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與孩子爬山:真實的勇敢

  • 8,865 次點閱
  • 21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走進森林,會發現什麼?漫遊在荒野裡,能夠學習到什麼?對一個孩子的未來是有用處的嗎?這些問題,我們很少去設想,只因為每一個孩子與自然的際遇是如此的深與廣,就像是我們不會用量杯去度量大海一樣,我們也不會用學習方針與學習目標去框架這一切的關係。我們就是透過文字紀錄,將所見的一部分允予呈現,卻又深知有另一部分是不可言喻與描述的;因為我們不會曉得孩子與自然之間交流什麼?大自然又與他們說了些什麼悄悄話?埋下了什麼種子。究竟心裡經歷什麼,只有他們自己知道,甚至是現階段還沒意識到的體會,也一樣在潛意識裡發芽著,並不代表沒說出口的就不存在。

ea7ed194b510c65341cebe94c2080f6c.jpg

「爬山很累,但很有趣!」返家的車程,女孩與我們分享著。我笑著回應「真假!你這麼喜歡爬山?那下次我們可以走更艱辛的⋯。」「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指在大自然裡很有趣。」簡單的分享,對我們來說是如此的感動與欣慰,特別是我們並沒有詢問他們這次的感想,並沒有以問題去引導回答或是討論,而是突然之間、像是憑空冒出來似的,透露出真實的感受。那一刻,雖然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我總可以很明確的肯定著「大自然一定在他們心裡留下什麼。」冰涼的溪水有它傳達的方式、柳杉林躁鬧的蟬鳴也有它的話語、山谷中的星空閃耀著無聲的訊息,這些單純卻無法解讀的經驗,打動每一個人的內心。清晨,我看見男孩一個人面對潺潺透徹的流水,平靜地甩動手上的石頭打著水漂,我不清楚他醒來了多久,但我見著美麗和諧的畫面,在訴說一個人自由自在、孤獨卻不孤單的美好。

370953317d51b9f4e69acb38ef2ba0e6.jpg

對我們來說,登山若是只為了抵達山頂,那固然是可惜的,因為所有一切都將簡化成登山口、登頂、身體上的堅持,與精神上的毅力。但是,山意味著森林,森林又意味著萬物緊密相生相依的存在,這其實是更值得留意的事物。如果我們探訪過一條山徑,卻只記得登山口的樣子,只記得登頂時的風景展望,只記得自己勞累的身軀與引以為傲的毅力表現,我們其實和山下的自己沒有兩樣,一樣對於過程中存在的美意、發生的美好,視若無睹。

仰望無止盡的上坡,女孩直白地說了一句「眼前的路,讓我有絕望的感覺。」「喔!絕望是什麼感覺?」我們好奇的問著。任何的感覺,都屬於發生的美好,我們只有在健全的身心下,才能清晰不帶偏見的去感受與接納。所以,我們從來不覺得害怕是不好的,是要避而不談的感受,因為在自然的環境裡,害怕與恐懼是需要納入風險評估的考量。會害怕是很好的,代表我們的身體在給予我們一些資訊去留意危險的可能,並沒有失去運作。那為什麼有許多孩子甚至成人不敢表露、不敢承認自己正在害怕?因為我們所處的社會氛圍,常將害怕與懦弱、沒膽、不夠勇敢連結在一起,這就是扭曲的偏見,孩子不想被同儕與長輩貼上這些標籤,進而就否認掉這些感受。這會有什麼影響?他明明害怕得半死卻深受他人評價的干擾,去做了一件當下不太情願做的事情,我們的社會卻樹立這樣的舉止為「勇敢」。在我看來,承認自己的內心裡有個害怕的感受,才是真正的勇敢。

b80d15a3b6cbd466a44147b8fab5ec0d.jpg

「我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嗎?」「當然可以啊!我們沒有趕時間。」初次聽見他們表達身體的感受時,已經是路程行走了一段時間了,所以是有些意外,卻有一些感動的⋯。剛進入山林裡,一望無際的柳杉林雖擁簇著我們,但他們卻是一股勁的往上攀爬。當我的雙腳感到些微疲勞與乳酸的積累時,依舊不見有要停下休息的意思。也因為如此,過程中存在的美意,是遺漏不曾留意的,更能感覺到孩子們與自然間的疏離。但尋訪山林不像是百米衝刺只有起點與終點,因為路途遙遠,漸漸身體也會不堪負荷。究竟什麼時候才會表達心裡的感受?才會試著表達內心裡的需求,不再帶有偏見地認為表明身體的疲憊就等於承認體力差勁、沒有毅力、容易放棄?然而,大自然很快地就讓我們了解,疲累就只是一種感受,並不意味著什麼。所以當聽見他們表達累了,想休息一下的時候,我們也明白了這個當下他們接納了身體與內在的感受。那一刻,自然的美才得以進入他們的感官世界;那一刻,承認自己的內心有個想要休息一會的需求,並且嘗試用言語表達出來,才是真正的勇敢。步調放慢,感受自然,過程即是目的。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