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1/12/11
-
回程日期2021/12/11
-
相關路線
-
相關山岳
霞喀羅古道全長22公里,古道闢建於大正十年(1921年),於霞喀羅事件後逐步興建,由霞喀羅警備道路與薩克亞金警備道路,當時多為日本軍警理番用途,由五峰鄉清泉村向東闢建,經民生、松本、石鹿以及田村台、白石轉東北至尖石鄉秀巒村養老部落,古道沿線依等高線起伏升降,惟部分路段因風化作用及天然災害,使得路基崩毀改道。由於穿越台灣生物最豐富的中海拔地區,且當地泰雅族遷徙開墾和日治時代駐在所遺址等均為相當珍貴且具教育意義。
▲霞喀羅古道全段地圖(取自台灣山林悠遊網)
我們今天要挑戰霞喀羅古道全段再加上攀登石鹿大山,距離較長,一天走起來是具有挑戰性,這次主要是搭上賞楓熱潮來趟賞楓之旅,但一路走下來整體楓況並沒想像中的好,因此就當作此行是一般的古道巡禮,也是不錯的體驗喔。
霞喀羅古道步程表:
石鹿端步道口 →(1.3K,30分鐘)→ 田村台駐在所 →(1.7K,60分鐘)→ 霞喀羅大山登山口岔路 →(1.7K,60分鐘)→ 往霞山及麥巴來山岔路 →(1.7K,40分鐘)→ 楢山駐在所 →(3.8K,70分鐘)→ 朝日駐在所 →(0.4K,20分鐘)→ 霞喀羅吊橋 →(1.2K,20分鐘)→ 白石駐在所 →(1.5K,40分鐘)→ 白石吊橋 →(1.2K,50分鐘)→ 武神駐在所 →(2.4K,50分鐘)→ 馬鞍駐在所 →(1.6K,45分鐘)→ 栗園駐在所 →(0.6K,25分鐘)→ 木炭窯 →(2.9K,100分鐘)→ 養老端步道口
本活動總共8人參與,雇一台9人座車自新竹科管局出發,目標為一日走完霞喀羅全段並且登霞喀羅大山(石鹿大山)。
以下為本次登山行的影片,歡迎點擊欣賞:
04:30~04:55 竹南車站(西站)搭乘計程車至科管局
參與隊員有8人,因此雇一台九人座車接駁
05:00~06:55 車子自科管局一路驅車到石鹿部落,為了避開車潮,也減少下山摸黑的時間
儘管我們有地緣關係還有出發的再早,要上來石鹿時還是遇到會車,此會車就費時約10多分鐘的時間
07:00 抵達霞喀羅古道石鹿端入口
07:05 全體隊員在石鹿步道口合影
霞喀羅(石鹿)部落介紹:
約莫200多年前,泰雅族基納吉群的部族分支,向西翻閱過霞喀羅大山稜脈後,徒居於溪流域內的山麓地帶。
胼手胝足的族人們,奮力耕墾山田,並在此間廣闊的林野,繁衍後代如枝開散葉。而活躍於原始森林裡的族人身影,就是以強悍著名的Syakaro群(霞喀羅、石加鹿),而此泰雅族語意指的是烏心石這種樹木。
07:08 位於五峰鄉石鹿端為霞喀羅古道起點(0K)
步道口就有一株楓槭已經轉紅
另一株楓槭也正轉紅
沿途平坦好走,霞喀羅前段的路以緩升坡為主
07:24 霞喀羅古道1.0K
07:27 抵達1.2K公廁岔路,可供山友如廁,在這裡不停留,繼續往前走
07:30 田村台駐在所(1.3K處)
周遭還留有駁坎遺跡,前方腹地廣大,可見當時規模之大,可惜現已不存
1922年設置田村台駐在所,並在西側小丘上設置四門大砲。1925年更從此地往南開鑿綿長的「鹿場連嶺警備道」,由於占地甚廣,沿線各駐在所員警,都來這裡參加劍道比賽,而在昭和年代,此地更成為山野調查與登山健行必經休憩的重要中繼站,並設有「酒保」供應所需糧食、燒酒等生活物資。
今日因柳杉造林遮蔽了部分駐在所遺址,而留存的大門坡道、石砌下駁坎、方正拓平的寬闊基地、熙涉遺留的夯土石接、東側緩坡間戰壕遺跡等還都能看見。
巧遇大批登山隊在前頭,他們預計要兩天一夜,因此腳程較慢
一路為緩上坡為主,走起來不會很累,但是較慢腳程的山友走在前頭,可造成後方隊伍塞車了
07:50 霞喀羅古道2.0K
過2K不久後遇到幾棵葉子轉紅的楓槭
這麼早就好幾批隊伍大排長龍,今天的人潮可想而知步道一定會擠爆了
08:08 途經一棵倒塌的巨木
路徑愈來愈狹窄,盡量靠右側走
08:16 抵達一處觀景點,可以看到遠方的天頓山、檜山、樂山、加里山等中級山
天氣好到天空幾乎沒什麼雲,此時怎麼拍都很美
因為人潮眾多,我們拍完後就速速下山,回到步道繼續往前走
1、2、3,大家向後看拍一張
途中又一觀景點
又一棵粗壯的巨木在向山友揮手了
08:33 霞喀羅古道3.0K
此處為霞喀羅大山(石鹿大山)登山口
八個人當中只有五個人(包含我)挑戰石鹿大山,其餘三個人則繼續走霞喀羅古道
一開始都是樹根土徑一路陡升
08:41 步道中途有一棵巨木
巨木前合影
一路需要攀繩,還要找踩點
08:52 沿途大多為樹根土徑,對比剛走了約3公里的霞喀羅古道,Lynn說這一段走起來真的有爬山的感覺。
09:04 遇到岔路,兩條都可以上去,匯合成一路
登頂前的後段山徑變得較為平緩,走起來算輕鬆
09:16 霞喀羅大山(石鹿大山)加油告示牌,約3分鐘即可登頂
09:19 抵達霞喀羅大山
儘管山頂人潮沒有像霞喀羅古道那麼多,但也是有不少的山友
霞喀羅大山,又名「石鹿大山」,海拔2234公尺,有一顆三等三角點No.6280及山字森林三角點
還有一根民國72年由台灣省政府頭前溪水源保護區界碑32號
隊員在霞喀羅大山山頂合影
山頂前面有一條路可以往佐藤山、佐藤駐在所的路徑,具有相當的挑戰性,等到以後有機會再來挑戰囉
因為時間的關係,拍完照我們就趕緊下山囉
09:55 回到霞喀羅古道主線,繼續完成剩下的19K囉
3K過後一路都以平路、緩下坡為主,較為輕鬆,以樹根土徑為主
10:16 接續木棧階梯
10:21 木棧道
10:32 霞喀羅古道4.0K
10:35 需要攀繩過去的木橋
步道都被紅色楓葉覆蓋著,數量一多就會猶如走在紅色的地毯上
10:47 位於步道4.7K處,有一個保安林界水泥柱、B5救援牌
此處有一條岔路往霞山、麥巴來山的山徑,不取,我們繼續往霞喀羅養老端繼續前進
10:49 霞喀羅古道5.0K
沿途較為平緩,且還有多個紅色楓葉落在步道上,有紅色楓葉的點綴下,走起來更讓人賞心悅目,因此Lynn、Tina、麗玉姊也撒起楓葉來了。
11:09 霞喀羅古道6.0K
11:16 抵達楢山(青山)駐在所(6.4K)
楢山駐在所設立於1922年,位於霞羅大山東伸的凸稜間。因附近盛產椎茸,原命名為「椎山」,但是當年誤植寫作「楢山」。1935年日人於地處適中、風景優美的駐在所附近,有增設醫務所。戰後國民政府接收使用,改稱「青山派出所」,直到1969年,因房舍年久失修不堪使用而裁撤。
11:21 終於看到一棵完全楓紅的楓樹,搭配周遭藍天白雲、山巒的陪襯下更是一幅美麗的畫作
11:30 霞喀羅古道7.0K
11:33 Lynn & Tina 中途合影一張
崩塌地下切
11:40 觀景點
11:45 由山徑轉為階梯步道
11:52 霞喀羅古道8.0K
12:06 霞喀羅古道9.0K
12:14 前方有一座造型獨特的單索吊橋,前面山友為了拍照,使得後面隊伍塞車
等待過便橋、吊橋的空檔來拍個合照
吊橋前這座便橋走起來明顯不穩固,存有安全疑慮,因此一次只能幾個人通過,其餘人在便橋兩側排隊。
因為拍照的人較多,因此很多隊伍大排長龍等待了半個小時才慢慢地往吊橋移動
等待的過程中又看到一株青楓
終於輪到我們過吊橋了,幫Lynn&Tina個別特寫一張,這座單索吊橋儘管踩起來有晃動感,但還很堅固,可以放心地通過。
步道的人潮綿延不絕,已經看不到盡頭了
接著下切溪谷,此處也算是步道的崩塌地,下切至河床,加上步道沿路較為潮濕,通過時請留心腳步
有一段陡上,這一段因為靠近溪流也很潮濕,上去之後再接回霞喀羅古道主線
12:52 霞喀羅古道10.0K、朝日駐在所
位於霞喀羅大山東南長稜,此處可迎接清晨第一道曙光而得名之。駐在所坐落於高山步道之上的森林間,此處留有石砌駁坎與夯土圍牆等幾處遺跡。
12:57 過朝日駐在所不久就聽到水聲,聲音愈來愈明顯,這一段需要過溪到對岸
涓涓溪流,四周長滿綠色的青苔,有如貼著綠色的膏藥,拍起來真的美
13:03 經過霞喀羅吊橋
13:09 霞喀羅古道11.0K
13:20 位於11.8K的白石駐在所
白石駐在所,舊稱「薩克亞金駐在所」,薩克亞金(Sakayachin)是泰雅族語,意指「可用做磨利刀峰的亮白石頭」。 台灣光復後,薩克亞金駐在所改名為「白石派出所」,並於1969年改建成今日的模規。1989年最後一名員警撤走後,白石駐在所才告廢棄。是步道中唯一一座保有廳舍建築外觀的駐在所。
全體隊員在白石駐在所合影
在駐在所找空位大休吃午餐
Lynn買了一個蛋糕幫壽星麗玉姊慶生,與Lynn兩位壽星一同慶生
啟迪與麗玉倆夫妻
兩位壽星要請大家吃蛋糕
收拾行囊,繼續往養老端出口前進
14:24 霞喀羅古道12.0K
接著是之字型平路、下坡
沿途遇到一隻狗揹著大包小包也來登山健行了
14:43 霞喀羅古道13.0K
這一路段應該也是因崩塌而修復過的路徑
14:49 白石吊橋(13.4K)
初建於1921年,為運補車輛的順暢,橋寬1.2公尺。日人離台後,原本功能消失,於是在1947年二度修建時,橋寬縮減為90公分。曾因使用日久且在深山無人管理,且近年慕名而來的人漸增,因而再次整修啟用。
吊橋下方的溪流為「薩克亞金溪流」
趁沒人的時候趕快在白石吊橋留影
Lynn特寫照
麗玉夫婦、Lynn、Tina於白石吊橋上合照
我們來到白石吊橋的另一端,繼續左側下切
15:12 經過一處枕木階梯
Lynn由上往下幫我特寫一張
15:27 高遶路段結束
15:33 武神駐在所(14.5K)
位於布奴加里山西北支稜與對岸的見返駐在所,隔著薩克亞金溪兩相峙望,也互通著步道監視部落的動靜。本所原設於霞喀羅警備道路甫完工時的警力配置高峰期(約1922年),但在五年後,即裁撤湮沒於林野間。原址坐落於步道上方,分有上下兩層,除基地駁坎與坡道部分尚稱完好,已不見任何建物遺跡。
15:40 霞喀羅古道15.0K
除了可以看對面的山巒景色,對面山頭有幾棵楓紅的楓樹
15:57 溪流上方的木棧橋
16:01 步道沿途可以看到對面山頭更多棵、更密集的楓紅景色
16:09 從此路段開始一直到馬鞍駐在所,這一段路有好幾棵楓香樹轉黃的景色
16:20 馬鞍駐在所(16.9K)
此處駐在所名字以最早來此開墾立戶的泰雅族人(Mawan)為名,位處養老山西稜小鞍部間,建於1922年,於1959年撤廢,現今仍遺留大門石階。
旁邊有一大片楓香林
此處早年香菇栽培熱潮緣故,在此處種植大面積的楓香造林地,現在的楓香雖已不做香菇栽植用材,每年秋冬之際黃葉楓紅的景色,成為步道中繼最佳的賞楓據點。
距離養老端出口還有5公里
16:23 霞喀羅古道17.0K
16:38 霞喀羅古道18.0K
過18K後遇不明岔路,不取
16:42 進入孟宗竹林
16:45 粟園駐在所(18.5K)
粟園一帶舊稱塔拉卡斯(Tarakkis),曾是泰雅族基納群所居住的塔拉卡斯社,指的就是其主食之一的小米。其間高大鬱閉的叢生竹林,恰是人類活躍於此的最佳證明。因為桂竹與泰雅族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舉凡屋舍建造、山區引水的用管、到竹簍編織、口簧樂器....,缺竹不可。
日人曾於1919年在此設置頗具規模的「塔拉卡司警官駐在所」,並延續使用至1959年後才告撤廢。
16:53 途中一棵楓紅的楓香
16:58 霞喀羅古道19.0K
17:00 木炭窯
位於步道的草叢間,有幾處做工精緻的圓形內凹洞坑,尤其鄰近駐在所的前後,更容易發現其蹤影。那就是早期製造木炭所需的悶燒用窯,即「木炭窯」。當年霞喀羅警備道沿線的駐在所警丁,將林間選材(例如九芎)送進窯洞中,填土加以悶燒完成後,就成為日常生活裡溫湯煮水、寒冬取暖時所不可或缺的木炭燃料。
17:08 步道旁有一竹子椅
已經傍晚五點,天色漸漸暗了,準備頭燈配戴上去
17:14 霞喀羅古道20.0K
17:33 霞喀羅古道21.0K
17:38 缺口處有一處展望還有芒花景色陪襯
17:50 養老端出口合影
17:55 霞喀羅古道22.0K(終點)
養老部落(Yoro,族語原意為穀倉的防鼠板),也是其一。舊養老部落在1995年發生山崩土石流後,遷移到原本哈嘎舊社一帶,成為今日的養老。
人聲鼎沸的養老部落市集
18:00 整裝完後上車一路駛回新竹科管局
★★★近期行腳精彩回顧★★★
2021-030:雪山聖稜線觀景台一觀霧榛山步道連走榛山北峰、榛山O型
2021-029:小百岳集起來一鵝公髻山東北峰、鵝公髻山連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