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期:17.05.28 閱讀時間:5min
關鍵字: 富貴角燈塔、富基漁港、麟山鼻、神祕湖
傅鐘前鳳凰花開,椰林大道燃燒著畢業情懷,對我而言,行走臺灣368鄉鎮,是大學四年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收到學士袍之後,希望能到各地拍照取景,因此,經過思考,決定挑戰收集「臺灣本島四極點建築物」,而任務第一站正從本島極北──富貴角燈塔開始。
順著北二高進入基隆,車窗就不停地被潑灑上斑斑雨珠,萬里、金山以及石門烏雲密布,儘管如此,跳石海岸依然少不了閒坐咖啡店鋪的人們,我也想起兩度走訪野柳岬,都飽受雨水洗禮,晴男體質到了北海岸始終發揮不了作用。
1.
清光緒21年(1895)乙未割臺,日本政府整修府城(今臺南)、打狗(今高雄)、淡水以及基隆(今基隆)等當時臺灣四大通商港口,為了保障行船安全,同年頒布「陸軍省臨時臺灣燈標建設部」官制,職司掌理航路燈標建設,長達51年時間共興建18座燈塔。
富貴角燈塔的建立,起自日據明治29年(1896),鋪設臺灣與日本之間的海底電線和航路標識,向淡水居民林萬得收購一塊9950坪土地,燈塔塔身先在日本東京田中鐵工廠製作,運抵臺灣以後,再由燈標建設部組合安裝,費時10個月,隔年2月24日完工開燈。
啟用第三年,有鑑於當地秋冬經常出現濃霧,所以在塔內設置霧笛,每分鐘鳴笛一次,每次歷時5秒,保障往來行船安全,二次大戰時,燈塔遭受盟軍飛機炸毀,民國43年(1954)拆除殘骸,用方型鋼架塔替代。
民國51年(1962)海關依據原型重建,改為八角形鋼筋混凝土燈塔(原為鐵造燈塔),保持黑白平行相間條紋。原本高度規劃為30公尺,但是軍方認為將影響空軍雷達的掃描效果,最後只保留14.3公尺,呈現今日樣貌。
富貴角燈塔是臺灣本島極北點,經緯座標25°17′53.2″N 121°32′11.83″E,燈塔所在的岬角,是第四紀大屯火山群的竹子山熔岩流入海中所形成,相傳凱達格蘭族稱此地「打賓」(ta-pin),大約清雍正年間,荷蘭傳教士法倫泰在其著作「新舊印度誌」寫作「Hoek」,意思是角落、角,後人依照字音譯「富基角」,隨後又改名「富貴角」。
瀕臨大洋,牽牛花依偎牆角下,蘆葦昂首風中搖曳,除了停車場入口附近能夠遠觀老梅海岸,其餘路段穿梭草叢之間,有時見到鐵絲網圍起的軍營,景象寂寥,也許當下不是用餐時間,富基漁港邊的漁市門可羅雀,燈光陰暗的飯館只有空蕩蕩的桌椅,海鮮店人家一面清洗碗盤,一面招呼來往行人。
3.
比鄰富貴角,麟山鼻是80萬年前大屯火山群竹子火山爆發後,熔岩向北流入海中凝固後的岬角,同時,麟山鼻也是北部海岸地形的分界,以西為沙岸,以東則是灣岬海岸,早年居民稱為「鼻尾鼻」或是「鼻尾頭」,都是來自有如鼻子的輪廓。
不單單是海景,白沙灣遊客中心附近的自行車道,從停車場深入海檬果樹林,蓊鬱枝葉交織成隧道,雪白花朵鋪地,擁有油桐般的華麗;岬角中心,鑲嵌著翡翠般的神秘湖,水面高低隨著乾溼季節起伏,夏季枯水期有時候乾涸,所以屬於蜻蛉目的蜻蜓比起螺貝類更容易生存下來,神祕湖也是小鷿鷈(音同「闢提」)育雛的天堂。
4.
麟山鼻與富貴角一帶,「風稜石」是最富特色的海岸地形,來自大屯火山群噴發崩落下來的安山岩塊,由於節理發達,大多順著岩石節理面崩裂,經過東北季風挾帶細沙長期風化,造就平坦的風蝕面,不同的風向輪流風化,就會塑造出尖銳稜角;步道沿途,有些石塊體積較小,散佈在沙灘上,有些石堆體積龐大,彷彿城堡雄踞一方。
半島西北邊緣,先民利用珊瑚礁岩堆砌成馬蹄形的「石滬」捕捉魚群,時逢退潮期間,只能從石陣隱約揣摩石滬的輪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麟山鼻擁有漁港、咖啡館和露營區,中央高台視野遼闊,西邊與觀音山、竹子山遙遙相望,夕陽餘暉下風車旋轉,這是本島最北的一隅。
資料來源
1. 李素芳,《台灣的燈塔》,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2
2. 李素芳,《台灣的海岸》,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1
3. 王鑫,《台灣的特殊地景──北台灣》,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2004
延伸閱讀:北海岸暨觀音山國家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