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士林】菁礐古圳.竹篙嶺古道補遺

  • 需仁
  • 6,307 次點閱
  • 6 次拍手
  • 出發日期
    2015/12/05
  • 相關路線
    竹篙嶺古道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前情提要:
【台北士林】牛埔步道.竹篙山.內寮古道P行【1/2】
【台北士林】牛埔步道.竹篙山.內寮古道P行【2/2】

上週走過竹篙山步道接擎天崗走內寮古道P行,是從平菁街43巷上山,後來得知真正的竹篙嶺古道,是從菁山路131巷進入,而上週也在竹篙山步道(牛埔步道)看到過相關路標,心想趁著這週天氣好,把這段路給補起來留做紀錄。

跟秉謙各自騎著歐都麥上山,來到菁山路131巷,不久即看到長青農園旁邊的菁礐古圳,心生好奇就走走探路。古圳綠意盎然,圳溝內水質清澈,尤其一入古圳之後不久就看到石桌石椅,當下還真想放下行囊,取古圳之水煮個咖啡。

然而菁礐古圳路並不長,大約只走了300公尺就遇到一群民宅,只好循左側階梯上至菁山路125巷,接著右轉往菁礐溪上游方向前行,到了菁礐溪攔砂壩,研究了一下地圖,菁山路125巷應該是沒有路可以接到131巷,決定沿古圳折返,再騎歐都麥到131巷附近尋找古道入口。

我們從福田園教育休閒農場開始放慢速度,找尋可能的登山口,就這麼一直騎到底。老實說登山口很明顯,但裡頭路徑荒蕪,加上先前查過資料,去年曾有個上百人團體走過這條古道,路況應該不會太差,跟眼前荒蕪的景象很難聯想。幾經尋覓與考量,帶著三分懷疑的心情,決定走進去看看。

古道路徑荒蕪,先穿越一片台灣馬藍,接著是竹林穿越,接上古道不久,發覺古道已經柔腸寸斷,高繞上切路雖然距離不長,但是充滿腐植質的黏土相當泥濘,很好滑也很好陡。此時心中不免有點後悔,早知道應該放一台歐都麥在平菁街43巷登山口,想到等等要走這段很好滑很好陡的山徑下山,不免有些頭痛。

以下是影像記錄。


1.菁山路131巷,菁礐古圳入口。
20151205001

2.古圳路鋪設石版。
20151205002

3.很想放下行囊,取古圳之水煮杯咖啡。
20151205003

4.古圳路綠意盎然。
20151205004

5.距離雖短,少人行走的古圳感覺還是蠻愜意的。
20151205005

6.古圳至此遇到一群房屋,取左側階梯接菁山路125巷,之後右轉沿菁礐溪上游探探路。
20151205006

7.菁礐溪攔砂壩。
20151205007

8.攔砂壩與圳溝。
20151205008

9.菁礐溪一景。
20151205009

10.大葉楠。
20151205010

11.
20151205011

12.南天竹,果實。
20151205012

13.天氣逐漸轉好中。
20151205013

14.香龍血樹,花。
20151205014

15.回到菁礐古圳入口附近,相對早紅的楓葉。
20151205015

16.菁山路131巷底,竹篙嶺古道入口。
20151205016

17.一開始看到這寬大的路徑覺得很心安。
20151205017

18.右邊是廢棄房屋,左邊幾乎看不到路徑。
20151205018

19.台灣馬藍,花。
20151205019

20.台灣馬藍,葉。
20151205020

21.一整片的台灣馬藍,看不到路徑。
20151205021

22.就這麼在附近蹉跎了半個多小時,還是決定穿越台灣馬藍叢找路,不久看到東山人前輩的布條,看來路徑沒有錯,只是竹林穿越大戰在所難免。
20151205022

23.這裡的黃景泰指的應該是基隆市前議長?搜尋了一下相關新聞供參考。
20151205023

24.竹林穿越中。
20151205024

25.竹林中的石砌駁坎或牆基。
20151205025

26.這裡的平台規模都不大,猜想或許是早年筍農採收並初步處理的工作平台,目前早已荒蕪。
20151205026

27.秉謙穿這樣不熱嗎?
20151205027

28.這段竹林穿越路程大約只有500公尺,花了我們近半個小時才逐漸穿越出來。之後有一段路徑平緩寬大,應該就是古道舊跡,路旁還有些石砌平台。
20151205028

29.有些路段相當平整寬大,石砌平台的規模不大,數量倒是不少。
20151205029

30.古道少有人利用,幾經崩塌柔腸寸斷,大多掩沒於荒煙蔓草間。
20151205030

31.光看到就很痛....黃藤,果實。
20151205031

32.其實黃藤無論對於漢人先民或平埔族人而言,都是充滿經濟價值的植物。削去尖刺,取下外皮可以編織成竹簍、竹藍,黃藤心也可以食用。
20151205032

33.高繞上切路段起點。
20151205033

34.這之後有些路段坡度大於45度,拍完這張就專心上切。
20151205034

35.這段高繞路也不過走了15分鐘,感覺像是走了半個小時以上,上來這座小山頭之後,因為不確定接到竹篙山步道還有多遠,決定先就近找個地方午餐。
20151205035

36.午餐過後續行,接著這條山腰路雖然平緩,但其實從前面的小山頭開始就有一些牛便便,而這段山腰路跟竹篙山步道由牛便便與黏土組合而成的路徑很相似,研判竹篙山步道已經不遠。
20151205036

37.鑽倒木,土的氣息非常有味道。
20151205037

38.第二處倒木。
20151205038

39.又看到倒木,還好這次不用鑽,從旁邊過去就好。
20151205038

40.平緩的土路,竹篙山步道就在前方不遠處。
20151205040

41.接上竹篙山步道,從小山頭走過來不過10分鐘。
20151205041

42.補拍藍天隊路標。
20151205042

43.沒有多做休息,回程熟門熟路,不到40分鐘回到菁山路131巷登山口。
20151205043

44.老屋屋頂隨拍。
20151205044


我們選擇由下往上走,其實是基於上山的方向比較好拿捏的原則來規劃。如果倒過來走,下山路徑會有相當分歧的感受,會增加迷路的機會。

其實走過這段竹篙嶺古道之後,不會有太大的興趣走第二次。這段古道早已柔腸寸斷,遺跡難尋,走在這裡難引思古幽情。然而竹篙嶺古道不同於其他其他魚路古道南段以擎天崗為中心下行平等里,而是由菁山路131巷直接通往內寮古道番婆厝附近(應該還是有翻越竹篙山南峰,反正坡度不會太陡),感覺上更像是內寮古道的支線。

有些地方就是這樣,或許不會來走第二次,但是實際走過這麼一次,古道的地圖在心中慢慢具象,或許也是發思古幽情的另一種形式吧。

需仁.2015/12/07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