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0/11/14
-
回程日期2020/11/14
-
相關路線
南澳古道位於宜蘭縣南澳鄉,是通往泰雅族舊部落的路徑,位置雖然偏遠,但是沿途風景相當秀麗壯觀,生態豐富並且充滿歷史遺跡,另外少有人知的是,這裡還流傳著一個非常淒美的故事,讓我帶著大家回到80年前的南澳山區,探尋那位泰雅少女莎韻的傳奇故事。
南澳古道又稱為「比亞毫古道」或「舊武塔古道」,最初是南澳山區泰雅族的社路,也是泰雅族的傳統獵場,如果從南澳街上開車過來,大約還要行駛半小時山路才能抵達登山口。古道的入口設立了一個意象標示,運用石板加以疊砌,頗有泰雅文化的意涵,這裡日本時代曾是「旋檀駐在所」的位置,不過可惜已經找不到任何留存的遺跡了。
古道路跡還算清晰易行,右側就是「南澳南溪」的溪谷,有些狹路緊鄰垂直的無底深壑,還是要小心步伐,這一條古道過去可以聯通十幾個泰雅的舊社,山徑旁還偶而可以看到原住民的舊耕地,不過由於這些住民多已經遷出深山,舊社也均已廢棄,於是這條古道成了泰雅族人回部落舊址的「返鄉之路」。
古道行經0.75公里處,會通過一座「一號吊橋」,但仔細看吊橋旁邊尚有一個舊橋的遺跡,只剩下支撐吊橋的鐵線與殘破的橋身,應該是過去橫越溪流的古道舊橋,此外,在橋頭發現一根刻有「昭和五年七月」的石柱,顯示舊吊橋應該是在日本時代所興建。
這一座吊橋就是橫越稱為「楠溪」的溪流,楠溪是南澳南溪的支流,在溪邊左側看起來曾有很嚴重的坍方,推測應該是之前豪雨帶來的山洪暴發所引起,今天雖然天氣還好,淙淙溪流看起來頗為清新宜人,不過由於古道前方尚有較嚴重的坍方,今天就只好暫時先在這裡折返,待未來古道修繕完成再來拜訪。
再開車回到南澳鄉的武塔,位在蘇花公路旁有一座「莎韻之鐘」,記載著80年前發生在南澳古道的一個淒美故事,相傳有位叫做「莎韻」的泰雅少女,深愛著她的日籍老師「田北正記」,但是二戰時田北收到徵召令,必須赴前線作戰,即便當日因颱風而天候不佳,莎韻仍堅持陪伴老師下山,但就在幫老師揹行李下山途中,不幸因南澳南溪水流湍急而不慎落水,沒想到就此香消玉殞。
這個淒美的故事還曾經於1943年拍成電影,由當時紅遍半邊天的「李香蘭」主演,美麗的山地少女和英俊的日本男老師的愛情故事,馬上風靡許多台灣的民眾,每個人都為了少女的意外而唏噓不已,也敬佩於她支持心上人赴前線的愛國情操,一時之間也鼓舞了許多人志願上前線打仗。
這個故事由於鼓勵日本人參加二戰,戰後當然立刻因為政治不正確而被摒棄,所以就逐漸被忽略及淡忘,經過了半個多世紀無人聞問後,有一位業餘的登山家「林克孝」,同時也是擔任金控總經理的銀行家,在偶然的機會裡,得知「月光小夜曲」是緣自於莎韻的傳說,進而對這個故事產生濃厚的興趣,立志要把莎韻回家的路探勘出來。
於是他共花了六七年的時間走訪南澳山區,並且深入泰雅族人的文化與生活,終於將當年莎韻從流興社走到武塔墜溪的完整路徑都探勘出來,並於2009年將他的經歷,以及泰雅舊社的相關文化,出版了「找路─月光.沙韻.Klesan」一書,這才又讓世人重新關注這個塵封已久的故事。沒想到2011年林克孝和幾位泰雅族朋友探勘舊武塔古道時,竟不幸在束穗山附近的斷崖墜落身亡,葬身在他此生最摯愛的南澳山區。
這位曾經在台大就學時期擔任登山社和現代詩社社長的銀行家,花了他人生中很精華的一段時間,以實現他的登山理念,並且找尋他的人文渴望,在現實中他終於找到夢寐以求的莎韻之路,但是在他戛然而止的生命中,也可以說用另一種悲壯的方式,找到了他自己人生的出路。
對於林克孝的熱愛登山與追尋人文的執念,我當然是感到萬分敬佩,求仁而得仁更是浪漫而悲壯,但是是什麼樣的故事,讓這位不世的才子如此痴狂地探尋?我自詡是個登山的文史工作者,自然很想探究這個莎韻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當我查詢相關文獻後,卻發現這個故事有很多的破綻,有興趣的朋友請搬好椅凳,且聽我來話說從頭。
臺灣日日新報在1938年9月29日刊載了一個篇幅不大的地方新聞,標題是「蕃婦溪流に落ち 行方不明となる」(山地女子墜落溪流,行蹤不明),報導泰雅族流興社少女「莎韻」在27日凌晨五時,與同社共11人協助「柿田」警手揹負行李下山,途中在南溪落水失蹤,這篇報導只是很單純地報導一個意外事件,所以一開始並沒有引起社會很大的注意。
沒想到這一件事在地方慢慢發酵了起來,在親日地方社團「女子青年團」的推波助瀾之下,於同年11月26日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追悼儀式,此活動經日日新報的報導,刊載在11月30日標題為「蕃婦の慰靈祭」的新聞中,據報導有多位政府官員出席這場追悼式,甚至連台北州知事「藤田傊治郎」都致贈慰問金,弔詭的是,之前所稱的「柿田警手」卻改為擔任老師的「田北警丁」,明顯是為了創造較為完美的男主角形象,而竄改了故事的情節。
追悼式未克出席的台北州知事藤田傊治郎,馬上在一週後的12月6日特地安排巡視南澳泰雅部落,並且也去探望莎韻的墓地,並公開讚揚莎韻是「為國捐軀」,經過知事特意的宣傳之後,隔年1月11日的台北州「地方情報」上,就刊載了一篇「山地少女的純情」的文章,文中藤田知事誇讚莎韻雖然收入微薄,但是全心全意為國家服務,藤田甚至還親自創作了一首詩,以記念她的愛國情操。
到了1939年的2月1日,「臺灣警察時報」又刊載出一篇文章,名稱為「蕃界銃後哀話-サヨンの死」,更完整地將莎韻的故事架構出來,文中描述她在家是一位孝順的女兒,也敘述了她和老師田北正記的情誼,最重要的是文中敘述了日本在1938年9月「入侵武漢」,故田北是被徵召入伍,自此莎韻的故事從幫「警手下山」揹行李,改為陪「恩師入伍」,正式定調其為愛國少女的形象。
1941年2月20日,全台灣原住民青年代表組成的「皇軍慰問學藝會」於台北公會堂演出,由莎韻的同學用泰雅語及日語演唱,以藤田知事的詩寫成的歌曲「サヨン少女を思ふ」(想念莎韻少女),獲得了現場一致讚賞。正巧台灣總督「長谷川清」此時也正在台下觀賞,他在會後特地打聽了故事來龍去脈後,於是決定將莎韻的故事搬上大螢幕。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長谷川總督開始籌拍以莎韻故事所改編的電影「サヨンの鐘」(莎韻之鐘),做為鼓動全民愛國情操的教材,電影中收錄了當時名歌手「渡邊濱子」演唱的歌曲「莎韻之鐘」,這首歌後來甚至還改編為國語歌「月光小夜曲」,一時風靡了日港台各地,而當時有許多原住民看了電影後,受到很大的感動而決定從軍,可見電影和音樂都獲得空前的成功。
真相終於大白,莎韻雖然是真有其人,但當時她才只是個17歲的少女,出公差幫一個不認識的警察助手搬行李,根本也千百個不願意颱風後長途跋涉,不幸墜溪溺死後,被親日的青年團吹捧邀功,地方的理蕃課長和台北知事誇大其辭美化故事情節,變成一個陪伴恩師出征的完美愛國典範,台灣總督也親自主導拍攝電影,終於編造成為家喻戶曉的感人故事。照片是日本時代三位不知名的泰雅少女,或許當年的莎韻也有著那般無邪的笑容。
故事雖然是改編的,但卻使林克孝受到這個故事的牽引,而愛上泰雅的歷史文化,也找到了他人生的摯愛及出路。或許故事的真偽也不再那麼重要了,只要我們對於山林有了真誠的想望,內心的悸動就顯得無比真實,當在我走進南澳古道的那一瞬間,好像也墮入了那淒美的情境,彷彿聽到那首動人的「月光小夜曲」還迴盪在南澳的山林裡。
南澳古道意象牌->南澳古道登山口->泰雅舊社耕地遺跡->一號吊橋->原路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