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巡山
作者:劉克襄
出版社:愛詩社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24日
巡山,是一種態度,一種信念
山是老友和戀人,那樣不能割捨的情誼對象。山路走久,上了一定年紀,
那山就會來找你,跟你傾訴。你傾聽著,相伴著,感覺自己的圓滿。
內容簡介
- 第一本描繪台灣山岳萬千姿態的主題詩集
- 劉克襄以山為題的兩首新詩被選入高中國文教科書
- 詩集內穿插劉克襄手繪插圖
- 詩人 吳晟 專文推薦
詩人作家劉克襄走山半甲子,推出對台灣山脈或高巍或肅穆或蒼涼或等面貌紀錄而下的詩集。山在天涯,亦在咫尺。山在高遠,更在平實。每座山都有其風味,浸潤詩人的野外生涯。詩人也常遠眺,或生態信念的困惑,或生活意義的納悶,或生命無常的低迴。看久了,山都以無形之內涵,在不同的年紀裡,回應詩人的愚騃。
詩是敏銳的探針,通靈的雷達。經由詩的牽線,詩人打開了這些懞懂。詩人以詩提問,也以詩慰藉,撐起一個小小的佇立姿勢,像一棵瀕臨危崖的扁柏,嘗試以通身傲骨,努力跟山對話。詩成為這輩子,份量加得最重的安慰劑。
作者簡介
劉克襄
現浪遊台灣,大部份時間於台北近郊野外從事鳥類觀察、植物調查、拍攝與繪畫。致力於自然生態保護、教育和社區改造運動,熱中登山、古道踏查與鄉鎮旅行。
以雙腳在山區小徑、鄉鎮老路、荒野古道、城市步道徐行苦行慢行修行,體會實踐一種生活態度;雙手也不閒著,將各種體悟以詩、散文、小說、論述、繪本和旅遊指南等形式交替出版,作品龐雜而豐富。早年以鳥類、古道和台灣自然誌做為創作題材,晚近則以鄉土教育、生態旅遊為書寫主題,曾獲台灣詩獎、笠詩社二十年新人獎、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吳三連獎、台灣自然保育獎和金鼎獎等。歷任報社副刊主編、主任之職。
十八歲寫詩至今,出版了詩集六冊,分為《河下游》(1978,以乳名劉資愧出版)、《松鼠班比曹》(1984)、《漂鳥的故鄉》(1985)、《在測天島》(1986)、《小鼯鼠的看法》(1988)、《最美麗的時候》(2000)。2008年《巡山》集結五十首走山半甲子的經驗與體悟,以詩這敏銳的探針,與萬千姿態的台灣山岳對話!
代表作品
- 詩:《小鼯鼠的看法》、《最美麗的時候》
- 散文:《安靜的遊蕩》、《迷路一天,在小鎮》、《少年綠皮書》及《失落的蔬果》
- 小說:《風鳥皮諾查》、《座頭鯨連麼麼》、《永遠的信天翁》
- 繪本:《不需要水鳥的名字》、《小石頭大流浪》
- 旅遊指南:《福爾摩沙大旅行》 》、《北台灣漫遊》
目錄
望山是一種態度,一種信念
吳晟推薦文
MOUNTAINS I
我向那山的四方投去,這龐然的山,倨傲地站出——一首詩的孤絕!
1 雞籠山
2 竹子山
3 磺嘴山
4 大屯山
5 七星山
6 紗帽山
7 觀音山
8 烘爐地山──蘭陽五岳
9 三角崙山──蘭陽五岳
10 阿玉山──蘭陽五岳首峰
11 大尾山下──坪林茶街
12 虎山
13 猴山岳
14 貓空 1.茶葉古道∕2.山上農家
15 大桶山
16 北插天山
MOUNTAINS II
一塊憂傷的黑暗,龐然地雄踞於天空之中;就那麼蒼老的,撐出這種空洞的情緒
17 桃竹苗丘陵
18 李棟山
19 獅頭山
20 大霸尖山
21 雪山
22 大雪山林場
23 大坑山區
24 火焰山
25 鐵砧山
26 大肚山
27 八卦山
28 南湖大山
29 中央尖
30 曉星山
31 清水大山
32 奇萊北峰
33 木瓜山
34 能高安東軍
MOUNTAINS III
誰站在歷史傾斜的那一端?山都大聲地沈默著,大塊地渺小著。
35 西巒大山
36 塔山
37 秀姑巒山──與妻子的古道橫越
38 八通關山西峰
39 玉山鳥目
40 玉山群峰
41 玉里山
42 安通越──追記與前輩楊南郡的海岸山脈行
43 海岸山脈
44 都蘭山
45 柴山 1.孤單之必要∕2.登山古道
46 旗尾山──記一友人高雄之童年
47 新康山
48 關山
49 美奈田山
50 北大武山
51 知本山
序
山,是一種思考,一種情境。望山,是一種態度,一種信念。
走山半甲子,回來了。我才摸索到山的堅實存在,永遠的靜定。
山恆常站成一種安穩的力量,提醒著我,死生的最根本價值。因為以一輩子的肉身多次接近,山用不同的面相,如潮信一波波,洗滌我的心靈。自然環境雖多樣而浩翰,驀然回首,還是認定,師承即山。
山在天涯,亦在咫尺。山在高遠,更在平實。每座山都有其風味,浸潤我的野外生涯。我也常遠眺,或生態信念的困惑,或生活意義的納悶,或生命無常的低迴。看久了,山都以無形之內涵,在不同的年紀裡,回應我的愚騃。
我的疑慮,最好的,都以詩探索。詩是敏銳的探針,通靈的雷達。經由詩的牽線,我打開這些懞懂。當我年紀大時,這些答案都略顯清楚了。在我對山有著惶恐、無助的渺小之情境時,詩有一種不可言喻的魔力。以詩提問,也以詩慰藉,我乃撐起一個小小的佇立姿勢,像一棵瀕臨危崖的扁柏,嘗試以通身傲骨,努力跟山對話。詩成為這輩子,份量加得最重的安慰劑。我老愛沉溺、縱情於山的旅次。
當我肩著背包,朝每一座山出發時,總有一種飽滿的愉悅。走到一個無人靜寂的地方,望著大山的浩蕩雄偉,以及荒涼孤獨,我充滿感憿。遊蕩於都會鄉野間的郊山,造訪著一個個村落,理解人們和山的互動關係,我更加感懷。山是老友和戀人,那樣不能割捨的情誼對象。山路走久,上了一定年紀,那山就會來找你,跟你傾訴。你傾聽著,相伴著,感覺自己的圓滿。
很難想像,這本以山為主題的詩作,多數的初稿竟是完成於搭乘捷運或火車的行旅路上。日後再利用各種時間,不斷地潤飾。幾乎每過一段時日,便取出來閱讀。對我來說,每回修定的過程都像重新在跟山對話。五十首詩的重新審定,彷彿又是五十回爬山的情緒。那是相當愉悅,而令人難忘的美好經驗。我可能一輩子都難以定稿,也捨不得終止這樣的對話,更找不到結束的時間點。
唯年初時,因父母年事皆高,需要人長期伴護,乃萌生退休之念。在這一心境下,潤飾詩作竟突地有著力不從心的茫然。一邊朗誦時,好像也走到了一個很疲憊的位置,難以跟這些山,發展出進一步的纏綿關係。這個狀態下,我反而有了付梓出版的意念。
交付手稿給愛詩社編輯時,竟是感傷多於喜悅,彷彿託嫁女兒般。那等不捨,一如停止了山岳健行般的難過,掙扎了許久。只是我也貪婪地想望,或許,這半輩子還能掙出一點體力,等它日許可,希望還能有重新激越的機會,跟山再來一回全面的愛戀。有了這次的結集,我會更接近山。
*本書書介由愛詩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