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銀河洞有一條步道可以越嶺到木柵,也就是臺北知名的茶業產地「貓空」,這裡有很秀麗的茶山風光,不但可以一邊品茶還可一邊欣賞臺北的夜景,堪稱是臺北城南的後山花園。
貓空種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時,不過當時茶的品質不高,只能說是粗製茶而已,後來有一個英國人來到了木柵,他獨具慧眼地看到了貓空茶的潛力,竟然讓臺灣的茶躍上了國際的舞臺。
銀河洞瀑布是新店的名勝景點,從新店北宜公路14.7公里處,左轉到底就可以抵達登山口,剛開始要先爬一小段石階路,很快就可以到達銀河洞瀑布,在峭壁上的瀑布像銀河般傾瀉而下,而山壁上的山洞內,蓋有供奉呂洞賓的百年廟宇,由於懸崖的景色特殊,有種仙境般的飄逸感覺,吸引許多遊客來拍照和打卡。
從銀河洞的越嶺步道,可以越嶺到達木柵的貓空,然後沿著稜線的「樟湖步道」登頂待老坑山,待老坑山海拔382公尺,是木柵貓空地區很熱門的郊山,因過去曾為屈尺原住民出草之處,古名為「刣老坑」,後來因名稱不雅才改名。另外,有些人把待老坑山又稱為德高嶺,其實這個說法是不正確的,因為德高嶺並不是山名而是一個地名,位置在現在銀河路附近,因為早期盛產竹子而被稱為「竹竿嶺」。
從待老坑山走往樟山寺,可以順登海拔285公尺的「樟湖山」,有一顆北市府地測27號基石,過去這些山嶺都長滿了滿山遍野的原生樟樹林,遠遠看去就像一片湖一樣,所以附近的地名才稱為「樟湖」。但是這百年以來貓空都已經改種茶葉,只遺留下樟湖的地名可以緬懷了。
木柵地區早期的移民有許多是來自於知名的茶鄉──福建安溪,所以早在兩三百年前就開始種植茶葉,不過規模還很小,而且當時臺灣還沒有良好的製茶技術,只能生產價格低廉的粗製茶,或是再運送到大陸加工,但是在一百多年前,有一個老外來到臺灣,非常慧眼識英雄地看到臺灣茶的優良,竟然讓「臺灣烏龍茶」成為全世界知名的品牌。
這一位被稱為「臺灣烏龍茶之父」的人名叫「約翰陶德」(John Dodd),1838年出生於英格蘭,由於小時候父親經商失敗,逼得他12歲就得在一家英商「甸特洋行」擔任童工,而且還被派到香港打雜,但是也因為這樣離鄉背井的磨練,反倒培養出小約翰見多識廣、冒險犯難的精神,照片是1886年時在香港所拍攝,左側就是甸特洋行大樓,當時小約翰就是在這裡工作。
由於工作勤勞,頭腦反應也相當快,約翰很快地就被拔擢為正式的雇員,也接受了一些商務訓練,當時剛好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打敗了清廷,迫使清廷簽訂《天津條約》,同意開放淡水、雞籠等港埠對外通商,這時許多的英商都到臺灣尋找商業機會,甸特洋行也不例外,於1860年很大膽地指派22歲的他到臺灣考察,就這樣年輕的約翰來到了臺灣。
約翰來到了淡水,立刻發現臺灣最有商機的產業是樟腦,由於臺灣有許多的原生樟樹林,樟樹所提煉的樟腦可以供做醫療、防蟲除臭等用途,約翰的年紀雖輕,為了做樟腦的生意,足跡幾乎踏遍了北臺灣各地,深入瞭解各地的風土民情,也因此讓甸特洋行的樟腦業務蒸蒸日上,並成功地打開了臺灣的市場,照片是清末時期的淡水港。
由於當時幾乎由甸特和怡和二家英商壟斷了樟腦市場,剛開始生意確實還很順利,可惜好景不常,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其他洋行聯合向清廷施壓,指控二家英商涉嫌走私,於是在1865年淡水海關加嚴管制,下令樟腦的船運只限在淡水和基隆二港進行,並且必須按規定繳納稅捐(告諭內容如圖),這導致英商成本大幅增加,樟腦的生意突然間一落千丈。不過危機就是轉機,約翰為了挽救甸特的業務,於是開始對臺灣的其他物產進行調查。
約翰對於臺灣的瞭解很深入,還為了和原住民打交道,學會了講原住民的語言,甚至有一個部落的頭目還提議將孫女嫁給他。他在視察北臺灣的丘陵地時,發現木柵一帶種植少量的茶葉,這些茶葉的品質明明就不錯,但卻以粗製茶的價格賣到大陸再加工成精製茶,導致農民的收入很微薄,日子也過得很辛苦。
正當他規劃從樟腦轉到茶葉市場的時候,沒想到1866年一場金融風暴導致了甸特洋行倒閉,不過或許危機就是轉機,約翰為了開發臺灣茶葉市場,賭上所有的身家和積蓄,成立了一家「寶順洋行」,並且和一位大稻埕的商人──李春生(如圖)合作,開始做起了臺灣茶葉的生意。為了提高茶葉的品質,二人引進當時最知名的福建安溪茶苗,並且貸款給農民去種植,還協議保證收購農民的茶葉。
兩人也引進了安溪的製茶師,購製機器在大稻埕設立茶葉精製場,經過不斷地研發與改良,終於製造出了非常香醇的茶葉,又為了打響國際的知名度,兩人決定將品牌取名為——Formosa Oolong Tea(臺灣烏龍茶)。1869年有2艘載滿13萬公斤的臺灣烏龍茶,從淡水港啟航前往全世界水準最高的消費市場──紐約,約翰和李春生畢生積蓄的成敗就在此一舉。圖為當時美國報紙的廣告,主打臺灣茶是「茶中香檳」的高品質形象。
忐忑不安的約翰,並沒有擔心很久,不久紐約的消息傳來,「臺灣烏龍茶」大受好評,所有的茶葉全部銷售一空,約翰和李春生二人不禁手舞足蹈,流下了男兒的眼淚,沒想到過去臺灣只能生產劣質茶,現在竟然可以打入國際最高殿堂,而且還大受好評。兩人於是擴大種植面積,隔年的銷售量又再大幅增加,漸漸地很多臺北的商人也開始從事茶葉生意,大稻埕的茶行越來越多,一舉超越艋舺而成為全臺灣最繁榮的街市。照片為當時的一家大稻埕茶行。
依據淡水海關的紀錄,臺灣茶葉在1865年外銷約8萬公斤,但是到了1880年已經高達542萬公斤,而且大多都是輸往美國的高級茶,約翰和李春生擴大茶園的種植,從木柵到深坑、石碇、坪林、三峽、樹林甚至桃竹苗地區,使得茶葉一舉取代樟腦和蔗糖成為臺灣最大的產業,而也因為茶葉的價值提高,農民的收入也增加,更創造了大稻埕的榮景,所以約翰和李春生被共同稱為「臺灣烏龍茶之父」。圖為美國報紙上充滿東方味的福爾摩沙烏龍茶廣告。
1875年沈葆楨向光緒皇帝上奏並獲准廢除「渡臺禁令」,以讓更多大陸人士渡臺,加快臺灣開發的速度,沒想到卻吸引一些良莠不齊的福建茶商來臺,爭相搶奪這塊市場大餅,造成收購價格暴漲,並導致劣質茶在市場上充斥,再加上禍不單行的一場大火,把寶順的茶行燒個精光,約翰竟然從事業的最高峰,突然急轉直下而債臺高築、瀕臨破產。1877年約翰只好轉任英國副領事,希望找機會可以東山再起,不過一直到1890年,他已經體認到無力再對抗政商關係良好的華商,只好黯然回到英國,終其一生就沒有再回到這個他深耕30年的臺灣。
半導體被稱為臺灣的護國神山產業,據統計目前晶片占總出口值的37%,但是在清朝末期時,茶葉外銷占臺灣總出口金額超過50%,絕對可以說是當時的護國神山產業,而貓空的山嶺,竟然在這茶金時代中扮演關鍵的角色,把臺灣第一批的烏龍茶輸出到紐約,甚至將茶園擴散到整個北臺灣,創造了那時代的輝煌歲月。只可惜當初差一點做成臺灣女婿的約翰,最後一文不名地離開了這個寶島,不過他帶來的觀念和文化,一百年來還是繼續淬鍊著臺灣,讓臺灣烏龍茶依舊還是馳名全世界。貓空茶園風景依舊美麗如昔,斯人雖然已經遠去,但是留下的傳奇故事,就像茶香的餘韻一樣,仍會悠長地流傳在貓空的土地上。
銀河路登山口->銀河洞瀑布->土地公廟->樟湖步道->待老坑山->優人神鼓山上劇場->樟湖山->樟山寺->樟樹步道->銀河路->登山口
距離7.31公里,步行時間約3.5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