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這本書主要就是替「為什麼爬山」嘗試找出一個答案之下的紀錄與產生。「為什麼愛山的人不管有多累,都不會減低走向山的熱情?山的魅力在哪裡?我想每個人的解讀都不同;有人認為山的魅力在於沒有擾嚷的噪音,全然清新的空氣,一種真實面對自己的孤獨,面對自己的身體極限與生命脈動,讓人有一個空間想想怎麼對自己的生命交待。也有人認為山的魅力在森林中跳躍的小動物、在懸崖上悠悠綻放的小花、在苔原上安靜覓食的小蛞蝓,那種怡然自得的生命、樂天知命的感覺與活力,無不讓人重新審視自己存在的價值。山的魅力甚至藏在狂風暴雨或冰天雪地裡,讓人震攝於大自然力量的同時,也感受到山野活動中必須擁有的信賴與依靠,那是一種與生命共同體的心靈交融。山的魅力也在爬上頂峰,從最高處看世界,世界就在腳底下,油然而生一股遠眺的豁達。這些大概都是為山著迷的朋友們,不斷走向山的熱情動能。」
當我還是小小學妹的時候,某一次前往花蓮,學長提到,在兆豐農場裡,有山社學長拾方方的銅像,他去攀爬聖母峰,在沒有人知道是否登頂的狀態之下,在回程途中迷了路,永遠的失去了聯繫。
那時聖母峰就像在許多人心中那樣的,光用想像,祂的影子就盤據了我記憶心靈的一角。而登山者在世俗的眼光裡,接近瘋子的行徑,總是令人難以理解。「人到了一定年紀,想要改變現狀、想要做白日夢的動力,也就變得愈來愈小,因為可以當成拒絕的藉口總是愈來愈多。而我們似乎就是身處在這樣的一個社會氛圍之中,身邊的人總是不斷告訴你或暗示你:『要務實、要選擇一條確定安全的路…….』於是,我們總是看著不變的風景,在生命中流動。」作者提到「許多極限登山的登山者,與家人的關係都非常親密,絕大多數都是屬於非常熱愛生命的人格特質,所謂『自殺』、『糟蹋生命』的標籤,實在是很難貼在這些登山者的身上。既然如此熱愛生命,卻經常要從事對生命有極大威脅的活動,豈不是自相矛盾?如果能夠更加瞭解極限登山的精神,更加瞭解這些在極限環境裡進行攀登的登山者的內心世界,或許,你將會發現,這些人其實正是因為太過於熱愛生命,而選擇以這樣的方式,來展現生命的美好。」
梅峰的前同事,也是七頂峰成員之一的江秀真,輾轉送給了我這本書。她曾問我,改天有機會要不要試試看去遠征?我記得當時斷然的對她說,我沒有這個打算。我嚮往,但在我生命中,有別的遠征要進行。我想這大概也是她送我這本書的一個善意吧!希望與我分享不要輕易自我設限、嘗試生命中不同可能,與美好生命經驗的分享,謝謝她,讓我遇見了這樣一本用自己的勇氣與生命激勵人心的好書,也敬佩台灣的探險者能夠在企業與許多默默的個人助力,當然更重要的是探險者本身絕不放棄的堅持之下,成功完成七頂峰的攀登,而更衷心感謝作者將整個過程整理記錄分享,讓台灣其他的探險者,可以站在這樣的視野之上,往更遠的頂峰眺望。
「忘不了的就埋在心底,不用四處宣揚。」
「不能回本的東西,至少要能留下一份美好、一種典範。」
「如果你有做這種事,就應該把過程好好紀錄下來。」
「有一種人,他會選擇走一條不是預期中的路,甚至走到了路的盡頭,明明沒有路可以走了,他卻還可以走到路的盡頭之後,這種人叫作『探險者』。一個人要走到路的盡頭,可能需要許多的堅持與耐心。但是,一位探險者要走出盡頭之外,則需要絕對的勇氣,以及,對於生命不同想像的渴望,因為他想要看見盡頭之後的風景,而且,他不認為盡頭就是盡頭。」
「如果爬山不再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對於挑戰與樂趣的追求,有了壓力的產生與伴隨,登山者願意承擔嗎?或許我只能說,這就像爬山的過程一般,你無法自己決定,但是重點在於登山者能不能接受這些無法由自己決定的決定。」
「在山裡面,你無法完全決定你自己,而我們總是必須學習接受像這樣的決定,因為沒有人能夠完全瞭解自己的狀況,也沒有人可以完全掌握眼前山的狀況,於是,此時在自己與山之間將出現一道黑隙,你可以決定跨越過去,落入一個未知的黑暗之中,也可以選擇留在原地,擁有存在的可踏足之地。」
「『因為,我在這裡能夠證明自己,在這裡能夠找到一個別人能夠肯定的地方……』我們總是需要一個位置,在這個社會之中,『登山者』,究竟是不是一個位置?」
「只是,當你要論定一件事時,千萬不要拿自己當尺去量別人,凡事都很多面。」
「真正是,當活動結束時,你能為台灣付出或做些什麼。」
「現在的登山者似乎已經不再在意何謂『困難』,反而更加在意如何讓事情變得更加『簡單』了…….」
「完成了前人認為不可能的事,而這就是登山精神。」
「意志力的續航力,是區分一位優秀登山者的判準。」
「一般人選擇主動避開危險,探險者卻選擇主動進入危險,兩者之間是一個摸不到、搆不著的遙遠距離。」
「這卻是探險的吊詭:究竟為什麼,人們要付出莫大的代價,去追尋一個看起來似乎非常空虛的目標?又或者正音為目標看似空虛,才能襯托出行動的價值。」
「隨著科技愈加發達,世界愈趨複雜,人們反而過得更為空虛,或者失去更多,只能透過某些方式,設法回到空虛發生之前的狀態。」
「遠征登山與探險,本質其實相當簡單,就是在面臨崩潰的時候,到底能否繼續撐下去。撐得愈久、愈長,能夠走到的地方也就愈遠、愈高,當然也有可能永遠無法走回來。身處在完全無法忍受的環境之中,必須繼續忍受下去;在完全沒有力氣往上走的狀況下,必須繼續抬起你的腳步,唯有如此,探險家才有可能抵達一般人絕不可能抵達之處。而在這個過程之中,除了體力之外,最重要的關鍵是自己的內心。」
「(無氧攀登)這樣的問題,就如同問這些登山者為什麼要去爬山一樣,終究不是一個屬於理性與頭腦計算的世界,反而是一種再純粹不過的追尋。如果沒有了這樣的追尋,登山者只能繼續停留在山下的日常生活中,安全,沒有危險,但已不再是登山者。」
「只因為她堅持著自己的步調,不停地走。」
「探險家不會輕言終止。」
「或許,是我們太害怕失去,那些我們可以掌握的雀定性吧!」
「悠閒地享受生命,卻又是另一個絕對不可以忘記的信念。」
「追尋卻是永不停止的,因為極限永遠不會落在你的身後。」
*此篇文章刊載於第97期《台灣山岳》
書籍相關資訊
- 作者:連志展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30日
-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8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