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前,台南地區的居民並無自來水可用,以致疾病不斷,當時濱野彌四郎技師奉台灣總督府之命規劃興建台南水道自來水系統,1922年完工後,大大改善台南地區居民的飲食衛生。 這套自來水系統一直運作至民國71年才退役,成為歷史的一部分,至94年劃定為國定古蹟,也被日本土本協會認定為日治時期台灣的二大土木遺產之一(另一為烏山頭水庫)。
原台南水道的古蹟大致分為兩部分,一為舊山上淨水場(當地稱水源地),包括取水口、沉澱池、濾過器室、唧筒室等,目前由自來水公司第六區管理處管理,平時需申請才能進入參觀。另一部分是山仔頂配(淨)水池場區,包括配(淨)水池及量水器室等,現由西拉雅風管處規劃為台南水道配水池旅遊服務區,可以自由前往參觀。
布魯四月初前往台南水道,著迷於園區裡的古蹟建築與週邊的環境,其中最美而具有特色的是濾過器室及唧筒室的建築,和洋合璧的紅磚廠房,拱門、長窗、楣飾等元素美觀而和諧,牆面上的斜柱則別緻而穩固,在週邊老樹的映襯之下,相得益彰,使台南水道不僅是早期台南民生的歷史遺產,也是日治時期建築的重要遺跡。
原台南水道自來水系統的運作流程,是先由水廠北邊的曾文溪抽水至沈澱池沈澱泥沙,再經過濾(慢.快濾池及濾過器),再由唧筒室將乾淨的水加壓送至南邊的山仔頂淨(配)水池,最後以水的自然重力,經由自來水管路配送至用戶家中。自來水公司開放淨水場前段供團體申請參觀。(本圖編輯自淨水場導覽圖,有顏色部分為布魯加上去的。)
淨水場管制大門,預約申請後至大門口按電鈴通知警衛開門。沒有事先申請,只能在此望門興嘆。
濱野彌四郎銅像
濱野彌四郎之於台南水道,就像八田與一之於嘉南大圳,台南水道就是由濱野設計建造而於1922年完工的。在管制區入口旁即可先看到濱野的銅像。
快濾池室
快濾池主要是用來過濾水中懸浮的微粒,快濾池室位於管制區大門旁,是可參觀區裡比較不起眼的一棟建築,卻也四平八穩,大方而莊重。平時作為管制區的警衛室。
由另一個角度欣賞快濾池室。
濾過器室及淨水場辦公室
濾過器室及淨水場辦公室是園區內最大最漂亮的建築,濾過器室的正門拱門大又氣派,門楣上還有正方形楣飾。
由此的側門可進入加藥室(加明礬消毒),再穿入濾過器室。雖然只是水場,建築卻有學院的紅磚拱門元素。
同樣的濾過器室(加藥室)側門,有老樹的輝映,更顯得建築的美。
濾過器室接連的後棟是水場辦公室,同樣的拱門長方窗令我想起大學時的系所建築。
辦公室的南側有一道拱柱長廊,與外面的老樹綠意組成一片美麗的畫面。
濾過器室的兩側牆面有成排的水泥斜柱加強建築結構,成為水道園區建築的一大特色。
濾過器室北側牆面與前一張的南側牆面型制相同,但在老榕樹的映襯下更顯滄桑。
走進濾過器室映入眼簾的就是左右兩排共14個大型快濾筒,當時由英國進口,至今仍保持良好。
濾過器室的屋頂木構及太子樓,兼具通風及採光的優點。
濾過器室的牆角躺著民國四十年刻的"飲水思源"石碑。
啷筒室與發電機室
濾過器室的對面就是啷筒室,兩者建築有共同的元素,就是門楣上的方形楣飾,與牆上的斜柱,使兩棟建築相互呼應。
啷筒室的南側面與正面形制相近,藉著兩個凸出面產生變化。
南側面牆中間的凹入部分,在外觀上也不馬虎。
唧筒室北側牆面,比較平面,但又在最後一段的屋頂做出變化。
啷筒室的長窗上方都有方形立體窗飾,為牆面增添典雅之氣。
唧筒室內的四具大形唧筒(抽水馬達),負責將淨化的水經由中央的20吋大水管,抽送到山仔頂的淨水池,右上方有一具維修機具時用的天車,至今仍保留下來。
由唧筒室內的長窗向外望去,是一片濃濃的綠意。
唧筒室後方的發電室,提供大型唧筒(抽水馬達)的電力,現已只剩基座。
在厚實的牆壁裡,經由這許多窗戶的採光,使室內也能保有不錯的光線。
門留一縫,讓戶外的欣欣綠意能安慰室內的空虛寂寂。
雖然淨水場已退役,但園區的樹已成林,見證這一段台南人感念的過去。
布魯便利貼:
1.交通資料:國道3號下台南善化交流道往東轉178道路,經山上市區,初出市區而在轉往台20左鎮方向的T叉之前,即可見自來水公司山上淨水場大門(約在178縣道26.1K處),由大門駛入約300公尺至古蹟管制園區的大門。
2.參觀需知:台南水道(淨水場)古蹟園區只開放平日參觀,必須事先以團體名義向自來水公司第六區管理處預約申請,申請手續並不複雜,詳見該管理處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