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0/11/15
-
回程日期2020/11/15
-
相關路線
-
相關山岳曾子寮山(飛鳳山) 、火號山(球子山)
基隆,一個台灣最北端的都市,舊名「雞籠」。
一直以來對基隆的印象,一直都是「老舊」與「多雨」。
為什麼「多雨」?以前常聽人家說,一年365天基隆有360都在下雨,所以又被稱為「雨都」。
至於為什麼「老舊」?因為靠近海邊,所以很多建築物的外觀很快就會風化,那暗紅的鐵鏽顏色總會讓人有一種死氣沉沉的窒息感。
這幾年,經常去八斗子的潮境公園玩自潛(技術很差),於是對基隆有些改觀。
後來無意中看過公共電視連續劇「苦力」,再加上好友安芙曾經帶我逛了基隆的「仁愛市場」, 還去有名的咖啡店品嚐咖啡,於是對基隆更增加一些好奇心。
我突然感受到這個城市雖然常常帶著濃濃的海味、厚重的鐵鏽味,甚至還有一種落寞的凋零,但是它依然生氣蓬勃,等著有心人發掘。
雖然心裡這樣想,可惜我是個繁忙又懶惰的「俗人雅士」,自己肯定是不得其門而入。
剛好野樵舉辦了這個活動「漫遊基隆西岸」一日遊,於是就報名了。
其實報名的當下,根本不知道基隆還有分什麼東岸西岸,而且我以為大部分都是吃吃喝喝的行程 XD。
週日早上8:15基隆車站集合,團員只有三位,領隊 Jolin、蔚校長與我。
一到車站才發現基隆火車站已經變很多,Jolin 說新站已經完工兩三年了,經她說明才知道基隆火車站剛好就位於東岸與西岸中間。
東岸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已經比較商業化(廟口夜市就在東岸),近年還有購物商場。
而西岸因為當年碼頭工作機會多,曾經繁華一時,如今工作機會變少,所以大多人口外流。
今天她打算帶我們走進各種小巷弄,體會在地生活風貌。
基隆三面環山、一面環海,所以西岸很多道路都是上坡、順著樓梯家家戶戶錯落有致。
當然也有一些年輕人返鄉的老屋新創。
Jolin 說了,基隆大部分的土地都是「港務局」與「台肥」的資產,所以很難買賣。
這個聲名遠播的「雨都」,很難得今日晴空萬里、豔陽高照,看來我們三位的人品都很優。
很多老屋早已人去樓空
Jolin 說,她的爺爺與父親之前都在碼頭工作,在當年還沒有大型機具裝運的時代,只能靠人力搬運,所以當年的基隆西岸聚集很多異鄉遊子,來這裡工作,進而定居娶妻生子。後來有了大型吊掛機,所以不需要那麼多的人力,工作機會逐漸減少,所以年輕人也紛紛外流。
說到這裡,我也忍不住說了:對啊!我看苦力也是這樣演,也有很多本來在金山挖礦工人,因為礦業沒落所以就跑到基隆碼頭當搬運工。
領隊 Jolin 很詳細的介紹某些典故與來龍去脈。
左邊樓梯是「人行道」,右邊的坡道是「機車道」。在這裡騎機車要有技術,基本上一定要125,油門催到底然後一口氣騎上去,中途絕對不可煞車或停下。
復興廣播電台廢棄舊址
基隆市長這些年很有心的推廣西岸觀光,所以規劃一些路線。
一所已經廢棄的學校(忘了校名是高中還是國中),看到這一長排的教室窗戶,就可以想像當年這裡有多少學生多少家庭,那是一個多麼盛況空前的繁榮景象。
基隆市的代言老鷹
Jolin 說了,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法國人的第一炮就是賞給基隆。所以基隆也有很多砲台,但都是針對外來的入侵者,跟台灣山區裡隘勇線上的砲台功能是不一樣的。
砲台遺址
蔚蔚校長之前參加過客家文化研究踏查,對於台灣的發展與近代史也很了解,很開心今天與兩位同行。
撿一顆基石
四處可見廢棄老屋,還有屋頂殘留厚厚的柏油。
Jolin 也提到,以前人對基隆的印象就是黑黑的髒髒的,因為早期為了防止房屋風化,就是在屋頂塗上柏油,防止損壞漏水。
以前的廚房流理台
本日行動糧:可可茶、碳烤三明治、蔥仔餅,都是在地色小吃(感謝野樵楊總招待)。
這戶很不錯,領隊有興趣,先看看屋況 XD
這條馬路以前是鐵道,也是很重要的「基隆臨港線」,主要是基隆外港的聯絡線,而從牛稠港通往外港的「復興隧道」,更曾經是擁有臺鐵罕見C型路權(與地面交通完全混合)的鐵公路共用隧道。
復興隧道,當年有鐵路的時候,就是人行道、汽機車與火車共同穿越行駛。
有趣的標示
隧道另一端,長度大約一公里
百年老校
繼續小巷弄的探險
基隆也有咕咾石牆老屋,這可不是澎湖才有哦!
這牆的厚度也太寬,可見當初房子蓋的多堅實。
互相輝映的兩張照片,是說我手臂那丸也太大了點...囧
不太懂圍牆蓋這樣純粹為了裝飾還是有什麼其他作用...
這戶人家應該是「跑路」很多年了吧...XD
佛手洞入口
佛手洞是天然海蝕洞,聽說早期這裡緊靠海邊,如今外面的馬路都是後來填海而成的陸地。
走進這裡讓我非常驚艷,沒想到台灣有這樣的地形。
佛手只剩下三根手指頭,無名指隱約可見。
裡面有如迷宮一般,領隊說這裡是她小時候睡午覺的好地方。如果沒人帶路,我應該走不出去吧...Orz
另一個入口
繼續造訪另一個更大的天然海蝕洞,「仙洞巖」
但是旁邊的小吃攤一定要光顧一下(再次感謝野樵楊總招待)
「仙洞巖」,故名思義就是當年曾經住過神仙吧!XD
Jolin 說上次砂防小公主與伍老師來有發現日文,而這裡也許因為曾經住過神仙,所以清朝時期有很多文人墨客到此提文寫詩落款。只能說時代真的不一樣,古代人在牆壁上寫到此一遊,對我們來說是重要的歷史古蹟,而現在我們要是在牆上塗鴉寫字,肯定是罰錢與被網搜。XD
古代人寫文章都不逗點的,很難懂...Orz
仙洞巖內部,有很多神佛石像,就不多拍了。這裡面分為三大區,而最有趣的就是往左邊那區要經過很狹窄又低矮的一線天,有些人是肯定進不來(例如野樵楊總),太高大可能要匍匐前進(當兵的伎倆要用上)。
離開「仙洞巖」,繼續往下一個行程,本日最經典的「雙塔之旅」。
球子山燈塔
不太懂這個燈塔為什麼造型這麼不一樣,一般不是都下寬上窄嗎?
再撿一顆
這艘油輪早上才進港,不知道它的下一趟往哪裡去呢?
領隊說,眼前這幾座紅白相間的貨櫃吊掛機具(不知道正確名稱叫啥),她都叫長頸鹿,一座要價三億。
此時這艘大船準備要出港
旁邊那艘「引水人」正在幫它調頭,這麼一艘小小的船,如何推得動如此大的貨輪?
再見,陽明海運
記得貨出去錢進來?XD
本日最後一個行程,「基隆燈塔」。
基隆共有兩個燈塔,就是「球子山燈塔」與「基隆燈塔」,基隆燈塔靠近港邊,因為地理位置不夠高,所以需要球子山燈塔輔助。
這裡可以看到整個基隆港、看到高低起伏大小不一的各種貨櫃,看著大型機具忙碌的吊掛作業,我突然開始幻想著,當年先民們紛紛離開家鄉,篳路藍縷的來到這裡找工作開創新生活,在科技尚未發達的時候、在經濟尚未起飛的艱困年代,這個碼頭曾經聚集多少工人,也許眼前不是堆滿整排的貨櫃,而且一片黑壓壓的人群,忙碌的穿梭搬運。,那些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無名英雄們,有多少鮮血多少汗水,流淌在這片土地上,才能寫下這一篇篇史詩般感人的故事。
離開前拍到一隻顏色頗特別的大蝸牛
很豐富的一段旅程,感謝 Jolin 發起這個既知性又感性的活動,讓我獲益良多。希望她能繼續辦下去,更希望大家都多多支持, 不管是否身為基隆人、不管愛山或者愛海,我們都應該多認識這片我們成長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