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子山步道是一條臨近基隆港區的步道,近幾年基隆市將球子山燈塔整修完成後,成為熱門的登山健行路線,而且山頂的視野極為壯觀,是一處觀海的祕境景點。
球子山的歷史非常的多舛,不但是清法戰爭時第一個被攻下的山頭,還曾經被盜賣給德國貿易商,今天我就來告訴大家這個曲折的故事吧。
球子山位於基隆的碼頭西岸,因為早期山頂沒有燈塔,所以用柏油在山上燃燒做信號,以便引導海上船隻進出基隆港,所以又稱為「火號山」。山頂有一顆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基石,海拔雖然僅有133公尺,但是這裡的視野非常遼闊,幾乎360度都有很壯麗的景觀,可以說是基隆的一處觀海秘境景點。
登山口就在白米甕尖停車場,可沿著「球子山燈塔」的標示方向行走,雖然山路距離基隆市街不遠,不過路況卻出奇地原始,甚至部分路段還頗為泥濘,途中會經過一棵稱為「鳳凰雀榕」的大樹,有需有數個人才能環抱的粗大樹幹,枝枒密布且高聳參天,看起來應該有百歲以上的樹齡,此外,還會經過中油的基隆油庫區,經過大約1.5公里路程,即可到達球子山燈塔。
球子山燈塔建於1956年,是第一座由國人自行設計和建造的燈塔,但是1991年就已經停止使用,所以燈塔曾經荒廢了很長的一段時間,而且還劃為軍事禁區,一直到2018年燈塔才重新整修,並開放遊客參觀。
球子山三角點距離燈塔僅有幾十公尺,山頂腹地相當寬敞,從東北邊望去,可以看見燈塔亮白的身影,映照著基隆蔚藍的海面,在海天一色的天際線上,和平島和基隆嶼橫亙其間,再伴隨著山坡邊的蘆葦花迎風飄盪,風景非常秀麗壯觀。球子山因為位於基隆港西側,剛好扼住港區的進出通道,自古就是重要的制高戰略地點,在清朝時期曾有設置砲台,防禦敵人從海上的進攻。
時間推回到1884年,清法戰爭時法艦在8月5日開始發動攻擊,最初先選擇砲擊港區東岸,但是遭到東岸砲台的反擊,翌日法軍決定登陸大沙灣,在市區與守將「曹志忠」部隊展開激烈的槍戰,經過一天的熱戰,法軍被圍困在二沙灣附近,最後多數的登陸法軍都被殲滅,就在現今法軍公墓(如圖),成為這批法軍的魂歸之處。
經過第一戰的挫敗之後,法軍經過一番的偵察,發現港區西岸的球子山距離清軍主力部隊較遠,防守也較為薄弱,於是在10月1日集結戰艦11艘,朝向球子山全力進攻,當時在球子山頂設有砲台,稱為「仙洞砲台」,而法軍則稱之為「和煦砲台」或克萊門砲台(Fort Clément),山頂守軍當然也極力進行反擊,經過一日的砲戰,翌日法軍決定再次登陸,登陸地點稱為「仙洞鼻砲台」(如圖),法軍則稱之為「精靈砲台」(Fort Lutin),大約在現在的仙洞附近。
法軍共派出619個軍士登陸,而清軍章高元、陳永隆等守將則占據球子山高點(法軍稱為克萊門山,如圖)極力抵抗,戰況十分激烈並且持續一整天,清軍雖然死傷慘重,但是十分英勇絲毫沒有退卻,一直戰到天黑才暫時歇兵。當晚劉銘傳接到淡水守軍的求援,研判法軍可能會進攻淡水,如此台北勢必岌岌可危,於是下令球子山守軍撤退,於是球子山終於被法軍攻了下來。統計清軍此役共陣亡400多人,而且只能草草就地埋葬,甚至連墓碑都沒有,球子山就成為這些保衛疆土無名英雄的葬身之地。
在球子山領軍血戰的守將名叫「章高元」,是一位淮軍的將領,清法戰爭時隨劉銘傳渡海來台守衛台灣,法軍來犯時他誓死請戰,根據劉銘傳在1884年10月3日的「法船並犯臺北基滬俱危移保後路摺」奏摺:「黎明,敵兵千人自口外西山登岸…敵復自山巔抄擊,章高元、陳永隆等退出山口,血戰抵持,直至酉刻,敵更猛撲我軍,復經陳永隆等擊退,陣斬一酋,我勇傷亡逾百。」說明了球子山之役戰況的激烈。
這一場球子山攻防戰,最後以清軍退防淡水,導致球子山被法軍所攻占,當時隨軍的攝影師站在山頂,往基隆港拍下了這張照片,和我今天所拍的同一個角度加以對照,讓人驚異於時代變化的巨大反差。有趣的是,當時的港區內明顯還有小島,當時稱為「鱟公島」及「鱟母島」,由於影響了航路的行進,在日本時代進行築港工程時,將二座小島挖除並將港區浚深,才有今天深水港的規模。
所幸球子山被法軍占據的時間不長,1885年6月清法簽訂新約,法軍就撤出了基隆。但是才又經過了四年,球子山發生了一件極為離奇的案件,有一位名叫「劉瑞發」的鄉民,只是因為劉家祖墳在山上,竟然偽造球子山的地契,並且將這片公有地賣給了一位廣東人「龔琅圃」,而龔琅圃又將球子山以1200圓的價格,賣給了一家德國貿易商「裕興洋行」,於是球子山兵不血刃地落入了德國人的手中。圖為當時簽訂的賣地契約。
這一件離奇的盜賣公地的案件,過了三年才被官府發現,明明是戰略重地怎麼被外國人占用了,於是基隆廳開始進行一番調查,才驚覺了這個詐騙案,但是官府反應也堪稱一絕,竟然沒有收回土地,而是要求德商重新和基隆廳簽立契約,只是把賣方改為官府。另外,也因為龔琅圃被廳庫凍結了帳戶,沒有拿到賣地的價金,最後基隆廳乾脆就接收了這筆德商的錢,一宗土地盜賣案竟然就這樣荒腔走板地結了案。圖為當時基隆廳的調查報告。
這又過了三年,到了日本時代,總督府也發現事有蹊蹺,怎麼球子山被外國人所占用,於是即刻展開調查,發現這根本是一個盜賣案件,但由於德商確實也付了錢並和清廷簽立了契約,所以一直纏訟到了1908年,最後終於依「臺灣土地收用規則」將球子山買回,圖為當時日本的調查報告書。這歷盡滄桑的球子山竟然分別被法國、德國及日本所占有,如果再加計17世紀的西班牙和荷蘭,應該是全台灣被最多國家占領過的山頭。
說完砲台的歷史,再來談談燈塔,球子山燈塔雖然是建於1956年,但根據我查詢總督府「府報」的第19號告示,其實早在日本時代的1935年,就已經在原址設有一座燈柱,這座燈柱為黑白條紋的木造構造,高度為9.1公尺,光度可達1000燭光,距離則達20海哩,雖然只是一個較小型的燈塔,不過依據這個文獻的證明,球子山燈塔的歷史應該要整整提前了21年。
目前的球子山燈塔高11.9公尺,為四方形混凝土結構,在1991年停止使用後,該區域改為軍事禁區,連燈塔都配合附近的軍營而漆成迷彩綠(如圖),經過了近三十年的封閉,在2018年重新整修並漆回白色,終於開放遊客觀光,吸引了許多登山客造訪這個賞景的祕境。
2020年基隆市政府整修球子山步道,卻不小心鬧了一個烏龍,5月時基隆市文化局提出這張1924年台灣堡圖,誤將「火號山」(球子山的別稱)認為就是早期的「午砲」所在地,所謂午砲,就是早期曾經在中午時會施放的火砲,在手表還不普及的時候,可以做為一種報時的方式,讓基隆市民知道可以休息吃飯了,不過文化局很明顯是搞錯了,如地圖所示,這午砲所地點根本是在虎子山,而不是在球子山。
雖然基隆市政府搞了一個烏龍,但是整修燈塔和步道,並且想要藉由考證歷史來推廣觀光,我認為還是很值得肯定。照片是山頂上已經崩毀的堡壘城牆,曾經在此英勇地抵禦法軍的攻擊,而在那砲火連天的激戰中,無數的人為了保疆衛土而魂斷在此,譜出一段比悲傷更悲傷、比英勇更英勇的故事,今天的球子山,抖落過去的悲情和多舛,重新以嶄新的面貌出現,讓遊客們可以欣賞美麗的無敵海景,就像這片城牆一樣,承載著過去的勇敢的事蹟,希望永遠都不會再陷落。
白米甕尖停車場->鳳凰雀榕->中油基隆油庫->球子山燈塔->球子山(火號山)->原路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