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2023 年 2 月摩刻南山域滑落救援事件

  • Lucky Chang
  • 8,338 次點閱
  • 23 次拍手
  • 出發日期
    2023/02/23
  • 回程日期
    2023/03/27
  • 相關路線
    摩刻南山徑
  • 相關山岳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一、事件概述

本隊一行共四人(領隊 Lucky Chang 簡稱 L,男女 1:3、新舊 0:4,為了保護隱私,以下不透漏隊員姓名或綽號,僅以 A、B、C 稱之,本次事件主角為 A)於 2023 年 2 月 23 日(週四)從南橫公路 179K 六口溫泉入山,預計經保奈具南山及海諾南山東南稜,銜接南一段傳統路線至關山,再由鐵本山方向下山,原定 2 月 28 日(週二)抵達梅蘭產業道路盡頭之烏夫冬山大水塔登山口,結束為期六天的行程。

第二日上午 11:15,隊員 A 在摩刻南山與保奈具南山之間稜線路徑上,一處樹根交結形成的落差處下階不慎,失足滑落北側森林斜坡約 5 公尺,並造成膝部撞擊受傷(未撞擊頭部且意識清楚),經現場處理後仍無法自主行動,因此請留守人協助報案,並立刻擇地待援。台東縣消防局關山大隊山域專責隊共四員在行程第四日 11:00 抵達待援點與本隊接觸,並於第五日 09:00 協同空勤總隊以直升機將 A 吊掛離場,同日 15:40 全員順利返抵六口溫泉。

本文位置座標皆以 WGS84 經緯度標示,並不再另行註記。

  • 啟程地:N23.17436° E121.03040°,H712m
  • 事發地:N23.17688° E120.98624°,H2090m
  • 待援地:N23.17708° E120.98890°,H2080m
  • 吊掛地:N23.17680° E120.98638°,H2080m


二、活動背景與路線介紹

本隊四人原定於 2 月 23 至 3 月 1 日共 7 天期間,由錦屏林道入山,經舞樂鬼湖、布拉克桑山及新康橫斷,接瓦拉米步道往東下山,行前一週時,考量天氣預報狀況不佳,雨區集中在中央山脈東側且涵蓋幾乎全程路線,故決定改為東進西出的行程。又因

  1. 本次領隊及包含隊員 A 在內之共五人,曾於 1 月 24 日至 28 日由小關山林道入山,經海諾南山東南稜至屯古嶺,再由霧鹿林道下山,對此路線近況掌握度較高(該次紀錄詳見於此);且
  2. 本替代路線僅須申請入山,不用申請國家公園入園許可,還來得及處理行政作業;以及
  3. 本次隊員 B 與 C 上次未能參與,也想一探此路線之幽靜與神祕,

最終定案為本次由六口溫泉往梅蘭之路線。排定每日行程簡述如下:

  • D1:池上車站=>六口溫泉→摩刻南第二獵人營地 C1
  • D2:C1→保奈具南山→霧鹿林道 25.3K C2
  • D3:C2→屯古嶺→笹場山→2943 峰東稜 C3
  • D4:C3→2943 峰→海諾南山→2920 鞍 C4
  • D5:C4→關山→2488 鞍(唯金溪南源) C5
  • D6:C5→鐵本山→烏夫冬山→大水塔登山口=>梅蘭=>左營高鐵站
  • D7:預備天

8941671d462d3da7e5a9734ad5177284.png

▲ 紅線為本次預定路線,粗藍線為 2023 年 1 月之小關山屯古嶺橫斷路線,其餘藍線為本次領隊曾經走過的路線。

本路線大致可分為三部分:摩刻南與霧鹿林道、海諾南山東南稜,以及鐵本關山連稜,以下為規劃行程時所參考的前人紀錄。

全段

摩刻南與霧鹿林道

  • 小李(brownlee,2020),台東霧鹿林道基石巡禮篇),登山補給站。
  • 小李(brownlee,2019),南橫台東段基石篇),登山補給站。
  • 雨林(panyulin,2019),霧鹿林道下六口溫泉四日O走,登山補給站。
  • 蘇老大(2019),霧鹿林道登屯古嶺),奇異果很多毛(痞客邦)。

海諾南山東南稜

鐵本關山連稜


三、隊伍及成員資料

本隊為自組團隊,成員四人皆為熟識好友,且年齡都在 35 歲上下。

  • L:曾為戶外及文史工作者,現從事地物探勘、遙測及 GIS 相關工作。
  • A:曾為戶外傳媒工作者,現待業中專職登山。
  • B:戶外運動愛好者、醫事人員。
  • C:戶外運動愛好者、醫事人員。

四人各自具備多年國內外登山經驗,且一起組隊在國內登山已有數年。曾一起走過的四日以上路線有:

曾一起安排但因故取消的四日以上路線有:

  • 2023 年 2 月,舞樂鬼湖上新康橫斷七日(L、A、B、C)
  • 2022 年 3 月,鳩之澤四神湯太平山四日(L、A、C)
  • 2021 年 11 月,奇萊連峰下聯帶山舊道四日(L、A、B、C)
  • 2021 年 9 月,巴伊車留上玉山後四峰四日(L、A、B)

另除隊員 A 以外,其餘三人皆全程走過南一段傳統路線。


四、風險評估及裝備攜帶策略

這次行程所經路線資訊相當充分,沒有需要用到技術裝備的危險地形,水源地點明確,且領隊與隊員 A 一個月前才親自走過海諾南山至霧鹿林道路段,該次規劃亦曾將摩刻南山路線納入研究;同時,去年領隊也曾規劃由鐵本山登關山之行程,雖然當時因為天氣不佳未能成行,但所蒐羅的資訊皆可直接應用在本次計畫中。

除既定路線外,本次行程中途撤離的路線可能性較多,往東可由路況基本完善的霧鹿林道下山(一日),往西則可由小關山林道(由於疏伐封閉,需多踢 20 公里路,但都是可行車的安全路徑/一至二日),或是越過關山從進逕橋(一日)離開。

由於四人皆經常在海拔 3000 公尺以上山域活動及過夜,且本次行程在高海拔之單日上升速率較緩,高原反應風險基本可排除,因此,這趟主要風險來自於天氣的不穩定性。

如第一部分所述,本行程路線安排與行走方向取決於東部天氣不佳,根據出發前一天(2 月 22 日,週三)上午 11 時的中央氣象局一週預報,天氣會在行程第二天由東部開始轉差,第三天與第四天則將受到寒流壟罩。同時,氣象局與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的數值預報模式顯示,中央山脈主脊東側在 700hPa 氣壓(高度)下,第二日與第三日的白天濕度都高於 70%(由東往西遞減),降水區域則會在第二日下午擴展到南橫山區,並在第三日深入到海諾南山一帶。從經驗上判斷,我們預計第二晚在霧鹿林道 25.3K 紮營時會碰上零星降雨,第三天可能還無法突破雲層,需要在霧裡行進。隨著西進以及海拔爬升,第四天以後基本皆為晴天。

5caab8982aaf9b07c756d3ead4f2a8a6.png

▲ 中央氣象局 2 月 23 日(週三)上午 11 時一週天氣預報,由上而下分別是台東縣海端鄉、海諾南山(登山)、關山(登山)、高雄市桃源區。

根據以上分析,考量整體裝備使用需求,以及空間及重量之平衡,在標準裝備、物資和急救醫材藥物外,本隊只由領隊攜帶一條 6 米扁帶以及兩顆大 D 扣環,無主繩,未配戴岩盔,無中型以上之刀、鋸,無雪地裝備。全員出發時裝備總重(含七日糧食、一日備糧,前兩日飲用水)皆在體重 1/4 左右,在過去負重經驗中約屬平均。

關於定位及通訊,領隊配戴 Garmin Fenix 6 Solar(衛星定位、氣壓計)、Garmin inReach mini 2(衛星定位、衞星通訊),手機則使用 iPhone 搭配中華電信門號,並主要以山林日誌查閱定位及電子地圖,另攜帶自製電子路線簡圖及兩冊 1:25000 紙本上河地圖(K08、G19)。

97cb23980f66f79f642573d7f784b5e5.png

▲ 路線簡圖及參考時間,綠色為此行預定經過的據點,藍色線為領隊走過的部分,虛線則為可行車路段。


五、實際行程

  • D1:池上車站=>六口溫泉→摩刻南第二獵人營地 C1
  • D2:C1→摩刻南山→事發地→待援地 C2'
  • D3:C3’ = C2’(原地待援)
  • D4:C4’ = C2’(原地待援)
  • D5:C4’→摩刻南山→C1→六口溫泉=>關山車站

D1/晴暖,無風

本日行進約 260 分,含休息約 325 分,氣溫 11 - 20 度。

10:52六口溫泉整裝出發,沿馬路往東走約 100 公尺上邊坡山壁均被噴漿,正確登山口位於面對噴漿左側之雜草中(23.17443 121.03042/DEM713/BAR712)。這裡要注意不可沿噴漿右側之拉繩上攀,那是施工人員在使用的路。進入登山口後,一開始芒草極密,也有懸鉤子和咬人貓之類有刺植物,會勾住衣服裝備或使人過敏,行進相當困難。路徑旁可見插立之粗鋼筋並綁有麻繩,有點像步道設施。

11:12經過 20 分鐘移動不到 100 公尺,鋼筋麻繩離開溪谷路往右方邊坡延伸,這裡應該要一路沿溪谷直行,但我們被誤導沿著設施走,後來才發現是工務段人員行走的施工便道。

11:28我們一直沿著施工便道走了好一段,由於地形變化與預期有落差,在感覺不對勁後拿起手機檢查定位,發現果然偏離正路(23.17512 121.02906/DEM800/BAR800)。由於領隊懶得折回溪溝,又由等高線判斷可沿稜攀升至海拔 980 的平緩地再接回正路,因此決定直接走稜上切。

12:28上到一平緩處(23.17433 121.02750/DEM940/BAR925),發現疑似家屋的駁坎遺跡,在此休息吃午餐。這條稜線地勢險峻,兩旁谷地陡峭,爬升坡度極陡且土質鬆軟缺乏手腳點,只能徒手抓不太穩固的芒草,滑落風險相當高,在沒有技術裝備的情況下不建議走這條路!我們沒有回頭路,因此只能小心硬上。

13:05續行。從這裡開始路變得比較好走,5 分鐘後上抵 980 平緩地,之後轉南約 4 分鐘後返回正路(23.17375 121.02690/DEM980/BAR952),之後基本上一路暢行。

13:25發現第二處駁坎遺址,藏在路右側的小凹地裡。

13:30發現第三處駁坎遺址,此處遺跡規模較大,空間分布也較廣。

13:57經過「摩刻南山東峰」標記,沒看見小李 2019 紀錄中的森林三角點

14:30海拔 1325 公尺森林中小休 10 分鐘。

14:45發現第四處駁坎遺址。

15:11發現第五處駁坎遺址,位於極高密芒草山頭上。

15:16看見地上有藍白帆布,應是早期獵人留下的設施,但此處幾乎沒有腹地,無法紮營;再往前走約 3 分鐘有另一處較開闊的腹地可紮營(23.17522 121.01368/DEM1544/BAR1501),但地勢略為傾斜,平坦處不多,理想上僅容 2T1。在此休息 20 分鐘。

16:17抵達第二獵人營地 C1(23.17575 121.00805/DEM1715/BAR1692),有網路訊號,此處約可容納 2T2,無水但避風,加上這幾天緩和乾燥,睡起來很舒服!

小結:本日原定 11:00 從六口溫泉出發,16:00 抵達第二獵人營地,原本預計可以提早到,不過因為被施工便道誤導,又決定走非既定路線修正,導致行進時間拉長許多。不過一路上步調還算從容,加上天氣乾燥舒適,雖然小有延遲,抵達營地時大夥兒都還神采奕奕。

D2/晴暖,無風

本日發生意外前,行進約 135 分,含休息約 195 分。氣溫 8 - 14 度。

08:03C1 出發。原本預定七點就要拔營,沒想到大家都忘記設鬧鐘,睜開眼時已經六點半,幸好規劃時已經把時程拉很鬆,所以還在可控制的範圍內。

08:14上到一處寬稜地形,這裡很平坦可以搭不少帳,但位處稜上可能風大,若人數多無法落腳第二獵人營地的話,是不錯的替代空間。

08:35抵達摩刻南山頂(23.17648 121.00214/H1879/BAR1873),有網路訊號,在此休息 10 分鐘並發文報平安。原本從營地到山頂抓 1 個小時,結果才走一半時間,進度相當樂觀。

09:24在優美的森林空地休息,陽光將樹影映照在紅紅的地上實在美極了!

09:50出發。

10:23森林下的空地突然冒出一塊非常突兀的大石,裂成左右兩邊很像門牙,決定在這邊休息玩耍吃水果!

10:48出發。

11:15隊友 A 滑落(23.17688 120.98624/DEM2080/BAR2098),此處有網路訊號,後續處置見下一部分。

小結:直到事發前路況都非常明朗,天氣跟人員狀態也極佳,真沒想到會在這天時地利人和的時刻發生失足憾事。

D3/晴轉霧雨,冷,無風

原地待援,氣溫攝氏 4 - 9 度。

D4/雨,寒冷,微風

原地待援,氣溫攝氏 2 - 4 度。

D5/多雲寒冷,午後轉晴暖,微風

本日行進約 260 分,含休息約 325 分,氣溫攝氏 1 - 14 度。

10:00全員收拾完畢拔營出發,由本隊剩餘三人走前面,搜救隊員四人跟隨在後。

10:04小山頭前腰繞下錯方向,回頭修正路徑。

10:12抵達門牙,之後沿著稜線順下,10 分鐘後發現又走錯稜,原路折返並於 10:31 回到正路。回頭往下走的路徑比較不明顯,且地勢陡峭,加上前兩日下雨造成路徑濕滑,偶遇高落差還得腰繞,走起來略為辛苦。

11:44抵達摩刻南山,在此休息吃午餐。

12:03出發。

12:27抵達 C1。搜救隊員上山第一日也紮營在此,因此將暫留的垃圾打包帶下山。

13:04回到第五處駁坎遺跡,領隊手指被芒草大力割傷,簡單包紮後續行。

14:19回到第三處駁坎遺址,天氣轉熱暫停脫衣,10 分鐘後續行。

14:37回到 980 平緩地,這次往東偏南沿正路走,有一大片倒木阻路,繞過後到平台東緣開始陡下。原本以為走正路下山會輕快無比,結果沒有,因為下切溪溝的路又陡又脆弱,雖然有幾處細繩可拉,但看起來也相當不牢靠。從稜頂到溪溝上緣約莫 80 公尺路程,急下七條等高線,接近 100% 的平均坡度讓人膽戰心驚。

15:00走在兩邊都是陡峭山壁的狹窄乾溝中,突然前方塵土飛楊,巨石從左側山壁頂端滾落而下,就砸在我們必經之路上。領隊先行探路通過落石區,之後又在落石區下方高密芒草叢中發現受傷大山豬,不曉得是中了獵人陷阱,還是因為剛才的落石而受傷。由於兩側地勢關係,山豬無路可逃,領隊也只能一路往前,柔性驅趕山豬。

15:25回到施工便道岔路,終於從左側找到腹地拉開距離繞過受傷大山豬,幸好沒有發起攻擊。

15:40全員抵達六口溫泉。任務結束!

小結:由於坡度陡峭,加上前兩日降雨,下山難度較第一天上山時增添不少,不過大致都有路條可參考,只要在幾處容易走錯的稜分岔點停下來確認,就可以避免迷失。快到登山口前的溪溝路極不穩定,充滿新的崩坡與落石,甚至有幾棵綁有路條的樹幾乎被土石淹沒,可見既有路徑也充滿危險。

軌跡紀錄請點此觀看


六、事發經過及現場處置

2 月 24 日上午 11:15,天氣晴朗暖和,空氣乾燥,地面的樹根及苔蘚略為潮濕,全隊四人精神及體能狀態正處於極佳狀態,剛通過 2102 峰往下一個鞍部前進。忽然間,A(未持登山杖)在通過一處樹根交錯形成的落差時,右腳凌空(推測為踏點打滑)並垂直踩在落差下方,身體朝右後翻落斜坡,先滾動約 3 公尺(此時可能撞到樹,下落趨勢停頓了一下),再滑落約 2 公尺,最後被兩株小樹卡在一凹陷處。(事發時正好回頭確認隊員狀態,因此目擊大部分滑落過程。)

884e82afe8be84d80c8091148dc09281.jpg

▲ 滑落點(事後拍攝)

在短暫驚呼聲過後,全員靜默,等待 A 回報狀況,只聽他說了一句:「我的腿好像斷了。」

領隊卸下背包與相機,僅攜帶手機下切至 A 的位置(非危險地形,可直立行走)。事發後,A 意識和記憶都清晰,無外傷,並明確表示沒有撞擊頭部,目視觀察 A 的右腿則發現膝關節不自然彎曲,右膝外側異常突起,初步推斷可能為膝關節脫臼。此外,A 的大、小腿骨形狀皆正常,且 A 表示僅有膝部疼痛,故推測並無骨折。

B 與 C 也卸下背包,其中 C 下切至 A 處了解情況,協助移除 A 身上的重裝背包,撿拾散落的保溫瓶和手機,同時拍照紀錄右膝患部。B 與 C 分頭聯繫認識的骨科及復健科朋友/同事,以確認傷情與處置方式。

11:26 領隊同步以 inReach 和 Line 將 A 滑落受傷的消息及座標位置報告留守人;A 服用止痛藥。

11:42 B 與 C 諮詢骨科及復健科朋友/同事後,推斷 A 的傷勢為右膝髕骨脫位,接下來由領隊依照 C 播放的指定影片方式現場進行髕骨復位,B 則錄影記錄。成功復位後,A 表示疼痛已有效趨緩,但感覺骨頭交接處鬆動,有隨時會再錯位的感覺。

11:51 領隊透過 inReach 和 Line 告知留守人傷者患部初步處置完成,隊伍將由東部撤退的決定(實際路線方案尚未定),請留守人取消高雄端接駁。

11:55 留守人以 Line 回覆收到訊息,並已取消高雄端接駁。

12:08 領隊與 C 合力將 A 攙扶至路徑上,讓 A 在平緩處坐著休息舒緩腿部,由於這次正好沒攜帶彈性繃帶,因此以魔術頭巾打「8」字進行固定。B 和 C 則開始分配背負物資,由於 C 使用輕量化背包,因此決定將 C 的物品分散在其餘三人的背包中,再由領隊背包外掛 C 的空包,而 C 則改背 A 的背包。

12:10 留守人來訊(由於網路暢通,以下皆用 Line 聯繫,不再註記)告知天氣狀況為「午後偏濕」。

12:47 決定今日先退回去門牙紮營(往回走 500 公尺,印象中那邊有不小腹地應可迫降),觀察傷勢再決定隔天撤退路線,並將此決定以及門牙座標通報給留守人。

目前撤退方案有二,一是原路折返,另一則是續行經過保奈具南,再由霧鹿林道下山。兩方案之優缺點比較表列如下:


方案一

方案二

撤出點

六口溫泉登山口
N23.174358° E121.030403°
H712m

霧鹿林道 12.7K
N23.14728° E121.03069°
H1756

路程

(優)路程較短,正常行進速度一日可返抵六口溫泉登山口,若帶傷患可能需多走一天。

路程較長,正常行進速度兩日可抵達 12.7K 行車終點,若帶傷患可能需多走一至兩天。

安全性

沿途坡度陡峭,且為下行(需下降海拔 1400 公尺),對傷者患部負擔比較大,幾處高差較大的地形不易通過。

(優)需先爬升 500 公尺登上保奈具南,再下 100 公尺至林道,之後皆沿林道行進,基本上都是平路;然而林道有幾處崩塌須特別注意。

把握度

海拔 980 平台以上把握度高,但由於第一日取非常規路線上到 980 平台,因此 980 平台以下的溪溝路較無把握,且此段路從地形圖上看起來極為陡峭。

(優)從保奈具南登山口到霧鹿林道 25.7K 支線岔路可能遭遇幾處崩塌,但從紀錄上看來基本好走;之後從 25.7K 到 12.7K 行車終點則是領隊一個月前才走過的路線,把握度高。

迫降條件

沿途大多走在稜線上,可紮營的平緩腹地少,且沿途無水源,若時間拖長可能面臨斷水危機。

(優)至林道後沿途可紮營,且有幾處已知活水源可取水,就算撤退時間拉長也不會有斷水危機。

救援難易

這一段屬於較冷門登山路線,地形及辨路難度較一般路線高,且救援人員可能攜帶較重與較大裝備,茂密植被和地勢爬升都增添困難度。

(優)林道基本開闊好走,爬升也少,即便救援人員攜帶較重與較大裝備,也不至於增添太多困難。

13:12 休整完畢啟程往門牙(領隊同步通知留守人),其中 A 不背裝備,且領隊兩支登山杖均供 A 使用。

在準備爬上 A 滑落的落差處時,A 的髕骨再度脫位,疼痛導致整個人在地上打滾。稍緩過後,領隊第二度將 A 髕骨復位。

13:15 領隊向留守人報告再度脫位的情況,打算就地找紮營位置,並可能需要對外求援,將會再回報。留守人 2 分鐘後回覆收到,並叮嚀「不要勉強過危險地形。」

C 往前方鞍部探查是否有可迫降的腹地,找到路旁一處凹凸不平小凹谷,評估後認為腹地過小,且另一側緊鄰斜坡,不適合安置傷者。三人討論後決定直接由領隊以 6 米扁帶製作簡易背帶將 A 背回門牙。

13:38 在 B 與 C 協助下,順利將 A 以扁帶固定到領隊身上,以領隊居中、C 在前方指示路徑,B 在後方押隊並協助平衡的配置,往門牙方向撤回。其中 C 背負 A 的背包,B 背負自己的背包,領隊的背包(含外掛 C 的空包)及相機留在事發地,待稍後取回。

14:00 行進 320 公尺後(尚未抵達門牙),C 發現路徑右(南)側約 10 公尺處有一塊適合紮營的森林空地(N23.177082° E120.988903°,H2080m),平坦乾燥且避風,當即決定在此紮營,並對外求援,領隊同時向留守人報告紮營地點。

14:03 由於營地網路訊號通暢,且全隊行動電源電量充足,B 建議領隊直接聯繫東搜黃正賢教官請求協助,領隊向留守人報告此一決定,約定後續狀況再行回報。留守人回訊叮囑「注意糧食及保暖」。

14:12 領隊以 Messenger 傳訊息聯繫黃教官,原文內容如下(個資略),並附上本次行程計劃書及待援位置之經緯度座標。此訊息截圖並傳送給留守人。同時間,B 與 C 空手出發返回事發地將領隊裝備取回。

領隊(14:12):黃教官午安,我們一位隊員上午森林中滑落,膝蓋脫臼已復位,無其他外傷且意識清楚,但再行動患部會不斷復發無法移動,目前已用扁帶製作簡易背帶先移動至林間寬闊處紮營,需要山下人員協助移動患者(體重約 50 公斤)下山,不知是否能麻煩您代為聯繫搜救人員呢?我們狀況均已回報留守人(姓名及電話略)。目前隊伍狀況:糧食充足,其餘人員狀態佳,飲用水可用 1-2 晚。

補充說明:會選擇通知黃教官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本次事件的地緣關係,同時本隊原本規劃從舞樂鬼湖上新康橫斷時,就是預計請黃教官接駁,因此之後更改為目前行程,也有將路線告知黃教官。後來因為在我們出發前,黃教官上山支援五甲崩滑落事件,才臨時改請下馬當地民宿接駁(即為我們上一次從霧鹿林道下山,協助接駁到池上的司機大哥)至六口。

14:27 黃教官尚未讀未回訊息,領隊考量黃教官可能忙於其他搜救案件,且可能無直接調度搜救人員的權限,同時更無義務特別服務本隊,決定還是請留守人直接聯繫搜救。留守人提問是「聯絡 110、池上派出所,還是直接打給黃教官。」領隊回覆「國搜中心或東搜。」並告知可依照領隊傳送給黃教官的訊息(截圖)說明。

14:44 留守人告知領隊「已通報台東消防搜救,負責人是陳先生,會直接與領隊聯繫。」同時報告已向對方說明隊伍狀況及待援座標,鼓勵全體隊員「放鬆心情」。

14:54 以 Messenger 傳訊息向黃教官報告,已請留守人通報東搜(此處有誤,實際上通報的是台東縣消防局),暫不需麻煩黃教官。

14:59 留守人來訊詢問領隊 Line ID,表示台東消防會以 Line 直接與領隊聯繫。領隊立即回覆,並於 2 分鐘後接獲「臺東縣值勤員119」之好友邀請,成功建立對話。以下為對話內容:

領隊(15:01):您好!麻煩了🙏
消防(15:02):可以再次確認一下你們目前座標位置嗎?
領隊(15:03):WGS84 經緯度 23.177082, 120.988903
消防(15:07):收到,請問你們目前位置附近有無空曠地方可以讓直升機吊掛救援作業的嗎?至少30公尺*30公尺的面積
領隊(15:09):這邊位於稜線,但森林茂密,附近無空曠處可吊掛
消防(15:09):收到
消防(15:12):請問你們四人從省道六口溫泉入山到現在的位置大概走了多少距離,以及多久時間?
領隊(15:14):約 14K 爬升約 1400m,走了共  7.5 小時
領隊(15:15):請問若崩塌地旁邊樹木較稀疏的地方是否可能吊掛呢?
消防(15:19):如果要執行吊掛可能要麻煩你拍攝吊掛點附近的360度環景照片,以及救援當天需要回傳現場天候照片
領隊(15:20):好的,我先搜尋稍後拍照與您回報
消防(15:21):感謝,拍照時注意自身安全
領隊(15:21):了解!謝謝!

15:12 黃正賢教官以 Messenger 來電,簡單了解狀況後,表示若以人力搬運傷患下山勞師動眾又曠日廢時,且困難度跟危險性極高,建議盡可能申請空勤直升機吊掛,表示崩塌地也可成為吊掛點。

15:21 在與台東消防值勤員完成初步交流後,領隊輕裝出發往事發地方向尋找吊掛點,並分別於 15:35 及 15:45 回報兩處崩塌地的環景影片、照片及座標。資訊如下:

  • 地點一(N23.176809° E120.986376°):正上方枝葉空隙約十多米,前方是開闊溪谷,距離紮營點約 500 公尺路程,輕裝 10 分鐘,背人約 20 分鐘。
  • 地點二(N23.176616° E120.986880°):較空曠,上方應可滿足三十米寬,但下攀危險性較高,與地點一差距為輕裝 2 分鐘腳程。

在搜尋吊掛點同時,台東消防值勤員持續以訊息詢問傷者資料與傷勢,對話如下:

消防(15:25):麻煩回傳傷者資料姓名年齡,以及受傷狀況如果可以拍照受傷位置請拍照
領隊(15:27):(個資隱藏),照片稍後補傳
消防(15:27):收到
消防(15:46):傷者是那一側腳受傷,是否還有其他傷勢,可否攙扶行走?
領隊(15:48):患者受傷情形為右腳膝蓋脫臼,現已復位,但只要行走施力(無裝備加登山杖)就會再度移位,因此目前只能以扁帶製作簡易背帶人力揹運
消防(15:49):收到
領隊(15:57):(傳送傷者患部照片,復位前、復位後、復位後站立,共三張,此處礙於傷者隱私故不放圖)

15:57 領隊返回營地,並將傷者患部照片共三張(復位前、復位後、復位後站立)傳送給台東消防值勤員。此時 B 與 C 已完成雙人帳搭建,領隊則開始搭建 3m*3m 天幕。

16:10 領隊將回報給台東消防的兩吊掛點影片、照片及座標報告給黃正賢教官。

16:13 留守人來訊詢問隊伍現況,對話如下:

留守(16:13):狀況還好嗎/附近消防局有打給我/可是他們好像不知道登山口在哪⋯
領隊(16:14):目前 ok,已紮好營,並回報兩處可能吊掛地點給東搜
留守(16:14):好
領隊(16:15):登山口座標 23.174358, 121.030403/在山壁噴漿的東側有個不明顯且長滿雜草的溝
留守(16:16):好 等等又來電我說一下
領隊(16:16):好
留守(16:18):一樣這個座標對嗎(此處回覆之前回報的紮營點座標)/紮營點
領隊(16:18):對
領隊(16:18):登山口照片(傳送兩張圖)
留守(16:19):好的!
領隊(16:19):有一個有拉繩的應該是施工人員在用的要注意不是那條
領隊(16:21):這是我們走的軌跡(傳送一個由山林日誌匯出的 .gpx 檔)
領隊(16:21):但是要徒步上來的話請他們參考我們的參考軌跡,因為我們昨天有走一段路跟前人不同,那條很難走/在之前給你的資料夾裡有
留守(16:25):好
領隊(16:25):對了營地無水源,全隊剩大概 3.2 升/登山口到營地都沒水
留守(16:26):挖咧
領隊(16:26):節約用一天可以,兩天可能有點極限/其他物資包括食物瓦斯跟保暖用品都充足
領隊(16:29):營地實景(傳送一張照片,如下)
留守(16:33):他們後來是用line跟你聯絡嗎
領隊(16:33):對
留守(16:33):有需要拉我進群組嗎
領隊(16:34):這樣是不是會多一個對話筐?
留守(16:34):可能會
領隊(16:35):如果會的話那先不用好了,我怕他們會很混亂
留守(16:35):好的/少講話節省水XD

在確認沒有需要留守人協助的事項後,開始聊一些有的沒的,與此事件無關,略過。今日與留守人對話至此結束。

16:49 黃教官以 Messenger 來電,叮嚀崩塌地吊掛的安全注意事項,並傳授建置吊掛平台的原則與方法。

17:02 領隊向台東消防值勤員詢問救援資訊,對話如下:

領隊(17:02):請問明日若可吊掛大約幾點會到呢?我們是否須先前往現場整理地形?謝謝!
消防(17:08):上述兩個點經研判可能無法執行吊掛,目前搜救人員預計明天早上5點出發,預計中午後可以接觸,再評估搜救方案,請你們先在原地待援,稍後請提供你們紮營點的座標
領隊(17:10):收到!謝謝!紮營位置在 23.177082, 120.988903
消防(17:11):收到/抱歉再確認一次你們一行四人1男3女沒錯吧?
領隊(17:12):是的/另登山口至營地間路線上無水源,我們全隊目前餘水約 3 升,若再過一夜需要約 2 升支援;食物、保暖及其他裝備均充足,營地地勢平坦安全
消防(17:14):收到,會通知搜救人員
領隊(17:15):謝謝!麻煩了!
領隊(17:16):登山口位置在六口溫泉對面,山壁噴漿旁的小溝,可參考照片(傳送兩張照片)及座標:23.174358, 121.030403
消防(17:32):可否提供手錶或gps的路徑
領隊(17:33):這是我們實際走的 gps 紀錄(傳送一個由山林日誌匯出的 .gpx 檔)
消防(17:34):收到
領隊(17:35):但我們登山口後有一段非前人走過之正常路線,非常不好走,建議那段路可參考這一份(傳送另一個行前準備的參考 .gpx 軌跡檔)
領隊(17:36):淺藍為較好走路徑(傳送一張山林日誌截圖)

之後便未再收到台東消防值勤員的訊息,今日與台東消防值勤員對話至此結束。

這天晚上大家考量剩餘水量不多,也擔心搜救隊進度不如預期,只吃了一些麵包和乾糧。


七、待援及救援紀錄

2 月 25 日上午天氣晴,09:30 開始起薄霧,全員睡飽後聚在天幕下聊天打發時間,由於預期中午過後就能與搜救隊接觸,大家心情還算輕鬆,並把除了帳篷外的東西收拾完畢,以利搜救隊抵達時能盡速撤離。

接近中午時,發現已經有關於本隊的新聞,不過可能因為幾經轉述的關係,內容充滿錯誤,有點哭笑不得。

中午繼續吃麵包跟水果。等待救援的時間真的很漫長,一直坐著不動又很容易冷,只能不斷吃東西。幸好這次大家帶不少麵包,搭配沖泡飲,倒也吃得挺滿足。

下午天氣轉差並開始下雨,於是利用天幕集水,效率極高,雖然只是毛毛雨,但一小時就能集到 3 公升。利用頭巾將枝葉砂土濾掉,味道甘甜。我們用雨水煮麵吃,共煮一鍋分食感到格外溫馨。

天色向晚,還不見搜救隊伍的身影,於是領隊傳訊息給值勤員詢問:

領隊(17:02):您好,今日午後山區起霧下毛毛雨,地面可能相當濕滑,目前氣溫攝氏 6 度,不曉得搜救人員的狀況如何呢?我們這邊營地及人員狀況良好,並以天幕接雨水使用,水源暫無虞。

之後領隊被值勤員拉進一個群組,並且在群組裡回覆:

消防(17:09):目前搜救人員座標位置23.175744 121.007998,預計在此紮營,待明日5點左右天色稍亮時出發繼續前往。

搜救隊紮營的位置,就是我們第一晚過夜的「第二獵人營地」。

(以上資訊都有隨時跟留守人報告,不再重複敘述。)

2 月 26 日,雨下了一整天都沒停,大家跟前一天一樣聚在天幕下聊天,由於集了很多水,所以煮了不少東西吃喝。

09:54 留守人傳訊息來提醒今天風會變大,領隊回覆目前狀況與前一日差不多,且搜救隊尚未抵達。

10:41 查閱中央氣象局衛星雲圖,發現中央山脈主脊果然都在雲層之上,若按照原定行程,此刻我們正在海諾南山上曬太陽!

11:04 聽到搜救人員的聲音,領隊吹一響哨獲得回應,但距離尚遠說話聽不清。

11:10 搜救隊共四人抵達,開始分工紮營(搜救隊搭建兩頂單人帳與一頂天幕),其中救護員建汯立即幫 A 評估傷勢,並以彈性繃帶包紮固定。都打點好之後,全員開始吃午餐。

12:10 吃飽後領隊帶四位搜救人員再次去探查前天回報的兩處可能吊掛點。

首先經過地點二(N23.176616° E120.986880°),搜救隊評估此處落差較大,無足夠穩固的吊掛點,且在此移動傷患難度及風險都高,決定先看地點一再決定。

接著抵達地點一(N23.176809° E120.986376°),搜救隊評估此處優於地點二,但仍需在崩塌地上利用倒木跟碎石建置吊掛平台。確認以此處為吊掛點後,五人開始分工,包括搭建平台以及撿木柴(當天須升狼煙以利直升機辨識)。

31e49ed0c5292705292c1f9c07e9559c.jpg

14:20 完成吊掛前置作業,全員返回營地。領隊向留守人報告處置狀況:

領隊(14:23):1. 搜救人員剛到時有先評估 A 傷勢,確認後以彈性繃帶簡單固定。2. 評估這條路線要搬運傷患下山難度太高,還是希望採吊掛作業。3. 剛才我跟搜救隊員去勘查前天回報的兩處可能地點,判斷地點一比較適合,但現場地形不穩定,因此施工製作臨時吊掛平台。同時在上方稜線搜集枯木,待吊掛時須升狼煙讓直昇機定位。4. 若明天清晨天氣好則吊掛,其餘人員吊掛完之後原路下撤,若無法吊掛則再等一天。

都處理完之後,我們一起聚在搜救隊的天幕下聊天,內容多與本次事件無關,故不在此詳述。約好隔天 05:30 起床準備,天微亮(估 06:20)後就開始搬運傷患到吊掛點。

2 月 27 日清晨陰冷,06:30 天微亮,領隊與搜救隊先出發,搜救隊四人以背帶將 A 輪流背到吊掛點上方稜線,再由領隊背下崩塌地到平台,B 和 C 則稍後出發,並於 07:01 將 A 的背包背到吊掛點上方。

領隊跟搜救員宗賢、博丞聯手將崩塌地邊緣一棵可能影響吊掛的樹鋸掉;之後博丞協助建汯在稜線上升狼煙;小隊長麒鈞則在旁指揮,並準備無線電與空勤聯繫。

07:08 將 A 由上方稜線移動至吊掛平台旁。

dc8f861cee2baf85d6ac22f0a533ddc0.jpg

07:59 直升機由台東機場起飛,預估 20 至 30 分鐘後抵達吊掛點。

08:30 聽見直升機的聲音,但方向在山脊另一側,空勤透過無線電回報山脊被雲層覆蓋,並繼續尋找進場路線。

08:51 肉眼看見直升機,麒鈞與博丞以手電筒、領隊以救命毯指引。

08:55 直升機抵達吊掛點正上方。

09:00 吊掛完成,直升機掉頭離場,全員收拾現場後啟程返回營地。

09:05 領隊與留守人回報吊掛成功。

後續:A 於 09:48 落地後由救護車送至馬偕醫院,拍攝 X 光確認膝部骨骼錯位但並未受損,並以石膏固定;韌帶傷勢則須待 MRI 掃描後才能診斷。A 決定回台中進行後續治療,因此先寄宿在台東朋友家,隔天由家人開車載回。之後配戴輔具並搭配拐杖可自主行動。


八、檢討與注意事項

綜合以上,本次行程安排路線符合 A 以及全體隊員之能力所及,且事後回顧,行前對於天氣判斷也尚屬準確。本事件主要是一時疏忽所導致,並且在隊員受傷後考量自主撤離的風險過高,不得已之下才請求救援。除此之外,針對本次行程,以及事件處理過程,仍有以下幾點建議:

  1. 雖然事前評估本路線風險不高,在裝備重量考量下捨棄岩盔,但實際上這次仍經過幾處滑落風險較高的地形,且最後一日下撤時更在路徑上遇到落石,因此攜帶岩盔仍有必要性。
  2. 這次決定對外求援後,領隊先自行通知東搜黃正賢教官,後又請留守人報案,導致在待援期間一度誤以為是東搜人員上山協助。應直接請留守人負責報案聯繫並統整訊息,以免資訊混雜導致誤會。
  3. 本隊剛進入登山口時,被施工便道鋼筋繩索誤導,導致偏離常規路線,之後領隊決定不返回正路而直接沿稜上切,走了一條風險較高的路徑,此舉導致後來搜救隊員上山時,也循這條路徑上山,暴露在不必要的風險中。以下有兩點建議,一是若偏離已知路徑,應盡可能返回偏離點再繼續行進;二是通報給搜救單位的資訊應更確實,並確認值勤員有傳達正確路徑的訊息。

另本次待援營地有大量蜱蟲出沒(大小約 3mm),本隊有兩人確認被叮咬(小腿、腋下),一人疑似被叮咬。由於沒有攜帶可拔除蜱蟲的工具,發現被叮咬後只能以卡片嘗試移除,但效果不佳,會破壞蟲體。未來攀登中低海拔山域時,皆應在醫療包中加入拔除器或鑷子,以備不時之需。(被蜱蟲叮咬可能感染萊姆病,初期症狀像感冒,醫學建議是若於被叮咬 24 小時內拔除,基本上沒有感染可能;醫師則認為台灣截至目前為止並無本土案例,除非有症狀否則不需預防投藥。)

2be4889880e17a7b58d8530f8ef25e61.jpg

▲ 拔除後的蜱蟲,體長約 3mm。


九、結語

感謝這次事件中參與救援任務的人員,包括台東縣消防局關山大隊及空勤總隊,特別是親臨現場的搜救員方麒鈞(鹿野分隊)、呂宗賢(海端分隊)、楊博丞(延平分隊)以及林建汯(池上分隊);感謝百忙之中仍來電給予指導的黃正賢教官;感謝在事發當下協助處理傷患的骨科及復健科朋友。

感謝留守人盡職協助,以及三位隊員在事發後冷靜且配合的應對,更感謝天氣賞臉,在缺水的時候下雨,需要吊掛的時候雲霧散去,讓任務得已圓滿完成!


十、相關報導

留言

預設頭像


  • Lin Scott的頭像 Lin Scott

    好詳細,感謝資訊

    被蜱蟲咬到,身上會有疼痛?或是要如何知道被蜱蟲咬到

    • Ivy Huang的頭像 Ivy Huang

      謝謝非常詳盡實用的分享。

      • 張珊珊的頭像 張珊珊

        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