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2/02/13
-
回程日期2022/02/13
-
相關路線
-
相關山岳
過去瑞芳附近有三座郊山,被暱稱為「瑞芳小三」,去年第四座「白象山」路線被開發出來,山界便改稱為「瑞芳四秀」,雖然山勢不高,但是皆緊鄰海岸,視野非常的壯麗,是欣賞山海風景的好去處。
「貓村」侯硐附近還有許多媒礦的設施,過去都是屬於李瑞興家族的「瑞三礦業」,李家在地方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過這個家族竟然曾經歷很悲慘的冤獄,不但無端坐黑牢,甚至有許多成員不堪刑求而自殺。
瑞芳四秀的登山口在新北市的「瑞芳公園」,沿著產業道路開到底會有個停車場。這條山路大多都已經鋪上石板,路況十分良好,走來也相當舒適輕鬆。
一般登瑞芳四秀會先從「龍潭山」開始,經過一段陡升的石階路,很快即可到達,龍潭山海拔199公尺,有一顆控制點基石在山頂涼亭旁邊,山頂的風景十分壯觀,可以欣賞北海岸的「深澳漁港」,突出的海岬則為「象鼻岩」。
第二座山稱為「瑞芳山」,這座山並不在登山步道的主線上,而要走一段天然的山徑,路徑雖較為原始,不過大概10分鐘即可登頂,瑞芳山海拔187公尺,有一顆土地調查局圖根點,山頂視野也相當不錯,可惜今日天候不佳,風景好樣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第三座山稱為「秀崎山」,海拔195公尺,有顆省政府四等控制點,另外山頂有一個碉堡的遺跡,可見過去此處是一個戰略的據點,因為秀崎山稍為靠近陸地一點,景觀上比較沒有那麼壯麗。
第四座山「白象山」的登山口在秀崎山「指雲宮」牌樓正對面,是一條比較原始泥濘的山徑,有幾段陡升和陡降路段必須小心拉繩攀爬,白象山又稱為弘明山,海拔為180公尺,有一顆不知名的基石,這張照片回望來時山路,剛好可以看到並列的瑞芳四秀山頭。
從白象山沿著原始山徑下山,可以下到弘明寺附近的岳王路,再走馬路回指雲宮,在路邊突然出現一個數十公尺高的巨岩,岩石上刻著「潛龍在淵」四個大字,署名為「紹唐李建興」,能夠在這裡留下這麼霸氣的石刻,絕對是個大人物,到底李建興是誰?
時間回推到日本領台前四年的1891年,李家的長子李建興出生在平溪,他身為長子,8歲時就必須去牧牛分擔家計,但由於體弱不堪負荷,雙親只好送他去私塾讀漢文,希望他未來可以擔任教師。不過很特別的是,當時已經進入日本時代,李家竟還選擇讀四書五經,雖然打下深厚的漢文基礎,但也由於不諳日文,也注定了他一生的坎坷。
到了25歲,他進入侯硐的一家媒礦公司擔任書記員,才一年就因為表現優異被擢升為總經理,不過3年後,三井會社和顏雲年合資成立「基隆炭礦株式會社」(如圖總社在基隆),將他的公司併購了,李建興只好轉作承攬的包商,不過由於不擅日文,生意每況愈下,正當考慮要轉業時,有一次他很誠實地將多算的工資退還給日商,讓日商感受到他的誠信,沒想到因此生意開始好轉,逐漸擴充了承攬的業務到了萬里、白石腳等處。
1930年李建興舉家遷居瑞芳,在瑞芳設立義方商行(如圖,現在仍位於瑞芳老街上),商行的事業也越來越興旺。到了1934年三井公司認為瑞芳礦源已經枯竭,於是決定放棄開採,但是李建興判斷在更深的地層下還有礦脈,於是和弟弟們合資,將三井的「瑞芳三坑」承包下來,並成立「瑞三礦業」,沒想到真的在底層開採出大量的煤礦,一躍成為台灣最大產量的煤礦會社,礦場也從瑞芳擴及到牡丹和士林等地。
隨著李家在煤礦的事業邁向高峰,李建興又擔任瑞芳街協議員、瑞芳信用組合長等要職,當時瑞三礦業的員工最多時達到二千多人,不過李建興一向與日本政府關係很冷淡,日本領台都那麼久了,日語也講得零零落落,甚至還常發表不滿政府的言論,已經成為日本當局的眼中釘。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憂慮感不斷上升,深怕台灣人會起而反叛政府。照片是在瑞三礦坑裡所拍攝,早期女性還可以進入礦坑,後來才被明令禁止,這位清秀的女礦工叫做「林首」,跟著父親一起進礦坑,當年才20歲。
1940年5月27日,有人誣告李建興與重慶的國民政府有連繫,想要在瑞芳招兵買馬,進行反日的叛變,日本政府於是展開逮捕行動,李建興及其家人和員工共被捕數百人,經過殘酷的刑求,三弟李建炎死於獄中,五弟被拷打以致失聰,親友和員工共72人自殺或死亡,史稱「瑞芳事件」,李建興因被列為首謀,遭判處12年有期徒刑。其實礦工大多都是純樸的當地人,或許有些人不滿日本當局,但說要武裝叛亂顯然言過其實。圖為瑞三本礦,地點還在現今侯硐柴寮路。
翻譯日本法院的判決書,就會發現整起事件充滿了政治性,判決書開頭還誇讚李建興「有辯才、善收攬人心,事業的才能卓拔,為該地方有力者,人皆敬戴」,然後判決書提到中日戰爭:「假若支那一時局部戰敗,而其國民抗日意識甚熾,必至長期戰,而日本國土狹小、人口寡少、資源貧弱,終必漸陷經濟疲敝」,充分反映當時日本政府的憂慮,「一但支那軍來攻時,台灣人定欣然呼應,內外驅逐日本軍民,使支那軍易於占領台灣」。從整篇判決書看來,與其說是控訴李建興叛亂,不如說日本當局打算先將這些人關押起來,以避免他們成為戰爭的內應。
就這樣李建興進了黑牢,一直到二戰1945年日本投降,李建興已經服刑了5年,才得以出獄重獲自由,入獄前為72公斤的他,飽受折磨的李建興只剩下46公斤(如這張剛出獄拍攝的照片),一個地方的礦業鉅子,沒想到淪落為政治犯而身陷囹圄,全家也因而受盡折磨。但也由於是日本時代政治犯的這個「榮銜」,反讓李建興在國民政府時期頗受重用,當年馬上獲指派為瑞芳鎮第一任的鎮長,瑞三礦業也再重新營運,又恢復為全台灣最大的煤礦公司。
李建興或許是體會到和當政者關係的重要性,又或者是執政者符合他的民族主義取向,不論如何,在國民政府時期他不但出任要職,也與高層互動良好,這些留影包括左上何應欽將軍、右上監察院長于右任、左下總統府秘書長張群,以及右下當時的蔣總統等。不但如此,他更踴躍捐輸,例如捐助成立瑞芳高工、時雨中學等學校,甚至連現在的陽明山後山公園也是李建興兄弟捐贈給政府的。當1981年李建興病逝時,治喪委員冠蓋雲集,可說是備極榮寵。
我也走訪了在侯硐的瑞三本礦,這個瑞三的主力礦坑在1940年風光開坑,不過才幾個月之後,李家就面臨了人生最大的劫難,進了政治的黑牢,在那個年代的台灣人,出生時只能是日本人,但是諷刺的是,在戰爭的時候,他們又被視為是外人,我想對李建興那一代的人來說,應該都是感到無奈又悲哀吧?
對李建興來說,瑞芳事件當然是一個無端的劫數,但至少他撐過了苦難,最後成為台灣的煤礦鉅子。不過其他在事件中死難的礦工,八十年來卻很少被人提及,幾乎被社會所遺忘,成為整個事件最大的受害者。除此之外,煤礦本身也是高危險的行業,例如1969年的瑞三本礦發生煤塵爆炸,導致37名礦工死亡,這些礦工們大多家境清寒,為了生活冒著生命的危險出入礦坑,這張眷屬在坑口招魂的照片,似乎也刻劃著做為礦工的辛酸與悲哀。
在瑞三本礦旁的有一座「煤鄉礦工文史館」,是由瑞三煤礦的老員工「周朝南」所發起,共有十幾位老礦工拿出自己的年金所成立,經費雖然極為拮据,但仍努力傳承礦工的歷史與文化。他們年輕時冒著生命的危險挖礦,忍受著極為惡劣的工作環境,讓一家人可以溫飽,但也由於是這些人,才得以帶動了瑞芳的煤礦榮景。看著他們充滿熱誠的解說,不禁讓我動容,我突然覺得瑞芳不只是李家,或許是這些為礦業奉獻一輩子青春和生命的老礦工們,才是最代表瑞芳生命力的煤礦傳奇。
登山口->龍潭山->登山口->瑞芳山->秀崎山->指雲宮->白象山->岳王路->潛龍在淵石碣->指雲宮->登山口
距離3.92公里,步行時間2小時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