鳶嘴稍來:還可以再來第二次

  • 1,007 次點閱
  • 5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鳶嘴山連走稍來山,算是老朋友了!大概是在兩年前的一月底時初次見面。當時在過稍來瞭望台後,是陡下至大雪山林道的路段,雙腳抵抗陡坡的衝擊與力道近乎將膝蓋間的軟骨消磨殆盡。連要跨進車內的門檻都作痛的難受,輕微的抬腿也備感困擾。坐愣在車子裡還錯愕的質問著自己「是不是不能再爬山了?」但鳶嘴與稍來山的峻拔,讓我在第一次攀爬陡峭岩壁的同時,戰戰兢兢的還能為眼前展示的磅礡所震懾,體會到心無旁騖的寧靜感。猶存在半空裡腳尖抵著岩縫的時候,心裡打了一個「還可以再來第二次」的評價。

認識這位朋友,徹底讓我聽見膝蓋的哀嚎聲…先是打籃球時急停與切入的慣用腳,像是有根針鑲進了上下膝蓋的縫隙裡,崩潰的感受到還有體力卻無能為力的沮喪。為了能繼續翻山越嶺,我得做點功課了解正確的下山方式,不管是尋問正在登山的朋友,還是搜尋網路上的資料,最後實際運用在每一次走進山林的路上。一年後,我又與「鳶嘴稍來」碰上了面,在調整了自己的步伐後,過去膝蓋的疼痛像憑空消失一般。而腳步相較起以往下坡的路上也更加輕盈,像是長鬚山羊一般,靈活的點踏在每一步立足點上,感受著前腳掌及腳指與大自然融洽的相處。

「疼痛」似警示燈一般,提醒著我們必須得注意起並非妥善的運動習慣、飲食習慣與生活作息,又或者是心理健康,而非一道「這不能再做」的禁止宣判。誤以為穿戴了護膝、手持登山杖後,便可以免除膝蓋的疼痛,那可能會使得狀況更加嚴重。因為步伐的習慣依舊沒有改善,反倒過度依賴了裝備的支持與保護,忽略了最根本的問題。在開始隱隱作痛時,更意味著「此時」能精準的掌握姿勢的妥善與否,那反而是矯正的最佳時機,稍有誤點就會痛的記取教訓。畢竟身體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才會清楚該怎麼走最好走,那需要時時刻刻的關注著自己,覺察身體的反應。就像是赤腳踩在石子上,會自然而然的緩緩落下雙腳,不需要誰的提點。

浩浩蕩蕩的「鳶嘴」岩壁,與抹上鮮豔腮紅的「稍來」楓葉。謝了老朋友!這天的天氣真的非常的好!第三次的敘舊,離開時還是有點遺憾,大概是深感沒有把鳶嘴稍來的美,拍得更加貼近真實的你。在匆匆忙忙、攘往熙來的假日之際,顧慮了擁上來的倉促腳步,人群趕著的只能留下隨拍的幾個鏡頭。只好私心的在心裡留個「還可以再來第四次」的心願。那確實是遺憾,也會是下次再與鳶嘴稍來際遇的美好契機。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