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古道系列(六):柑腳威惠廟上崩山坑古道循柑腳山山腰古道下中坑古道

  • 莫利(mori)
  • 1,315 次點閱
  • 9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柑腳城: 吳磋築城及志津基太郎追蝶藍染夢

    2022年10月1日參加藍天隊行程,由柑腳「威惠廟」集合後出發,左側有間大正八年(1919)創校的「柑林國小」,這裡屬雙溪長源里的柑腳社區,舊稱為「柑腳城」,因地處高丘之上,內有柑腳溪灣流其間,河岸懸崖陡起,其天然形勢,彷如一座天然城寨。「柑腳城」自清末以來,因茶市而繁榮,成為一個淡蘭古道中路上重要聚落,由此處經下坑、中坑出盤山坑,越嶺到火燒寮經平溪可出汐止,或由赤皮寮出十分寮,取道至暖暖,兩路皆可到達艋舺。

     道光30年(1850)8月「柑腳城」附近發生漳泉分類械鬥,漳人據此地勢擊敗來自平溪的泉人。到了咸豐3年(1853)8月14日因宜蘭軍糧徵收價格過低問題,引發吳磋、林汶英等人率眾噶瑪蘭梅州莊 (今宜蘭市梅州里)起義,9月吳磋抗清失敗後率殘部至此處,築造土圍,負險自固。北路協副將曾玉明由頂雙溪率兵進剿,攻破土圍,焚毀城壘。吳磋復由後山小路再逃至闊瀨「粗灘」地方,最後藏匿於「中心崙」一帶。隔年2月底清廷再度派兵前往將其生擒,並押解回蘭。

 明治32年(1899)9月間有位喜歡蝴蝶志津基太郎的日本警察,被調派到柑腳城擔任派出所所長。他常利用勤務時於頂雙溪一帶捕追蝴蝶做成標本,很幸運這批標本被送到在東京研究家三宅恒方的手中發表論文,成為臺灣昆蟲學研究基石(註1)。志津所長在其任職期間,因奉命進行中坑山區大搜索及林李成搜捕行動,遂與曹田結識並成為至交,後來辭官並與其合夥經營灣潭藍染事業(註2)。1901年被聘為顧問,1903年與其搭船同赴日本參觀大阪博覽會途中,因飲酒酩酊大醉,不幸墜海而歿。迫使曹田之藍染事業於1907年宣告停止。

崩山坑古道: 又稱虎柑越嶺路或大平古道

    由威惠廟往左下走崩山坑產道,於橋下溪谷中發現有奇特的疊石,續行路的左側有一昔日的廢礦坑,到達「崩山一號橋」,續行先去參觀附近石砌小土地公廟「聚和宮」,建於明治辛亥年(1911),廟身漆成紅色頗為顯眼。再折回到先前「崩山一號橋」,取左轉進入「崩山坑古道」,又稱「柑虎越嶺路」或「大平古道」,為往昔柑腳通往泰平(舊稱大平)兩地居民往來之舊路。此路疑似為「安溪茶販」所行經路線(註3)。另據《雙溪鄉志》記載:1853年吳蹉於噶瑪蘭梅州莊反清失敗,亦循此路由大平逃竄到柑腳。到了日治時期已成為兩地居民往來之重要保甲路。

    古道沿崩山坑溪支流而行,經梯田草原,過第二座小水泥橋,路旁有一廢棄古厝,宅內有少見的橫倒排煙管,續上路的左上方有一古老「有應公廟」,抵「大埤古道」鞍部,在此稍作休息。有指標牌顯示:左上稜線路往東山(外柑腳山)出平水站,左下路往大埤古道經「雙溪小築靈巖山」出三叉坑。再度動身抵柑腳山叉路(第一登山口)有指標右上往柑腳山約30分,續直行往料角坑約60分。循平緩山腰路,到達風口(孔)鞍部,於此午餐。崩山坑古道在此越嶺,若續行往料角坑5、6號後,路一分為二,一路可往「泰平國小」出虎豹潭,另一路通「壽山宮」。左下路亦有路往保成坑(料角坑10及16號),右下往柑腳山山腰古道。

風口(孔)鞍部:為辭職嶺的另一說法

    謝永河在其北部郊山踏查行第一集之《柑腳山縱走東柑腳山》一文中提到「風口(孔)鞍部」亦稱為「辭職嶺」,其文寫道:「…三點十五分經風孔,下崩山坑的路上,與謝阿在君相遇,又見到四位小姐背負笨重行曩要往虎豹潭,我問她們是否來露營,答道是來教書的。我始知這四位泰平國小的老師正是教師節回家度假,今天星期日要返校。個個都爬得汗流浹背,但滿面春風。誰說:老師如被派到這裡的學校來教書,要爬這座標高五00M的山嶺,就辭職不幹,此地又稱為辭職嶺呢。」

   前述此處為「辭職嶺」的說法,似乎較為可信。其理由是日治時代雙溪到柑腳已有一條輕便臺車道可通行,雖然當地民眾為省錢多採步行往返。惟到民國六十年間雙柑公路已有基隆客運(現為國光客運) 行駛其間。當時教師被派往泰平國小任教,自較不可能由雙溪走四小時山路經大樟嶺前往,而捨二小時柑腳崩山坑古道路程。

柑腳山山腰古道:昔日保安林路

   午後過後,循柑腳山東南稜山腰路,經柑腳山第2、3登山口,過保成坑及憨子坑叉路,此山腰路平緩好行。此「柑腳山山腰古道」,為往昔中坑居民聯絡大平、保成坑、三叉坑聚落之舊路。日治時代因種植柳杉之緣故,亦是一條保安林路。到達「黃德宮」小廟,過後出北42公路(雙坪公路)約21k處,再轉入山徑出20K:「大茶壺」鄉界,沿公路前行往上有路可上「北豹子廚」山不取,至約19K處取右轉入一廢棄產沿此沿此行再取左進入山徑抵中坑頭鞍部。

方向碑與中坑古道

    中坑頭鞍部,為坪雙多條古道的重要交會點。前述1899年志津基太郎奉命前往中坑山區大搜索及林李成搜捕行動,讓日本軍警了解此處位置之重要性,遂在大正元年(1912)八月五日在此設立一座「方向碑」。碑上刻有「北頂雙溪行」;「南往闊瀨行」;「西石碇行」。並有一間大正十一年(1922)翻修的「福安宮」,又稱「水頭土地公」及一顆鑛務課 基石 NO.675。另由吳蹉反清失敗後逃亡路線:柑腳-粗灘-中心崙中可得知,當時淡蘭古道中路:中坑古道-枋山坑古道-闊瀨古道已見雛形。

    循中坑古道下行,抵分岔叉路,有指標左上往內盤山古道、中坑古道東線,續下行有一古厝遺址,此處可眺望中坑東山。續下再遇分岔路,有路右往大夯瀑布30分不取,過溪經梯田草坪。就來到「拱橋」,此橋仿舊工法石頭堆砌而成,目前已成為中坑古道上拍照的火紅亮點。續下通過維妙維肖的「青蛙石」。最後一次過溪後接上土石產道,路過「發呆亭」,續行抵一福德宮,又稱「水尾土地公」,為一石砌土地公廟,過中坑橋來到早上停車處,結束此次古道巡禮。 

1:參考資料:貂山之越:淡蘭古道自然發現史-5 /山中警察的追蝶與藍染之夢:志津基太郎在頂雙溪的蝶類採集 p67-69 吳永華著 行政院林務局羅東林區管理處 108年12月出版。

註2.:(1)中坑山區大搜索:明治32年(1899)7月24日盧錦春被捕後,其部下林慶、王秋煌(逢)等人逃至附近山區,時而出沒侵擾附近民庄,於是日軍警便發動《水返腳辨務署》轄內大搜索,搜索範圍跨越石碇、文山、三貂堡。當時《頂雙溪辨務支署》轄下警部 擔任外圍線警戒任務,時間自9月25日至10月3日為止,由支署長警部本田正巳率志津基太郎警部等巡查11名及曹田與壯丁21 名,以及頂雙溪守備隊長陸軍少尉脇坂寛統率一隊進行中坑、盤山坑、火燒寮、番仔坑等一帶山區搜索。 (2)林李成搜捕行動: 明治32年(1899)11月7日以董謙英為先導,由頂雙溪支署長外山霞率柑腳城派出所所長志津基太郎以下巡查等8名、 頂雙溪守備隊木原少尉等12名及雇員曹田以下壯丁8名所組成搜索隊,從頂雙溪辨務署出發,經柑腳城,走中坑古道到柑腳坑庄至文山堡虎尾寮大湖桶庄進行搜捕林李成。

連結: 相片 --地圖--GPX檔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