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樑山脈旅遊年
交通部觀光局將2020年訂為「脊梁山脈旅遊年」,以臺灣5大山脈為架構主軸,規劃出7條高山經典路線,行銷推廣臺灣「奇、險、峻、秀」山脈旅遊之觀光品牌。其中一條即為奇萊南峰能高線,走一趟能高越嶺國家步道,可欣賞東西向輸電鐵塔之奇、東段步道峭壁深谷之險、中央山脈奇峰羅列之峻及沿途瀑布溪流之秀,可以說是脊梁山脈旅遊之經典路線。
▲電塔之奇
▲深谷之險
▲奇峰之峻
▲飛瀑之秀
台灣最古老的東西橫貫道
能高越嶺古道西起霧社,沿著塔羅溪上行、越過南投縣與花蓮縣交界的中央山脈能高鞍部,而後下木瓜溪抵達花蓮,全長約83公里,是早期往來台灣東西部的捷徑,為日人警備道中最寬闊、平穩的一條,如今也成為橫貫越嶺古道中相當熱門及大眾化的一條路線。步道沿線可見標高3,262公尺的能高山,日據時期因山名有個「高」字而與玉山(新高山)、雪山(次高山)合稱「台灣三高」。
▲中央山脈能高安東軍絕美稜線
▲能高越嶺古道西段
▲能高越嶺古道東段
走進賽德克.巴萊的聖地
臺灣多數原住民,都以高山為族群起源的地方,也就是族人的祖源地、聖山。如 Bnuhun 山區(即白石山區)的Pusu Qhuni(布樹固呼尼,一般則稱牡丹岩),是與能高越嶺道息息相關的賽德克族始祖之誕生地。來自白石傳說的原住民,在日據時期發生許多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包括 1897年「深堀大尉事件」、1902年「人止關戰役」、1903年「姐妹原事件」、1914年「太魯閣戰爭」、1920 年「薩拉矛事件」,乃至 1930年的「霧社事件」及隔年的「第二次霧社事件」等,及國民政府時期「東西向輸電線路」的興建史,堆疊出能高越嶺道的歷史文史厚度。
▲天神的筆架~卡賀爾山(後方為能高主峰)
抗疫大作戰
2020年春分,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為有效防堵疫情擴散,各國甚至不惜關閉邊境,禁止所有旅遊活動,彷彿進入新鎖國時代,所有群聚活動均令人忐忑不安,似乎只有遠離塵囂,親近山林,才是此刻最佳的選擇,把握鋒面過後短暫回溫的空檔,再次背起沈重,走向中央山脈那個神遊已久的基點,站在先人辛苦開拓的古道上,用雙腳細細品味那條充滿歷史人文色彩的山徑。
▲屯原登山口合照
【行程規劃】
Day1 3/20 | 台北→屯原登山口(H:2000m)→雲海保線所(H=2360m)→6K大崩壁→天池山莊(H=2860m,紮營)… |
Day2 3/21 | 天池山莊→光被八表(H=2804m) →能高安東軍叉路口(取左) →上檜林吊橋(下切小溪)→大崩塌處(下切後橫渡再上切回古道)→另一崩塌處(木梯拉繩上攀) →檜林保線所(20.2K,H=2109m,午餐) →檜奇橋(高繞)→巨大檜木→五甲崩山高繞上稜線(23.3K)→越嶺點→另一崩塌處→奇萊登山口 →小隧道→奇萊保線所(H=1573m) (紮營)。 |
Day3 3/22 | 奇萊保線所→天長隧道→天長隧道東口(上接駁車)→盤石保線所→龍澗發電廠→銅門電廠(慕谷慕魚)→)花蓮巿(慶功宴)→15:00返台北(首都客運)。 |
▲早上6點由台北出發10:00抵達屯原登山口起登(人止關邊坡維護管制通行,耽誤一點時間)
▲能高越嶺古道海拔介於1,689公尺~3,263公尺之間,首日步行13公里,爬升約950公尺。
▲能高越嶺步道自然景觀豐富,可欣賞林相變化、時季花海與豐富的野生動物等自然生態。
▲天池山莊工作人員的機車(假掰一下)
▲上方電塔處為富士見駐在所遺址
▲尾上山登山口
▲土地公廟(福雲宮)
雲海保線所的前世今生
1930 年爆發 「霧社事件」,能高越嶺道西段上的駐在所全數被戰火波及燒成灰燼,戰火平息後,日人重建被焚毀的各駐在所,並新建富士見駐在所及松原駐在所,以加強沿線之戒備。其中尾上駐在所重建位置即現今雲海保線所所在位址。臺灣光復後政府於1950年重建日治時代已完成初步基礎工程的「東西向輸電計畫」,能高越嶺道因而成為「能高保線路」,當時被譽為「電力的萬里長城」。尾上駐在所也隨著山地警備事務的解除及台電輸電線路的興建,更名為雲海保線所。
▲12:15抵達雲海保線所(在此休息用午餐)
▲6K大崩壁
▲木炭窯遺址(附近步道7.8K處為松原駐在所遺址),木炭窯是常見鄰近於駐在所的設施,以相思樹、九芎來燒製木炭,以供應駐在所警備員煮水烹食、冬季烤火取暖之用。
▲木棧道
▲能高吊橋與大霧中的三層瀑布(濃霧中只看得到一層)
▲16:40來到天池山莊,後方停的是天池廚房協作們的機車~七匹狼
▲沒抽到五星級山莊,只能在營地紥營(晚上冷到睡不著)。
▲晚餐後靜靜聆聽莊主的吉他自彈自唱是天池山莊的傳統特色,今晚由小莊主演唱賽德克族情歌(印象中賽德克族應該是英勇慓悍的民族,想不到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深山裡的檜木御殿
天池山莊前身為能高駐在所,建於西元1918年9年,因為道路維修與遞送郵件的需求而設,是一棟外觀雅緻、設施齊全的檜木造日式建築,日治時期稱之為「能高檜木御殿」。1930年(昭和5年)在霧社事件中遭到焚毀。霧社事件之後,日人於西元1931年重建檜木屋舍於原址,形制與尾上駐在所(雲海保線所)相同。民國後,因應台電東西向輸電線路需求,沿用為天池保線所,直到民國75年焚毀前一直是登山者最稱道的高山豪華住所。民國100年林務局以綠建築的概念在原址重建。嶄新的天池山莊,實現高山環保節能之理想目標,同時兼具生態環保、森林護管等多功能使用。
▲6點用餐,7點整裝出發準備翻越中央山脈.....(第二天步行18公里,爬升290公尺)
▲天池山莊至光被八表是一段腰繞路,平緩好走。
▲腰繞路上遠眺天池山莊及深堀山(1897年1月日本陸軍大尉深堀安一郎等14人,由埔里出發調查原住民部落分布,並擬開鑿橫貫公路。途中遇大雪,大尉與帶路原住民發生爭執,14人均遭殺害。事後日本台灣總督府為紀念深堀,將天池西側3311m的山頭,命名為深堀山。)
▲即將抵達台灣屋脊
▲8:00抵達能高主峰北側鞍部(在此休息煮咖啡,趁休息空檔爬上南華山南稜線眺望北三段稜線)
▲中央山脈北三段-能高安東軍稜線
▲在經過長途拔涉後終於來到能高越嶺古道15.5K光被八表(海拔2787公尺),在此眺望中央山脈主脊群峰,此時太平洋的風正掠過海平面,沿著蜿蜒的木瓜溪吹向內地,直上光被八表紀念碑,輕輕吹拂遠道而來的旅人,緩解長途跋涉的辛苦,此時我將深刻體會,山行的樂趣,並繼續邁開步伐,翻過山脈,走向洄瀾,眺望那海天一線的湛藍....
▲在此三叉路口正式越過中央山脈
▲右為能高安東軍入口(不取),取左進入能高越嶺東段步道。
▲上檜林吊橋(已封閉,由此下切高繞)
▲大崩塌處(先下切後橫渡)
▲切回古道
▲另一崩塌處(木梯拉繩上攀)
▲接回古道(此段步道沿木瓜溪而築,一路可見絕壁深谷,很有錐麓古道的Fu)
▲能高東段景色更勝西段,可感受山巒起伏、溪谷清幽、雲海翻騰、飛瀑直瀉、巨木參天等自然景觀。
▲11:00來到檜林保線所(日人喜歡在駐在所前種植櫻花)
▲在此大休息吃午餐(吃完牛肉麵,才能面對等下五甲崩山高繞路)
▲古道上隨處可見的電塔提供旅人憑古弔今的最佳歷史見證。
▲檜奇吊橋已損毀,高繞通過。
▲造型奇特的神木
▲長滿松蘿的巨木
▲13:40來到五甲崩山高繞起點,開始陡上五甲崩山。
▲之字型陡上,累了坐在龍椅上休息一下
▲14:15上稜線五甲崩山(無基點)
▲眺望奇萊連峰(中間最尖者為奇萊主峰)
▲五甲崩山大崩壁
▲沿著電線下山(爬滿綠色藤蔓的電塔訴說時代的更替)
▲15:45抵達奇萊登山口(古道的26.5K),完成全段能高越嶺古道縱走。
▲沿林道續行穿過一個小隧道
▲眺望對面天長隧道崩塌處,令人觸目驚心。
▲17:30抵達奇萊山莊紥營(山莊左邊的小建物可容納十餘人,我們讓給另一6人友隊睡)
▲一早5:30起牀,用完餐7:00動身前往天長隧道東口搭接駁車(第三日步行5.6公里)
▲林道沿木瓜溪支流天長溪而築,多處路段崩塌,小心通過即可。
▲經過一處大崩塌處,路徑很窄,要小心通過。
▲眺望對面昨天紥營的奇萊山莊,竟在一處大崩塌的邊緣。
▲8:45抵達天長隧道西口,大家乾瓶,穿過隧道就回到人間。
▲滑落山谷的部分隧道主體。
▲9:10出天長隧道東口,搭上銅門在地太魯格族悠境大哥的接駁車,至花蓮車站轉搭首都客運返回台北
▲磐石駐在所,下車拍個到此一遊照。
▲林道眺望銅門發電廠(在地人才知道的私密景點)
▲銅門發電廠吃有名的龍澗冰棒。
▲車行經過溪底便道,悠境大哥指引最早期開鑿在山壁上的能高越嶺古道位置。
▲回到人間,由在地花蓮王小葳坐陪吃完燒烤大餐後,坐上首都客運,踏上歸途。
- 能高越嶺全段航跡
- 銅門在地接駁資訊:太魯閣族悠境大哥0928-135696
【後記】
能高越嶺古道雖已全段開放,惟花蓮縣警察局保安科於108/8/20公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轄管能高越嶺東段經辦理搶通維護並於危險路段設置標示及盤點完竣後,現已開放未管制,本局自即日起配合開放申請入山許可證,惟能高越嶺東段登山口至銅門(慕谷慕魚)路段因道路坍方尚未開放,請於申請入山時避開前揭路段。因此,申請入山證必須申請西進西出,東段接駁必須找當地居民協助接駁(因慕谷慕魚只准出不准進)。目前銅門坍方路段已另闢建溪谷便道可供通行,政府既將2020年訂為脊樑山脈旅遊年,這麼具有指標性的國家級步道,只因為東段出口的交通問題,讓登山計畫便得非常麻煩(實際上不會有人西進西出),建議政府應補助地方早日修復道路,除可將此一國家級步道推向國際之外,也可振興地方經濟,讓有小太魯閣之稱的慕谷慕魚可以恢復往日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