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3/04/22
-
回程日期2023/04/23
-
相關路線六龜警備線
六龜警備線之三【原】分遣所
在南臺灣有一條道路,是日治時期為了保護腦丁,發展樟腦事業,防備當時布農族的郡社群(施部郡)襲擊的警備線,其中修築隘勇線及建構通電鐵絲網,並駐防高密度的軍事武力。從1916年「六龜特別警備線」,隨著情勢的轉變及需求,擴大及延長警戒範圍,增設編制人力。沿線共設置54座分遣所、4處警戒所,從現今高雄桃源區公所的日本橋(嘎啦鳳吊橋),沿山脈往南開闢至高雄茂林區的大津橋,南北向全長五十八公里。
自從2016年第一次走上六龜警備線的路線後,就深深讚嘆這路線的豐富,砌石牆、清酒瓶、礙子、碗盤、浮築橋等,勾勒了當時的些微樣貌。此後,曾經再走過幾次,訪查了一些分遣所及警戒所,但把全線走完就默默放在心底等待機緣成熟。這次,參加協會的測繪活動,我們來到了寶來溪附近的原、吉原及蒲原分遣所。
冬季熱鬧滾滾的七坑溫泉如今已寂寥,恢復了原有的寧靜,乾旱許久的溪流溫柔擺盪,水深不及膝,大約只要過溪一次就可以切往稜線往分遣所前進。稜線植被一片蕭瑟,雖是春雨將至的季節,卻宛如深沉的冬季般內斂,就像是這條路線,靜靜地度過百年,跫音不在,但有一番獨特韻味。
一開始的沿稜上升較為陡峭,但路徑漸緩,大約爬升300公尺左右即可到達原分遣所,矮牆的砌石還殘留一些,可以看到整個分遣所的規模,靠近邊牆有兩個方形的砌石牆,猜測是否為架槍防禦的地方?腰繞路線繼續往上探,不久出現了警備線的邊坡,那明顯的砌石駁坎,綿延了一路,有的甚至和人等身高,可見當時開鑿道路的辛苦與縝密。路上出現了幾個礙子,這是架設電線阻隔電流之用,可見不遠處有通電鐵絲網。依照當年的工程計畫「監視道路寬度為1.32m以上,與鐵絲網的距離為5.5m以上。但若地形上不能保持其距離,且通行上有危險的地段應以木柵或其他方法施以相當的預防裝置。」
從原到吉原,坡度平緩,大約行走25分鐘即可到達,或許還沉浸在走上砌石駁坎的古道喜悅裡,感覺一下子就到吉原分遣所,若這兩所的外勤巡察想找人聊聊,說不定跑一下就到達。時間還夠,幾個人留下來測繪,其餘人就繼續往上探蒲原分遣所。因為地勢較為陡峭,古道開始變成之字形上坡,也因此在土石沖刷或掩埋的狀況下,路徑變得隱晦不明,原本想繼續循著路緣石的痕跡前進,但礙於地勢只能以傳統的登山沿稜上行,大約上到海拔1350公尺左右的平台,蒲原分遣所到了。
台灣欒樹
蒲原分遣所相較於原與吉原都較為寬闊,四周的砌石牆也較為完整,甚至還有酒瓶花圃及一些疊石遺構,不知道是否是屋舍的地基?分遣所裡遺留兩個大鐵鍋,呈現倒置情形,鍋底都已破洞,沉沉的重量彷彿已被定錨在土裡。這裡怎會出現大鐵鍋呢?用途為何?焗腦?煮筍?烹煮?洗浴?從路徑到分遣所大約有三個,據夥伴說分遣所下方還有未探,想起在白雪村這個廢棄的採樟村落看過的大鍋,似乎是相同型式大小的鍋子耶!不知在六龜警備線原本功能式微後,這條道路後來的發展歷程如何?《尋訪六龜試驗林中的隘勇路―六龜警備道》 寫到在吉田分遣所到石藥師分遣所這個區間,以林試所試驗林範圍為主,警備道從防禦、製腦、伐木演化至試驗研究的歷史過程,這次是寶來溪區域,不知道是否有採樟? 或者煮筍的利用歷程?廢棄破損的鐵鍋,讓我激發了更多疑問,走進山,或許理解了一些事,但常常是帶著更多待尋的答案回家,這也是走上有故事的路所引發的學習之旅。
散落的清酒瓶中,酒瓶有咖啡色瓶身的啤酒如「大日本麥酒(dai-ni-ppon)」及青綠色透明的清酒白鹿及白鶴牌等,也有看到幾個較大的青色醬油瓶,瓶身下方有個「萬」字,這是日本千葉「野田醬油株式會社」所使用的商標,1897年就已進入臺灣,至1930年代臺灣成立「龜甲萬醬油販賣株式會社」,戰後日本撤資,總經理臺灣人黃鐵將龜甲萬的配方,交給萬家香醬油的創辦人吳文華,龜甲萬醬油流行至今,成為許多廚房必備的調味品,這些遺址中的玻璃遺物,有助於幫助我們瞭解當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品味喜好及消費型態等。當時每個分遣所只有配置兩個外勤巡察,除了要忍受離鄉背井的思鄉之苦,還要擔憂隨時會被出草的巨大心理壓力,而平常繁重的業務及在深山難有娛樂活動,能在勤務結束後喝上一杯清酒,療癒身心,這不只是一杯酒而已,還有很多的情感寄託其中,更是舒壓的方式之一,難怪,日治時期的遺址總能找到許多酒瓶。 1922年的《新高通信》雜誌報導中,秀姑巒駐在所警員就提到:「雖然在外面工作很辛苦,但一日工作完,洗完澡,吃著簡樸的食物喝白鹿清酒,談天說未來的希望,雖然物質上並不豐富,但十分滿足愉快。」想起曾在赤坂分遣所看到成排的日本清酒瓶被放置在石片上,透明的淡綠色,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飲著酒的當下,是何等歡樂,但如今只有鮮綠的苔蘚及枯黃的落葉,映照著落寞與寂寥。
返程的途中,我們沿著警備線的殘跡下山,無奈遇到大崩塌,路況惡劣,只好折返依照來時路歸返,途中看到一棵殼斗科的樹枝被爆裂扯下一大片,樹幹上有好多熊爪印,這一帶少有人跡又有殼斗科果實,加上今年十坑有熊蹤,或許也漸成為熊出沒熱點。我們在暴露的岩稜上及下溪點各架設兩條繩索,沿途也都有綁上路條。在南部的山林深處,默默度過一百多年的六龜警備線,大自然的變化及後續無人整理修復,除了登山者較常使用的鳴海山一帶,大部分已埋沒在荒煙漫草中,如此特殊的歷史意義,不該就這樣走入荒蕪。當初日人為了保護六龜附近的製腦業、土壠灣發電所及其他荖濃溪開墾區的居民安全而修築,但對布農族而言,卻是一條搶奪獵場與家園,方便控制與殖民的古道,不同立場不同觀點,併容在這條古道上呈現。
沼津到原的鐵線橋鋼索遺址
行程記錄
D1
0915 七坑
1220 原
1345原出發
1411 吉原
1505蒲原
1529離開蒲原
1605 吉原
1630 原
D2
1000原出發
1135 溪底
1200 鐵線橋遺址鋼索
1235 出發
1250 停車點
此路線可一日輕裝來回,或可下到特生中心(A進B出),若要兩日需背水。
參考資料
《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
《六龜警備道系統資源調查與整體規劃》
《日治時期玻璃瓶瓶罐罐展覽》開放博物館
《尋訪六龜試驗林中的隘勇路―六龜警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