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八腿一條心,毅行百里為扶貧」-行者無疆香港毅行挑戰紀實

  • Joyce Lin
  • 823 次點閱
  • 5 次拍手
  • 出發日期
    2016/11/18
  • 回程日期
    2016/11/20
  • 相關路線
    麥理浩徑:北潭涌到元朗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前情提要】由三女一男組成的行者無疆團隊繼2016年7月成功完成日本福島50公里的樂施毅行者的健行籌款挑戰後,11月前往香港參加100公里毅行者挑戰,除了行走在經典的麥理浩徑上,也親身感受毅行者活動之於香港的特殊意義。

  • 行走路線:北潭涌渡假營 ->元朗保良局賽馬會大棠渡假村
  • 行走距離:100公里(總爬升4,380公尺,跨越23座山)
  • 行走時間:2016/11/18 - 2016/11/20 (41小時26分鐘)
  • 總名次:877/953 (共計1300隊參與,953隊完賽)

在香港毅行者的圈子裡,大多數人稱麥理浩徑第三段為「大佬」,雖然距離不是最長,海拔也不是最高,但因為集合了所有行走麥理浩徑所要面臨的各種環境,包含上坡、下山、碎石路、濃密樹林、漫長階梯、零補給等,可說是100公里麥理浩徑的迷你版。據說這一段路也是最多人退出的一段,一方面已經走了將近30公里的路,身體逐漸疲累,再加上大多數隊伍走到這裡已是天黑時刻,心理狀態會較為脆弱。

與前兩段的人工水泥步道不同,這一段路徑較天然原始,是我比較喜歡,卻讓另一位隊友備感艱辛。在夜幕落下的時候,走起來要比之前更加小心翼翼一些,也需要花費更多的專注力。然而此時我們仍在主要的隊伍群中,所以一路上也是十分的熱鬧。被這樣的氣氛感染的我,精神越發的亢奮,努力的往前邁進,想說真的是太不可思議了,行走至今我們居然在既定的時間上前進著,與當時在福島的菜鳥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

在這一段的路途上,每個人的步伐也不一致,但有一個不必言說的默契:走到一定點後,停頓等著落後的夥伴跟上,再繼續前行。然而,隨著行走的時間拉長,我們也逐漸體驗到了「大佬」的考驗。在第二休息站不太餓的我們,並沒有什麼補給,也沒有多拿兩片吐司帶在身上。結果其中一位隊友,血糖過低。一開始我們並沒有發現不對,但是遠遠落後的他,跟平常的步速完全不同,終於在山頂的時候跟上了我們,但已經是面無血色。隊長要她趕緊喝下能量凍飲,然後強制著她休息,並指揮我們兩個前行,分頭抵達第三號檢查站。

終於,我們在晚上八點多抵達企嶺下,沿途的燈光跟掌聲給滿身疲憊的我們一絲力氣,橫跨馬路後再進去檢查站登記。這個時候隊長強制要求我們補給食物跟飲料,並好不容易選定一角落閉眼休息。放眼望去,其他隊伍在支援隊的協助之下,早就已經劃地為王。享用著熱呼呼的美食,甚至躺下讓專人按摩。再看看自己,頓時覺得有點悲哀淒涼。另一方面,我們感受到了背包重量帶給我們的折磨,正在煩惱的時候,如天使一般的香港友人又適時地出現,要我們把多餘的行囊給他開車的朋友。因此我們又手忙腳亂的整裝,把風衣、鞋子、水瓶等等一股腦地拿出來,快速地做了斷捨離的決定,打包成大大一包交付予他,並等待著他的隊伍,結伴一起前往第四個檢查站。

麥理浩徑第四段充滿扣人心弦的高山景色,崇山峻嶺也不斷挑戰毅行者的體能,以企嶺下為起點,跨過馬鞍山郊野公園,往九龍群山前進。馬鞍山有兩個山峰,較高的俗稱馬頭頂或馬鞍頭,高702公尺,全香港排名第六,副峰為牛押山或馬鞍尾,高647公尺,兩峰之間形成一條很長的弧線,形若馬鞍,故稱為馬鞍山。馬鞍山東面的山坡陡直,山壁企立,所以又有企嶺的稱號。越過崎嶇的馬鞍山東部,繞過頂峰,跟著往南沿山脊走,經過令人難忘的大金鐘和丘陵起伏的昂平高原,繼續往南走,沿鄉村古道,經過水牛山直往大老山。

我們夜晚九點多近十點從三號檢查站出發,一開始是耐力大考驗,不斷爬升的階梯引領著我們抵達600公尺高的馬鞍山山脊。有夥伴同行,路上熱鬧許多,整個人的心情也振奮許多。但是沒有實戰經驗的我們,沒過多久,就被香港友人甩開,又開始四個人相依為命的旅程。登上馬鞍山山脊之後,是約10公里左右的平緩泥土路。難度看似不大,但是夜晚睡魔的考驗,卻把我們折騰的不成人形。在這一路上,我們不敵睡魔,在沿途休息了兩次。草地上的露水、毅行者經過的刺眼燈光、寒冷的風,真的是十分的克難與不舒服。但是在非常時期,我們需要把握每一個得來不易的休息時間,把自己照顧好,再出發。支撐著我們走下去的,是對於第四號檢查站的熱食,以及物理治療等服務的強烈渴望,以及途中熱心村民提供的熱茶。好不容易,體力幾乎全數耗盡的我們,在凌晨四點多抵達了第四號檢查站,短短12.5公里的路途,花費了我們六個小時完成。

在第四號檢查站,我們停留了兩個多小時,一方面是休息,一方面是等待天亮。雖說是休息,但是搶不到大會提供的毛毯,防風外套又不在身旁,置身在濕冷的環境,實在是睡不太著。兩個膝蓋雖然在稍早已經用膠帶強化固定,但仍然是隱隱作痛,於是我跑到了按摩區請師傅在幫忙我舒緩一下疼痛。哪知道師傅按了兩下,就對我說:「你的膝蓋很嚴重歐,你確定還要走嗎?你確定走的完嗎?」聞言,眼淚立刻從眼眶不停地滑落,嚇壞了隊友。毅行者不僅是團隊的挑戰,也是自我的挑戰,面對這樣的時刻,也只能把自己堅強起來,勇敢面對,走一步算一步,直到不能繼續前行為止。早上六點多,準備啟程的時候,天空開始飄下毛毛細雨,隊長當機立斷,跟大會要了兩個黑色垃圾袋,幫我們製作簡便雨衣。事後證明,這不僅擋雨,也擋風,在第二天的晚上大帽山頂,給予我們防護,不致失溫。

麥理浩徑第五段,從九龍半島以北的山脊伸延,是麥理浩徑最靠近市區的部分,從飛鵝山道旁的大老山往西出發,翻山越嶺,從慈雲山攀過海拔495公尺高的獅子山、翻越海拔458公尺的筆架山後抵達五號休息站。獅子山是香港著名的山峰,形狀像蹲伏的雄獅。從九龍、新界都可以看到它,昔日為「醉酒灣防線」的一部分,山腰處依然留有一些軍事遺跡,包括座標石和機槍堡。見證了香港由漁村演變成大都會的獅子山,在很多心中是香港人奮鬥精神的象徵。筆架山原名「煙墩山」,據說古時山上建有烽火台。隨著九廣鐵路於1910年通車,筆架山隧道成為第一條貫通九龍及新界的隧道。這段路有許多形狀特異的怪石,最有名的莫過於「望夫石」。傳說從前一名背著孩子的婦人,站著等候遠行的丈夫歸來,但他始終沒有回來,婦人思夫日久,最後化為石頭。不過望夫石的形成,其實是差異侵蝕的結果,就像野柳的女王頭一樣,隨著風化和侵蝕,只有較為堅固的石頭得以留下。我們在白日行走,得以一覽繁盛的香港市區,遠眺北面的新界,俯瞰南方的九龍半島全景。看著山腳下的繁華,覺得真有點不可思議,我們與世隔絕的行走著,但其實都市一直都沒有遠離我們。

在這一次的樂施毅行者挑戰中,每一個女孩都有當拖油瓶的時候。而第二天的白天,我就是以無人能敵的實力與氣勢,霸佔住這個王位,不僅拖累了團隊的速度,更在某些路段,拖垮了整個山徑的節奏,後面迎頭追上的隊伍,在獅子山面對著比一般水泥階梯更為陡峭的間隔距離,也放棄了超越的念頭,緩緩地跟在我的後頭。而我又是兩步一個階梯的緩慢步速,在前頭等我的隊友,看著我身後越來越長的隊伍,也忍俊不住大笑了起來,稍稍緩解了一直趕路的疲憊與緊張感覺。

樂施毅行者在郊山山徑舉辦,在火源的使用上,其實是有嚴格的管控,因此大會也僅能在每一站提供簡單的吐司補充毅行者的體能。好險每一個檢查站有不同單位認領,而他們除了會看顧毅行者的安全之外,也會花心思加碼提供不同的美食,像是第五站的地瓜薑湯便是令人難以忘懷的滋味,也讓人對於往檢查站的漫長旅途稍稍釋懷了一些。

麥理浩徑第六段是整段路程最短的一段,比大部分段落的海拔還低,不超過300公尺,屬於相對易行的部分。起點從筆架山的下山的路開始,一路走到大埔公路與金山路的交界處。在這一段路途上,有許多的猴子,我們盡量團體行動,避免一些令猴兒誤會的舉動(例如打開背包、塑膠袋等等),大家倒也相安無事。只是在山腳下的垃圾桶旁,看到許多猴子聚集翻攪著垃圾,還是會令人覺得不捨。沿著金山路繼續前行,就會看到漂亮的九龍水塘。九龍水塘於1910年竣工,現為法定古蹟,弧形壩面別樹一幟,海藍色的湖水與湖邊蒼綠樹林相互輝映。除了毅行者外,也有許多香港的民眾,趁著周末好時光,到郊外走走,好不熱鬧。

而我們在不知不覺中抵達了我們公認這次旅途中最美味的第六號休息站。還沒進去呢,志工就塞給我們兩個飯糰,而抵達了營地,又是好吃的烏龍麵。沒有支援隊伍的我們,彷彿到了仙境,一口接著一口吃著,好險大會食物的準備量是充裕的,反而很寵溺著我們,大方慷慨的供給著我們的所需。

在這一站,不知道什麼原因,隊長又要我們休息兩個小時。雖然平時我們不太把他的話當一回事,但是一走在毅行者的路上,我們就唯他馬首是瞻,大氣也不敢吭一句,接旨休息。等到下午兩點多再出發時,與當時的熱鬧景象不同,冷清了許多。下午兩點多,我們離開了走私坳警察射擊場,繼續前行,邁向大名鼎鼎的針草帽,繼續前行三十多公里,我們就將抵達終點。

(To Be Continued)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