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長廊的隘勇線巡禮-李大牛縱走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李大牛縱走-隘勇線 & 分遣所巡禮

前年拜訪李崠山,為了一睹朱萬鶴爺爺打造的李崠山莊(延伸閱讀)。這次來到李崠山,則是延續之前的高島縱走延伸閱讀、屯野生台山與石麻達山延伸閱讀,繼續尋著李崠山事件探訪事發的步道與歷史痕跡。

抵達李崠山古堡時,一片白霧飄散在城牆之中,神秘而憂傷。忽而陽光灑落,一片光明,中級山的氣候,就像現今國際情勢的詭譎多變。除了古堡中的銃眼、被刮除的石匾(佐久間馬太題字的慎守其一),步道沿途的日軍巡守渡邊要之墓,分遣所的駁坎、酒瓶、杯碗等遺跡,彷彿走過一條穿越時空的長廊。

戰爭讓世代生存在這裡的泰雅族人們犧牲了家園與數千族人的性命,也讓許多如渡邊要般的日人孤零零地戰死異鄉。樂天如朱萬鶴爺爺等,則從海峽的另一端逃亡、流浪、相聚在這片山林。戰爭的輸家永遠是這些無辜的平民百姓,每一段家破人亡與顛沛流離的血淚史,只為了滿足少數統治者的私利與無限擴張的統治慾望。

開車/停車資訊

  • 行車資訊:地圖導航『李棟山莊』(近李崠山登山口)/ 『凌空廊道』(近大混山登山口)
  • 路線規劃:若需原路折返,考量李崠山的地勢較高,一般會由凌空廊道出發,如此回程大部分為下坡,較易管控體能。我們此行採A進(李棟山莊)B出(凌空廊道)的方式,先於A點下車,再由小樂麻麻開車至B點等待我們下山。
  • 步行路線:李棟山莊>>李崠山古堡>>大混山>>牛欄坑山>>凌空廊道
  • 其他資訊:GPX | 完整相簿

_

關於李崠山 & 李崠山事件

|五年理蕃計畫

日據時期的第五任總督,有屠夫總督稱號的佐久間左馬太,1906年上任後便擬定了『五年理蕃計畫』,以隘勇線的設置及武力鎮壓,步步進逼,壓縮原住民的生存空間。1910-1915年間,是該計畫的大規模施行期,也引發了原住民同胞的激烈抵抗,傷亡不計其數,三次大規模的李崠山會戰便發生在這段期間。

|隘勇線、監督所、分遣所、隘寮、駐在所

隘勇線是日軍向山區推進時沿隘路部署軍力並逐步推進的攻防線。隘勇線上的設施,等級由高至低主要可以分為三大類:監督所、分遣所、隘寮。上層的隘勇設施會統合管理下一層級(例:分遣所管轄隘寮、監督所管轄分遣所)。戰事平定後,則改制為駐在所,類似現今的警察機關,負責維繫管理山區治安。

|李崠山

標高1914公尺的李崠山,位於桃園、新竹、宜蘭的交界之處,泰雅族名為「TAPUNG」,意指此山在冬天會積雪,把樹枝都壓壞的意思。當進山地區的原住民部落逐漸受到日人控制後,位處相對深山的三大群:Mrqwang( 馬里闊丸群)、mkgogan(大嵙崁後山群)、Mknazi(基納吉)仍持續抵抗,而李崠山正位於此三群交接的制高點,日軍在此設監督所與砲台,便能方便進行高處壓制。而1911~1913年間的三次主要戰役,合稱為李崠山事件。

|1911年 第一次李崠山決戰:日軍攻佔李崠山

1911年,日軍組成了超過2000人的討伐隊,由今天的媒源出發,順利攻佔李崠山制高點,並在李崠山、太田山設立砲台,且沿李崠山、大混山、尖石鳥嘴山間稜線,設置了強大的高壓電網與火力網,準備繼續往內山推進。

|1912年 第二次李崠山決戰:大田山大反攻

1912年夏天,颱風來襲,日軍建構的隘勇設施受到天災的嚴重破壞,泰雅族人趁機全面反擊,日軍原本建立的隘勇線幾乎全部失守,稱為『太田山事件』。

|1913年 第三次李崠山決戰:日軍大掃蕩

1913年,日軍結合『新竹廳』與『桃園廳』軍警超過2700人,前者由那羅入山,經高台山、島田山,攻佔屯野生台山。後者由烏來山經馬里闊丸溪,進而佔領芝生毛台山。兩軍於今天的秀巒會師,並乘勢包圍泰岡。

|大混山總走李崠山:隘勇線遺址密度最高的中級山路線

大混山與李崠山之間的步道,是李崠山事件第一次決戰的主要地點,也是第二次決戰中,大田山事件的發生地。此次我們由李崠山出發,沿途造訪太田山八五山給水佐藤金子大岡等五個分遣所遺蹟,並順訪鄰近的牛欄坑山,合稱李大牛縱走。

|結語:

自己的土地自己救。『李崠山事件』中泰雅族人浴血對抗日軍精銳武器,以及現今烏克蘭人民挺身而出,面對強大的俄羅斯武裝侵略,自助而後人助,都讓人由衷感動與敬佩。

86942e3622ad46bd8bcb25462af97676.jpg

▲太陽剛升起時,馬雅道路上眺望的日出美景。

bf8d9bc9c7d452bb400102fcefd35618.jpg

▲李棟山莊的新莊主蔡清郎先生,是泰雅族的族語老師,小樂很念念不忘地請莊主再讓他回味射箭的樂趣。

4d94898abaf5bf8727141424eff9f86b.jpg▲蔡老師在登山口貼心設置了平安鐘,祝福每一個旅人盡興且平安歸來。

55a1bdf9e0403bb9332b877c62bb6a5a.jpg59c56d9ab2e16c4a8b22ecca666dc232.jpg560cb0a25577e792f4ab3490cc9957dd.jpg▲往李崠山古堡的山徑,為一路的爬升。

454d1567e348a607959e8ba015cd2047.jpg

1b7c3fe8cbceeb579dcdf570836ce470.jpg

▲李崠山古堡,在李崠山事件時為監督所與砲台,古堡上共有31處銃眼(槍孔)。

413bd6d2b8d67383c20f83e9084c9671.jpg▲李崠山古堡大門石匾上,原有日本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親題之『慎守其一』字樣,但已被抹除

2080f953b520331dd34d4c93144fec67.jpg23f5c98df2f13fe895f584e7cee977a0.jpgdf39619cf9dcb1d45dded99f73de95fa.jpg▲李崠山古堡內有一等三角點aa4d002ece993688637a20d2f681f008.jpg

0d004990262e2a6fe97fb8746b8ba26a.jpg

6d0ea339d396254947ea67f0b7f2e532.jpg

▲往大混山方向繼續前行

2f08e91709fbe15b16c8d62f667ef82f.jpg

▲日本巡查渡邊要之墓。有登山者在墓前擺放了巧克力與糖果,撫慰漂流異鄉的亡靈。

743af6119ad8a5934c1811aa586dc173.jpg▲繼續鑽過箭竹林

a4e8b7184d2a77637cd786d6c2757af8.jpg6cc04c0abe2c549f228a0270aae6c2c5.jpg▲疑似太田山分遣所位置,遺跡已不明顯,但在草叢中仍可發現一些日人遺留的酒瓶、空罐

7e6dd66945e03656a56f103065599a25.jpg

96edce4ef1c37b761af23f380b017a89.jpg

59ae1bb42a43a8fc72f720455a4006f0.jpg

▲除了歷史遺跡,沿途林相豐富多變,每一處都暗藏細節與自然之美

3cf584f19b343896697aa4cded8424c6.jpg

dad343962681a8a2d74c26908700b746.jpg

41be04cab439fe46cb275fa66ca04100.jpg

66a149192a961a16993c6eac014e275c.jpg

ba86b31cff842721cf6a89ce9f92f743.jpg

a4eacd9008ad196d398130fa899812be.jpg

▲陽光灑落而生的光影,對處於連續降雨的台北人而言,是幸福的洗禮

ae6633799ae2e4bf5678371e870d9e93.jpg▲八五山分遣所的雙層駁坎遺跡,一旁為優美大的柳杉造林

24ba96ed29c4d04e5b2269811c32b4cf.jpg

eade4a90dd678cd906906018d94b8480.jpg

7d82d8057a9be8dac719a4050ed918f9.jpg

556aa48334567b553012ebd0713f4d9f.jpg

f590ad6f46edf4a372a9eb5d5f78cb34.jpg

ebc215892933be16deae7d8c959f96b3.jpg

611931d12e620cdeb1c34bc8f7b74ee0.jpg0dafd71e1149c14936106d345b9917a2.jpg

290b0710e7080a6a50b8d1b999281cb6.jpg

▲繼續前行

b2027adda33d6163739aa05bea1700c4.jpg▲駁坎以半圓方式圍繞的給水分遣所遺址

59e63d98a380dbc68a80c9dd4bb66139.jpg40631617ead2e2328aa152825e5db5c0.jpg ee4900f6f2dd6bfe434c41185f2b4eb4.jpg▲大岡分遣所遺址

6c56222a7b0dc1967933b3854699f187.jpgb2598f3db090f3e3993da204166323e8.jpg▲大混山鄰近於大岡分遣所遺址旁

ac79000533f4de1994e202111cbe5299.jpg ▲於鄰近大混山的步道旁岔路,下行至牛欄坑山(位於道下山步道上,該步道可繼續通往道下山)

8ae5900ac3c6ddbbb673324608aab085.jpg▲牛欄坑山旁,也存在著駁坎遺跡

ee65cb0d35e3e297514f854afbcccd29.jpg

▲穿過竹林,由凌空廊道出登山口,結束此行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