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鳳山位於新竹縣芎林鄉,以其山的形狀類似飛鳳引頸而得名,過去曾經以「飛鳳探梅」獲選為「新竹八景」之一,是新竹縣的熱門登山步道。
今天我要介紹一個作曲家的故事,或許您沒聽過他的名字,但是絕對聽過他的歌「四、月、望、雨」,也就是被尊稱為「臺灣歌謠之父」的——鄧雨賢。
要攀登飛鳳山可以從飛鳳山牌樓開始,車子則可以停在第一停車場,沿著馬路經過修心宮後,右轉過一座水泥橋後就是登山口,剛開始先是輪胎步道陡上,接著是成片的相思樹林和很舒服的泥土路,這一條優質的山路又稱為「觀日坪古道」,過去曾是先民來往於芎林和關西之間的農路。
石壁潭山海拔402公尺,有一顆編號100號三等三角點,由於這座山頭沒有在主步道上,要留意在右手邊的小岔路,約二三十公尺即可到達。石壁潭是位於頭前溪畔的庄名,因在石壁旁聚水成潭而得名,在清朝時稱石壁潭庄,現在則稱芎林鄉石潭村。
「風情萬景」咖啡廳是假日才營業的景觀餐廳,走累了可以在此休息,點上一杯咖啡或花茶,配個甜點或厚片吐司,還可以一邊欣賞漂亮的山景。吃飽了繼續再走往「觀日亭」,是一處視野很好的涼亭,能見度好的時候,甚至可以遠眺臺北的101。
最後走一小段產業道路,就可登頂中坑山,海拔為462公尺,有顆編號1050的二等三角點。中坑山又稱王爺坑山,因為是舊地名「中坑庄」和「王爺坑庄」之間的界山而得名,臺灣第27號小百岳名稱雖然叫做「飛鳳山」,不過「中坑山」才是被實際認定的小百岳。
飛鳳山海拔423公尺,有一顆省政府三等控制點編號S151,位置在第二涼亭後方的山坡上,雖然並非被認證的小百岳,不過我查詢歷史文獻,飛鳳山的名稱其實在清代就已經出現,而且早就是芎林著名的地標與景點。
代勸堂是飛鳳山知名的古剎,興建於1892年,主祀關聖帝君,所以又稱為「關帝廟」,由當時的地方人士鍾逢源捐獻土地,仕紳楊福來、邱庚龍等發起募款所興建,現在已經是當地的信仰中心。
臺北市政府與聯合報曾在2000年共同主辦「歌謠百年臺灣」活動,經過22萬多人的票選,獲得最受歡迎臺灣老歌的第一名的是——望春風,這首臺語老歌是在1933年所發表,但是許多人都不知道作曲者就是有「臺灣歌謠之父」之稱的鄧雨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雖曾經創作許多膾炙人口的臺語歌,但是他其實是一位客家人。
鄧雨賢出生於日本時代的1906年,生在一個桃園平鎮與龍潭交界的小村莊,父親是一位漢學老師,三歲時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移居臺北,因而練就了流利的閩南語,小學畢業之後,遵從父親的期許,選擇就讀臺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在就學期間,他顯露出了卓越的音樂才華,對於各種樂器都能很快上手,畢業時的音樂科甚至得到滿分的成績。照片是他在師範學校練鋼琴的留影。
畢業後他被分發到臺北日新公學校(現臺北市日新國小)任教(照片前排右三),隔年也奉父母之命及媒妁之言,與妻子鍾有妹結婚,並生育了一個兒子,似乎要過著安穩的日子了,不過他發現,教書並不是他的興趣,鄧雨賢內心仍舊燃燒著音樂的夢想,於是他竟然辭掉穩定的教職工作,不管很多人的反對,隻身前往日本的「東京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希望可以挑戰音樂的最高殿堂。
他放棄了穩定的教職,為了理想負笈日本學作曲,沒想到學成回到臺灣以後,發現作曲根本難以維生,生計頓時陷入了困境,因此受到親友很大的質疑與壓力,甚至很多人都準備看他的笑話。因為當時的臺語歌基本上是被政府壓制的,根本沒有臺語音樂的市場。不過到了1932年時來運轉,有一首宣傳無聲電影的臺語歌——桃花泣血記風靡了全臺,很多臺語唱片公司因此應運而生,鄧雨賢終於等到了否極泰來的時機。
發行桃花泣血記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為了進一步開發臺語歌市場,眼光獨具地延攬了鄧雨賢,他第一年就譜出了「望春風」(原版歌詞如圖)這首歌,而作詞者是當年僅25歲的同事「李臨秋」,其靈感來自於李臨秋在淡水河畔,看到有一位少女經常守候在街燈下,等待一位心儀的少年經過,這首歌曲調輕柔悅耳,歌詞雅致優美,對當時僅可聽臺語歌仔戲的聽眾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創新與突破。
歌曲寫得好,也要有適合的人來唱,由於當時市場上還沒有臺語歌手,只好找唱歌仔戲的歌手「純純」(如圖)來唱,她當時才18歲,因為家境非常貧寒,年紀很小就參加歌仔戲班,沒想到被賦予唱臺語歌「望春風」的重任,竟也唱得悠揚而動人,立刻獲得聽眾熱烈的歡迎,打響了鄧雨賢和純純音樂成功合作的第一砲,純純因此也被認為是第一位臺語流行樂歌星。
挾著望春風市場的成功,鄧雨賢又立刻和另一位寫詞的同事「周添旺」合作了「月夜愁」這首歌,月夜愁原來是平埔族的歌謠,鄧雨賢進行編曲後,再由周添旺以「三線路」(現臺北市中山南路)為靈感作詞。由於三線路當時是情侶熱門的約會場所,而這首歌描述有一位多情女子,在此等不到愛人的悲愁心情,由於旋律悠揚而哀怨,也大受歡迎而擄獲不少聽眾的心。
鄧雨賢才到唱片公司一年,已經創作許多首暢銷的臺語歌曲,開啟了臺語歌最蓬勃的一段時光,隔年又再度與周添旺合作「雨夜花」,這首歌的靈感來自於周添旺在應酬時,認識一位酒家女,原來是鄉下純樸的女孩,到了臺北後與一位都會男孩相戀,沒想到這男孩是個負心漢,竟然移情別戀而拋棄了她,她在心碎之餘而淪落風塵的故事,周添旺用「雨夜的殘花」來隱喻這位悲情的女性,同樣也由純純演唱,又幫唱片公司獲得很大的市場成功。
鄧雨賢從生活困頓,終於等到臺語歌的盛世來臨,可以說是堅持理想所獲致的甜美果實,確實也創作了許多悅耳的歌曲,可惜好景不常,到了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政府強制規定臺語歌必須以日語演唱,也因為戰爭的緣故,這些流行音樂都被改寫為愛國歌曲,例如望春風被改寫為「大地在召喚」、雨夜花被改為「名譽的軍夫」、月夜愁則被改為「軍夫之妻」,嚴重限制了鄧雨賢的創作空間,連帶市場也急速萎縮。照片為當時「古倫美亞唱片公司」的員工合影(前排右二為鄧雨賢)。
鄧雨賢失去了他最愛的音樂創作舞臺,也不願意為政治譜寫歌曲,於是在1939年黯然離開了唱片公司,與妻子一起離開了傷心的臺北,隱居在新竹的「芎林公學校」(現飛鳳山邊的芎林小學)任教,又重回他過去不愉快的教書日子,他一心期待著戰爭盡快過去,可以再度回到音樂的舞臺,不過事與願違,戰爭還沒有結束,他就因為抑鬱成疾,在1944年6月11日因病去世,享年才38歲。照片是他在芎林公學校的留影。
鄧雨賢過世後隔年,戰爭就結束了,可惜他沒等到和平的日子到來,就結束他短暫卻又璀璨的人生。不過諷刺的是,他的歌曲並沒有因為和平而發揚,反而大多都被國民政府列為「禁歌」,理由竟是歌詞頹廢或是危害風俗等奇怪理由,沒料到這位不世的音樂才子,歷經兩段無奈的年代,讓他的作品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無法被人所傳唱,成為那個時代的悲哀。
鄧雨賢的臺語歌被禁唱了30年後,至1987年政府宣布解嚴後才被解禁,而人們也早已遺忘鄧雨賢了,直到近年來大家才又開始重視這位音樂才子,並以「四月望雨」: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和雨夜花這四首最具代表性的臺語歌,彰顯鄧雨賢留給大家雋永的資產。在鄧雨賢最後任教的芎林國小旁,縣政府興建了一座「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以感謝他用短短的人生,卻留給了人們百年傳唱的臺語歌,希望不會只是百年,也許是下個百年、千年,都會被臺灣人永遠記得並且傳頌到每一個世代。
飛鳳山第一停車場->修心宮->登山口->石壁潭山->風情萬景餐廳->中坑山->飛鳳山->代勸堂->第一停車場
距離6.0公里,步行時間3小時。
四月望雨之一:四季紅,鳳飛飛
四月望雨之二:月夜愁,江蕙
四月望雨之三:望春風,蔡幸娟
四月望雨之四:雨夜花,鄧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