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八景,嶐嶺夕煙,歷史上第一條淡蘭古道,凱達格蘭的七星堆,貢寮隆嶺古道

  • Saiyan Broly
  • 2,662 次點閱
  • 18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嶐嶺古道

景點介紹

嶐嶺古道,位於台灣東北角福隆舊草嶺隧道旁,目前被產業道路分開成兩段,成立時間約在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條淡蘭古道,吳沙當年就是率眾由此古道入噶瑪蘭,開啟漢人拓墾蘭陽平原的歷史,清咸豐二年,噶瑪蘭廳志曾記載:「嶐嶺在廳治之北五十里以高得名,石磴如梯,煙雨籠樹,所謂嶐嶺夕煙,乃八景之一,嶺腳有防汛,為從前入蘭孔道」,比草嶺古道或楊廷理古道年代都要來的早,昔日越嶺山徑樹林茂密,終年雲霧籠罩,故名嶐嶺古道,從舊草嶺隧道北口前的小公園出發,經七星堆至登山口,步入山徑後再接上產業道路,到達第二段的登山口後,一路緩上坡,此處亦是許多路線的交會點,可通往龜媽坑古道,隆隆山,福卯古道等

行前須知

行程規劃:福隆火車站>自行車道>內隆林街>舊草嶺隧道口>七星堆>第一段隆嶺古道>內隆林街>第二段隆嶺古道>走產業道路回福隆車站

路線里程:總路程約9.5K

爬升高度:240公尺

大眾運輸:台鐵(福隆站)

準備出發

今天搭乘台鐵至福隆火車站,由自行車道經七星堆前往隆嶺古道,探訪這個台灣歷史上第一條的淡蘭古道

753636b468c17d80269a349c1641b13e.jpg

414f67641ed8ca20caa685808f3cbef0.jpg

東北角雖然整個冬天到梅雨季都很常下雨,但只要夏天到了,東北角反而卻幾乎不會下雨,連午後雷陣雨機會都很低,因此算準時機,來三貂附近爬山準沒錯

cd89acd59dd86ad653c8ae8cbfad9149.jpg

1257b3ff647e57d3f54e7d6a701d7759.jpg

今天搭乘台鐵至福隆站,出站後右轉沿著鐵路旁自行車道而行,兩旁綠蔭成茵,猶如綠色隧道,走起來也不會太熱

ff97f0382ef3585cac25f0fa3ee3905d.jpg

ece9e10e29385df8ed8cd35a1d5252c6.jpg

7b3d1df912561b1457dc6430dfe0a731.jpg

遠眺美麗的荖蘭山,因山上設有道場,又稱靈鷲山

11507ca115ec388901a57ab2d6f76153.jpg

c607ac8034a04036b791bb828ccbf7e4.jpg

自行車道接上外隆林街,隆林是當地地名,因時常雲霧籠罩山林而得名

97bef3144b4759845a921998fd66d631.jpg

經過新草嶺隧道

fb9e9fcc5b103498761638602aa6d20a.jpg

吉次茂七郎紀念碑,乃為紀念日籍技師吉次茂七郎在興建貢寮舊草嶺隧道時,擔任監工,因工程困難,積勞成疾而犧牲

897476d8f4ba7654dd53b62dbf1d10d2.jpg

從火車站走了約2.2公里,來到叉路口,左往隆嶺古道,先去右線看舊草嶺隧道

06ef8c170bd9170f6a1856b5bcac3347.jpg

059237a79d9fc5fd137e5089f315ddaf.jpg

舊草嶺隧道,全長2167公尺,上頭匾額刻著制天險字樣,可見工程之艱辛,日治時期進行鐵路舖設,興建工程中以穿越草嶺山脈之草嶺隧道最為艱困危險,於西元1924年2月貫通,後因單線通車不敷使用,民國75年時另建新草嶺隧道,舊隧道遂封閉近20年,東北角風管處在歷經多年努力下,民國97年舊草嶺隧道成為北台灣第一條以鐵路隧道改建而成的鐵馬專用隧道,須特別注意,假日隧道僅開放自行車通行,且只開放到下午5點

46e2f772b0ab006b6584031a63bed0a7.jpg

接著返回叉路口,往淡蘭指標方向前進

eb0864973c498369491cb8578463765d.jpg

ff6e61206b65f29c2eff450404146fab.jpg

經過類似服務中心的地方,可以在這裡休憩,從旁邊馬路走往隆嶺古道

35c2441ad9cd6b9952806a407a30ed09.jpg

427f9df9cf3525ede6b2cff41f5fc6fb.jpg

再遇叉路,取右上行,指標寫往內隆林街

b24a98339f65083819c63aeb6204c1db.jpg

0a487cf85d229154535a202c4107e603.jpg

65331f8e3be338a2e174cb4593e1d702.jpg

途經內隆橋及內隆林土地公廟

6d0cb13b3b691081364422e8f130b283.jpg

4de0c094f683f3114da0cbcf2cb25037.jpg

9ce71cb11e3566ddcaa18c0028ac5e95.jpg

走了大約700公尺,來到七星堆,據說是從前居住三貂一帶的凱達格蘭族所堆砌,目的是供宗教祭祀之用

33f8f347e39d54b3a5336bac51da41b9.jpg

巨大的岩石,堆成類似金字塔形狀,真的十分壯觀,附近根本沒有類似地形,很明顯絕對是人為所造成

cb4659456b2220d600ce3aab7bc2979b.jpg

沿途都有展望

a9168428dafe50332309402a37e5045e.jpg

來到一處叉路口,往設有鐵欄杆的橋過去

0ae380c33ac5cb67a690f57c6bc3eec3.jpg

335de0d6e726fca3874e99473c06ea53.jpg

大約1分鐘路程就到達第一段的隆嶺古道登山口,由此起登

59d7896928ff1cbffdbc090b21c0fa89.jpg

632d047cf8cb393d35c1b7c088e1e898.jpg

5c4b9b881852848281b4433e11545fb8.jpg

前段路徑不良,雜草叢生,請自行斟酌,還需要越過隆隆溪,後段路徑就十分不錯

cb8be27bb0afeb842b59422ffa9b4b2e.jpg

嶐嶺古道,目前被產業道路分開成兩段,成立時間約在清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是台灣歷史上第一條淡蘭古道,吳沙當年就是率眾由此古道入噶瑪蘭,開啟漢人拓墾蘭陽平原的歷史,清咸豐二年,噶瑪蘭廳志曾記載:「嶐嶺在廳治之北五十里以高得名,石磴如梯,煙雨籠樹,所謂嶐嶺夕煙,乃八景之一,嶺腳有防汛,為從前入蘭孔道」,比草嶺古道或楊廷理古道年代都要來的早,昔日越嶺山徑樹林茂密,終年雲霧籠罩,故名嶐嶺古道

a74562cf6aa09fa37661287e3344f4b6.jpg

b43178dfec57b2886ac44fb830c299fb.jpg

大約1.3K左右路程,接上內隆林街,續走一小段馬路

3b2518502219eccb884432b2b43d1942.jpg

8c0a6fbbb59e462394b9e6b5ff9df558.jpg

很快就來到第二段隆嶺古道登山口,入口處有淡蘭古道的標誌,指標寫往石城方向

e4386ae4b9723e53f996cd5fefb2f8ab.jpg

a5411c58838cc7096ef46da0dbdb5efa.jpg

5c17800c41530f7261122a002df6caf6.jpg

a8b50623305118765604d6f7b49f7216.jpg

7a69f9822b25e2b9f1be00103864f98c.jpg

西元1787年起,漢人數度率眾進入宜蘭,但都未竟成功,因而出資委託常住三貂之吳沙組織開拓隊伍,入墾蘭陽平原,直到西元1796年,台北與宜蘭交界的平埔族各社發生流行病,吳沙會同醫生施以藥物治癒,與各社的關係大幅改善,因而同意漢人進入宜蘭,吳沙因此在宜蘭建立第一個開拓據點,頭城

985e90cdc7de4f513fcf47f0d4eef5df.jpg

df52908cd39890d5740b1b4d5ec8f27e.jpg

走在茂密的熱帶叢林中,涼風吹拂,林蔭蔽日,即使是夏天也不會很熱,沿途山羌叫聲不絕於耳,可見這裡的生態真是好,路徑清楚明確,林相原始,200多年前,人們曾頻繁來往於此,但時至今日,一路走來沒卻遇到半個人,能有多少人深深體會這歷史最悠久的淡蘭古道

d23eeea1253a239d0526ebfe4bdab02a.jpg

5f3bd24547fee51f24ad2d82c6697fb4.jpg

隆嶺古道可以一路走往宜蘭石城,再走舊草嶺隧道回來,因今日為假日,隧道不開放行走,所以我們選擇到達鞍部(石城土地公廟)前原路返回,待之後有機會再將剩餘部分補完,隆嶺古道是一條獨具意義的古道,雖名氣不若其他淡蘭古道,但是歷史可是最悠久的,當初如果沒有成功開通,開墾宜蘭的步調可能就必須推遲數十年,影響台灣歷史甚鉅,如今古道又重回世人面前,實屬難能可貴

留言

預設頭像


  • 芸林的頭像 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