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霞喀羅古道:美麗與血淚的楓紅

  • 邱求慧
  • 10,792 次點閱
  • 56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霞喀羅古道位於新竹縣尖石鄉與五峰鄉之間,是臺灣第一條國家級步道,也是許多山友心目中的夢幻山徑,每當到了秋冬的季節,滿山的楓紅總吸引了許多的山友。

古道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歲月,沿途還有許多歷史的遺跡,早期這裡是泰雅族人世居的故鄉,日本時代開闢了這條警備道路,卻承載著十多年的殺戮與傷痛,在這美麗山徑的背後,竟然有著如楓紅一般的血淚故事。

21aee94f30c25dd79f8b32a1790d82b1.jpg

霞喀羅古道全程約23公里,主要有兩個登山口,分別是尖石鄉的養老,以及五峰鄉的石鹿,如果要一天之內走完全程,體力的負擔比較大,可以考慮在中間站「白石駐在所」露營一夜,較能輕鬆體驗古道的美。我則選擇從養老登山口出發,到達白石吊橋後再折返,如果不方便接駁的話,這也是很多山友的選擇。

8cde7873b35937a6b79c4bacbadd8aa6.jpg

養老登山口有一個很大的停車場,停車還算相當方便。由於古道以前是警備道路,山徑並沒有設計階梯,大致都很寬敞而且平緩,走起來非常清幽舒適。霞喀羅是泰雅族語「烏心石」的意思,以過去盛產這種質地堅硬的林木而得名。

dc15d53dd7317fc35405e447431e1d6e.jpg

大約行走4公里左右,就會到達過去「粟園駐在所」的遺址,這裡舊地名稱為「塔拉卡斯」,是泰雅族語小米的意思,因為此處過去是種植小米的地方,遺址上還約略看得出來有圍牆和房舍的痕跡,此外旁邊也有一片密集的桂竹林,由於竹子是原住民日常生活重要的材料,可見這裡也是泰雅族居住過的舊社。

0b631e53e4c9dfe1badbe64450962997.jpg

再行走1公里多,就會到達馬鞍駐在所的遺址,「馬鞍」是一位最早來此開墾的泰雅族人的名字。遺址上還殘留大門、土牆和房舍的痕跡,旁邊則有一處寬廣的空地,可供登山客休息。另外過去在附近曾大規模種植楓香樹,以做為栽種香菇的木材,所以這裡也成為古道上最佳的賞楓地點。

2912337c913b7237d6219988fa54ff6f.jpg

古道沿著薩克亞金溪而行,這條溪發源於大霸尖山北側,溪谷風光非常漂亮,薩克亞金是族語「白石」的意思,而古道會經過幾條薩克亞金溪的支流,其中距養老6公里多之處,會經過一座長木橋,遠遠欣賞這座橋非常典雅脫俗,在山谷間有種超然世外的感覺。

d94d62a8893ec94c81f5406adf4e2d71.jpg

白石吊橋是古道中最長的一座橋,因為跨越薩克亞金溪的主流,故橋身長達145公尺,和溪谷的高度則為90公尺,如果有懼高症的人,走在橋上會覺得蠻恐怖的,這一座橋始建於1921年,已有百年的歷史。登山客常會選擇這座吊橋當做是折返點,因為過了橋之後,就幾乎沒有楓樹林了。

8f8f9a4b837113936d66037c81c56b26.jpg

古道過去是泰雅族「霞喀羅群」的世居之地,在清代的文獻上,他們被稱做「石加祿」番,根據清末墾撫局的一份文獻,顯示當時新竹五指山、南河庄(今內灣)一帶,原住民狀況大致都算平和,只有石加祿蕃尚未歸順,故還常有出草的行為,可見早在清代時期,霞喀羅群因地處偏遠,還被當政者視為化外之地。

e0257bfa139c4db744b8e13538443abf.jpg

進入了日本時期,起初對於原住民還採取懷柔的政策,直到第5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上任後,對原住民態度轉趨強硬, 1910年提出「五年理蕃計畫」,首要目標就是要征討所謂的「北蕃」——北部的泰雅族人,首先命令原住民交出槍枝,如果不從者,則發兵鎮壓、燒毀屋舍,以逼迫原住民歸順。但是泰雅族的「霞喀羅群」以及「基納吉群」,都把槍枝視為和生命一樣重要,故堅拒交出武器。

9b1ca218bfb3f6f3828b83f7036a3eec.jpg

1913年佐久間(如坐轎者)總督決定派軍征討「基納吉群」(位於現在新竹縣泰崗、鎮西堡),雖然基納吉群不分男女老少,傾全族之力抵禦日軍入侵,但戰況很快就居於劣勢,就在情勢危急之時,位於鄰近的霞喀羅群,突然神出鬼沒地翻越了霞喀羅大山鞍部,來援救他們的親戚與盟友,日軍沒料到會被圍攻,攻勢也因此而受挫,讓佐久間非常臉上無光。

6a8a68d647facc84c9cf497edc7bd2a7.jpg

為了要扳回顏面,日軍決定再度增援,派「松山隆治」警視(如圖)率領另一個討伐隊,警察及陸軍合計達到3384名之多,並動用軍用山砲、步槍等新式武器,聲勢浩大地攻打霞喀羅,經過2周極為慘烈的戰鬥,畢竟霞喀羅人數沒有日軍多,武器也不若日軍的精良先進,故死傷極為慘重,到了8月底部落終於被攻破,屋舍全遭燒毀,256把槍枝也悉數遭到收繳。

f637e7cacfcdcb8fb70e10714558aa67.jpg

霞喀羅人的武器被沒收之後,實力自然大不如前,過去的宿敵賽夏族大東河社趁機一再地欺凌他們,1917年霞喀羅的總頭目「白雅斯諾敏」忍無可忍,率社人反擊賽夏族大東河社,但由於賽夏族一向與日本政府交好,當局決定出兵懲治霞喀羅群,這一場戰役共打了三個月之久,好不容易將霞喀羅群制服,史稱「第一次霞喀羅事件」,戰事平定之後,日本對於霞喀羅的控制又更加地嚴密。

f3807a3aada90178c1c927a2e0272074.jpg

失去了用以打獵的槍枝,霞喀羅人生計越來越困難,族人無時不刻想著要奪回武器,1920年大家下定決心:「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最後再奮力一搏」,於是在白雅斯諾敏總頭目率領下,襲擊了數個日本的警戒所,日警紛紛潰敗,讓霞喀羅人獲得為數不少的槍枝和彈藥。日本獲報後緊急派出大軍鎮壓,不過英勇的白雅斯諾敏率領族人,仗著險峻的地勢和武器的支援,仍然堅守陣地繼續抵抗,讓日軍一直久攻不下。

eb1176590fd1b1db997d1ec8fca1ceaa.jpg

戰局僵持到了1920年10月,其間發生一起意外事件,戰況才急轉直下。當時賽夏族大隘社頭目叫做趙明政(如圖),是一位非常驍勇的戰士,其女兒在採茶時遭到霞喀羅人出草馘首,大隘社人聞訊後群情激憤。此時日本見機不可失,故意操作原住民間的仇恨與矛盾,以達到「以蕃治蕃」的效果,於是提供武器裝備給賽夏族人,鼓勵向霞喀羅群展開報復,由於賽夏族人對於山林也很熟悉,正可做為日軍的前導部隊,於是在日軍和賽夏族人聯手之下,霞喀羅群終於被攻破,總頭目也被擊斃,倖存的族人逃往北坑溪上游(今苗栗泰安)一帶躲避,史稱「第二次霞喀羅事件」。

506195b7c2352f7f366f7a259ab221a7.jpg

經過兩次霞喀羅事件,當局體認要一勞永逸解決霞喀羅的問題,必須要建造警備道路,才能達到監視與鎮壓的效果,於是這條道路1921年正式建造完成,也就是現今霞喀羅國家步道的前身,初時名稱叫做「萩坂、桃山道路」,自控溪的萩坂分遣所(今尖石鄉秀巒村)為起點,到達桃山警戒所(今五峰鄉桃山村),全長53.6公里,是當時全臺灣建造困難度最高的道路,沿途共設立25個駐在所,也是密度最高的警備道路,可見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a7994303105e795f46e3917869e2ca57.jpg

可憐的霞喀羅人逃離家園後,日子一天不如一天,無奈之餘只好接受日本的招降,1926年9月30日,在新竹州政府的安排下,和解式於井上駐在所舉行,霞喀羅、基納吉群(新聞中稱射加羅、欹奈兒),以及其他原住民群社,共同出席儀式,並以傳統原民的「埋石為誓」方式,宣誓服從政府命令不再叛亂。自1913年日本出兵基納吉群起,到1926年和解式為止,這霞喀羅之役竟然打了13年,上千條生命就此魂斷,也成為泰雅族人最後歸順的蕃社。

02a3b77b7757a32d22f66c72b1fb5287.jpg

這張照片取自徐宗懋圖文集,顯示在一場日原戰事之後,倖存的原住民,不分老少地被綑綁集中在一起,雖然這張照片並非霞喀羅人,但仍讓人感到無比的震撼。看到圖中有一位孩童的無助表情,也正凸顯了原民無力保衛家園的悲哀,霞喀羅之役是一齣大時代下的悲劇,在這個美麗古道上的楓紅背後,竟刻劃著一篇篇失去家園的血淚歷史。

c345cf55866bfb86e1f8a776462b75b8.jpg

霞喀羅人投降之後,當局還是不讓他們返回故鄉,為了避免他們再次造反,於是強迫將其分散遷居到清泉、桃山等部落,讓霞喀羅的抗日事蹟畫下了休止符。我凝視著美麗的薩克亞金溪,百年來它還是一樣悠悠地淌流著,這溪水就像是霞喀羅人,從美麗的山林裡孕育,卻必須一路離鄉背井,流向遙遠的他方。汩汩溪水彷彿是嗚咽的聲音,或許是悲泣著永遠無法回到摯愛的故鄉吧?

edbb308ebac69e360f27f4270c0d9a22.jpg

養老登山口->粟園駐在所->馬鞍駐在所->長木橋->武神駐在所->白石吊橋->原路返程

距離17.29公里,步行時間5小時30分。

筆者是「一山一故事」作者,這本書紀錄了許多臺灣山岳、古道的歷史故事,被選為2022年博客來人文社科年度暢銷書。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