向救難人員獻上萬分的敬意與歉意。再多的感謝,都無法將此次救護下山的感謝及造成社會資源浪費的抱歉全部道盡。在此,也想將此次的經歷記錄下來,供日後山友們上山的參考」。

但現實會有那麼多的幸運嗎?搞不好再過幾天還會有人陸續的寫出他的個人遭遇來告戒大家?如果你不慎重的記取這些教訓依舊我行我素,下一個能寫遭遇記錄的人,會不會是別人為你而寫?人是健忘的動物!有許多的前車之鑑,這不是笫一次,我相信也不是最後一次。

還是奉勸要進出山林活動的朋友,好好用功學習各項山野生活技能,如此可以自救保身亦可協救他人,以降低山難事故的發生,是進出山林活動安全的不二法門。送給大家一副對聯「留得青山綠水在,山岳美景隨時來」橫批:「依然我還能健在」。

(圖/ 123rt) 


參考資料:

  • 高山症的治療與應對資料摘錄~王士豪醫師
  • 封面攝影:柯正民 先生

原文出處


系列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