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1/03/27
-
回程日期2021/03/27
-
相關路線萬安林道
-
相關山岳亞麻灣山 、亞麻灣山西峰
去過舊筏灣、舊平和、舊萬安就成了我嚮往拜訪的舊社之一。
舊萬安,排灣族語卡札札嵐 kazazaljan,古老的意思。日據時代改稱為アマワンamawang(阿麻灣社),台灣光復後改稱為萬安村。
資料顯示萬安村是從四個舊部落(kaumaqan、tjavangavangas、vavuavua、ludja)組合而成,於民國43、44年左右從舊部落慢慢遷下到現在的居住地,遷村下來因腹地關係,分散在不同的聚落(萬安、安平、達里、第七鄰及成原社區)。朋友曾經聽聞族裡耆老說著他們遷村的過程,男人們扛著老家的梁柱、婦女帶著小孩與鍋碗瓢盆,依依不捨地往山下走。
通到舊社的萬安林道,乘載著我殷切的期待,所幸路況不差,一般轎車能行至9.1K叉路,從這裡沿著山坡上去耕地區有幾個廢棄的石板屋,大片的石板有了新的利用,成了遮風避雨暫歇的工寮。往日湯真山西南峰(又稱萬安山)的路徑前去,很快就抵達舊萬安。路口立著一塊石碑,樸實無華,卻昭示著從此進去謹言慎行。
一根巨大的石碑柱在森林裡靜默,但卻散發出沉穩莊嚴的氛圍,這是象徵權利的雕柱,我們趕緊拿出檳榔米酒香菸敬拜山神與祖靈,表達敬仰的拜訪之意。石柱的前方有一片廣場,廣場前的家屋橫面特別寬大,還立著的巨大石板高度大約到我的肩膀,這家屋若非頭目之家,也是有地位的貴族。石碑柱的後方有一些石製桌椅,我們從這裡往下方探訪,荒草漫漫中仍能看出大致的聚落型式,留心不踏入家屋,沿著家屋間的走道穿行,疊砌的石牆底部,有的會用一些石板鞏固,這一片一片的石板,都是祖先滴著汗水一刀一刀敲鑿出來,遷村遷走的是形體,但遷不走屬於這塊土地上曾經有的歷史及精神,看著這些曾經充滿「呼吸」的石板屋,傾圮殘缺,被蕨類攀附,被樹根絞碎,甚至被野草掩蓋,或許這是原住民族回歸山林的另一種寄託。
牆邊一些石板圍著,推測是養豬。廢棄工寮
我們在這裡漫遊徜徉了三小時,讓時間全然自由流逝,感受樹影挪移的分毫,最後把米酒灑在石碑柱周圍,杯子收走離去。對比之前的照片,近入口處的家屋,崩壞的更是厲害,屋頂破洞坍塌、梁柱侵蝕斷裂,殘留地上的碗盤再也無法承接那金黃色的小米,美好景象不復往。
劉克襄在「福爾摩沙大旅行」一書中提及了美國博物學家史蒂瑞 Joseph Beal Steere,一八七四年時,從打狗到萬金庄的田野記錄,這趟旅程也記載了在排灣族部落的見聞,劉克襄研判他所探訪的就是舊萬安。
「這兒的房子相當方正而長,低矮,屋頂以石板搭蓋,靠山搭成一面。……….建材部分是木材,有些尺寸蠻大,經過大幅地粗略雕刻;部分是厚石牆,將房子隔成小室。寬度厚大的石板,組成窗戶與門,我必須彎腰弓身才能進入。屋內規劃如土地圖面,屋前鋪有石子,十分乾淨。低矮的石板睡舖貼著牆,上面覆有草席,供躺或蹲坐。」讀到這段,令我豁然開朗,我觀察舊萬安的房舍,好幾戶都有隔間,通常是一大間一小間,曾經看過的舊古樓、舊平和、內文社、霧里乙社等都未見這樣的形式,史蒂瑞見到了並生動詳細的描述,彷彿我也回到了十九世紀舊萬安的現場。
史蒂瑞身高約6呎4吋(193公分),每到各地總遭圍觀,在排灣族人眼中更是如巨人般高大,他認為排灣族人幽默,且非常恐懼並遵守「Parisi」,這是仍流傳在現代排灣族社會裡的禁忌,欣見史蒂瑞也細膩地記錄下。
時間還早,我們繼續步行萬安林道往上方行去,經過蘭園,向左方的登山口上攀,不到二十分鐘就到了亞麻灣山三角點,高度1080公尺,編號7118三等三角點,一隻尾毛特化成尾鉗的蠼螋靈巧地停在伙伴手臂上,牠可是衣魚最有名的天敵啊!亞麻灣山西峰的路徑平緩好走,一樣不到二十分鐘就到三角點,較特別的是要上三角點前有一大片的咖啡樹夾道,讓我邊走邊覺得陣陣咖啡香傳來。
美好的一日,就如咖啡般溫潤香醇。
一隻尾毛特化成尾鉗的蠼螋靈巧地停在伙伴手臂上,牠可是衣魚最有名的天敵啊!
行程記錄
1035萬安林道9.1K叉路停車(7.2K水泥路終點)
1045 舊萬安
1347 離開舊萬安
1434 步行至10.85K蘭園
1457 -1514亞麻灣山
1530 回到蘭園
1606 家屋平台
1630 車行至林道 6.7K岔路口
1648 -1658 亞麻灣山西峰
1710 回到停車場
附註:
史蒂瑞(Joseph Beal Steere, 1842-1940),出身密西根大學的傑出博物學家,曾在美洲及東亞的許多地區探險、調查、採集標本,並在考古學、植物學、民族學、人種學、語言學、古生物學及動物學等領域做出貢獻。他來台半年,不但留下珍貴、詳實的史料,是最早描述臺灣的自然史及五種南島民族語言的人士,還發現台灣特有鳥種——黃胸敷眉(Steere's babbler),採集了29件新港文書、58種蕨類、80種蛇類、無數海貝,以及數目不詳的原住民器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