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觀光旅遊網在直潭山登山步道的景點介紹第2段中寫道:「本區有數條健行活動的路線,路程有長有短,其中主要的路線為直潭山列大縱走,全程需走過七座山頭,如中嶺山、雞心尖、暗寶劍山、赤腳蘭山、石碇後山等(足足超過25公里),但由於路途遠且起伏甚大,除了腳健勇的山友外,一般是不宜做如此長途跋涉。」
看來是一條不好惹的縱走路線,我並非「腳健勇的山友」但又想重回歷史場景探訪隘勇線,為此做足了行前功課。先仔細查看魯地圖上每一座隘寮遺址的位置,主要有3條起登點的路線均可接上第1座中嶺隘寮,分別是:
1. 雙坑站-雞心尖-中嶺山-石碇後山-赤腳蘭山-暗寶劍鞍山-直潭山東北峰-直潭山-二龍山
2. 十份子站-十份子古道-中嶺古道-中嶺山-石碇後山-赤腳蘭山-暗寶劍鞍山-直潭山東北峰-直潭山-二龍山
3. 二格公園站-雷公埤山-中嶺山-石碇後山-赤腳蘭山-暗寶劍鞍山-直潭山東北峰-直潭山-二龍山
接著認真閱讀山友前輩們的健行筆記,透過照片掌握山徑路況,閱後感想是雙坑站起登後的首戰雞心尖是大魔王,恐怕會耗損太多體力,二格公園的雷公埤古道路線頗長又上上下下的,則有些許心理壓力。經過篩選,最後選擇從十份子站的十份子古道起登,我想自己的體能上應可勝任。
根據鄭安睎教授的博士論文(2011)指出:「日治初期臺北地區的隘勇線係屬民間的防隘措施,當時屈尺附近居民與原住民訂有和蕃契約,以期能順利的在山區拓墾,直到1900年(明治33年)3月之後,官方招募警丁,作為巡守沿山地帶之用。」,經比對其所整理的推進隘勇線簡表及相關位置圖,直潭山列縱走上的隘寮遺址群為1900年日本官方最早的「大芬(份)林、四什份、鷺鶿潭、吊白瀨間推進隘勇線」。
本次行程不僅實地走訪百年前的隘勇線,又在石碇後山眺望翡翠水庫、認識遠方的山頭群峰,無意間發現當地聚落的信仰,即南青宮安設在山徑旁的外五營(竹符),遊走在石碇後山與暗寶劍鞍山時享受百蟬嗚唱,並與落雨聲交織成療癒人心的森林協奏曲。茲就交通安排、行程、旅程進行說明:
一、交通安排
(一)去程:捷運新店站搭乘7:15發車的綠12,於十份子站下車。
(二)回程:在清水巖站搭乘849公車回捷運新店站。
二、行程(計畫趕不上變化)
十份子古道起登沒多少,來到了青潭溪,可能連日午後雷雨,致水位甚深及膝,隊友和我的雨鞋高度只到小腿肚,隊友不想冒著雨鞋進水的可能、也不想脫鞋潦溪,因此,我們應變的作法是改走秀峰路取代十份子古道接上中嶺古道。調整後行程(GPX)參考如下:
直潭山列縱走(秀峰路、中嶺古道、中嶺山、石碇後山、赤腳蘭山、暗寶劍鞍山、直潭山東北峰、直潭山、清水巖)
三、旅程
(一)新店捷運站
大清早新店捷運站前的綠12公車排隊隊伍
(二)秀峰路
ⓞ 8:07-8:50 秀峰路-中嶺古道登山口 (2.69公里) 43mins ⓞ
因十份子古道上的青潭溪水位較深,改走秀峰路,路口鄰近十六份子站。
秀峰路兩側除了欣賞竹田風情,亦有漂亮的曼陀羅花。
途中遇到小青
立在草叢的保安林界
(三)中嶺古道
ⓞ 8:50-10:12 中嶺古道-中嶺山 (4.61公里) 82mins, 1.92km ⓞ
不知不覺就走到了中嶺古道的登山口
沿途變欣賞田園風光十字叉路:右往雞心尖、左往中嶺山、直行中嶺古道,我們選擇直行方向。
中嶺古道路徑清晰易行,隊友讓我走到前面撥蜘蛛網。
叉路口:右下接雙峰路、左上續往中嶺山
左上樹上釘了指標牌
每走一小段就有指示牌
山徑由平緩轉為陡上拉繩,換隊友走到前面。
一路陡上,最後一段是芒草叢(未攝影),隊友整理出可以穿越的寬度。
叉路口:右中嶺山方向
不明基石
整排的砌石牆
來到了中嶺隘勇寮
規模頗大
(四)中嶺山
土地調查局圖根點中嶺山海拔626公尺中嶺山展望有兩面,一邊可以看到市區,
一邊可以看到翡翠水庫景色
中嶺山剛好是個Y字叉路口,右往石碇後山,左邊鷺鷥潭山、九股山。
ⓞ 10:16-11:40 中嶺山-石碇後山 (6.35公里)84mins, 1.74km ⓞ
稍作休息後,繼續往石碇後山的方向前進。
多段拉繩山徑
平緩的稜線步道
林務局的山字水泥柱樁
疑似隘寮遺址
叉路口,我們直行往廣興的方向。
在叉路口附近,各家山隊路條集結。
叉路口:直行往石碇後山,右往雙峰路、雙坑站,我們直行。
一路上看到很多政府設立的舊指標,本次行程唯一有拍到的一支。
南青宮安設在山徑旁的外五營(竹符),字跡已糊,只能辨識南青宮、八等字,是否為「南營紅旗八蠻軍」?
什麼是竹符?係指地方民間信仰對於無形兵馬的實體象徵,竹體上通常會書寫五營名稱、主帥和兵馬數,也有黏貼符令或僅畫符「鎮罡」的形式,竹頭部位多包金紙符、紅布或五色布。(林奕宏,2019)
為什麼要安奉五營?其意義為何?在臺灣絕大多數的村社,借由五營信仰而圈定村里的境域,又配合村廟、社祠或土地公廟,就可界定合村村民的地方歸屬感。這種具體可見的信仰,背後支持其長期存在的,就是「中央-四方」的空間模型,寓含了穩定、秩序的宇宙觀。(李豐楙,2010)
另外,在人類學家David Jordan的專書中關於煮油儀式也有提到竹符的論述:「紅頭法師準備了五根竹符,以符咒綁在竹符頂端,這些竹符隨後要拿到五營釘在地上,以加強兵將的力量。當竹符準備好了,法師就開始忙煮油的事。」這是村落裡的村民認為被鬼魂入侵時,會聘請紅頭法師,來舉行過油儀式。(引述自林瑋嬪 [2010])
而安設竹符的南青宮在哪裡?根據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南青宮主祀朱府元帥,於1832年由福建孜溪恭迎來臺,初期暫奉許厝,後在青潭開山建廟,至1935年因開闢公路,被迫拆除,以致借用民孛等處發展;後來經多位人士之募捐,於1948年逐步完工,於1951年舉行孜座儀式,1990年再募捐擴建,翌年完成工程。該廟轄區為青潭、美潭、員潭及雙坑,目前還保留有每年農曆2月放軍和10月的收軍法會。
來到了電塔,不過不是往電塔裡面走,是右側的芒草叢續行。
接著山徑一路陡上,專注於攀爬,而忘了拍照記錄路況,直到紅磚方型槽出現,轉身拍一下。
(五)石碇後山
我的老天~終於扺達了石碇後山(海拔669公尺)。
此時此刻,實在是餓扁了,也沒多管正午太陽有多烈,就這樣席地準備午餐了起來。(後來下山到長春觀抓螞蝗時才發現包裡的巧克力都融化了)
邊吃午餐邊欣賞風景,只見遠方群山烏雲密集,時而聽到落雷的聲音。
午餐大約休息45分鐘,我想也該起啟程了,免得等回兒和雨神同行。
ⓞ 12:24-12:51 石碇後山-赤腳蘭山 (7.21公里) 24mins, 0.86km ⓞ
在基石後方有一座石碇後山隘勇寮,早知在這裡附近用餐,樹蔭底下多涼快呀!
往赤腳蘭山指標上寫約40分鐘
由於山徑多平緩,暮蟬嗚叫,整個山裡朝氣蓬勃,我的腳步變得輕快。
(六)赤腳蘭山
不到半小時就走到赤腳蘭山(海拔640公尺)
ⓞ 12:51-13:51 赤腳蘭山-暗寶劍鞍山 (8.63公里) 60mins, 1.42km ⓞ
叉路口:左往鳥嘴尖,我們直行續往暗寶劍鞍山的方向前進
路邊的山月桃仔花
叉路口:右往翠峰路85巷、我們繼續直行
山徑非常寬大,路上遇到2位登山客,熱情的跟我們打招呼,還提醒我們等一下會有大雷雨,可以評估在翠峰路撤退,隔天無意間在臉書看到其中1位登山客的PO文,才知道他們是宜蘭知名的嚮導。
經過電塔,剛除過草
指標上寫往暗寶劍鞍山約40-45分鐘
走在山林裡,涼風徐徐吹來,非常舒服,過了石碇後山的山徑,整路聆聽暮蟬嗚叫,原來不只有陽明山才有暮蟬。
天呀!!又是拉繩陡上啦!崩潰~~~
一邊拉繩一邊喘,一邊想著,從事隘勇線相關研究的學者除了要有熱情外,還要有驚人的體力和續航力,光來來回回的田野調查,就很折騰人。
胡思亂想之中,完成了一段惱人的攀爬路徑。
赤腳蘭山隘勇寮
隘寮旁有一坑洞
赤腳蘭山隘寮腹地頗大,要不是天空開始落雷,應該會多待一會兒。
一走出隘勇遺址,大雨瞬間落下,趕快換上雨衣,山徑雨流成河,我趕緊收起左手的攝影機,雖然它標榜防水,接著也把手機收好,專心走路,安全第一。
(七)暗寶劍鞍山
來到了寶劍鞍山海拔678公尺,亦是叉路口。
叉路口:直行往直潭山、右往四十份公墓
ⓞ 13:51-14:23 暗寶劍鞍山-直潭山東北峰 (9.73公里) 32mins, 1.1km ⓞ
我們續往直潭山的方向前進
走太快差點錯過暗寶劍鞍隘勇寮!幸好當時經過餘光有看到人為的砌石。
我們來到了奉茶處,也是山徑與翠峰路的交叉口,稍做休息才續行。
往直潭山的登山口
(八)直潭山東北峰
直潭山東北峰標高661公尺,為自然石界石。
ⓞ 14:23-14:49 直潭山東北峰-直潭山 (10.59公里) 26mins, 0.86km ⓞ
雨一直下著
路旁有礙子。
直潭山隘勇寮
槍孔
叉路口:往右二龍山約60分鐘、直行民壯亭約120分鐘,我們往右。
(九)直潭山
直潭山基石(海拔728公尺)上回(5/1)已摸過,雖然往前幾步路就到了,今天下雨就不過去。
ⓞ 14:50-15:56 直潭山-長春觀 (12.32公里) 66mins, 1.73km ⓞ
二龍山隘勇寮
回拍一路陡下的山徑
看著隊友以光速衝出登山口,喊了一聲回到人間……。
ⓞ 16:00-16:51 長春觀-清水巖 (14.83公里) 51mins, 2.51km ⓞ
我們在長春觀旁抓螞蝗,幸好有穿長襪,螞蝗只能在雨鞋內徘徊。
上回(5/1)沒有拜訪土地公廟,今天來補。
(十)二龍山
路過二龍山,這次就不進去了。
(十一)二龍山登山步道
天氣轉晴,望著遠山,想著何時來一趟烏桶縱走呢?
在清水巖旁清洗雨鞋後,走向清水巖站牌等公車,就這麼剛好公車正進站。
四、心得
本次行程走過中嶺隘寮、石碇後山隘寮、赤腳蘭山隘寮、暗寶劍鞍隘寮、直潭山隘寮等5座,對應至鄭安睎教授博士論文中第149頁的圖3-1-1的「臺北地區隘勇線(一)北勢溪大芬林隘勇線」上的名稱,是否為詹九寮、什份頭、鳥嘴坑格、四什份、湳仔?,雖然縱走行程可以了解整條隘勇線的全貌及戰略位置,不過因時間的關係,卻無法好好的看看每座隘寮的規模及結構,覺得可惜。對我來說,實地走訪歷史場景,讓自己有機會了解在臺灣過去發生的事,登山不只是登山,而是一場豐富的文化饗宴。
最後,就手邊有記錄到的片段隨手剪一支影片。
五、資料來源
林奕宏(2019),民俗即生活:反思日常中誤解文化之困境,民俗亂彈,來源:http://think.folklore.tw/posts/4022。
林瑋嬪(2010),人類學與道教研究的對話:以「煮油」除穢儀式為例,考古人類學刊,73,p. 149-174。
李豐楙(2010),「中央-四方」空間模型:五營信仰的營衛與境域觀,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p. 33-70。
鄭安睎(2011),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未出版之博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