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期:16.09.10
發表日期:16.10.10
關鍵字:靳珩公園、流芳橋、天祥、西寶、豁然亭
12.
相對於燕子口的氣壯山河,靳珩公園樹林青翠,石上生苔,蕨類與姑婆芋在樹蔭下生機蓬勃,一條石階步道深入其中,頗有幾分古典庭園恬淡的氣質,入口平台立了一尊半身銅像,紀念溪畔工務段長靳珩先生,民國46年(1957)10月20日發生五級強震,他立即前往視察中橫受損情形,行走至燕子口附近的木板橋遭逢落石,當場墜落溪谷殉職。
「靳珩段長殉難碑記」上如此記敘「人類個別之生命必有限,惟社會公共之事業能無窮,而事業必創造於生命,故惟能鎔鑄其生命於事業者,其生命亦無窮也。」,碑文出自於時任香港新亞文商學院院長錢穆先生。登上高台,中央樹立尖而高聳的「公務局合流工程處殉職員工紀念碑」當作陪侍,觀景台則能俯瞰跨越魯丹溪的靳珩橋,橋梁曾經在民國86年(1997)被安珀颱風摧毀,民國92年(2003)才重建完成。
除此之外,溪谷曲流中有一塊巨大的大理岩,石塊上的深淺搭配上方植物,遠觀猶如配戴羽飾的印地安酋長,越過靳珩橋回望立霧溪,景象倍加原始壯闊,河谷兩岸岩壁相鄰,彷彿伸手可及,我隨手撫觸岩柱,岩柱表面覆蓋淺層泥沙,濕軟泥砂下的大理岩冷而堅實,有如感受到山岳沉穩的力量。
13.
循立霧溪上溯,橋梁銜接隧道,隧道銜接橋梁,一陣嗚咽共鳴,一陣騰雲駕霧,突然見到兩橋並排而行,抵達對岸後駐足欣賞,位在中橫公路176.5公里處,立霧溪在錐麓斷崖前轉折九十度大彎,流芳橋穿鑿峻嶺跨越河床,舊橋水泥橋墩中流砥柱,兩段鋼樑銳利且強韌,和峽谷雄渾氣魄相互爭光,錐麓斷崖和福磯斷崖分庭抗禮,河畔楠木蒼勁且秀麗。
九曲洞因為土石坍方封閉整修,經過慈母橋之後,我們決定加快腳步直奔天祥,公路上的九曲洞隧道也曾一度因為風雨受阻,隧道西口正在搭建明隧道,工人站在牆邊指揮吊車運送建材,骨架恢弘好似劇院一般,洞內寬廣前所未見。
由太魯閣口一路玩賞遊逛,不知不覺已經時值中午,天祥卻意外地寧靜祥和。天祥,是中橫東段最大的交通據點之一,舊名「塔比多」(Tapido),在太魯閣族語當中是指「山棕」,中橫開通之後,利用溪邊廣闊河階地興建旅社、客運站等等,周遭還有教堂、寺廟多座;另外,從地質上來說,天祥東面是經高度變質作用構成的大理石岩層,西向自此景觀丕變,大多數遊客認定的「太魯閣」也因此只到天祥。
14.
中橫的歷史可以從日據大正3年(1914)說起,原本是依照泰雅傳統獵徑整理出的理蕃道路,昭和10年(1935)完成埔里經合歡山,朝東連接太魯閣和花蓮的「合歡越道路」,不久,中日戰爭爆發導致日本力漸衰微,有限財政經費下僅僅完成太魯閣口至溪畔壩的「發電道路」,以及一部分通達天祥的「產金道路」。
民國44年(1955)6月,時任退輔會主委蔣經國親自率隊,先從秀林鄉銅門翻越奇萊等山岳到達廬山,完成南線勘查,隔年六月再走北線從西向東,歷經19天的時間抵達太魯閣,最後選定北線優先開發,7月7日宣佈開工,他動員退役軍人參與工程,施工期間時常深入各工區,慰勉工人辛勞;當時的「東西橫貫公路工程處」總處長是林則彬,他依靠有限資源指揮修路,採用分段合作方式完成艱鉅大業,被譽為「中橫的總舵手」。
為了解決糧食缺乏問題,不只是透過補給線輸送物資,中橫建設期間於西寶河階地成立「西寶農場」,道路通車之後,藉由退輔會安排,西寶河階地轉型為榮民和少數原住民定居的聚落,栽植農作維生,民國51年(1962)蔣經國視察中橫,得知榮眷子女就學不易,便在隔年設立富世國小西寶分班,然而伴隨人口外移問題,民國85年(1996)學校轉型成森林實驗小學,木造建築呼應山林,銀白屋頂宛若大理岩壁,俐落大器的太魯閣風引人入勝。
15.
豁然亭矗立在西寶附近,涼亭冠上仿中國式的飛簷,順著山坡陡下的步道直通天祥,可惜同樣受到風災破壞,目前只開放前500公尺距離。步道不轉折緩降,而力求快速和便利源自於戰備功用,大正3年(1914)太魯閣戰爭爆發,日軍為了攻打立霧溪流域的太魯閣族,沿稜線而下,修築長度2公里左右捷徑,如此短時間內就能將軍隊調度到天祥。
嘗試行走一小段折返,才驚覺鐵梯陡峻,費了一點功夫才爬回涼亭,馬路對面山壁上刻有「雲亭遠眺」,亭外成蔭綠樹遮蔽大半視野,天祥唯有錯落於谷地的寺廟依稀可見,景色並不如峽谷中一樣令人震懾。
究竟所謂的「豁然」,是對關原遠道行旅而言,還是從深居天祥的居民觀點來看呢?或許後者比較有可能,但是這裡既不見溪流,也望不見斷崖,能讓人心胸開闊的,也許只有繚繞山巔的雲霧吧!無論是長春祠、燕子口、錐麓斷崖,現在都被白煙覆蓋,一如百年間兵馬倥傯、赴湯蹈火敲擊的鼓鳴哨響,當我回首時逐漸迷濛,再次隱沒在一曲雲霞譜成的交響樂章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