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2/12/17
-
回程日期2022/12/17
-
相關路線
-
相關山岳
文林古道
景點介紹
文林古道,位於新竹芎林鄉,或名文林生態古道,因鄰近文林閣而得名,昔日是當地山區居民運送農產的道路,隨著時代更迭,居民外遷,古道日漸荒廢,經文林社區發展協努力下,得到文建會經費補助修復,才使得古道重見天日,而古道平緩、起伏不大,路況良好,並建有多處的木棧道,穿梭於充滿詩意的桂竹林之中,昔日是紙寮窩的經濟命脈,最高峰高梘頭山,海拔175公尺,有一顆聯勤內補三等三角點,海拔沿途幽靜雅致,古木眾多,還可順訪鄧雨賢紀念公園,是條生態與人文歷史兼具的路線
糖塔山,海拔135公尺,又名紙寮窩山,有一顆相當特殊刻有國王宮字樣的基石,雖就在步道旁,但容易被忽略,該地地名為紙寮窩,「紙寮」是指造紙的工作場所,「窩」指的是三面環山,只有一個出入口的山谷地形,紙寮窩是個以劉姓為主的客家聚落,清乾隆年間,劉家祖先劉傳老自廣東饒平渡海來台,起初向芎林姜家租地拓墾,經營紙業數年後集資買下這塊地而定居下來,劉家祖先於早年開墾時,發現這裡盛產桂竹,而桂竹正是絕佳的造紙源料,遂向竹塹城其他墾戶學習造紙技術,發展造紙業,該地區也因此成為紙寮窩,至今仍設有造紙工坊
行前須知
行程規劃:文山路322巷登山口>文林古道>糖塔山>休憩涼亭>高梘頭山>鄧雨賢公園>文山路
路線里程:O型,約2.5K
爬升高度:76公尺
大眾運輸:搭乘1820路線客運至芎林站下車,再步行約2公里前往,或台灣好行獅山線至文林閣站下車前往,也可以選擇從新竹市搭乘5614,5615路線公車前往
準備出發
今天搭乘1820至芎林站,走文山路至322巷登山口,前往的途中先經過呈甘橋及其紀念碑,還有文林閣,開車的話鄧雨賢公園旁有停車場可供使用
芎林鄉原稱為九芎林,因當地以前盛長九芎樹而得名,日治初期,改為九芎林庄,後來地方人士認為「九芎」與「久窮」有不好諧音,遂去「九」字而改名為「芎林」,亦同步改為芎林庄
文林閣附近的甘呈橋,相當典雅,最初建於清嘉慶23年(西元1818年),已超過200年歷史,是當地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現今的橋樑則是大正12年所修築
橋上景觀,能欣賞遠方高樓以及芎林美麗的稻田
斜對角巷弄內有大正12年之建橋紀念碑,是標準日本制紀念碑
文山路上最知名的文林閣,建於清光緒2年,也是文林古道命名的由來,清代當時為地方作育英才的學堂,後改創設「文林社」,成為頭前溪流域文士以文會友的場所,之後才將學堂改為神廟,名曰文林閣,亦稱文祠,至民國二十一年(西元1932年)改建,將原本土牆廟宇改為紅磚琉璃瓦的建築,現今之廟貌乃民國八十年左右所重建而成,每年九月二十八日為孔子誕辰,是芎林文林閣最隆重的祭祀之日,廟方會舉行盛大的活動慶祝,各地前來參拜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鼎盛
文林古道由三武宮牌樓進入,地址是文山路322巷
約莫5分鐘就到達文林古道登山口
古道全長2.4公里
桂竹林是文林古道最常見的林相,也造就了這裡百年的造紙業傳奇,可以說是因地制宜,物盡其用的最佳典範
起登沒多久就抵達糖塔山,海拔135公尺,名字很甜但不知道由來,又名紙寮窩山,有一顆相當特殊刻有國王宮字樣的基石,雖就在步道旁,但容易被忽略
該地地名為紙寮窩,「紙寮」是指造紙的工作場所,「窩」指的是三面環山,只有一個出入口的山谷地形,紙寮窩是個以劉姓為主的客家聚落,清乾隆年間,劉家祖先劉傳老自廣東饒平渡海來台,起初向芎林姜家租地拓墾,經營紙業數年後集資買下這塊地而定居下來,劉家祖先於早年開墾時,發現這裡盛產桂竹,而桂竹正是絕佳的造紙源料,遂向竹塹城其他墾戶學習造紙技術,發展造紙業,該地區也因此稱為紙寮窩,且至今仍設有造紙工坊
順著步道前行,多處架有木棧道,相當好走,是一條維護有佳的古道
美麗的低海拔叢林,很綠很美
中途出現展望,能望見遠方高樓林立的竹北市區,完全與古道呈現強烈的對比,即使在科技發達的現代,森林仍然離人類不遠
遇叉路,右往紙寮窩登山口,我們取左行
途經一座休憩涼亭,穿越涼亭接續下一段步道
文林古道也是著名縱走龍鳳連稜的其中一段,龍鳳連稜是新竹一條著名的縱走路線,長達20多公里,屬於需一定體能的進階路線
一路上上下下,蜿蜒前進,真是富有趣味
少數路段也是有樹根跟較破碎的地形,不可不慎
步道0.2K處有一叉路,右下往紙寮窩登山口,我們因要前往鄧雨賢公園,所以取左上行,而且也才會經過高梘頭山
不到1分鐘就抵達高梘頭山,海拔175公尺,是文林古道的最高點,設有一顆聯勤內補三等三角點,山頂位在竹林間無視野
註:梘(音ㄐ一ㄢv)
接著順著步道繼續前行
跳國標舞的一對樹
到達古道出口,接上產業道路後取左往鄧雨賢公園
走出森林,視野漸漸開闊了起來,略有展望
最後到達鄧雨賢紀念公園,官方稱為鄧雨賢無菸健走步道,環境蠻優美的,是當地民眾休閒散步的好去處,還能連結瑞龍社區步道
鄧雨賢,西元1906出生於桃園龍潭,客家人,為日治時期知名譜曲者,被譽為「台灣歌謠之父」,其代表作有大稻埕進行曲、四月望雨(四季紅、雨夜花、忘春風、月夜愁)等,鄧家為書香世家,其祖父鄧逢熙、七叔公鄧賡熙、九叔公鄧搏鳳三人都為秀才,鄧家人多從事教職,其父鄧旭東因任教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的漢文老師,於鄧雨賢三歲時舉家遷往臺北,鄧也因此有機會接觸閩南語,後因日本政府掀起侵華戰爭,台灣總督府為了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積極推廣日語,於是規定台灣的曲調,也必須用日語歌詞演唱,完全扼殺了創作自由,因此鄧雨賢與家人遷居新竹縣芎林鄉,於芎林國小重拾教職,即使在鄉間,鄧雨賢還是醉心致力於音樂教育的工作,期間也曾以筆名「唐崎夜雨」寫歌
文林古道可以說是一條深具歷史文化甚至藝術工藝的古道,無論是紙寮窩的典故,文林閣的貢獻,還是鄧與賢紀念公園,都讓人對於芎林這個新竹鄉鎮有了全新的體認與認知,古人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道理正是如此,如果有空,何不來紙寮窩來場知性之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