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宜蘭】太和山步道

  • 出發日期
    2017/03/18
  • 回程日期
    2017/03/18
  • 相關路線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事隔五年,循著二哥的步伐,重回了太和山步道,全程約5.4公里。當年大哥問的是:「要不要一起去爬山?」當下的認知是仁山苗圃的等級,二話不說答應了,眼看爸媽登山杖都準備好了,我也不以為意,而那天猶記從廟左側的小徑入山,未料走著走著腦子一片空白,心想:這哪門子爬山!原來大哥暗笑地問,實際是明著拐誘哄騙,開啟了我第一次的「登山」經驗。

今年,重新向海拔705公尺的金鼎接天宮朝聖,幸運的是,有二哥再次領隊,加上Seng與我一行三人完成了(自覺)不可能的任務,上山耗費90分鐘,而下山僅僅50分鐘,全程共140分鐘。

地圖出處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宜蘭頭城].太和山步道

11:50 金頂接天廟
13:00 太和山稜線
13:30 太和山(金鼎接天宮)用餐
14:30 太和山(金鼎接天宮)啟程
15:20 停車場

此次,同樣從廟左側的登山口進入,路跡非常不明顯,請記得往燒金紙後方走進去。

短短幾年內,山徑也變了,與模糊的記憶勾不著邊,起初的路跡彷彿野生叢林似的,我們穿梭於亞熱帶雨林之中,遑論出發前一天又下過大雨,路徑濕滑,Seng甚至一度滑落下山徑,幸好二哥領頭探路,事先辨識布條、路牌等記號,我們才順利接回竹林的寬敞大路。

與往年相比,我的體力稍佳,但上山過程仍比同行二人吃力,竹林末段之後,不時需要小休息,也因此,學到二哥提點的上山小秘訣

  1. 若需要稍作調適,務必記得「站著休息」,站著比坐著更好,否則坐著還要站起來,更是費力。
  2. 如果會需要休息,原因是會喘,還是腿會酸?喘不過氣可能是心肺功能要加強,回想跑步的呼吸,一吸一吐,還不夠的話,試試吸、吸、吐,第二吸大口一點;腿會酸則是肌耐力不足,當下盡可能緩步繼續走,下山記得多訓練腿部肌肉。

以我的情況,主要是變得很喘,以致於走得不快,卻還是可以繼續往前行,回推自身的狀況,這恰好與我跑步的情形相同,長跑沒辦法持久,反而是短跑爆發力十足。

行至稜線處,開始有幾處會有明顯的岔路,一則陡坡,另一種則是緩坡,即使雙腿開始發酸了,我們還是選擇了上山皆行陡坡,走得雖慢,卻可以更快抵達山頂,因為越陡表示行徑的距離越短,下山則建議可以選緩坡,可以走得比較穩,且較不傷害膝蓋。再來一發,二哥的下山小訣竅

  1. 下坡較陡時,可以螃蟹步下山,左腳先走下一階,右腳踏至同一階,當然,也可以兩腳互換,重點是兩腳先下至同一個高度,再繼續往下;如果坡度趨緩,則可以邁開八字步下山,腳步比較穩。
  2. 遇雨濕滑處,盡可能踩落葉多的地方,增加鞋底與地面的摩擦力,尤其是泥濘處,一般來說,可以靠近山壁行進。

五年前,記得是沒有這些緩坡,可能是颱風或其他自然災害改變了山貌,也可能是人們覺得太陡了,又開發出山壁旁的另一條路徑。

「山路要怎麼開發?」
「路是人走出來的,第一個人先走了,後面的人跟著走,路就會越來越平,逐漸變成一條新的山徑了。」
哥真不愧是山行者。

幸運的是,由於緩坡是建在山壁旁,往右下方看,即可窺見六、七百公尺的溪流,此時此刻,正是登山的感動之處。高處的風呼嘯地吹著,沒有任何人工防護欄,大自然就這樣赤裸地呈現在眼前,不由得感到敬畏,稍稍停留個幾秒,欣賞完一番美景之後,再次往山頂出發。

此行出發得晚,即使山下的天氣晴朗,山頂後已於午後起大霧,只好待下次再欣賞海天一色的風光,不過,Seng與我了結了山頂野炊的心願,與二哥一起享用美味的出前一丁,更不能錯過的是,最後傳承的煮炊小祕訣

  1. 炊具準備「剪刀」比刀具好,如果是帶刀,通常可以用生鮮食品的塑膠盤或保麗龍盤當砧板,同樣的是,所有垃圾全部都要帶下山,包含衛生紙。
  2. 鍋底不能沾到細沙,否則沙不小心掉進爐頭表面的孔洞,爐頭就毀了。
  3. 鍋碗盛熱食可能比較燙,這時可以用隨身毛巾、頭巾扶住底部,不過有抹布也可以。

結束午餐後,我們速速下山,改走寬敞的山路至溪畔土角厝出口,順利完成太和山攻頂練習。

如果想略過原生雨林體驗的人,也可以從溪畔土角厝右側入山,路徑相對寬廣,即使是三人並行也無礙。

交通方式

沒有大眾運輸可抵達。

開車前往者,請至外澳旅遊服務中心對面的路進入(路口處有廟拱門),一路向上開,位於飛行傘基地入口之後、金車城堡前尚有一岔路,往內開約3公里的單行道,即可抵達接天廟。

小路尚可於轉彎處,或遇突出地面會車,適合稍有山路經驗的駕駛前往。

衍生路線

地圖出處ROGER與楊咩登山園地:坪林 坪溪古道 太和山 鶯子嶺 坪溪山O型走航跡檔gdb(2013-08-18)

原文出處  Chichi outdoor gear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