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劍潭山(上):解開日本親王死因的歷史懸案

  • 邱求慧
  • 4,109 次點閱
  • 33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劍潭山雖然只是一座郊山,但是追溯到日本時代,它可是台灣最高位階神社所在,祭祀在台亡故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稱得上是當時的朝聖之地。

隨著時代的更迭,劍潭山褪去過去的榮光,反而蓋起了大飯店,興築了親山健行步道,逐漸揮別了歷史的包袱,以更平易近人的姿態,吸引更多的台北人來體驗它的美景。

292697e5c69d8802953c1ebc61cc11e7.jpg

劍潭山,海拔153公尺,為台灣第9號小百岳,屬五指山脈最西邊的山峰,登山口就在劍潭捷運站旁,沿路上都是寺廟、早覺會還有羽毛球場等,吸引許多登山和運動民眾造訪,算是台北熱門的郊山之一,山徑雖多但均四通八達,標示也都還算清楚。

bdb26286140be737019a6a10c6b59ce4.jpg

劍潭山被台北市政府規劃為「圓山風景區」,知名的圓山大飯店也蓋在這裡,所以有很多人把劍潭山也稱做圓山,事實上圓山在基隆河南岸,劍潭山則在基隆河的北岸,兩者是不同一座山。風景區被規劃了十處美景,照片是稱為「觀音夕照」的「七美」,可以遠眺淡水河、基隆河和觀音山,視野寬闊優美。

3c7919d58baffff79fa5c5c9544defd0.jpg

繼續往前走就會到達「八美」,是一個叫做「老地方」的休憩處,在這裡有一個觀景台,可以看到松山機場的飛機起降,是很多網美喜歡打卡拍照的景點,多數的遊客都選擇在這裡折返,或有叉路下到大直的通北街,從國防部、實踐大學大直校區下山。

91ed78cf9576091bce43be42a6f81b3a.jpg

從劍南路下山,中間會經過劍潭古寺,這座古寺看起來有點蕭索,不過其實它是全台北市歷史最悠久的寺廟,曾經是香火鼎盛的大廟!又有些人或許會覺得很奇怪,這裡明明是大直,為什麼寺廟的名稱會叫做「劍潭古寺」?以下我就來談談這個古寺的曲折歷史。

4f36a9e0afc04ce2bd93b66d26c365a1.jpg

原來劍潭古寺原創建在1773年,位置真的就是在劍潭畔,由於1901年日本政府在現在圓山大飯店的位置興建「台灣神社」,祭祀征台亡故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成為台灣地區位階最高的神社。到了1937年,日本人計劃擴建台灣神社,於是強迫遷移位於擴建預定地的劍潭古寺,劍潭古寺才移到大直現址,雖然寺名被保留下來,可憐的古寺原來香火鼎盛,遷移後寺廟已經不若以往的興旺了。

3ffcadaeeb4fdf88641d1382685ba51a.jpg

「劍潭」是基隆河流經大直和士林的轉彎處,大約在現在中山新橋下方的河道,早期形成面積很大的水潭,但是1965年基隆河實施截彎取直工程,目前河面已經沒有當時的寬闊了,圖為1915年從劍潭眺望明治橋和觀音山。

至於為什麼稱為「劍潭」?相傳鄭成功的軍隊行經附近的水潭,潭中突然有妖怪興風作亂,於是鄭成功取出隨身的寶劍,擲入潭中始平息風浪。不過很明顯的這個傳說是不正確的,因為鄭成功一生根本沒來過台北。

8fb3dc4d2fe7a9065afdb203999e8a91.jpg

另外一種說法記載於1732年的「臺灣志略」中:「劍潭,有樹名茄苳,高聳障天,大可數抱,峙於潭岸。相傳荷蘭人插劍於樹,生皮合,劍在其內,因以為名。」本來這樣的說法聽起來似乎也不太可信,但是學者翁佳音根據1654年荷蘭人繪製的「大台北古地圖」,認為這樣的說法並非無稽,因為在地圖上劍潭北岸被標示為「馬那特森林」(Marnats bos),曾有文獻提到荷蘭人曾於此處伐木,但是發現木材質地不佳,所以推測是荷蘭人曾在潭畔伐木,但遺留劍斧在河畔森林中,故當地人即稱為「劍潭」。

19f1bf50a2aa846cc06f0dea8c3ae0e1.jpg

除了劍潭山在荷蘭時期被稱為「馬那特森林」(地圖編號10)外,另外一個地圖上基隆河被標示的8號的位置,其荷蘭文「Langeracq」意思為長而直的河道,這裡因此被取名為「大直」,這「又大又直」曾為台灣政壇的趣談,不過這真的被考證是大直地名由來的可靠依據。

ba3da4135aa525c051ce46ccad932d66.jpg

台灣神社由當時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主導興建,總督府選定風水極佳的劍潭山麓為預定地,不過當時的土地所有權非常複雜,甚至劍潭山上也有許多墓地,於是台北縣知事「村上義雄」在1899年4月1日發布公告,要求所有墓地限期遷葬,否則一律任由官方處置,右圖就是當年的公告內容,還附有漢文翻譯:「如過限不遷從者,惟有聽便掘移改葬,勿謂言之不先也,其各凛遵毋違,切切特示」。

其次,台北縣也要求所有的私人土地都要「獻納」出來,左邊的文獻詳列了台灣神社所需的道路用地,其土地清單和其所有者的姓名。那時的「台北縣知事」業管範圍很大,包括現在的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新竹縣市及宜蘭縣等,在總督府強力介入下,才解決土地取得的問題。

fe76f428fd90623231c941b45271511d.jpg

台灣神社主要目的是祭祀當年率兵征台卻客死異鄉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於1901年興建完成,由於日本政府鼓勵民眾參拜,1935年竟吸引高達43萬的參拜人次。圖為當年規模宏偉的台灣神社。

5c4ace1c151f3112ccd12be5e297bdc5.jpg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為了避免盟軍轟炸神社,日本政府刻意在神社的下方,設立了一處盟軍的戰俘營,這個絕招確實讓神社躲過了戰火,沒想到百密一疏,1944年竟有一架日本軍機失事,不偏不倚就墜毀在台灣神社,導致許多神社內的建築因此付之一炬,直到二戰結束之前都沒有修復,國民政府接收後,全部打掉重練,原地改建為圓山大飯店,圖為古今對照,猛一看鳥居和牌樓竟有點神似,彷彿揭示著改朝換代的一種精神象徵。

b8d112d6851c9fb08b306008e0e2bacc.jpg

當時由台北車站通往台灣神社參拜的道路,稱為「敕使街道」或是「御成街道」,1923年裕仁皇太子也是走這條道路上劍潭山參拜,這條路就是現在的「中山北路」。圖為中山北路的前世與今生,現在雖然已經不是尊貴的參拜道路,但是卸去了過去的榮光和風華,今日的中山北路仍舊是重要幹道,承載著許多人的往來與美好記憶。

b64a55107582228d8cfd58d8e6b73eb9.jpg

即便台灣神社已經被拆毀,少數神社的遺留物仍被保存下來,但是大多已經流落各地,其中最有名的是一對狛犬,目前改守護在劍潭公園門口,距離登山口不遠,「狛犬」源自印度的佛教,原來是做為佛祖菩薩的坐騎,傳到日本後轉變成神社的守護獸,下次有機會經過時可不要誤以為是石獅子。另外,也有兩尊銅牛則被移置台灣博物館的大門。照片為兩隻狛犬,從百年前守護著神社,到現在還守護著公園,看盡人事更迭而世事已非,應該也感慨於還沒辦法下班吧。(待續)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