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發日期2023/10/17
-
回程日期2023/10/17
-
相關路線
-
相關山岳
旅遊日期:112.10.17 天氣:晴天
旅遊路線圖:雲山水民宿(石山橋)09:55→三水圳圳橋10:25→水圳橋10:47→北34鄉道(金水公路)10:57→無言山丘11:38→勸濟堂12:25→戰俘營12:55→回雲山水民宿前停車場13:10
09:55車停雲山水民宿前空地。雲山水山尖路13之1號。
跟我有25年的老寶馬,還老當益壯跟我一起闖蕩山水。
山尖路過「石山橋」沿外九份溪往上爬,會經過民宅聚落及民宿區。
石階步道入口,隔頂830公尺。中途會接上山尖步道在走山尖步道下三層橋水圳路。
步道上的民宿,看起來還很清幽。
木樁上的小路燈。
紫色小花。
緩慢。確實周遭既寂靜又緩慢。
怎麼看起來屋舍的門都是關著!
山尖路110號也是大門緊閉。
接上山尖步道。往前上隔頂400公尺,左下水圳橋250公尺。取左下往水圳橋。
外九份溪邊的野薑花。
山尖步道一路下坡經過屋厝。周遭一切顯的輕輕的、靜靜的無關緊要。山尖路觀光步道是昔日九份與水湳洞間的聯絡古道,步道全長有2公里穿梭於綠林、老厝巷弄之間,攀爬於步道之間懷舊之感油然而生。
水圳橋頭有「金瓜石礦業圳道及圳橋外九份溪圳橋」解說牌。
10:25來到外九份溪三層水圳橋。從左側可下外九份溪一觀三層橋景觀。
山尖路上最精華值得造訪的是橫跨於外九份溪上,由三座橋梁上下疊成的「三層橋」,上層是運水的水圳仔橋,中層則為目前的人行過往的水泥橋,下層是日治時期的人行石砌拱橋,三座造型相異不同年代的橋梁上下相疊,景象頗為特殊。
最下層是日治時期的石砌拱橋。依然堅固的跨越在外九份溪上。
最上層的水圳橋以崩毀一段。
過橋爬上水圳橋另一端橋頭上。
鋼筋水泥開腹式單拱水圳橋,圳橋下方設有供行人通行水泥橋,最下層則是砌石拱橋。
續往石山橋走另一座跨越內九份溪水圳橋。
石山橋頭前石階步道往金福宮。
黑色大水管橫陳地面而過,左轉沿著大水管穿過石隘往風吹輦隔水圳橋。
大水管不見剩乾凅廢棄的水圳。
水圳仔橋水源取自「山尖鞍溪」、「外九份溪」及「內九份溪」三條溪水,水圳仔橋從山尖鞍溪引水而來,在三層橋與外九份溪溪水匯合後,沿著山腰約等差20公尺落差向東北方輸送水源。
水圳路切岩而過長約18公尺寬約60到70公分,最高處約有5到6公尺高的岩壁窄路。因此通道大約能容兩人錯身通過,也因此被戲稱為是金瓜石的「摸乳巷」。
水圳沿著山腰經過瓜山國小操場下方後在金福宮右後方山腰處轉向東方,匯合內九份溪的溪水流過金水公路的涵管,再沿著報時山的山腰崖壁經過風吹輦隔經六坑入煉烔場。
高跨內九份溪的水圳。
沿著內九份溪往上走一小段抵達溪邊。拉繩過溪往下走一小段爬上水圳橋另一頭。
溪邊往上爬。
過溪爬上水圳橋另一頭。水圳仔橋水源取自「山尖鞍溪」、「外九份溪」及「內九份溪」三條溪水,水圳仔橋從山尖鞍溪引水而來,在三層橋與外九份溪溪水匯合後,沿著山腰約等差20公尺落差向東北方輸送水源。
空中水圳。
內九份溪上的「水圳橋」懸空跨越。水圳自外九份溪引水而來,至此再引內九份溪水溪水,越溪通過金水公路涵洞流向報時山(水螺山)山腰崖壁的「風吹輦隔」。
出北34鄉道(金水公路)2K處。左下續找水圳路。
右側山壁下有路跡就是水圳路。
水圳路通過山腰離公路愈來愈高。這段水圳路與金水公路上下緊貼而行,朝著最驚險最壯觀的「風吹輦隔」而去。
水圳自外九份溪引水而來,再引內九份溪水溪水,越溪通過金水公路涵洞流向報時山山腰崖壁的「風吹輦隔」,聽說此段最為驚險,爬上後的風景也最為優美。
這裡就是有名的「風吹輦隔」。風吹輦隔上俯瞰曲折蜿蜒的金水公路。「風吹輦隔」四個字要用台語發音,風吹輦隔的「輦」台語發音就是「輪」,所以也有人稱之為「風吹輪隔」。
金水公路在經過底下這個大彎後就離開水湳洞 進入金瓜石 ,所以「風吹輦隔」的「隔」有區隔兩地的意思。「風吹」意思這裡的風很大,尤其冬天東北季風從水湳洞 吹來時,這個風口的風特別強大,強勁的常常讓人難以站穩,會被風吹的翻滾起來,因此被稱為「風吹輦隔」。
隨著水圳路繼續往本山六坑方向走。水圳通過鞍部下面的水隧道。山路在此離開水圳爬過鞍部。鞍部左右水螺稜山路已經被芒草掩蓋。
越嶺鞍部後已可眺望到陰陽海及十三層遺址。
「無言の山丘」草地已出現。
綠草空地裡有四方砌起的石墻,最特別的是右邊那兩根像門柱的黑色柳杉木。
林下被鋸斷的柳杉電桿。
風吹輦隔水圳路到此結束。左下本山六坑右上是斜坡索道爬上勸濟堂停車場。取左下。
斜坡索道下這片平坦空地昔日叫作「六坑坪」。本山六坑右側則有大型的紅磚廢棄房舍及小棟的獨立水泥房,這是本山六坑口外的礦區事務所,人去屋空殘垣斷壁一片荒涼空寂,靜靜的躺在山谷間面對著無盡的東北季風的吹襲,訴說著往日繁華的淘金歲月,但也抵擋不了時間洪流的歲月變遷。
草叢裡躺著有很多圓孔的大石,短牆上有「試壓石」的標示,不知試壓石是做何用途!
運煤車的廢棄軸輪。
礦坑口頂部有石碑刻著:本山六坑 長仁四番坑 昭和五年五月改修。
經經過本山六坑廢棄房舍往「無言の山丘」。
小路通過綠草空地到裡面的石砌牆。後面是石尪山(基隆山東峰、黑金剛大山)。
石砌牆入口的兩根黑色柳杉木。
電影「無言的山丘」在金瓜石礦場實地拍攝,這道石砌短牆及僅存的兩根木柱是其中的拍攝場景,場景中石砌牆旁有一片黃色小花,應該是油菜籽吧!現在卻是青草一片。
因本片在金瓜石礦場實地拍攝,再度喚起緬懷昔日台灣金都的盛況,故事劇情描寫金瓜石礦工遭到日本的強勢逼壓下,突顯當時台灣最底層勞工的辛酸與痛苦,隱喻日治時期台灣人過著屈辱的生活環境。
11:40阿助(澎洽洽飾)和阿屘(黃品源飾)是憨厚的佃農子弟,倆兄弟隨著淘金的人潮來到九份,投租在寡婦阿柔(楊貴媚飾)的簡陋屋子裏。阿柔是位有剋夫運的可憐女人,六年間先後剋死兩位礦工的丈夫,只好認命地帶著小孩生活在這座山城裏,為撫養小孩什麼樣的工作都做。阿助在日久生情下愛上了寡婦阿柔,不顧旁人議論,成為她第三任丈夫。一天,採礦坑突然發生災變,造成許多礦工壓死,連阿助亦因此而身亡。此刻,阿柔欲哭無淚,惟有離開這個無言的山丘……。阿屘則愛上了雛妓富美子(陳仙梅飾),一心一意希望能為她贖回自由身,但卻無能為力。最終富美子因肺癆死於場景中的石砌牆下。
在無言山丘這棵小樹休息。
經斜坡索道爬上勸濟堂。
六坑斜坡索道與無極索道是現存可尋的索道,斜坡索道長度約有三百一十七公尺,而無極索道長約一千八百公尺,其中又以六坑斜坡索道保存的較為完整。
六坑斜坡索道建於日治時期,起點位在現勸濟堂後方停車場處的斜坡吊車站,往下直走可以到達本山六坑,繼續向下坡則可見無極索道南端隧道口,最後抵達十三層選礦場遺址直達水湳洞。無極索道因為採迴路式雙軌設計,彷彿永無終點,故名為「無極」。
剩下紅磚殘牆的斜坡索道天車間。
天車間遺址旁有關斜坡索道的舊照片及解說文。
12:25抵達勸濟堂。在廟旁小吃店叫碗海鮮炒麵+炒紅菜當午餐。金瓜石銅山俗稱祈堂腳,緣於擁有一座百年聖廟勸濟堂(又叫祈堂廟),是昔日金瓜石的精華地區,因而有「金瓜石銀座」之雅稱。
金瓜石老街又稱「祈堂老街」,老街從黃金博物館區石階下去經過金瓜石醫院舊址,下底內九份溪後再沿著山勢陡上。老街的長度雖短但卻是貫穿金瓜石聚落最主要的道路,路面寬約五公尺,路旁櫛比鱗次的黑色油毛氈屋舍可是以前金瓜石的金店面,如今整條老街只剩下街底的甘仔店(舊店)與對面的咖啡屋(新店)外,可說別無他店了。
金瓜石山城昔日是黑毛氈木板屋,如今尚保留部分原貌卻多了不少顏色。
昔日擁有居民六千餘人,人群接踵摩肩於途,商肆店鋪林立於旁。舉凡西醫醫院、中醫藥鋪、雜貨店、鐘錶店、布店、服裝店、製餅店、製冰冷飲店、理髮店、牛肉豬肉店、酒家、餐飲店、農會等民生設施,一應具全。
祈堂腳熱鬧震天不亞於都市繁華,但在台金公司因礦脈枯竭而採取裁員、停工後,居民賴以維生的生計一夜之間消失,因而居民紛紛遷徙他鄉,祈堂腳自此由繁華歸於沉寂,其後又因火災及颱風山洪摧毀,更加劇祈堂腳的落寞,如今只剩一百多戶居民仍守於故鄉。
1942年8月,首批盟軍戰俘抵達台灣,台灣當時稱之為「福爾摩沙」。此後3年更多的戰俘來此為日軍從事奴役工作,當時總計有15個戰俘營散布島上各處,1942年11越戰俘陸續抵達金瓜石戰俘營,開始在附近銅礦礦坑工作。
日軍對待島上的戰俘們非常無情,強迫他們從事苦役,只供給少許食物,動輒加以毆打;對於傷病患者更是毫無醫藥治療。直到1945年8月15日二次大戰結束前,島上4300多名戰俘就有超過十分之一的人數死於飢餓、疾病、毒打及過度操勞。
金瓜石戰俘營原址於1990年再度被發掘,1997年5樂在此舉行追思儀式,與會者一致提議設立紀念碑,以紀念曾在此地及島上其它戰俘營歷經折磨的戰俘們。紀念碑於1997年11月23日舉行落成典禮,並有3位當年的戰俘來台參加。
這座公園將是永久的紀念地點,也是對所有在二次大戰期間曾在此地及島上其它戰俘營受盡苦爛的戰俘們永遠的致敬。(資料來自台灣戰俘紀念協會)
1944年末期日軍藉口為便利戰俘至礦場工作,從戰俘營後方通到礦場挖掘了一隧道,實際上這是準備大屠殺的陰謀。根據日軍司令部訓令如美軍登陸攻打台灣時,將全部戰俘集中坑道內殺害,不准留任何痕跡。該訓令文原文於1946年被戰俘調查當局查獲兩份,其中一份至今尚留存華盛頓美軍檔案中。
上述陰謀由一位同情戰俘的台灣籍警衛秘密告知六位戰俘,所幸美軍沒有登陸攻打台灣,戰俘稍後被遣送至台北附近的集中營直到日軍投降。此紀念碑的建立是為了追念監禁於此的戰俘與那些同情戰俘、見義勇為的台籍人士。時至今日戰俘營遺址只剩僅存的門柱及部分圍牆。
金福宮,後面是黃金一稜(基隆山-石尪山)。
金福宮後面步道下往濂洞里陰陽海。
13:10回到雲山水旁石山橋,結束今天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