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癢小黑蚊擴大惡勢力
小黑蚊又被山友稱為〝小金鋼〞,常在小山和中級山活動,叮人奇癢無比。近年來,小黑蚊在台灣的分佈和數量似乎有擴大的趨勢,對從事山野活動的朋友造成很大困擾。
小黑蚊的學名是「台灣鋏蠓」,屬於雙翅目,蠓科的昆蟲。這一科的成員中會吸血的包括:台灣鋏蠓和山地鋏蠓兩種。小黑蚊其實並不是蚊子,以形態來說,它其實還比較像蠅類。雙翅目的昆蟲,包括蚊、蠅、虻等,有許多都會叮人或是傳染疾病。因為鋏蠓的體型很小,平均體長只有1.5到2公釐,飛行時幾乎無法用肉眼察覺,也不會發出蚊子的嗡嗡聲,很多山友都是慘遭大軍圍攻,全身紅腫時才發現。
小黑蚊性喜叮人的手肘及小腿部位,除了患處奇癢之外,有的人還會產生類似過敏的反應,連未被叮咬的部位也產生又刺又癢的風疹塊(蕁麻疹),而且這些癢疹有時要7-10天才會完全好起來。幸好,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小黑蚊的叮咬會媒介傳染性疾病。
小黑蚊流行病學特徵
小黑蚊在台灣各地的小山地區都有分佈,但是以台中、花蓮、南投、台南四縣的某些地方較為嚴重,高雄、台東、屏東三縣較少;中國大陸的沿海省分,和四川、貴州一帶亦有採集報告。小黑蚊的主要繁殖地形是郊山的檳榔園、茶園、竹林,以及屋舍附近雜草叢生的地形。如同蚊子一般,只有產卵前的雌蟲會吸血,吸血的時節主要是在盛夏。而一日之中最主要的叮人時間,主要是在中午到下午之間,而且較多在戶外吸血,雖然它們也會飛到室內來。小黑蚊的習性其實和斑蚊類的吸血蚊有部分類似,這也可以幫助我們構思如何來防治它。
圖片來源:Yahoo!知識
一遮二噴預防小黑蚊
由於小黑蚊的體型太小,一般的紗窗和蚊帳無法阻擋它的入侵,必須用特殊的細孔紗窗紗和蚊帳。這類材質透氣性不好,而且小黑蚊並不在夜間(宿營時)吸血,所以對登山者而言並不實用。一般用來殺蚊蠅的殺蟲劑對撲滅小黑蚊有效,可惜這些藥劑對人體亦有毒性,而且會經由皮膚吸收,所以只可用在居家環境的除蟲,不適合用在不斷移動的登山者。殺蟲劑噴灑於環境,另一個要考量的問題是污染與生態破壞。以下是筆者建議山友的預防方法──
-
適當的遮蔽:
小黑蚊的口器很短,不像蚊子的口器有時可叮透較薄的衣服。因此一件薄棉紗長袖上衣加上長褲,便可有效遮蔽身體,免於小黑蚊的侵害,必要時再加上工作手套和帽子或頭巾。這些裝備可能會讓我們悶熱一點,但應該是值得的。
-
使用蚊嫌避劑:
最有名且問世最久的蚊嫌避劑是待乙妥(敵避DEET)。筆者曾實際試用,發現它對小黑蚊也有很好的嫌避效果。它可以安全地使用在二歲以上的小孩子以及孕婦身上,可以直接灑佈在臉部以外的皮膚,可以停留在身上的時間約2-3小時,而且不受陽光破壞。DEET的缺點是大量食入會有毒性。因為這個緣故,前幾年經媒體渲染,一些含有DEET的防蚊產品都被點名批判,所以最近幾年市面上不容易買到。不過DEET仍是合法而有效的蚊嫌避劑,買不到的朋友可以上網找找看。另一個近年熱門的,較新發明的藥物是埃卡瑞丁(picaridin或icaridin),埃卡瑞丁是新一代經實證有良好效果的蚊嫌避劑,而且比較不會有像DEET的強烈氣味,毒性較低,而且效果更持久(約8小時),文獻顯示對蠅類有很好的效果,可惜筆者未曾親自使用它來驅散小黑蚊,應該會有效才對。如果有山友有實際使用的經驗,敬請再和大家分享。埃卡瑞丁的另一個問題是它好像在台灣也不容易買到,山友也要上網去找了。
其他市面上可以買到的多種不含DEET的防蚊產品,筆者試用了幾款,效果非常令人失望。其他可能有效的產品包括尤加利油、樟腦油和香茅油等,效果不如前述的兩種藥物,這些產品用於人體的安全性有待建立,而且它們多半未受藥物法規管轄,內含成分及濃度有時標示也不清楚。台灣有不少蚊媒傳染病,如登革熱和日本腦炎等,被證實有效的防蚊液產品卻不容易買到,真是非常荒謬的事。蚊嫌避劑大多會有刺激性味道,有的人會過敏,不要過量使用。注意事項最重要的是不要噴灑在臉上(尤其是眼及口附近),灑在帽子、頸部就有保護臉部的效果;如果是小孩則手部也不要噴灑,以免誤食。
小黑蚊叮咬後的處置
被小黑蚊叮會產生奇癢的丘疹,其處置方式與其他蚊蟲叮咬的病灶是一樣的,我們可以在局部塗抹類固醇軟膏或抗組織胺藥膏止癢。如果有抓破的傷口,可用優碘消毒後再以清水洗淨,不必包紮。如果產生類似蕁麻疹的過敏症狀,抹藥不足以止癢,必須再加上口服抗組織胺及類固醇。
尊重自然才可有效防治
小黑蚊會在局部地區造成小塊狀的大發生,而這種局部的大發生,在近年有變嚴重和擴大的趨勢,往往對當地區民和外來遊客形成莫大威脅,也造成觀光業的損失。然而為什麼會有這種趨勢?目前還不太清楚,有人認為可能是環境變遷影響生態平衡導致的結果。過去政府使用環境藥物控制,雖然有暫時的成效,但是卻沒有改變小黑蚊危害擴大的趨勢。根本的防治之道,我想應該是尊重自然,不要嘗試改變生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