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淡蘭中路
淡蘭古道中路係以暖暖為起點,經暖東舊道至平溪(十分)後,由平湖森林步道、上內平林步道至雙溪(柑腳),至此古道分為二線,主線由柑腳經崩山坑古道、北勢溪古道至三水潭,支線則經中坑古道、枋山坑古道及闊瀨古道至三水潭與主線會合,其後再經灣潭古道、烏山越嶺古道、坪溪古道,越過太和山後經石空古道到宜蘭外澳,沿途可見清澈溪流、梯田駁坎及石砌土地公廟等先民信仰寄託,是先民為生存、耕山開闢的生活民道,承載著從拓墾到族群械鬥及和解的庶民記憶。
↑圖取自天下雜誌淡蘭古道秘境
芳草碧連天的中坑古道
中坑古道位於新北雙溪區中坑地區,屬於淡蘭古道中路支線,為昔日茶商往來雙溪(柑腳)與盤山坑之間的捷徑,古道上除有百年福德祠、古厝等歷史遺跡外,因昔日中坑先民將柑腳溪河岸谷地闢建為層層梯田,廢耕後形成綠草如茵的梯田草原,幽靜山谷,綠草芬芳,潺潺溪流,宛若世外桃源。
↑層層相疊的美麗梯田
疫情+天候的雙重考驗
本週原計畫要走淡蘭古道北路燦光寮古道、楊廷理古道、嶐嶺古道一日騎乘,考量目前疫情尚未穩定,此行程必須搭乘大眾運輸工具,風險較高,又因氣象預測週六(11日)中午過後新一波鋒面靠近並且逐漸通過,台灣北部、東北部一帶會有較大雨勢以及雷雨,因此取消原訂行程,改為中坑古道、崩山坑古道O型走,並提早於7:30在雙溪威惠廟集合起登,希望能在下午2點以前無雨完登。
↑一行7人分乘3輛車(每車最多3人,保持社交距離)。7:30準時由威惠廟(供奉主神為開漳聖王,為柑腳地區居民信仰中心)出發。
↑由寺廟右方沿北42區道往中坑步道登山口前進,沿途有官方指標及雙扇蕨標誌指引。
↑蓊鬱深邃的柑腳溪
↑8:00來到中坑橋(旁邊有塊空地可以停車,如果只走中坑古道,可以在此停車,可以少踢一段馬路)。
↑橋上眺望柑腳溪流
↑「水尾土地公」,修建於明治38年(1905),位於中坑古道的起點,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8:17穿過牛欄後過溪續行。
↑一片綠草如茵的梯田草原。
↑中坑古道石柱(文字為國寶級書法家周良敦揮毫撰寫)
↑8:35越過小攔砂霸續行。
↑狀似青蛙的青蛙石。
↑層層相疊的美麗梯田
↑千里步道協會以傳統工法建築的石砌拱橋,此為中坑古道的重要地標,大伙在此小休拍照。
↑步道沿柑腳溪而行,千里步道協會以跨越時空尺度的工匠精神,修築、守護林間蜿蜒的山徑與古道。
↑草原上的巨石。
↑9:20來到一處質樸的古早厝地,整體架構保留完整,在此大休息,大伙在林導的指揮下,玩起創意假掰照。
↑休息完開始一段上坡路段,為本次行程唯一稍微辛苦的爬坡段。
↑9:50來到另一處古早厝。
↑穿越牛欄後不久越溪陡上。
↑接上廢棄產道,左前方登山布條上方即為中坑頭鞍部
阡陌交會的古道叉路口
中坑頭鞍部(四叉路口),設有礦務課NO.675基石,海拔高度597公尺;鞍部上有座百年土地公(水頭土地公)及大正元年(西元1912年)立的三方向界碑,界碑上刻有「南闊瀨行、西石碇行、北頂雙溪行」,見證此處是昔日古道的重要交會路口。
↑10:26抵達水頭土地公(中坑古道終點)
↑敬一下來時路(中坑古道),休息畢取左往北豹子廚山方向。
↑腰繞一段路後接北42道路(取左),北42道路20.5K,迎賓茶壺。
↑左轉保安林道,接至主線崩山坑古道。
↑11:50柑腳山登項(此時雲層漸厚,拍完照趕緊下山,趕路)
辭職嶺-風口鞍部
據傳民國60年(1971)暑假時, 有三位台北師專畢業生被分發至雙溪泰平村的泰平國小任教,當時還沒有雙泰產業道路,他們只能由雙溪步行前往泰平。報到當天,他們走到大樟嶺時,已是汗流浹背,氣喘呼呼,深感在此偏遠地區任教極為辛苦且前途茫茫, 於是心灰意冷,次日便返回縣政府教育局提出辭呈,於是大樟嶺就被當地人戲稱為「辭職嶺」。
但依山友探訪當地耆老考證,民國60雙溪至柑腳已有公車行駛,當時老師要到泰平國小,通常是由雙溪坐公車至柑腳,再由柑腳走崩山坑古道至泰平,所以真正的辭職嶺應該是這個風口鞍部才對。
↑來到一處龍貓隧道(可惜沒有龍貓公車可以搭)
中路主線-崩山坑古道
崩山坑古道,又名「柑腳泰平古道」、「柑泰古道」或「泰平古道」,在公路還未開闢前,是新北市雙溪區柑腳與泰平居民採買物資、採煤礦、嫁聚迎親的往來道路,也是淡蘭古道中路重要的一段。其登山口位於崩山一號橋右側小徑,沿著崩山坑溪步入古道,伴著潺潺溪水聲,及綠草青青的梯田,風光十分明媚,爾後進入幽幽的原始森林之中,一片翠綠蒼鬱,林相十分優美。
↑12:45來到崩山坑古道叉路口,接回主線道,在此迅速用完午餐趕路。
↑崩山坑古道大多為石階下坡,古道沿溪谷而行,石階覆滿青苔,路徑潮溼,須小心行走。
↑另一處古厝遺址
↑相較中坑古道,崩山坑古道的梯田草原比較沒那麼廣闊。
↑過了牛欄不久。13:54回到登山口接產業道,取左回威惠廟(巧遇一大哥開車經過,少踢一小段產業道,無雨完登,開心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