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峰谷踏查 - 九九峰古道之調查與考據

  • Hihilav
  • 774 次點閱
  • 11 次拍手
  • 出發日期
    2022/12/04
  • 回程日期
    2022/12/04
  • 相關路線
    峰谷-九九峰古道
  • 相關山岳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日期:2022/12/04

踏查範圍:台中霧峰峰谷-本雙溪嘴延南坑方向之水路上溯 [地圖]

6c948fbc9dc5a71fc3f09f41dd2cdf4f.png


前言

每次從地圖上看到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的霧峰側時,內心都會冒出一個想法:「這種沒有道路也沒有任何人類活動的地方,不知道會有著什麼?」這個潛藏在心底很久的疑問促成了這次的踏查。然而讓我們沒想到的是,這趟踏查竟也意外發現一段百年前往返九九峰東西側的古道。本文討論的主題共分為兩個部份:

  • 實際踏查的紀錄
  • 古道的調查與考據

其中古道的調查與考據會是本文主要討論的內容。


實際踏查的紀錄

踏查路線基本上就是沿著峰谷的雙溪嘴走南坑水路往九九峰方向前進,細節請參閱[地圖]。下切溪床開始走約15分鐘就會看到河床土地公廟的遺跡,而不遠處就是往南北坑山方向的廢產業道路口,經過921地震後只能勉強看出路口痕跡。

fb18783e159bdc42016988bd454fbcc1.jpg河床土地公廟

沿著河床繼續前進,過了兩道攔沙壩後人為活動痕跡明顯減少,週邊有很多蝴蝶,小溪裡面也有很多小魚、青蛙與螃蟹。由於正值枯水期,行走上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唯一比較惱人的是河床上那些種子長滿勾毛的植物,衣物會黏滿各種種子。

790092b605d82b433cd98a1be1cc99d7.jpg不知道這是什麼動物的骨頭?

值得一提的是河床沿路上,會看到稀稀落落的堆石矮牆出現在看起來不像是水道的地方,長度大約是2.5公尺,約莫有4、5處,無法確定是自然形成的還是人造物遺跡。

a9a0be7fcd0616ba7bfc9219c4b8381d.jpg堆石矮牆?自然形成?

當天因為時間關係,我們在接近九九峰山腳的地方休息並折返。在離開河床上切回產業道路時,我們遇到一位大哥。

大哥是在地人,剛忙完事情在車邊休息時發現我們從河床邊鑽出來隨即出聲關心我們。在聽到我們是沿著河床向上踏查後,大哥興奮地表示沿著河床走曾經有一條可以走到雙冬還有福龜的路。


古道的調查與考據

根據大哥的敘述,這條路線有幾個特點,

  • 歷史悠久,是過去當地居民往來雙冬跟福龜常走的路,路程約兩個小時,比起往下走到峰谷國小搭客運到市區,再搭客運過去雙冬福龜還要快很多
  • 走到最上游處會經過一個「山壁間的夾縫」(類似一線天的感覺),從這邊翻過九九峰就可以往福龜
  • 農作物的運送並不會走這條(會送到峰谷國小然後由中盤運到街庄販售)
  • 大哥年輕時常走這條路到國姓的北山去找親戚
  • 直至921前還是有人在走,但震後狀態不明

綜合這些資訊,回去後我們開始翻閱各年代的地圖圖資,試圖從古地圖中找到這條路線存在的痕跡(主要以九九峰西側部份,也就是峰谷雙溪嘴→九九峰段為主,以下簡稱古道峰谷段),並整理如下表:

地圖圖資
圖例
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版) / 1904
日治五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 / 1916
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大正版) / 1921
礫灘/乾溪
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 1921
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陸地測量部) / 1924
小徑
美軍五萬分之一地形圖 / 1944
Track or Trail
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 1985
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二版)/ 1992
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三版)/ 1999
小路
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NLSC】/ 2018
OpenStreetMap
魯地圖 Taiwan TOPO
河川


由上表可以看出,這條古道峰谷段自1921年開始出現在地圖上,如下圖「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 1921」中雖然只能找到本雙溪嘴的圖資,但初步可以看到沿著河床有著「---」的圖例(即小徑),其中紅色標記為南北坑山,而藍色軌跡為這篇紀錄登南北坑山的路徑,用來作為現今路線與當時地圖之對照。

a54c3a8b88a4861d7120e7e0a5ad5279.png日治二萬五千分之一地形圖 / 1921

※為方便閱讀,以下之所有圖資的紅色標記都是南北坑山,而天藍色軌跡是另外一條登南北坑山的路徑。

下圖「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陸地測量部) / 1924」中更可以看出以「---」標記的小徑一直延伸到南北坑山之南方。

9e83b93c10b206d7a9adea526c6aa347.png日治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陸地測量部) / 1924

在1921年前,古道峰谷段在地圖上的標記都是「...」(即礫灘/乾溪),如下兩張圖。可能當時這條路線尚未形成,也有可能是因為測繪精度的關係沒有標記出來,總之,這部份有待更多的資訊/史料來釐清古道的歷史。

ef23c7462793a35704c9a34e9f572c83.png日治五萬分之一蕃地地形圖 / 1916

46a9ffd6422ceb78da435de9d548b00e.png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大正版) / 1921

基本上從1921年之後直到震前,古道峰谷段都有出現在地圖圖資中,從下圖「二萬五千分之一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 1985」中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古道峰谷段、雙冬段、福龜段的存在痕跡。

a775f0b4098ef1c189c0f7b117c00a49.png經建版地形圖(第一版)1989年

若我們將大哥的敘述與震前的等高線地勢對照,可以約略推想出當年古道的完整路徑,如下圖所示。

948ae57b41d72f601dd15144eed65b55.png古道推想路徑

結論

這段旅程從原本只是單純去踏查,延伸到一段幾乎被遺忘的百年古道記憶,過程中的收穫遠遠超出一開始的期待,我想這也是一種探險的樂趣吧。

另外,在查找資料時,我們也注意到霧峰區公所的歷史沿革中有這段敘述:

萬斗六:今本區萬豐,舊正,峰谷,六股等里地名由來於昔為洪雅平埔族(Hoanya)萬斗六社之所在地而得名。雍正13年,漢人移民在此附近開拓,並設隘防番侵害。乾隆53年設屯番之制,撥予北投小屯,做為養贍埔地,所屬貓羅社屯丁四十五名。道光3年(1823年),萬斗六社,北投社,岸西社,阿里史社,南北大肚社族人遷入埔里,為中部平埔族大規模入墾埔社之嚆矢。

從峰谷越過九九峰應是前往埔里距離最短的路線,不知道當時居住在這邊的萬斗六社,是不是也是沿著這條古道大舉移入埔里盆地呢?如果是,或許這段古道的歷史會比目前史料上能追溯的時間來的更久,現在也只能憑想像來懷想當時眾多族人走在古道上大遷徙的光景。

至於古道的現況(包含雙冬段、福龜段)則有待更專業的有志之士來勘查,希望將來有一天能夠發掘出更多消失的歷史記憶。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