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檢查PAC之名,行攻山頭之實。
轆轆⾕山屋的PAC有些狀狀況,需要有人去確認一下,於是⾃告奮勇上⼭一趟了。
檢查PAC為此行主要任務,絕版⽺毛帽很好戴,破破爛爛,捨不得丟
行程的規劃:
根據上河的步程圖,因為每個山屋都需要停留留,中間的每個百岳都想去,安排為五天,行進加上休息的時間跟上河的記錄很接近,不是什麼神⼈的紀錄,以中年大叔來說,算是認清年紀的事實。
感謝單攻行不⾏的⼤大做出這麼棒的檔案,直接套用就可以。
- 上河的步程很有參考價值,可以推算出來每天要走幾⼩時,總步程係數是不會騙⼈的,兩天的行程要減為一天,就看能不能持續走那麼久還能安全無虞。
- 兩人都沒完整走過,靠上網做功課規劃行程,網路上有無數的⾏程記錄, 選擇⾃己適合的。
- https://www.ptt.cc/bbs/Hiking/M.1606179740.A.F28.html 這速度太驚⼈了,對於路線的描述簡單清楚,記錄時間離出發不到⼀個月,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 紙本地圖是不願捨棄的裝備,⼤範圍可以⼀目瞭然,上河2020版的內容精細準確,距離的里程碑位置標示清楚。
- 下載GPX軌跡傳到Garmin 935內,中間有開導航,但對於路線的判斷,還是以經驗和路標為主,在覺得步道怪怪的時候會多留意路線,與隊友彼此提醒,沒有⽤⼿機的離線地圖。
- 縮短行進時間的關鍵在於休息的長短,如⿔兔賽跑一般,停太久的沒有慢走的快到終點,同時休息太久會沒有動⼒前進,反而辛苦。
- 最後的行進加上休息時間約等於上河總步程,這是很好的學習經驗,作為 次路線規劃的參考。
亂亂的隨便便排沒什麼美感,Golite的雨傘後來忘了帶。
早在歐陽老師教⼭山區救難時,推廣個⼈詳細裝備清單的做法,為的是如果人失蹤,可以根據清單判斷遺留在⼭山上的痕跡。後來輕量化登⼭慢慢流行,加入了重量的計算,但⼀直沒有很確實執行,總是憑感覺推估背負的重量,頂多測個背包總重,這次有一個⼀個量,是孩子不想寫功課時的藉⼝。
出發前在向陽森林遊樂區⾨口秤背包,⼀個11kg,⼀個12kg,我的食物明顯偏少,吃了別⼈的幾包泡麵和食物,隊友卻是有多,結束還有剩。
迪卡農的雨衣寬鬆,像是臃腫的⼤叔;野跑風格的衣物,走起來輕鬆自然。
天氣差別如同地獄與天堂
衣物:
- 主要裝備都使⽤用很久,少則5-10年,中層power strech被隊友笑說怎麼鬆垮垮的,schoffel在20年前可是高檔貨,⽤這麼久值得了。
- 雨衣是前公司的制服,也超過10年,但不常穿,迪卡農製,543克,穿起來像是臃腫的⼤叔,卻是前三天颳風下雨最好的保護。
- REI雨褲已經不太防⽔了,不想穿機車雨褲,因此還是帶著,下次雪訓就需要換新的了。
- Salomon的連帽風衣在三折的時候買的,頂級的規格果然很棒,透氣不悶熱,連睡覺都穿在保暖衣內,當成失溫傷患處理,晴天時可以單穿擋風, 第⼀次登⼭用短袖排汗衣搭配袖套,少了手臂冷冷的感覺。
- 下半⾝穿便宜的緊⾝褲加路跑送的短褲,第二天開始加小腿壓縮套,除了最後一天下⼭山稍熱,這樣搭配很好,下⼭小腿不緊繃。
- 襪⼦是阿瘦⽪鞋副牌,價格是進⼝羊毛襪的⼀半卻更好穿,短筒越野鞋搭配台製的V-tex防⽔水襪,雖然⼀樣全濕,防⽔襪還是有其必要,如同在雪地登⼭鞋濕掉,會套塑膠袋在兩雙襪子中間,雖然很濕,⾄少還有保暖作用。
- 能不讓鞋子濕掉最好,即使濕了對我不是撤退級的困擾,不防⽔越野鞋的好處是乾得快,太陽出來就乾了,在不是重裝備的行進下,還是短筒越野鞋為首選,畢竟腳上⼀公⽄等於背上六公⽄。
- Mont-bell的保暖衣⼤部分當成枕頭,只有在⼤水窟為了看流星雨時穿了一下,住⼭屋跟野外露營完全是兩種不同的經驗。
- 絕版的⽺⽑保暖帽非常好戴,即使外觀破破爛爛,被女兒笑說我們家有這麼窮嗎?
- 手套是3M半橡膠手套,不錯使用,便宜破了不⼼疼。
- 看天氣預報不佳,出門前臨時塞了一套內衣褲、⼀件⽔母衣和⼀件風褲, 結果一樣是變成枕頭,完全沒用到,下次可以直接不帶。
全長的睡墊外掛體積很大,⼭屋內清⼀色高級充氣睡墊。極輕的登山杖值得投資。
加上500cc的⽔水,跟向陽遊樂區秤得的11kg 差不多
裝備:
- 用EMS 35升的背包單純是因為⼤小剛好,同時沒有跑起來的體力,傳統內架式背包還算堪用,如果不添購新背包的話,可以做⼀些輕量化,當然最好是直接換一個符合時代的Ultralight pack。
- 很怕冷的我,出發前就知道Keep On 925的睡袋應該不夠保暖,但為了輕量,搭配美軍求⽣毯要跟它拼了,結果是夜夜寒冷,求⽣毯蓋在外⾯睡袋會濕掉,不蓋冷得發抖,反覆醒來,睡眠品質很差,該花錢買輕量⾼檔睡袋或拿出重量重⼀點的。
- 沿路山屋內都有軟墊,蛋殼式的泡棉睡墊舒適度不夠,這年紀已經無法像年輕時隨便都可以睡。上⼀個充氣睡墊睡一次就掛掉,需要慎選新的品牌。
- 睡眠問題⼀定要解決,才有體⼒應付連⽇的挑戰。
"Choose the best gear you can afford” 在某個越野跑網站看到的,BD的碳纖折疊登山杖就是這樣的概念,清倉折扣的時候買的很划算。 - 捨棄了吸管水袋⽤用濾⽔水壺和軟水袋裝水,舊的背包肩帶沒有裝⽔水的口袋, 軟水袋放在側袋很難拿取,無法隨時喝,掉了兩次被隊友發現,最後取⽔後竟然放在水源地忘了了帶走,終究製造了垃圾。
- 急救包只有彈性繃帶、幾片OK繃和處理理腳起⽔泡的貼片,非常精簡。忘了帶防曬和防磨膏是很大的失誤。
- ⼤塑膠袋防水是必要的,全部防水只靠它了,不⽤背包套、內層沒有其他防水層,就算再大雨,除了溯溪之外,還沒出過問題。
- Golite雨傘在最後一刻忘記拿下車,導致前幾天身上和背包很濕,後來被太陽曬得很慘,但快速前進時雨傘還適不適用,猶待下次⾏程證實。
- 沒有衛⽣生紙,在NOLS上課⼀個月之後,衛⽣紙已經不是必要裝備了,只有大眾路線一定要⽤山屋附近的廁所才會帶。在⼈人煙稀少、腐植⼟厚的地方挖貓洞和⽤自然物清潔,可以分散單⼀地點的環境污染壓力。
捨棄使⽤用衛⽣紙是減少垃圾的有效方法,但對很多⼈來來說難以嘗試。
輕快風是爬山人的好朋友
食物:
食物全乾燥化,主要為輕快風搭配朋友給的挪威品牌登山食物,單包輕快風不夠我一餐,多加快煮米才夠,輕快風的⼝味略略微清淡,有機會來來建議輕快風老闆推出高熱量版。
挪威品牌的登山食物每包有400多卡,⼝味很讚,但有夠鹹,一包拆成兩包,外加快煮米變得剛好。 早上出⾨前多泡⼀包乾燥米當作午餐,路路上餓了就吃。
這次很混沒時間準備零食,只有一包500克的綜合堅果、上山前接駁車楊姐給的花⽣和幾顆鹽錠,堅果和花生很棒,但吃太多很乾,有點單調,⽽且脂肪量量很⾼,碳⽔水化合物才是⾼海拔熱量量的主要來源,食物準備需要多樣化一點才不會膩。
- 煮熱水是必要的,⼩罐瓦斯加snow peak爐頭和GSI個⼈鍋總共不到500克,老東西能⽤就用,不追求new and fancy。 第⼀天就知道食物不夠,跟隊友和⼭屋內搜刮的一些食物,下次要多帶⼀些免得陷入飢餓邊緣。
- 平常就有固定補充抗氧化維生素和BCAA,這次兩倍食用、早晚喝,幾乎沒有鐵腿的現象。
帶整罐的OPC+BCAA,吃平常兩兩倍的量量,沒有肌⾁肉酸痛的狀狀況
行進過程:
前兩天氣很差,往南雙頭⼭時下雨、風速破百,可以想像另外兩位⼭友⼤哥摸黑通承受多少苦難;鞋子全濕後的第三天摸黑出發,攝氏兩度 雨,比阿拉斯加的零下20度還難受,在轆轆⼭登⼭⼝鬼打牆找不到路路,登頂時淒風苦雨,還好到達塔芬⼭時放大景,讓兩個清晨想死的兩人活出希望。
在塔芬⾕谷⼭屋清出PAC桶內的垃圾時,討論著要不要繼續前進,早上的風雨實在太折磨⼈了,根據行程還要7-8個小時才到⼤水窟山屋,但中午12點就放空,隔天一樣是長距離,要苦就苦一天,於是繼續前進。
之後天氣晴朗,晚上遇到流星雨,滿天的星斗,只有在沒有光害和空氣污染的深山,才能有的⾝心靈體驗。
清晨陽光灑向⼤水窟山屋
在⼤水窟⼭屋遇到兩組年輕山友的愉快經驗是另一個故事,檢查完中央金礦山屋內的PAC後,算是任務完成,慢慢散步回家。 距離上次經過八通關草原已經是20年前的事了,現在的柔腸寸斷,難怪玉管處封閉好長一段時間,沒有登⼭經驗的人還是⾼繞比較安全。
抵達開闊的八通關草原
檢查白洋金礦的PAC
八通關舊路路崩塌地很多,須⼩心通過
⼀樣的⼭林,⽤不同的方式親近有不⼀樣的感受,在山上放空發呆很好,快走完下山回家也行,差別在於能不能調整⼼態和做法,選擇適當的方式完成。 走向戶外常常被視為是突破舒適圈的行為,⾝為⼾外指導員,爬⼭山反⽽是另⼀一個 舒適圈,即使過程再怎麼困難,知道只要撐過去就過去了,如同有人說登⼭是不可避免的成功,只要走就會到了,正好是前三天,天氣很糟、距離很遠,後⾯兩天出大景、滿天星空,⼀路順暢的最佳寫照。
全⽂文完 謝謝觀賞
附上行程記錄https://reurl.cc/Mdpoq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