鳶山位於新北市三峽區,因為山形類似展翅的飛鳶而得名,在山頂可以欣賞壯麗的大漢溪和北二高景致,是一條熱門的郊山步道。
山腳下就是知名的三峽老街,老街旁則有一座三峽祖師廟,這座廟宇的歷史悠久,以其雕刻之精緻細膩而著稱,被稱為「東方的藝術殿堂」,是一位在地的畫家,用盡一輩子的時間所精心打造,但沒想到這個作品迄今都還沒完成。
我從鳶尾山開始這次的登山行程,鳶尾山登山口位於三峽區大同路286巷底,附近剛好有一座紅磚古厝,所以又被稱為古厝登山口,步道起點會經過一處菜園,路況比較原始而且陡峭,不過路跡都還算清晰,也有鋪設木棧條階梯。
鳶尾山步道稍嫌冷門一點,不過走來也算自然而恬適,大約走三百公尺左右,會看到一株很特別的大榕樹,樹根緊密地纏繞著大石頭,形成很類似八爪章魚的形狀,故有山友稱之為「章魚樹」。
經過章魚樹沒多遠,就可到達鳶尾山的三角點,海拔為154公尺,有一顆土地調查圖根點。不過三角點不像在一座山頭上,反倒感覺在一處稜線鞍部,旁邊則有設置木椅可供休息。
繼續沿著山路走,路況越來越寬敞舒適,森林也愈發青翠茂盛,在距登山口約為一公里處,會到達鳶山東峰,或又稱為福德坑東峰,海拔220公尺,有一顆中油基石,旁邊則有一座山友搭建的「永福亭」。
鳶山又稱為福德坑山,海拔321公尺,有一顆編號1103的三等三角點,被列為台灣的第19號小百岳,這座山和一般人習知的鳶山是不同的,大多數人知道的鳶山,有著極佳的視野可以欣賞北二高,山友們會稱之為「鳶山岩」以做為區隔。
鳶山的視野不算太好,不過在鳶山下方有一塊空地,稱為福德嶺,倒是有非常好的景觀,可以看到北二高跨越過大漢溪,河的右岸是三峽,左岸則是鶯歌,遠處的山脈就是鶯歌石以及樹林大棟山,與鳶山隔著溪谷遙遙相望。
三峽舊稱三角湧,因為大漢溪和三峽河在此洶湧匯流,並沖積成三角平原而得名,早期三峽北部平原分布一些平埔族人,東部山區則為泰雅族人世居之地,漢人是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才開始入墾,其中又以泉州人較多,特別以福建安溪縣人為主。到了乾隆年間,三峽已經發展成為漢人的聚落了。在1834年淡水廳志的地圖之中,三峽地名仍被標註為三角湧。
漢人入墾之後,開始開闢圳路以種植水稻,部分移民則引入了家鄉的安溪茶苗,在山區種植茶葉,除此之外,大菁和樟腦也是當時重要的產物,受惠於三峽河可以漂洗染布,大菁可以做為藍染的原料,於是三峽成為重要的產物集散地,並透過河港將產品運送至大稻埕或淡水。照片可以看到早期三峽河的渡船,河的右岸是現在的老街,至於後方就是鳶山。
在乾隆年間,泉州人在三峽河畔建造了祖師廟(如圖),並迎來了安溪家鄉的神祇「清水祖師」,成為三峽人的信仰中心,不過祖師廟的命運坎坷,在道光年間被大地震所毀,好不容易才重建起來,到了1895年乙未戰爭,又被戰火波及焚毀,即便如此,三峽人還是努力地又把廟蓋回來,因為他們相信,只要祖師廟還在,不論日子多麼辛苦,清水祖師都會保佑他們渡過一切逆境。
1902年在三角湧的一家米糧行,誕生了一位叫做「李梅樹」的男孩,他從小就很喜歡到祖師廟,人家的小孩是到廟前玩,他卻是到廟裡端詳雕刻和彩繪,在他小小的心裡,就此萌芽了繪畫藝術的幼苗。後來他從師範學校畢業,本來想要到日本研讀藝術,不過因為父母反對而作罷,只好成為一位國小老師,但他並沒有放棄對繪畫的喜好,在課餘時加入了美術社團,努力地編織著他的藝術夢想。
1927年李梅樹開始嶄露頭角,他以一幅「靜物」(如圖)作品,獲選進入第一屆台灣美術展,長他17歲的大哥劉清港看出了他的潛質,違逆父母親的意思,決定全額資助他到日本進修美術,李梅樹也不負所望,考進了當時日本一流的「東京美術大學」,在那裡他受到更多西畫的薰陶和訓練,成為當時台灣最傑出的畫家之一,畢業後回到了三峽故鄉,但沒想到他的人生卻發生戲劇化的轉變。
原來李梅樹的大哥劉清港是三峽第一個台灣人公醫,在地方上深孚眾望,也長年擔任庄協議會員(如圖),對地方的事務貢獻很多,不過因病在1930年過世。此時甫畢業回到家鄉的李梅樹,基於對於大哥的景仰及感念,激發他想要繼承大哥的遺志,繼續在地方從政以貢獻家鄉,於是他從1934年開始接任庄協議會員,後來又連任了數屆,也深獲鄉親的肯定,1946年更晉升為鎮代會主席。他的從政之路走得越來越順利,而年輕時繪畫的夢想,也只好暫時藏在內心深處了。
就在李梅樹(照片中坐者)的政治生涯邁向高峰時,1947年,戰後殘破的祖師廟,卻又面臨亟需重建的關頭,信徒們認為以李梅樹的藝術造詣,一定可以擔負祖師廟修繕的重責大任,於是推舉他擔任重建主持人。此時的李梅樹陷入了天人交戰,祖師廟是從小啟蒙他美術的地方,也是他信仰之寄託所在,但是他受到的是西方繪畫訓練,是否有能力重建這座東方廟宇?再者如果要投入重建,勢必也會影響他在政壇的發展。
就在他感到無比茫然的時候,有一天他回到了熟悉的祖師廟,祈求神明指點迷津,突然不知道哪裡飄來一張籤紙,掉落在地上,他將之撿起來,上面寫著:「現出一真人,便是玉麒麟。天花龍吐水,頂上一枝春。」看完他心頭猛地一驚,這籤詩最後一個春字,不正代表梅花盛開的季節嗎?而名字中有梅樹的他,深信這籤詩必定是神明的指示,於是李梅樹答應擔任重建的主持人,他的人生再度大轉彎,由政壇又轉回藝術創作,不過這次他有一個更宏大的構想,他不再只侷限創作一幅畫,而是想要打造一個大型的廟宇藝術品。
李梅樹是一位完美主義者,他在繪畫方面追求極致表現,這種堅持也同時呈現在祖師廟的重建上,他聽說國民政府要拍賣「台灣神社」的建材,由於台灣神社在日本時代是地位最高的神社,所用的材料也都是最好的,其鳥居則是從庫頁島進口珍貴的樺太花崗岩所建成。李梅樹為了力求完美,不惜耗費巨資買下八根鳥居石柱(照片遠方是其中一座鳥居),改雕刻成為祖師廟正殿的八根聯柱。
除了購入珍貴的台灣神社鳥居石柱外,祖師廟還有高達130餘根柱子,這些柱子大多採自觀音山的安山岩,也邀請當代最好的師父來雕刻,例如國寶級石匠師蔣銀牆、木雕宗師陳田司等人,作工手法均極為精緻細膩,最有名的是一對「百鳥朝梅柱」,是由李梅樹親自設計,由師父們雕出每根各50隻各異其趣、栩栩如生的禽鳥。另有一對雙龍柱,雙龍上下盤繞,非常細膩生動,均被譽為是鎮廟之寶。
獲邀請雕刻門前石獅子的師傅,那時已經是台灣知名的石雕師,不過雕出來的獅子,還是被李梅樹嫌棄太過於平凡、沒有生氣,雕刻師傅不服氣,請李梅樹示範給他看,沒想到李梅樹花了三個月,把他心目中理想的石獅毛坯打造出來,獅鬃捲曲精神抖擻,姿態威武表情煥發,雕刻師立馬大為佩服,最後兩人合力將這對石獅完成,成為了廟宇石獅的經典之作,甚至被後世許多廟宇做為臨摹對象,目前還屹立在祖師廟的大門兩旁。
祖師廟不但有卓越不凡的石雕,各種繪畫作品的也以雕刻方式,體現在廟宇的各個角落,除了李梅樹的畫作以外,他也邀請了林玉山、陳進和郭雪湖等幾位當代著名的繪畫大師,將其作品雕刻在祖師廟的牆上,每一個作品都由李梅樹親自監工,只要刻不好必定要求重做,在慢工出細活的要求下,祖師廟的重建工作龜速進行,竟然做了36年之久,直到1983年李梅樹過世都還沒完成。但即便如此,由於其卓越的藝術成就,已經被政府認定為市定古蹟,列為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
李梅樹過世之後,失去了舵手的祖師廟衍生很多紛爭,最後導致重建的工作暫停,讓這座藝術的殿堂,至今還是一個未完成的作品。不過或許殘缺的美更顯得珍貴,就如同羅浮宮知名的維納斯雕像,因為斷臂而顯得不完美,但反而更觸動內心深處的讚嘆。大家如果去逛三峽老街時,也可以到祖師廟去看看,期望這座全台灣藝術水準最高的廟宇,會永遠卓然不群地屹立在三峽河畔的老街旁。
古厝登山口->章魚樹->鳶尾山->福德坑山東峰->長春嶺->鳶山(福德坑山)->長春嶺->大同路240巷->古厝登山口
距離5.29公里,步行時間 2小時50分。
筆者是「一山一故事」作者,這本書紀錄了許多臺灣山岳、古道的歷史故事,被選為2022年博客來人文社科年度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