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路線
大家好,我是企鵝老師,是個喜歡用相機紀錄山林美景的普通山友,前陣子剛從奇萊主北撤退回來,今天想與大家來聊聊關於撤退這件事,我的看法與當下是如何做判斷的。
網誌版看這裡:https://reurl.cc/MXrDgk
霜白奇萊高畫質大圖看這裡: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162612013/_
懶人包:身體狀況不好、天氣不佳,評估會有過大的風險時,可以決定是否撤退。
目前爬山約2年時間,百岳14座,與在座眾多健腳山友相比,數量算是偏少的吧!但我這兩年的每趟行程,都是自組團、自己背裝備、自行規劃行程,算是對於行前規劃還算有點自信,這次會針對撤退的主題分為3個部分做討論,第一是行程規劃部分,第二是身體狀況部分,最後則是路線情況,希望能讓大家了解到,為何要做出「撤退」這個選擇。
另外在我自身的經驗上,我會以2年前攀登雪山主峰與這次的奇萊主北兩個案例來做說明,恰好兩次是因為不同理由撤退下山。
1、行程規劃
我認為登山的行前規劃,與真正當日的行程是等同重要的,你必須要了解你要去的地方,途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需要什麼東西,與不需要什麼東西,一趟沒有做功課的登山行程,好比平日不讀書期末又裸考一樣,被當掉是應該的,考及格是運氣好,但你敢保證每次都有一樣的好運嗎?
在所有的登山計畫書中,應都有詳盡的路線規劃與撤退規劃,雖然現在很少有人在寫登山計畫書了,但至少要知道幾件事情:行走時間、預定到達時間、山屋或宿營地位置。
登山是一種長時間消磨體力的運動,事前在規劃行程時,最好要能夠依隊員能力評估每日的行走時間,建議參考上河文化的百岳地形圖,依裡面的行走時間(通稱:上河時間)來先估算總行走時間,在完成行程後也可以用實際的行走時間來跟上河時間來做比較,在下次規劃行程時就能更合理的判斷自己的行進速度,有進步時也可以獲得一點點成就感。
有了行走時間,我們就可以安排出發時間,並估算出到達各點位的時間,如我們從雪山登山口啟登到達369山莊預估325分鐘(5小時25分)預估在七卡山莊、哭頗觀景台、雪山東峰各休息10分鐘(共休息30分)的話,假設我們上午8點起登,預估14點05分會到達369山莊。如果我們這時想要繼續向上攀登雪山主峰,那我們預估的來回時間為340分鐘(6小時40分),再返回369山莊時已經是20點40分了,表示我們在行走主峰下山莊的時間是摸黑行走的狀況,這時我們已經走了一整天的路,體力下降又摸黑的情況,會增加較多的風險。
因此大部分的雪山行程安排,會建議大家將369山莊設為第一天的終點,第二天再登上雪山主峰,或是對體力有自信的話,可以提早從雪山登山口出發(如上午4點起登,到達369山莊約12點,往返主峰回到山莊約17點),在體力充足且路徑較為安全的情況下摸黑行走。
行程規劃完畢後,再來是準備你的裝備,秉持著一個原則——帶上山的東西就是你會用到的,不要帶那些不一定會用到的東西。例如說三天兩夜的行程,你想要吃蔬菜,所以在南山村直接買了一顆高麗菜塞進包包,但事實上根本吃不完,這時多帶的菜就是所謂不會用到的東西,又或是明明山屋有充足的水源,你卻硬要從山下扛4000ml的水上山,徒增重量的結果只會造成額外浪費體力及加速膝蓋的耗損,雖然膝蓋可以換但是還是請你在打包時,多多想一下你有這麼需要這些東西嗎?
前段內容包含了一點點輕量化的概念,但今天的主題不是要談輕量化,我想表達的是我們應該在事前好好整理需要的裝備,而不是上山後才發現帶了一堆不必要的重量在身上,徒增你行走時的風險。
2、評估身體狀況
當我們搞定好行前的規劃,並順利的打包好你的登山包,終於到了要上山的那一天,踏進登山口後卻發現越往上爬越喘不過氣,腳步越來越沈重,這時你想起了一個名詞——高山症。
以下是我的真實案件,地點是前一段我們拿來都參考範例的雪山,當時是我2年前開始爬山的第一趟自組團行程,而在更過去的時候,我的百岳經驗只有一趟玉山的商業團行程,由於當時爬玉山時沒有任何高山症的反應,我就沒有做任何的預防準備(如事先吃藥)就開始爬,上午約8點30分時由雪山登山口起登,到七卡山莊時的行走時間還算是正常,但再往上走時我開始發現到呼吸不過來了,最後走上哭坡到達雪山東峰時,已經是約14點了,整整晚了半個小時,而在繼續走至369山莊時,已經接近16點,最終比預定行程慢了1個半小時才到達山莊。
入夜後,我躺進睡袋中,這時又發生一次致命性的失誤——睡袋不夠溫暖,所以整晚沒睡著的我一邊顫抖身體一邊翻動著,試圖尋找一個可以入睡的姿勢,但最終仍是整晚無法入睡,隔日起床勉強吃下早餐後,跟著隊友開始往上攀登主峰,而高山症的狀況並未好轉,反而更為慘烈,幾乎是走兩步就要停下來喘的程度。最終我選擇在黑森林一避風處停止上攀,等待天亮後走回369山莊。
這是我第一次撤退的經驗,也可以說是目前最痛苦的一次登山體驗,一直到下山之後症狀才舒緩,檢視這次的問題,最大的狀況就是在「高山症」上了。因為相信過去的經驗,所以導致沒有做任何預防,讓自己的身體處在危險的情況,這也是令我下了撤退決定的最大原因。
登山時的身體狀況,是必須要時時掌握的,如同我的經驗一樣,在第一天發現有高山症狀時,應該第二天就取消攀登,提早下山以舒緩症狀,逞強繼續往上走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安全的下山比攻頂更為重要。
除了高山症外,受傷也是撤退的原因之一,我目前都還走得很小心,沒有受過太嚴重的傷,不過在奇萊主北的行程中,有遇到商業團中成員受傷,而領隊陪該成員一起下山的情況,我認為這是正確的決定,該團隊有3名嚮導,在團員受傷的情況下由一名嚮導陪伴下山,保障團員安全下山,是嚮導或領隊該做出得正確判斷。
3、路線情況
有時身體狀況很好,但卻也有選擇撤退的情況,經常是發生在天氣影響的請況。臺灣屬於氣候多變的亞熱帶,而高山的天氣更是瞬息萬變,經常是早上大太陽,下午卻起大霧甚至下雨的情況,不好的天氣會影響我們的視線與行走難度,這時我們就得面臨是否繼續往前的選擇。
同樣是以我的親身經歷來說明,前陣子安排的奇萊主北行程(1/27~1/29),因為寒流來襲我們在出發前便先擬定了撤退方案,原訂3天2夜的行程視天氣決定是否縮減為2天,提早下山怕在山上太冷。
1/27日時從滑雪山莊出發,一路上都有遇到結冰、結霜的植物,過成功山屋到了主北岔口時,遇到前天在山上扎營的山友,表示今天的稜線風太大了,要攻頂會很困難,當我走上稜線時,迎面而來的風吹得我幾乎無法站立,趕緊壓低身體走向山屋扎營。
當晚的夜裡,我們決議要提早一天下山(夜晚溫度-6度,大家都不想再多待了),隔天清晨先去攻奇萊主峰,然後下山有時間再去北峰,沒時間就直接下山了。夜裡狂風猛吹,我的帳蓬像不停的左右搖晃,整晚難眠,好在沒有冷到,多少有補充一點體力,清晨4點我們出發前往主峰,卻在奇萊池山附近遇到了強風,下切的踩點也都結了冰,我們判斷在視線不佳(天還是黑的,且不斷飄著霧)、路況不佳(結冰)的情況下,繼續行走會有過大的風險,便決定撤退回山屋了。
回到山屋收好結冰的帳篷,打包好背包,我們決定等到太陽出來後就直接下山,1是因為不想要走在結冰的路上,2是因為參考了昨天夥伴的行走速度,如果我們再去爬北峰,下山時應該就會超過20點了,這樣回到台北的時間又更晚,疲勞駕駛也是很危險的事,所以我們一座山峰都沒有去,直接結束2天1夜的奇萊山屋之旅。
妥善的評估路況、天氣、及自己(和隊員)的能力,以減少任何失事的風險,我們從主峰半路撤退時,有遇見前日一起住在奇萊山屋的商業團,後來他們成功的穿過我們撤退的地方,並順利的走到他們的目的地,我想我們間的差距,在於經驗及事前的準備(有看到他們有準備好繩索,可以架好繩子過地形,但我們隊伍沒有這樣的技術),所以我們評估撤退,而他們選擇通過,我認為沒有誰是對或錯,都是在仔細思考後做的選擇。
總結
爬山是一項運動,而我們在進行這項運動時,需要仔細評估是否會讓自己陷入風險之中,沒有一項運動是會希望從事的人受到傷害的,事前做好完整的規劃、進行途中隨時保持良好情況、遭遇困難時仔細評估,「攻頂」是登山的目標「之一」,並不是全部,但「回家」是登山「唯一」的終點。
我是企鵝老師,一個拿相機在山上拍照的普通山友,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一點點的幫助,我們下次山上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