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1/04/10
-
回程日期2021/04/10
-
相關路線
-
相關山岳
桃園溪州山區有幾條古道,包括「大艽芎」、「總督府」和「石龜坑」等,當年都是大溪和百吉之間的越嶺古道。但隨著舊百吉隧道的貫通,這幾條古道都已經失去了交通的功能,不過現在倒成為熱門的登山健行路線。
這一天我走訪了這幾條百年古道,就在一個小山頭上發現一個基石,其中有一面寫著「林嵩壽」,另一面則寫著「三井」,有些山友稱之為「林嵩壽山」,其實這個基石後面竟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我先從大艽芎古道南端起登,旁邊有一個「湳仔溝」免費停車場,這條古道歷史悠久,早期是大溪和八結(現稱百吉)、角板山之間的捷徑,八結先民常用來運送農作物到大溪販賣。由古道爬上溪州山稜線後,沿著稜線再走到頭寮山,頭寮山海拔493公尺,舊名為湳仔溝山,山頂有顆總督府補圖根點基石。_
再從頭寮山循另一條古道──總督府古道下山,總督府古道也是另一條連絡大溪和八結之間的舊山路,是大溪前往角板山的必經之路,由於翻山越嶺耗時又耗力,所以1944年日本時代便開通隧道,以方便行人及臺車通行,這些舊步道才慢慢失去交通的功能,戰後這個隧道改稱為「百吉隧道」。
日本時代從大溪到角板山有鋪設臺車鐵道,臺車又稱輕便車,是以人力推動的交通工具,可以運送茶葉、煤炭和樟腦等貨物,也可以提供載人服務。臺車的運行從1903年開始,一直到戰後的1953年才結束,總共行駛了半個世紀之久,成為大溪交通的重要動脈,也帶動了大溪的發展,照片為當時的大溪臺車。鐵道拆除之後,其路基則成為現在的北橫公路。
百吉隧道開通之前,臺車是沿著一條「石龜坑古道」,用之字型的方式翻越溪州山,臺車軌道拆除之後,這條臺車道近年改建為「百吉林蔭步道」,是坡度平緩的柏油路,成為民眾登山散步的熱門地點。我找到一張1930年日本人在鐵道旁的照片,我也找到相同的地點,留下這張百年對照的相片。
在往頭寮山的稜線上發現了幾個基石,這些基石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其一面寫著「林嵩壽」,另一面則寫著「三井」,好奇地上網查詢,都表示該土地屬於板橋林家的三井公司,不過這個說法明顯不對,因為三井公司是日本時代的財團,怎麼會是林家的?這真是典型的以訛傳訛,今天我就來與大家分享,這個基石後面隱藏的故事。
故事要從日本剛剛領臺時說起,當時日本政府制訂了「臺灣及澎湖列島住民退去條規」(如圖),規定二年之內,臺灣的住民可以選擇離開臺灣,否則時間到了就自動成為日本的國民,這時臺灣富豪的板橋林家陷入了天人交戰,擔心留在臺灣遭到日本的迫害,最後選擇舉家移居廈門。但是人雖然移居了,龐大的土地和家產都無法帶走,放心不下家業的林家,於是在1898年決定指派三房林維德的第三個兒子,當年才15歲的「林嵩壽」從大陸返臺,擔負顧全與復興林家臺灣產業的任務。
大人們不願回臺灣,竟然派一個小孩子來管理家業,所以起初大家普遍都不太看好,而且林嵩壽(如圖)返回臺灣後,發現林家的土地都被日本政府接收了,可憐的林嵩壽也只能坐困愁城。不過林家還不是最慘的,更慘的是山上的原住民,因為他們的土地代代相傳,根本沒有地契,當時日本政府把沒有地契的土地,也都強迫占為國有地,讓失去土地的原住民成為日本領臺的最大受害者。
過了幾年終於有了轉機,由於樟樹林被過度濫墾,日本政府在1907年頒布「臺灣樟樹造林獎勵規則」,鼓勵廠商和民眾種植樟樹,並規定如果植林成功還可以獲得該造林地。不過植林的成本並不低,對於不是大財團的林嵩壽來說,也是很大的挑戰,不過年輕的林嵩壽,還是決定申請在林家原來的土地上造林。另一方面,原住民根本沒有資本可以植林,所以這些原住民的國有地,則都交給那時的日本財團──三井合名會社,由財團來投資進行造林。
為了證實我的推論,我找遍了臺灣總督府檔案,終於讓我找到林嵩壽當年申請植林的公文,根據這一份公文,他在1909年向臺灣總督府提出申請,地點就在三層庄的頭竂,也就是正好於基石所在的位置,其造林面積為49甲97厘,植林期限則從1909年至1918年共10年。
再檢視這份公文附件的地圖,基石就正位於林嵩壽和三井造林地之間,所以答案揭曉,基石北邊那面寫著「林嵩壽」,就是林家的造林地,南方那面寫「三井」則是三井的造林地,所以這基石正是造林地的界限,設立的時間點為1909年,也就是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從這個界石當做起始點,經過許多的嘗試與失敗,過了10年終於造林成功,也讓林嵩壽取回林家在大溪的土地,站穩了林家在臺復興的第一步。
取回林家田產之後,林嵩壽還計劃將事業擴大到其他領域,於是林嵩壽對於日本政府展現高度善意,這可以從當年《臺灣日日新報》中獲悉,以1905年底的臺灣總督交接為例,林嵩壽出錢出力歡送舊總督,甚至在1906年1月的新總督「兒玉源太郎」歡迎會中,還代表本島人宣讀祝辭(如圖),證明他已經躍入「紅頂商人」之列。同一年發生梅山大地震,林嵩壽代表林家捐輸經費協助賑災,隔年,又大力出資成立艋舺公學校(現老松國小),在在顯示他的企圖心,所以也逐漸獲得當局對其事業發展之支持。
林家從山林茶葉及樟腦的開發,先跨足製糖事業的經營,1909年成立「林本源製糖合名會社」,於溪州成立製糖工廠,隨著林家在臺灣慢慢站穩腳步後,林家的部分成員,也陸續回到臺灣發展,於是林家又在1918年拓展媒礦業,在1919年成立華南銀行,把林家在臺的事業又重新帶上最高峰,成為當時臺灣的首富。所以,這頭寮山的一顆基石,就好像是林家的復興起點,重建林家富可敵國的一片天。
同樣在這片山林造林的三井集團,經過了數年的造林成功後,同樣的也取得大片的土地,以這一份公文為例,1922年「三井合名會社」向總督府取得「預約讓渡許可」,然後經過8年的造林開發後,正式向政府取得「開墾地成功賣渡許可」,這一張薄薄的公文書,221甲的原住民土地,全數悉歸財團所有。_
三井財團由於資本雄厚,在山區植林的範圍,從桃園溪州山附近一直延伸到三峽地區,取得造林面積高達1,242甲,後來三井將這些原野地開發成茶園,也在角板山、大豹(現今大板根)等地成立製茶工廠,並創立紅遍世界各地的「日東紅茶」,成為臺灣第一個紅茶的國際品牌,與當時全市界最高級的「立頓紅茶」並駕齊驅。雖然創造了另一種形式的臺灣之光,不過其背後卻是強占了原民的土地,付出大時代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慘痛代價。
從這一個植林地的界石開始,林家少主經過了多年努力,終於取回了林家在臺灣的家產,甚至跨足茶葉、樟腦、製糖、稻米、煤礦及金融等事業,奪回了臺灣首富的榮銜。同時三井公司也經過成功的植林,豪奪了原民的土地,也一躍成為臺灣最大的財團。而可憐的原住民失去了祖先的土地,只好流離失所,從此成為社會的弱勢族群。這山上的一塊基石,同時夾雜著亦悲亦喜的命運,有一面是標示著少主中興的喜悅,沒想到另一面卻刻劃著原民失去土地的斑斑血淚。
臺北開車至湳仔溝停車場約1小時
大艽芎登山口->大艽芎古道->三井林嵩壽基石->頭寮山->總督嶺古道->舊百吉隧道口->百吉林蔭步道(石龜坑古道)->湳仔溝步道->大艽芎登山口
距離9.81公里,步行時間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