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次來到雙溪柑腳威惠廟。
威惠廟前廣場停滿大小車輛,似乎有團體活動?我們只好將車輛停在柑腳33號門旁圍牆處。
1100從威惠廟出發,過了錦城橋右轉崩山坑產業道路。
錦城橋正對面路口處有淡蘭古道的指標
沿著產道緩緩上行,一會兒空氣中瀰漫著發酵的酸味,右側見「無銀鐵屋」的招牌,招牌下方寫著「自然食物研究室」,門旁還擺有陶甕,這正是周明奇先生的「厚雨農莊」所在。
無銀鐵屋-自然食物研究室
左側電桿上見藍天隊指標-右側有「礦坑」
礦坑坑口已長滿植物
崩山坑一號橋上看清澈的崩山坑溪
過崩山坑一號橋後,右側指標處小徑即為崩山坑古道登山口。
崩山坑古道指標
崩山坑古道登山口位於崩山一號橋右側小徑
正巧遇上台中私立明道中學「島嶼手護」志工團參予古道修護,有請專業的古道修護師指導協助學生如何就地取材,修護古道。參予活動的老師及學生,前晚夜宿龍門露營區,第二天早上由龍門露營區搭遊覽車到威惠廟後,再徒步前往崩山坑古道。
參予島嶼手護活動的明道中學師生都很有活力和熱誠
古道綠樹成蔭,竹林夾道
滿覆青苔和歲月痕跡的小橋
崩山坑古道上的石厝遺跡
滿覆青苔的斷垣殘階,總會讓人想起「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靜坐在溪邊欣賞眼前美景,時間仿佛停止
崩山坑古道沿溪行,美景處處
大埤格四叉路口,我們在此休息用餐後,續直行往泰平方向方向。
崩山坑古道風口鞍部
風口鞍部處回望
風口鞍部四叉路,甲線古道出料角坑5號,乙線古道出料角坑16號,丙線古道往剝皮巷頂和柑腳山,我們取右行。
往柑腳山叉路口有藍天隊指標
柑腳山海拔615M,二等三角點,1150號基石
柑腳山「雙溪水源」基石
柑腳山下來後,再接回料角坑紅線。
叉路口有料角坑紅線生肖里程柱-馬
料角坑紅線生肖里程柱-蛇
依解說牌續走剝皮巷頂至黃德公祠(北42坪雙公路21K處)
山徑旁腐朽的倒木
由北42坪雙公路回望山徑出口處,山徑左側帳棚下即是黃德公祠。
北42坪雙公路21K山徑出口處
北42坪雙公路20.5K處坪林茶壺地標
北42坪雙公路19.5K處,坪雙路三段67號路口
山腰古道續行接闊瀨越嶺古道往中坑頭鞍部
山腰古道登山口處有登山隊指標
中坑頭鞍部指標
照片上方是大正元年時(西元1912年)設立的方向界碑,距今已有111年的歷史,其中一面寫著大正元年八月五日,另三面是-北頂雙溪行(中坑古道)、南闊瀨行(北豹子廚山)和西石碇行(枋山坑古道)。照片下方是礦務課NO.675基石,海拔高度597公尺
中坑頭小土地公廟,建於大正十一年,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刻有「白髮知公老」「黃金賜福人」。
在料角坑紅線時,我們遇到一位山友獨自從三水潭要跑到威惠廟,體力可真是好呀!
我們由剝皮巷頂出北42坪雙公路應該左轉,可是我們右轉多走了2公里後發現不對,所以折返回來多花了20分鐘時間。在茶壺地標處吃點東西補充體能後,就立刻往19.5K處前行,過了中坑頭鞍部後,山裡天色有點暗,所以我們得加緊趕路下山,幾乎是以急行軍的步伐一直走到張家古厝處才休息。在張家古厝稍微休息後續走,同伴一直擔心天黑下山,直到過了石砌拱橋和青蛙石後才寬心下來。我們從中坑頭鞍部下來,沿途沒有遇到任何一位山友,所以同伴自然愈走愈急。
今天運氣不錯,氣象預報顯示有機會下雨,但老天爺賞臉,讓我們有個乾爽的週末健行。實際上我的上衣從過了錦城橋後就一直都是濕的,走了一圈回來,上衣從未乾過。
中坑古道上的牛欄古道旁先民拓墾的遺跡,廢棄的梯田駁坎
中坑古道上的張家古厝遺跡
拉繩過溪
中坑古道地標之石砌拱橋
中坑古道地標之青蛙石
今天沒下雨,水位不高,得以輕鬆走過攔沙壩。
中坑古道標誌,海拔205公尺
三頭野放的水牛吃草中,待我拍完照後,從其中一頭面前經過時,我已可以感受到牛隻的體溫。
設置在溪旁的牛欄,走過後還得用麻繩扣上。
走出古道後的發呆亭中坑橋上望中坑溪
盤山坑產業道路叉路往中坑古道處,780公車末班車已過,只能徒步走返威惠廟。
北42坪雙公路旁的柑腳上坑口,應該又是一個受到煤業興衰影響的聚落。
北42坪雙公路里程牌29.5K,威惠廟就快到了。
終於在傍晚1800前回到威惠廟
回到雙溪街上解決民生問題,切個滷味,點碗麵,喝碗湯。
走了18K,感覺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