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牛縱走-隘勇線 & 分遣所巡禮
前年拜訪李崠山,為了一睹朱萬鶴爺爺打造的李崠山莊(延伸閱讀)。這次來到李崠山,則是延續之前的高島縱走(延伸閱讀)、屯野生台山與石麻達山(延伸閱讀),繼續尋著李崠山事件探訪事發的步道與歷史痕跡。
抵達李崠山古堡時,一片白霧飄散在城牆之中,神秘而憂傷。忽而陽光灑落,一片光明,中級山的氣候,就像現今國際情勢的詭譎多變。除了古堡中的銃眼、被刮除的石匾(佐久間馬太題字的慎守其一),步道沿途的日軍巡守渡邊要之墓,分遣所的駁坎、酒瓶、杯碗等遺跡,彷彿走過一條穿越時空的長廊。
戰爭讓世代生存在這裡的泰雅族人們犧牲了家園與數千族人的性命,也讓許多如渡邊要般的日人孤零零地戰死異鄉。樂天如朱萬鶴爺爺等,則從海峽的另一端逃亡、流浪、相聚在這片山林。戰爭的輸家永遠是這些無辜的平民百姓,每一段家破人亡與顛沛流離的血淚史,只為了滿足少數統治者的私利與無限擴張的統治慾望。
開車/停車資訊
- 行車資訊:地圖導航『李棟山莊』(近李崠山登山口)/ 『凌空廊道』(近大混山登山口)。
- 路線規劃:若需原路折返,考量李崠山的地勢較高,一般會由凌空廊道出發,如此回程大部分為下坡,較易管控體能。我們此行採A進(李棟山莊)B出(凌空廊道)的方式,先於A點下車,再由小樂麻麻開車至B點等待我們下山。
- 步行路線:李棟山莊>>李崠山古堡>>大混山>>牛欄坑山>>凌空廊道
- 其他資訊:GPX | 完整相簿
_
關於李崠山 & 李崠山事件
|五年理蕃計畫
日據時期的第五任總督,有屠夫總督稱號的佐久間左馬太,1906年上任後便擬定了『五年理蕃計畫』,以隘勇線的設置及武力鎮壓,步步進逼,壓縮原住民的生存空間。1910-1915年間,是該計畫的大規模施行期,也引發了原住民同胞的激烈抵抗,傷亡不計其數,三次大規模的李崠山會戰便發生在這段期間。
|隘勇線、監督所、分遣所、隘寮、駐在所
隘勇線是日軍向山區推進時沿隘路部署軍力並逐步推進的攻防線。隘勇線上的設施,等級由高至低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監督所、分遣所、隘寮。上層的隘勇設施會統合管理下一層級(例:分遣所管轄隘寮、監督所管轄分遣所)。戰事平定後,則改制為駐在所,類似現今的警察機關,負責維繫管理山區治安。
|李崠山
標高1914公尺的李崠山,位於桃園、新竹、宜蘭的交界之處,泰雅族名為「TAPUNG」,意指此山在冬天會積雪,把樹枝都壓壞的意思。當進山地區的原住民部落逐漸受到日人控制後,位處相對深山的三大群:Mrqwang( 馬里闊丸群)、mkgogan(大嵙崁後山群)、Mknazi(基納吉)仍持續抵抗,而李崠山正位於此三群交接的制高點,日軍在此設監督所與砲台,便能方便進行高處壓制。而1911~1913年間的三次主要戰役,合稱為李崠山事件。
|1911年 第一次李崠山決戰:日軍攻佔李崠山
1911年,日軍組成了超過2000人的討伐隊,由今天的媒源出發,順利攻佔李崠山制高點,並在李崠山、太田山設立砲台,且沿李崠山、大混山、尖石鳥嘴山間稜線,設置了強大的高壓電網與火力網,準備繼續往內山推進。
|1912年 第二次李崠山決戰:大田山大反攻
1912年夏天,颱風來襲,日軍建構的隘勇設施受到天災的嚴重破壞,泰雅族人趁機全面反擊,日軍原本建立的隘勇線幾乎全部失守,稱為『太田山事件』。
|1913年 第三次李崠山決戰:日軍大掃蕩
1913年,日軍結合『新竹廳』與『桃園廳』軍警超過2700人,前者由那羅入山,經高台山、島田山,攻佔屯野生台山。後者由烏來山經馬里闊丸溪,進而佔領芝生毛台山。兩軍於今天的秀巒會師,並乘勢包圍泰岡。
|大混山總走李崠山:隘勇線遺址密度最高的中級山路線
大混山與李崠山之間的步道,是李崠山事件第一次決戰的主要地點,也是第二次決戰中,大田山事件的發生地。此次我們由李崠山出發,沿途造訪太田山、八五山、給水、佐藤、金子、大岡等五個分遣所遺蹟,並順訪鄰近的牛欄坑山,合稱李大牛縱走。
|結語:
自己的土地自己救。『李崠山事件』中泰雅族人浴血對抗日軍精銳武器,以及現今烏克蘭人民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俄羅斯武裝侵略,自助而後人助,都讓人由衷感動與敬佩。
▲太陽剛升起時,馬雅道路上眺望的日出美景。
▲李棟山莊的新莊主蔡清郎先生,是泰雅族的族語老師,小樂很念念不忘地請莊主再讓他回味射箭的樂趣。
▲蔡老師在登山口貼心設置了平安鐘,祝福每一個旅人盡興且平安歸來。
▲往李崠山古堡的山徑,為一路的爬升。
▲李崠山古堡,在李崠山事件時為監督所與砲台,古堡上共有31處銃眼(槍孔)。
▲李崠山古堡大門石匾上,原有日本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親題之『慎守其一』字樣,但已被抹除。
▲李崠山古堡內有一等三角點。
▲往大混山方向繼續前行。
▲日本巡查渡邊要之墓。有登山者在墓前擺放了巧克力與糖果,撫慰漂流異鄉的亡靈。
▲繼續鑽過箭竹林。
▲疑似太田山分遣所位置,遺跡已不明顯,但在草叢中仍可發現一些日人遺留的酒瓶、空罐。
▲除了歷史遺跡,沿途林相豐富多變,每一處都暗藏細節與自然之美。
▲陽光灑落而生的光影,對處於連續降雨的台北人而言,是幸福的洗禮。
▲八五山分遣所的雙層駁坎遺跡,一旁為優美大的柳杉造林。
▲繼續前行。
▲駁坎以半圓方式圍繞的給水分遣所遺址。
▲大岡分遣所遺址。
▲大混山鄰近於大岡分遣所遺址旁。
▲於鄰近大混山的步道旁岔路,下行至牛欄坑山(位於道下山步道上,該步道可繼續通往道下山)。
▲牛欄坑山旁,也存在著駁坎遺跡。
▲穿過竹林,由凌空廊道出登山口,結束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