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0/08/02
-
回程日期2020/08/02
-
相關路線
這次我們踏尋著前人賴以為生的山徑,路途中樹梅礦場遺址、柑仔店遺址、古厝、燦光寮舖跡,彷彿走進訪古尋今的時光隧道......
從九份老街出發,第一站樹梅坪古道:在1978年,於樹梅地區礦體進行大規模的露天開採,為昔日的採金小道,不少人從這條山徑上山採金,走著走著就走出小徑古道來。
這曾是採金歲月的據點,運送金礦的要道,相隔四十年的歲月,如今只看得到礦坑口與辦公室遺址,訴說當年風華故事。
沿途是古樸的石階步道,視野漸漸開闊,可眺望基隆山和可愛的無耳茶壺山。
第二站燦光寮古道:清朝時期噶瑪蘭設廳後台北與宜蘭間文書往來日漸頻繁,形成一條連接三貂嶺及燦光寮之間的燦光寮鋪遞道路,並配置兵員設燦光寮塘,作為防亂的軍事基地。
古道經過柑仔店遺址不久後一分為二,燦光寮塘(汛)古道走往澳底,此段為過去軍事用途的;燦光寮舖(遞)古道沿著牡丹溪而下轉往雙溪,這段則為郵務用途,促成了當地的開發聚集。隨著年代久遠,人事變遷,雖然古道僅剩斷垣殘壁,仍可看當年的規模,默默見證燦光寮古道輝煌的歷史。
柑仔店遺址則是燦光寮古道上重要的文史遺跡,昔為古道的休憩站,也扮演著各方物資買賣的重要角色,現僅存荒廢的石砌牆跡及一座昔為供來往行人在濕冷天氣取暖的傾圮石灶。
來唷~來古老的柑仔店喝杯茶,我們跟百年前一樣在此休憩,小盹充個電!
一址古厝地。
古厝內部的石臼。
古厝附近發現的棘渦蛛隱帶。
第三站楊廷理古道:康熙23年(1684年),台灣即納入清朝的版圖,但位居東北的噶瑪蘭卻一直屬於化外之地。大規模的正式拓墾始於嘉慶2年(1797年),吳沙向淡水廳同知何茹蓮申請取得給墾單率漳、泉、粵三籍移民入蘭,以武裝開墾的模式設立鄉勇,保護往來商人與前來加入拓墾的移民,披荊斬棘築圍建堡。隨著噶瑪蘭的快速發展與人口增加,清廷開始涉入及治理,台灣知府楊廷理前後入蘭五次,直到嘉慶15年(1810年)噶瑪蘭正式收入大清版圖,楊廷理精心設計“噶瑪蘭創始章程”做為開發的藍圖,楊廷理在台灣為官將近30年的歲月,是官方開蘭貢獻最大的代表性人物,為了紀念他開蘭的貢獻,因此將這段當年楊廷理入蘭多次所行走的古道以他名字稱呼。
燦光寮舖跡:是歷史上少數結合軍用與郵遞功能的塘舖大站,那時傳送公文的郵差叫做「麻達」,跑起來健步如飛,宛如現在使命必達的Fedex。
黃吉祠:這不是土地公廟唷~比較類似萬善堂百姓公。
燦光寮12號:這座保存完整的三合院建於清康熙54年,至今已有306年的歷史。
礦務課基石第412號
山海全景,坐在木椅望著福隆的海攤,好似有音樂祭的音符向我飄來;看著澳底,海鮮山產又彷彿催促著下山。我盡情享受這一切~在想靜靜又想回家之間的拉扯,可是終究要搭著時光穿梭機回到現實.....
古道的盡頭緊接著柏油路,錯過文秀坑的公車繼續踢著馬路一路到澳底公車站。但還不能鬆懈因為有海鮮要吃,這次選老字號黑白毛因為距離公車站最近,也因為太餓,沒有美食照片可以分享:D
這趟由多條古道串連而起,就像我們與這塊土地的感情串成漣漪,也盼淡蘭古道成為共同的記憶,一起走向下一個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