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山域救援報告書】 20231115 喀西帕南失聯事件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山域救援報告書

2023.11.15 喀西帕南失聯事件


一、行程簡述

二、團隊成員組成

三、行程規劃

四、隊伍決策過程

五、隊伍檢討

六、結語


原報告書網址:請由此去 (與此篇內容相同)

沒有時間細看劇情的,建議可以直接跳(五)、(六)章節,對自己登山有幫助的部分。


如果,你看完這篇檢討報告後的感想,只有檢討以後不要網路揪人的話,那會很可惜。

就算認識的人,也發生不少半途會有狀況的,或者把攻山頭當成很重要的目標而不顧團隊的,或者是隊友根本是非自願失蹤或出事,這篇文章中的綜合性檢討與建議,都能讓你學習怎麼好好的觀察團隊與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這些知識對你會有幫助的。:)

====================================================================

一、行程簡述

(為保護團隊成員,以簡稱、綽號代稱)


行程簡介

  • 路線名稱:盆駒西南稜接馬博下嘆息灣出中平林道

  • 計畫天數:7 天

  • 計畫日期:2023/11/10 - 2023/11/16


實際出園日期

  • 2023/11/10 ~ 2023/11/16
    魚、Yi、Hank 於原訂日期離開中平林道,下山協助搜救。

  • 2023/11/10 ~ 2023/11/17
    YR、Ka 留在山上協助搜救,於太平谷多待一晚,晚一天出中平林道。

  • 2023/11/10 ~ 2023/11/20
    Jo 於 11/15 中途失聯,11/20 被搜救人員找到,搭乘直升機下山。


隊伍合法性

✅ 合法申請入園。

✅ 全隊投保登山險。

✅ 隊伍備有急救證照。

❌ 領隊忘了此路線需申請入山證,已和消防報備,願接受懲處。


*補充:YR 出發前才確認時間可行,故自行申請入山、入園、保險,並備有急救證照。



二、團隊組成

本隊為自組團,透過臉書社團發文招募。


隊伍招募貼文

徵文內容清楚強調請勿自我意識過高、勿擅自脫隊。

3r2-Vp3atYswBgWzmArzCbjgIGbJYdJZfrTSdw9gAnxHBhfc9KgAmoZmoYViHD5VxBxnwY1hhaON9-1g9XnRHh1lZ2wRiebVfeyI7j00tzR0BdAO5Sv0xQ6h0_-O6bofKTlqRoQtcgGoVK3NkYaW0aY


隊伍成員

登山 6 人 ( 2 男 4 女 ),留守 1 人。

  • 領隊:魚、YR ( 自行申請入山、入園 )

  • 隊員:Jo、Yi、Hank、Ka

  • 留守:王


* Hank、Yi 互相認識,共同報名。

* YR、Ka 互相認識,分批報名 ( YR 出發前才確認時間可行 )。


隊伍登山經驗

  • 魚:老手,百岳 91 座

  • YR:老手,百岳 99 座,走過 10+ 次探勘路線

  • Ka:老手,百岳 95 座,走過 10+ 次探勘路線

  • Yi:熟手,百岳 40 座

  • Hank:熟手,百岳 75 座

  • Jo:山齡 1 年半,百岳宣稱 50 座

  • 留守(王):曾走過馬博橫斷,故請他協助留守


*事後據多位領隊揭露,Jo 的登山經驗應為偽報 ( 經歷 / 天數 / 速度 )。

登山時的體能表現,與審核時提供的資料落差太大。

*魚、YR、Ka、Yi、Hank  皆有記錄登山軌跡的習慣。


Qy9Xto2rkEH9VEBgUzNkxHANBcrPIpxPGlsK7xZVi3bZPy_ppgLneuI-m0TOG4x_VoF6M-ZYCdTiveOFBOhntPn7uzvuEURy3_AwIBdB25atNnoDpLIB1BQNnMcG4__xK44flmUyFf6XE3A5I-eDtTg

* 魚 ( 領隊 ) 和 Jo 的審核對話記錄。

據一起與 Jo 爬過山的山友表示,多半都是未完登的行程(e.g. 半途撤退、縮短行程)。


但 Jo 事後對外描述的方式,非常容易讓人以為她有完成路線。


隊伍裝備重量

7 天全自理 ( 登山裝備、餐食自行準備 ) 行程 ,可自行商量帳篷共帳。

  • 魚:起登重量 16 kg

  • YR:起登負重 8 kg

  • Ka:起登負重 11 kg(與 YR 共帳,帳篷 1 kg 由 YR 背負)

  • Yi:起登重量 15.5 kg

  • Hank:起登重量 14 kg(與Yi共帳,帳篷 1.2 kg 由 Hank 背負)

  • Jo:起登重量粗估 20 kg+(與魚共帳,帳篷 2.6 kg 共同背負)


* 魚、Jo 出發前談妥共帳,魚負責帳篷主體,Jo 則負責背負營柱、地布。

實際情況,除了 D1 上半天由 Jo 背負外營柱、地布,下半天由 YR 接手外,後續帳篷皆由魚一人背負。

隊伍登山速度

領隊招募審核時,即明確表明隊伍的行進速度為上河 1。

確認隊友願意配合後,方可入團。


各成員移動能力

觀察標準為在一定時間內 ( 數小時 ),可維持的舒適均速(非短時間飆速)。

  • 魚:上河 1

  • YR:上河 0.5 ( 負責押隊,走在隊伍最後 )

  • Ka:上河 0.8

  • Yi:上河 0.8

  • Hank:上河 0.7

  • Jo:上河 1.2(本人報名時宣稱上河 0.8,與實際行程中的 1.2 差異甚大)


aSx9J7RZQIwhwOYoR7UbwdYas4GxD4GbawqNJ-tk4scsnFmGLrXx48MCqXixXiOm7xQG0KTR9Tq_2VLuqwu2G2_2aJ59B3BaQo5AHHoatkNOxwbGzyP9h59PPlXaoYiACTFNiF_EvEpi9beVujNkORU

*上河速度為登山界通用的移動速度、體能評估標準。

同一段距離,若上河出版社估計一般人需走 100 分鐘,而你只需要花 80 分鐘,則你的速度為上河 0.8 ( 80/100 ),若你需花費 120 分鐘,則速度為上河 1.2 ( 120/100 )。


三、行程規劃


預計行程


日期

行程

11/10

東埔登山口 - 對關駐在所 - (C1) 郡大溪營地

11/11

(C1) - 駒盆谷 - 駒盆山 - (C2) 駒盆谷

11/12

(C2) - 馬博拉斯山 - (C3) 馬博拉斯山屋

11/13

(C3) - 馬利加南山 - (C4) 嘆息灣

11/14

(C4) - 馬利加南東峰 - (C5) 馬布谷山屋

11/15

(C5) - 馬西山 - 喀西帕南山-(C6) 太平谷

11/16

(C6) - 中平林道 - 15.5K 處接駁上車


實際行程


日期

行程

成員

11/10

東埔登山口 - 對關駐在所 - (C1) 郡大溪營地

全員

11/11

(C1) - 駒盆谷 - 駒盆山 - 駒盆谷 - (C2) 駒盆中峰看天池營地

全員

11/12

(C2) - 馬博拉斯山 - (C3)馬博拉斯山屋

全員

11/13

(C3) - 烏拉孟斷崖,確保危險地形全隊通過後,開始拆隊

  • 13-A 隊:續行 - 馬利加南山 - (C4) 馬利加南山屋

  • 13-B 隊:續行 - 馬利加南山 - (C4) 嘆息灣

( 13-A ) 魚、Jo

( 13-B ) Yi、Hank、YR、Ka

11/14

兩隊於 (C5) 馬布谷山屋會合。

  • 13-A 隊:(C4) 馬利加南山屋 - 馬利加南東峰 - (C5) 馬布谷山屋

  • 13-B 隊:(C4) 嘆息灣 - 馬利加南山 - 馬利加南山屋 - 馬利加南東峰 - (C5) 馬布谷山屋

* 中途更改行程,事後已向官方報備,懲處與否視官方決議。

( 13-A ) 魚、 Jo

( 13-B ) Yi、 Hank、 YR、 Ka

11/15

YR、 Ka 提早出發,前往布干山。

A、B 兩隊於喀西帕南山西峰前約 10 分鐘距離會合。


  • 15-A 隊:(C5) - 馬西山 - 喀西帕南山西峰前

  • 15-B 隊:(C5) - 布干山 - 馬布谷山屋 - 馬西山 - 喀西帕南山西峰前


Jo 不願休息,自行超越隊伍,先行往喀西帕南山移動。

隊伍其他成員於原地休息 5~10 分鐘後,嘗試追上 Jo,細節於 (四) 中詳述。


  • 15-C 隊:喀西帕南山西峰前 - 喀西帕南山 - 太平谷叉 - 返回搜救 - 報案 - (C6) 太平谷

  • 15-D 隊:喀西帕南山西峰前 - 喀西帕南山 - 失聯

( 15-A ) 魚、 Jo、 Yi、 Hank

( 15-B ) YR、 Ka


( 15-C ) 魚、 YR、 Ka、 Yi、 Hank

( 15-D ) Jo

11/16

太平谷營地 - 中平林道 39K,沿途皆無手機訊號。

故全隊移動至中平林道 39K,與搜救單位聯繫後,再次拆隊。


  • 16-A 隊:續行中平林道-15.5K 處接駁上車 - 與山下搜救指揮部匯合,提供搜救資訊

  • 16-B 隊:自中平林道 39k 返回太平谷營地 - 與山上搜救隊會合,提供搜救資訊

( 16-A ) 魚、 Yi、 Hank

( 16-B ) YR、 Ka

11/17

(C6) 16-B隊 告別搜救隊 - 中平林道-15.5K 處接駁上車 - 與山下搜救指揮部匯合。

下午,搜救人員於喀西帕南山 - 喀西帕南山北峰中間段,找到 Jo 的手機與證件。

( 16-B ) YR、 Ka

11/18

搜救持續進行中。


11/19

下午 13:00,搜救人員於喀西帕南山山頂周遭,找到 Jo 的藍色手套。


11/20

早上 10:50 搜尋隊於喀西帕南山北峰 - 北高坪間,找到脫水、與些許失溫的 Jo。

後續以直升機接駁下山,結束搜救任務。

Jo



四、隊伍決策過程


以下內容,由魚、Ka、YR、Hank、Yi  共同撰寫。


Day 1 ( 11/10 )

東埔登山口 - 對關駐在所 - (C1) 郡大溪營地


04:00


全隊由東埔服務站辦理入山。
隨後於東埔登山口起登,全隊以上河 1 的速度持續行動。


Jo 面對剛起登的長距離緩上坡,走沒幾分鐘就必須停下來喘氣。
面對押隊的 YR 關心,Jo 回覆自己只是需要休息一下。

Jo 一路走在最後,YR 希望能讓 Jo 調至隊伍的第 2 位,讓全隊配合她的速度移動。

其餘隊友也不以為意(詳見註 2 ),隨後讓 Jo 來到隊伍的第二順位,稍微放緩腳步,繼續移動。

後續路程中,即使是緩坡上階梯,Jo 大約踏上 3~5 階就會停下休息,在無提前告知後方隊友的情況下,導致後方隊友相擠相撞不下數次。

走在 Jo 後面的 Yi 只好盡量放慢速度拉開距離,在 Jo 突然停下時,能夠有緩衝時間提醒後方隊友,當心推擠。


* 註 1:魚、Jo 分揹兩人共帳的帳蓬。
由 Jo 背負營釘、營骨、地布(總重約 1 kg),剩餘帳篷重量(1.6 kg)由魚背負。

* 註 2:此為常見狀況。

部分山友一開始爬很慢,暖身一陣子,待身體適應後即可回復正常速度。


LqkWUFQbuu-Rxu9vcM0pt8JQnRWjnfWg42b5E7pObt9IzPLJ9ANn3lt70y2Hv8X9qacxnzpZvI6FoF1XOsHDXLBZpxD3c3f04mdIqqJaclaVwwClMFDvcDoryIxy3RR1zR3DPiTrHjuJJBxngbUr6OE

07:00

全隊抵達雲龍吊橋。


Jo 主動脫離隊伍,告知「走第二個位置,她覺得有壓力」,希望能走最後一個位置。

隊內討論後應允,持續以較慢的速度移動。


移動過程中,聊天得知 Jo 背包內有 3 公升的水。

07:34

全隊抵達樂樂山屋。


Jo 的速度大概是每走 10 步,就得停下來休息 3 秒鐘。

從登山口至此(八通關古道此段僅是緩上)的移動速度約為上河 1.5。


隊伍發覺 Jo 體力不堪負荷,且可能無法於規劃時間內抵達 D1 營地。

YR 第一次提出分揹請求,Jo 果斷拒絕


Yi 提出疑問:「今晚的營地就有溪水了,沿途八通關古道也有源源不斷的水源,不需要背負那麼多水。」並詢問 Jo 是否要倒掉多餘水源。

Jo 解釋自己喝不習慣山上的水,會拉肚子(Jo 有帶濾水器),拒絕將背包內的水源倒掉。

YR 順勢提出第二次分揹請求,表明願意幫她揹 2L 的水備用,Jo 仍選擇拒絕。

10:35

全隊抵達對關駐在所。


Ka:「目前行程至此僅是平緩古道,地形簡單,但卻已有延遲狀況」。

YR:「Jo 的體能狀況不好,我們是不是要設一個檢核點,藉此評估是否全隊撤退?」( *檢討點 )

Yi、Hank 表示讚同,全隊共同討論出檢核標準後,由魚 ( 領隊 ) 再次與 Jo 確認狀況。

Jo 回應:「我可以呀!只是走比較慢而已。」


為避免拖累團隊行程,全隊共同要求 Jo 拆包,分出的裝備由其他隊友共同背負。

營骨、營釘、一整袋泡麵 ( 5 包 ) 由 YR 幫背,一整袋科學麵 ( 5 包 ) 由 Hank 幫背。

Jo 僅背負自己的個人裝備。


團隊檢核點

接下來的 D2、D3、D5 皆有大量長距離陡上路段。

故將接下來的對關駐在所 - 稜線越嶺點 ( 陡上 ),設為體能測試標準。


若 Jo 無法於預期時間內(符合領隊的行程規劃時間,速度上河 1)抵達,則全員撤退

此段由魚陪著 Jo 一起走,其他 4 位隊友先行前往越嶺點休息。

11:30

Yi、Hank、YR、Ka 到達越嶺點,討論後續的應變措施。


4 人取得共識,若 Jo 的狀態不允許、速度無法達標,願意全隊下撤回東埔登山口。

因為依照目前 Jo 的體能狀態,往前續行的風險會很大。

12:30

魚、Jo 抵達越嶺點。


Yi 和魚 ( 領隊 ) 提出撤退建議:「從起登到現在的路徑並不難,但已經出現了時間延遲的情況,如果行程繼續進行,我們很可能會每天天黑才到營地 / 山屋,也會因為要預留更多的行進時間,隔天必須提早起登,整趟行程摸晚黑、摸早黑,沒辦法好好享受風景,尤其是我們都很期待的嘆息灣。每個人都排假又花車錢的來參加行程,如果過程是這樣,我覺得很可惜。」


同時,Ka 對照領隊的行程規劃表,確認 Jo 在領隊設定的時間 ( 上河 1 ) 內抵達

全隊只好同意行程續行。(*檢討點)

13:33

全隊抵達龍貓公車,全員小休 15 分鐘。

16:17

全隊抵達溪底。


前往 D1 營地的過程中,魚發現 Jo 偏離正常行進路線,選擇了危險下切位置。

魚大聲告知:「Jo 妳走錯了,前面是大崩壁很滑,妳從那裡下切很危險!繞原路回來,我在原地等妳!」

Jo:⋯⋯(沒回應,逕行下切


YR、Ka 找到了安全的過溪點,準備脫鞋過溪至對岸的郡大溪營地。

此時 Jo 發出疑問:「怎麼沒有人事前提醒我要過溪,要帶溯溪鞋呢?」


* 註 1:此次行程是百岳四大障礙、且部分為非傳統路線,屬於高難度等級,並非是一般入門百岳的行程。參加者應事先自己研讀紀錄、了解所要經過的地形應屬合理。

* 註 2:多數登山路線,即便需要過溪也不會太難,脱鞋赤腳過溪即可。而需不需要帶溯溪鞋,應由自己做功課後根據自己的能力決定,而不是得靠領隊、隊友提醒。

16:30

全隊抵達郡大溪底營地。


紮營後,Ka 去溪邊取水時,發現 Jo 也拿了水袋來溪邊取水

心中疑惑:那 Jo 早上說自己「不習慣喝山裡面的水」是什麼意思?況且她不是說自己已經揹了 3 公升的水上山了嗎?


*幾天後隊伍成員交換觀察資訊,猜測 Jo 說自己揹的 3L 水,可能包含飲料。
隊友們至少看到:

  • 草莓牛奶 ( 鋁箔包 ) x 1  

  • 阿薩姆奶茶 ( 鋁箔包 ) x 1

  • 約600ml 飲料 ( 寶特瓶 )  x 2

  • 天地合補 ( 玻璃瓶 ) x 1



Day 2 ( 11/11 ) 

(C1) - 駒盆谷 - 駒盆山 - 駒盆谷 - (C2)駒盆中峰看天池營地


05:43

郡大溪營地起登,全隊一起行動。


今天是微探勘路線,路跡較為不明。

一路由 Hank、Yi、Ka 在前面負責找路,魚、YR 則陪在 Jo 的前後行走。

LCRznTrVyg7cdTB_T6dHCpVyVpLkOxHKLqcwi8VEB6RGJ6N1OyB_t3HH0_zEUQuRgvRs0LHwKegCTjL9NKBCDTQ0EsylO143aHb3ZBnDFTsTX6h_OSHQdkOWk-iOU0T2r24uRG4SlCYwoW0Inn2f6n8

07:39

全隊抵達 2140 平台。

12:39

全隊抵達駒盆谷。

12:46

全隊抵達駒盆山。

14:09

全隊抵達駒盆山中峰。

14:39

全隊抵達駒盆中峰看天池營地,就地紮營。


Jo: 「水源在哪?」

Ka:「推回前面約 50 公尺的溪谷下方,大概要下切 20 分鐘」。


大家忙著紮營、整理營地,約好之後一起去取水。

魚呼喊 Jo 時,才發現 Jo 已獨自離開營地,不見人影。(*檢討點) 

營地內的 5 人彼此交換訊息,沒有人聽到 Jo 報備離開。

15:20

三人 ( 魚、Hank、 Ka ) 取水隊伍出發,下切取水。


於取水岔路遇見 Jo,Jo 告知取水路陡下難行。

Jo 告知:「沒找到水,也不打算取了」,準備回營地,取水隊伍續行。

16:05

魚、Hank、 Ka 成功取得水源,返抵營地。

取水去程因找路花費 24 分鐘,回程 15 分鐘。


回到營地後,Jo 獨自待在帳蓬裡,未出帳門

其餘隊友則在戶外一起聊天、煮食。


魚回到帳篷內,發現 Jo 睡覺僅著衣物、兩件外套墊底。

魚提醒:「Jo,晚上地氣很冷,妳要不要弄睡墊隔絕地氣?」

Jo 回:「不用,我很熱。」


* 今日營地海拔約 2,930 公尺。

* 半夜約 12 點半,Jo 起床弄睡眠系統(鋪睡袋、睡墊),隊友們也都有被聲音吵醒。



Day 3 ( 11/12 ) 

(C2) - 馬博拉斯山 - (C3)馬博拉斯山屋


06:00

營地起登,全隊一起行動。

08:22

全隊抵達盆駒南峰。

爬完盆駒南峰,回到傳統路時,Jo 在與 Ka 交錯而過時說了一句話:「我好累。

Ka 休息時,提起 Jo 剛剛講的話,並和大家討論行程是否需要調整

談到隔天行程需下至嘆息灣,這天下坡居多可能還好,但隔天得從嘆息灣回到馬布谷山屋,爬升約 1,600m、下降 1,200m。依照目前 Jo 的表現來看,這路程對她的體能是很大的負擔及挑戰。

抵馬博拉斯山前,Jo 曾於經過 Hank 時抱怨:「好煩、一直唸一直唸,比我媽還會唸。」

Hank 問:「誰?」

Jo:「魚。」

當天稍晚和魚提及此事。

魚表示 Jo 一路花太多時間在拍照上,拖累行程進度,因此常邊走邊提醒,請 Jo 減少拍照時間。

11:02

全隊抵達馬博拉斯山。

12:06 

全隊抵達馬博拉斯山屋。

午餐時刻,全隊再次討論要如何調整行程。

Jo 表示全隊不需更改行程,她可以自行獨攀(不下嘆息灣,走馬博傳統路)再與大家會合。


魚 ( 領隊 ) 不贊同讓隊友一人獨行。

安全考量之下,決議將隊伍拆成兩隊,並於隔天於馬布谷山屋會合。

  • A 隊(魚、Jo)改走馬博傳統路線。
    考量 Jo 的體能無法一天走太遠,選擇隔天迫降在馬利加南山屋。

  • B 隊(Hank、Yi、Ka、YR)按照原訂行程,續行嘆息灣。


下午在馬博山屋裡,全隊隊員一起拉筋舒緩身體。

魚主動邀請 Jo 一起拉拉筋,Jo 回:「我剛剛拉過了。」

整個下午到晚上,Jo 都躺在睡袋裡,幾乎未曾離開睡袋與大家交流。


*Jo 下午曾一度失聯,隊友在馬博山屋內、外都找不到她。
事後詢問,Jo 表示自己在山屋附近閒晃。

*除了與 Jo 共帳的魚外,其餘 4 位隊員第一次與 Jo 同睡山屋。

當晚 4 位隊員看到 Jo 的睡袋後,都覺得震驚且擔憂。

Ka:看起來是露營用睡袋,非常薄,非登山用的睡袋,感覺很冷。

YR:我果然還是太弱了 ….. 睡那種我可能會徹夜難眠。

Hank:有注意到他睡袋是信封式,擔心是否抵擋得了低溫。

Yi:睡袋的蓬鬆度,如果說裡面是鋪棉,我可能會相信,感覺沒有很暖。



Day 4 ( 11/13 )

(C3) - 烏拉孟斷崖,確保危險地形全隊一起通過後,才開始拆隊

  • 13-A 隊:續行 - 馬利加南山 - (C4) 馬利加南山屋

  • 13-B 隊:續行 - 馬利加南山 - (C4) 嘆息灣


05:40

山屋起登,全隊一起行動。

06:20

烏拉孟斷崖,全隊互相等待,依序通過。


Jo 未等待隊友 ( 魚 ) 過完危險地形,便開始進入地形內。

甚至在上攀斷崖時,和魚拉同一同繩子(危險動作,容易導致當下所有拉繩的隊友重心不穩)。


魚在驚出一身冷汗後,立即制止 Jo 的搶繩行為。

並請 Jo 於烏拉孟斷崖鞍部停等,等魚確認安全通過地形後,再拉繩續行。

YR 目睹全程,於 Jo 安全通過斷崖後,告誡 Jo 共拉一條繩子的危險性。


之後因兩隊的行程時間壓力考量,於烏拉孟斷崖後正式拆隊。


aJ86R3xxoPWXjG0bzMf0GIYPR77VKdcbRQlqd63c3Aboaqnu9Zc6QYJyPSbuXe7fnKq8dtdAKzi_mtZewVz35Ylehmqdrend9l3nXEKrVL-EFIET9OaqhutKs30-McYhaoh2QkijFLLLqcrmMezQSHYVYOhbcz4i8YnAdnA9EgW2s27EPHQKJ_wYSrGajKYzLHpcajjrCa58LZrymvXpVEKZbiMAvTRkSRMhnfWaYFlxOOH2vJx_3gFemq3oijiNlyUvS8Rsbfdj_uPVMjUOzR8VlLsX_oX3IF2th2I-kA8jS4



A 隊:魚、Jo

08:30 馬利亞文路山

13:37 馬利加南山

15:33 馬利加南山屋


B 隊:Hank、Yi、Ka、YR

07:48 馬利亞文路山

10:49 馬利加南山

14:29 嘆息灣


A 隊行經馬利加南山後,時間約下午兩點。


Jo:「我們今天住哪裡?」

魚:「我們一起討論住宿位置時,妳怎麼都不認真聽?妳有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嗎?」

Jo:「我怎麼知道今天會不會繼續推到馬布谷山屋?」

魚:「現在都幾點了?我們走了多久?妳覺得今天走這麼久了,妳還能有足夠力氣再走塔比拉斷崖?然後再走很長一段路到馬布谷山屋?」

Jo:⋯⋯(無表達)


魚 ( 領隊 ) 在馬利加南山山屋休息時,將問題提出與 Jo 討論。

其中包含 Jo 對登山計畫極為陌生的問題。


魚:「我很不開心,雖然我們是自組團,自己也要做功課。在出發很久前,我們就已經互相討論行程要怎麼走,甚至也把行程表放群組中供大家參考了。妳的舉動讓我覺得妳對行程及自身安全不在乎,我都陪妳一起走了!」

Jo:「妳也可以像南一段的領隊一樣丟包我⋯⋯」

魚:「那次沒發生意外是那個領隊幸運,今天妳跟我的團,就要遵守我的原則,就要團進團出!妳今天發生事情是我要負責欸~」

Jo:⋯⋯(無表達)




Day 5 ( 11/14 ) 

兩隊於 (C5) 馬布谷山屋會合。

  • 13-A 隊:(C4) 馬利加南山屋 - 馬利加南東峰 - (C5) 馬布谷山屋

  • 13-B 隊:(C4) 嘆息灣 - 馬利加南山 - 馬利加南山屋 - 馬利加南東峰 - (C5) 馬布谷山屋


A 隊:魚、Jo

06:56 馬利加南山屋起登

07:26 塔比拉東峰

07:41 塔比拉斷崖開始

07:57 平安渡過危險地形

12:20 魚抵達馬布谷山屋 

12:30 Jo 抵達馬布谷山屋

B 隊:Hank、Yi、Ka、YR

06:42 嘆息灣起登

10:43 馬利加南山

12:43 馬利加南山屋

16:03 馬布谷山屋




【A 隊記錄】


魚 ( 領隊 ) 先行抵達馬布谷山屋後,將申請的山屋床位 ( 山屋左側 ) 打掃乾淨。

並在 Jo 抵達後,主動告知「我旁邊的位置掃好了,這邊比較乾淨」。

但 Jo 則自己選擇至對面的床位卸下裝備 ( 山屋右側 )。


時間還早,魚決定前往山屋旁的布干山接收訊息。

在 Jo 表示沒意願後,魚整理裝備時發現攜帶的 20,000mAh 行動電源電力盡失,詢問 Jo 可否支援。

Jo 回:「有,我還有一顆(黑色,多功能出國用行動電源)雖然比較重,可是很好用」。

魚接手後說:「謝謝。」


魚於 13:38 登頂,並停留半小時接收手機訊息後,折返山屋。

回到山屋後,魚發現 Jo 在睡袋內休息,故未與其多做交流。

之後魚在馬布谷四處散步,直至 B 隊隊友抵達馬布谷山屋。


隔日出發前,魚問:「Jo,我電已充飽,行動電源先還妳嗎?」

Jo 回:「沒關係,我這裡還有,先放妳那。」


【晚上 A、B 兩隊會合後檢討】


嘆息灣來回所需的時間,比原本的登山計畫估計的時間還更長。

幸好有調整行程,讓魚、Jo 改走馬博傳統路線,否則若按原訂行程移動,Jo 的體能很可能無法如期在隔天走到馬布谷山屋,迫降機率高,且團隊風險也會變大。甚至可能體能消耗過大,而需延遲一天走出中平林道。


當晚 Jo 一個人在馬布谷山屋的角落睡覺,大多時候與隊伍內的其他成員都沒有互動。

(團隊都睡在進門的左邊,Jo 一個人在山屋右邊睡)。


稍後再進入同一山屋的另一支隊伍 ( 步丁登山隊 ),則與 Jo 睡在同一側,領隊曾主動詢問 Jo 為何不跟我們聊天。Jo 似乎拒絕與隊友交流,連詢問她問題時,都只透過睡袋出聲回答。




Day 6 ( 11/15 )

  • 15-A 隊:(C5) - 馬西山 - 喀西帕南山西峰前

  • 15-B 隊:(C5) - 布干山 - 馬布谷山屋 - 馬西山 - 喀西帕南山西峰前


A、B 兩隊於喀西帕南山西峰前約 10 分鐘距離會合。

中途發生 Jo 失聯事件後,又重新拆分為 C、D 兩隊。


  • 15-C 隊:喀西帕南山西峰前 - 喀西帕南山 - 太平谷叉 - 返回搜救 - 報案 - (C6) 太平谷

  • 15-D 隊:喀西帕南山西峰前 - 喀西帕南山 - 失聯


A 隊:魚、Hank、Yi、Jo

C 隊:魚、Hank、Yi、Ka、YR

B 隊:Ka、YR

D 隊:Jo


06:14

B 隊先行出發,輕裝前往布干山。而後返回山屋,換回重裝後跟上 A 隊。

06:33

A 隊-1
魚、Jo 從馬布谷山屋出發。


馬布谷出發時,Jo 在前、魚在後。

陡上沒多久,Jo 第一次要求魚先走,魚表示可以一起慢慢走,沒關係。


沒多久 Jo 第二次要求魚先走,且語氣較重說:「妳先走啦!妳這様讓我壓力好大!」

魚只好先行一步,並每 10~15 分鐘就定點等待 Jo 會合。

會合時,Jo 不會停下休息,魚會吃點行動糧後再跟上 Jo。


QcYjjpdikmF3U5_SwTIRg9hIjEOrs4HXqgAYzemzfyJGJM4THAdTP1hbJ4wNZg43nF5n66wV34yzvPtIFyrn1JTLZwEdOjOboN4V-h26lTdX9JVww2Q9_9E8gWDMOa4iOIuf6XVIElJbm2s-QuMc_o0

06:53

A 隊-2
Hank、Yi 看完日出後,從馬布谷山屋出發。

08:00

Hank、Yi 遇見魚,不見 Jo。
魚表示 Jo 在前面不遠處,3 人共同前行。

08:23

Hank、Yi、魚,抵達馬西山岔路口。

只見 Jo 的背包放在岔路口 ( 下圖迷彩揹包套 ),但沒見到人,推測 Jo 先輕裝登頂。

3 人稍做整理後,隨即換上輕裝,往馬西山三角點前行。


NA5JIsWVl86X7ArsR1hfZ8g4TNY70LJzuQNEhg1obTCffCTyrdWGP1on3MpXnydIUuFJUc5UnjAuy8Twg9K2tn9VlUow_mV1cNw_y_iXNwPIrLRpXA5MmMeBksNXw6QzlAc-teWdA-ZnFf6rTWkjTn8

08:35

Hank 聽到(上方)步丁登山隊的人與 Jo 對話:「你們怎麼分開走,離這麼遠?」

不過因為距離較遠,未聽到 Jo 的回應為何。


Hank、Yi、魚,遇上步丁登山隊後,相互打招呼。

隨後 Hank、Yi 與 Jo 相遇,3人未有互動,Jo 持續往下走。

魚與 Jo 相遇時,魚請 Jo 於岔路口休息,待隊伍成員匯合後,再一起前往喀西帕南山。

魚對 Jo 說:「Jo 回到三岔路停下來休息等待,吃東西後再一起出發。」

Jo回:「好。」


lQ3aE3y6wgk_ZUSfZ6QtdfS-gA41iexWd6p_8RCaIixWXgyksZPbDBBF49mcJMAB__pouMDEgFIAVQl0SHve-bNzoZXo5W6ZH6bQWQywtn-DCoWpZXnb48huVQXPHdvsMA2fqg-m84C2AvUo9lA9cT0

*附圖為 11/23 FB 社團內,Jo 上傳的馬西山登頂照。

Jo 離隊先行後,一個人於馬西山山頂換裝拍照。



08:45

Hank、Yi、魚,相繼抵達馬西山三角點。

此時天氣還算晴朗,唯有厚厚雲層累積在山腰。


1FmByyEKsHajCH39m4zaBaHQB3FchR8GC32G1RbpraC5nmBkDCuV3sMIHT_oq1Sx-ScMmkOmb-3qeiNiNR_Efdszcb3ryH0mxm4IMZGw1Hf0m7Ll1kJ4yY_3mOvCQ8QTXy5xzhcaZqMZ2Ao3A9Rf0AY

y5HtPK0YG8SgqER26GvB5qypuPy3caSW3OOCfYKdV5pLM1qCpf_ssPjCK1SFNOhbvMoAeIpZjGPCDhawXFJqI8i_QmPY29P1FYkDa-tXsQW7-7SGbEsfibJu5iibGCKPrv8FK5wKTdDceu8n1B6Um7s


09:00

Hank、Yi、魚 離開山頂,返回馬西山岔路口。

快到岔路口時,遇見 YR、Ka。


Ka:「Jo 人呢?」

魚:「我有要求她要在岔路口等待大家集合。」

Ka:「我們在岔路口只看到你們 3 個的背包,沒看到 Jo 和她的背包欸。」

09:17

Hank、Yi、魚 抵達岔路口,未見 Jo 與其裝備,推測 Jo 持續前行。


Jo 此後一直未聽從領隊指示,在指定處等待隊員集合。

也未於 Line 群組內匯報個人動向。 (*檢討點)


當下魚請 Hank、Yi 加速整裝,接下來需加快腳步追上 Jo,別讓 Jo 單獨行動太久。

YR、Ka 則盡速登頂馬西山後歸隊。

09:30

Hank、Yi、魚,動身前往喀西帕南山。


期間魚在 Line 群組發訊息,提醒 Jo:「妳在哪?不是說好馬西山三叉休息等待,我們續行沒看到妳,有收訊請停下回報。」

因山上訊號不穩定,訊息於當日 11:47 ( 抵達喀西帕南山三角點 ) 才成功送出,顯示於 Line 群組內。


wciklzMEGyxHvrnRQQOVYO36PbBfdAn5H9IJ3ScnLcT8Jt64TlhjO8os5mA64XwkZXctPQZDRnYbBgPP4wlank5s9o0OasuNxQJYUJ52YzORWy6IzpSidwTB0hk2yn8cpbOqMPRhk-h9wbZFCnkObjI

09:45

Hank、Yi、魚,抵達馬西山南峰。


未見 Jo,繼續往前追趕。

後方景色可見,厚厚的雲層已開始上升,行程越進入東邊,則天氣越顯得不穩定。


S4BWJ43wmUSZW1MWBOyn1r6QC3zBDQ8JfjwgkCI7iTL9-1TiXVvU11PcPB5iJVTm6hXBxc0etowyXjPxgvQ99sZ8ovOV1upcyEsmO-znlNFXD92A4Q1GbxMzp3oP7oNaDkX8kGuRwcq9mbJNjgwqg64TnRz5-kfEwdi2zo3gkBkkLPjnta6P9wib6yySTHRxzqNNs3_q7g53jWegHeMcrW552wEjgZoJ2RIWSM6qmVRit-3QYCmrfqB4ROPWBaUh5ka246R-ja88gquoinJT_0DmJvKD5sKojfgM0PWyU6NX58

10:10

Hank、魚、Yi 追上 Jo。

魚:「Jo 你會什麼不等大家?」

Jo:「因為我很冷」


隨後 Hank 走在前面控制隊伍速度, 魚、Yi 與 Jo 共行。

續行一段路程後,Jo 表示要休息。

全隊一同卸下重裝、補充行動糧。

10:30

Hank 在拉繩過倒木的相對危險地形處,等待隊員集合。

待 4 人皆安全通過地形後,隊伍續行。

10:55

Hank、Yi、魚,停下等待後方 Jo 跟上隊伍。
隨後 YR、Ka 抵達,表示 Jo 僅在後方 100m,馬上就會到。


Ka 遇到 Jo 時,有稍微詢問一下 Jo 目前的狀況。

Jo 回答:「還好,不想走得太快、不想趕路。」

5 人在相遇處下包,等待全員再度集合。

11:00

Jo 抵達 5 人等待處。


YR:「Jo 休息一下,我們等等再繼續走。」

Jo 回應:「不想休息,停下來再爬會很累,我先慢慢往前走。」

Jo 自行說完後即又繼續往前走。


*隊友描述

魚:有聽到,未回應。

Ka:當時正在與魚談話中,且 Jo 是從背面走來,沒意識到 Jo 有講話。

YR:剛被打槍,無言中。

Hank:有聽到,但沒對她回應。

Yi:有聽到,沒有任何回應,放空中。

11:05

Hank、Yi、魚、YR、Ka,往帕西喀南山出發。

以上河 0.9 的速度持續追趕 Jo。

11:23

Hank、Yi、魚、YR、Ka,抵達金守鳳岔路。


依前幾天與 Jo 一起走的經驗,Jo 的「慢慢走」,隊友在幾分鐘內便可跟上。

但當時 Jo 在 11:00 說完不想休息後,沿途都沒有見到 Jo 的人影,岔路口也沒看到揹包。


Ka:「Jo 的移動速度怎麼忽然變快了?追了一陣子都沒看到人影。」

Hank:「對啊,怎麼忽然加快了?」

Yi:「她的速度真的很謎!」

全員討論可能是因為背包變輕後才速度變快嗎? 

研判她應該是重裝直接先上了喀西帕南山三角點,決定全隊續行。


謎團 1:當日行進速度不算快的 Jo 說要慢慢走,為何隊伍追不到人?


yLmBhj9nH8U_HC0pVWItHuhzy5OfmJGg9iGrvj_HkCE0yggoKnvvd_cIU0gLk48SE03sWyEWWlj8yd8zQZXIxMT2sEUaMXZf8PJNo3miV6z9bdH2sv9fOmPA1O0h5im-N5Wu8GAa-HoxyUwUPvCrG-w


11:43

Hank、Yi、魚、YR、Ka,抵達喀西帕南山三角點,依然未見 Jo。


Hank 在 Line 群組內,和留守回報抵達三角點。

並詢問:「Jo 人勒?」希望 Jo 看到訊息後,能盡快回報她的位置。


N0I8SLBuFP1zjTCHFsQH9YvAkwfty7gqnBZltMyefgCBulhNXToqakuinXuGRPfuzEJPQ2IAbLVd9sNqqdsEhA4cGcwYe_nHmsI9iVw_mojdW-wzuRov8aw4uA2N-L5I52351HRGak25N8iwApM1I-U

11:55

喀西帕南山山頂,低溫、微雨、風速強、起大霧。

Hank、Yi、魚、YR、Ka 拍完登頂照,在不移動的狀態下體溫逐漸流失。

停留約10分鐘後討論,決定先離開無遮蔽的山頂,於喀西帕南山與太平谷的三岔路口等待 Jo 匯合。


JKUIq2LcZu6oq4aa80X6Xd73OHsX1ogE1dPHmNyJagj21Dozf34TNbx5aabIHKJDFDhsatbrhZsSJf5qx3EoEdCHlz64yXYQv4S_Feg79AxuFxSHqs_0zJYhUJ-d5clZGcgP0DukxBk9h2850elEZzU

mTBSq7KNCxvhx3MlHD7TwuidG_fixaiYmXu7GbtjlOwxLZ38Hc30jHkrrplizl2x9Pfc_KuH1IXZrUozLXPtoB0PkwWyvkliP_qb7SBuHXsm88ABWGB1VeXX5cfJT3AKyJOVUFG9lIWvNIxwL3PJ7Ls

12:15

Hank、Yi、魚、YR、Ka,抵達喀西帕南山與太平谷的三叉路口。
打開收訊後,馬上收到 Jo 在群組上傳的三角點照。


Jo:「到下雨。」

Jo:「我往下推。」

YR 回覆:「好,我們在太平谷叉路等人。」並傳送登山 APP 的位置截圖。


5 人繼續於三叉路口等待。


v8Wb6RuC119KJnmfCLQi5YmKZtwMBbfYPeUftN0feWRQQSYJUjtjwGlEKwJBPGmB4rtsppa62fnYkExXOLWn2wrb8dqKebwSw11w5Kwh2L6s_jlN077qr4MzccOfF8esCdFrV4BWjHE9pKlhK81SvtUnozghnAENSFeh4tS-fe5Mzy87FmJ_TVDtnc__70oZi2wC9xwgNFvwLjgbOyfUp1M_fttH26QoZJGK_yGyQ_zMFTMVcIWVtNKSCOSW1Rs2_gkpBD-6fQpUXQzij3SEpM8UaHowqZUvSRQknzFmJVXGos


謎團 2:為什麼應該走在隊伍前方的 Jo,在隊伍登頂後,才抵達三角點?

事後推測:Jo 一開始走的應該是舊腰繞路,看了地圖後中途折返登頂,並未直接走金守鳳捷徑登頂。


MjJ_x3e4y7y2DlRem5Aht5BwIpzoZTvEZra8-84-aJYvR1ARhbeR3FnPzv-vLYiyhk3y-dUIu9k5J6MqGCG_VkujnUtz6Po7iTdHrSiNebmEtx42Rfsthuy080ktPEQt0A3Lt5nmH2QrHAFkV4npxgg

12:57

Jo 在 Line 群組傳訊:「靠北,我還在三角點等你們耶。」


mTisgvZ_gwLyL_gHpUyKpVLiWX_BKA66V3UfnvP6kFXPh4SdKLW5wvdxUb9_FzCwTDV_plJeppwo48rSN8Y4wlu48sWeuG64nuXRic0XUBuaRJ1Q4SR6hX8YhmeEVV4_KL_eUBy5P79B8mEzNnYfrco


在太平谷岔路口,持續處於低溫、下雨的惡劣環境中,

等待快 1 小時的隊員們,看到訊息後深感錯愕、無奈。


為了能在天氣再度惡化前,盡快抵達今日的目標營地 ( 太平谷 ),

魚在 Line 群組內,告知 Jo 盡快下山集合,並於確認 Jo 已讀後起登。


5 人於原地等待過久,肌肉已冷到僵硬,行動不便。

同時為了等待 Jo 匯合,決議以極為緩慢的速度移動 ( 上河 2~3 )。


謎團3:先前 Jo 説要「往下推」,為什麼經過 40 分鐘後,Jo 卻還在三角點?


JtFN1f1eVBikbFBreMYCzBa52d2QrbvBI99nLb_YZ107GpOFC2xitd8uVRUOQxtqTlt1MWMnyfob290GChpf7hkuZujKTD5oyatKv9dQJsm6Q1BFEcMwHRD1JEyLwOPL-_A-LC99H1Z9V7yG_PeNLp8

*附圖為 11/23,Jo 公開在 FB 社團內的照片。

離隊前行後一個人在喀西帕南山山頂,換裝拍照。


當時隊友們已在岔路淋雨等她等了將近 1 小時,冷到整隊都處於失溫邊緣⋯⋯,事後看到這張攻頂照,內心只覺得五味雜陳...。


14:23

隊員 5 人抵達太平谷前溪溝。

並原地取水、濾水,等待 Jo 與隊伍會合。


* 依輝哥的馬博登山紀錄,自喀西帕南山與太平谷的三叉路口前往取水溪溝,需耗時 34 分鐘。

而即使我們以龜速前進,走了 86 分鐘,換算約為上河 2.5,仍沒看到 Jo 跟上。

15:30

又是 1 小時過去,依舊等不到 Jo。


低溫、起霧、毛毛雨、加上溪谷旁的寒風自上游吹拂下來。

全體隊員原地等待了 1 個多小時,即使已穿著保暖衣物,也再次瀕臨失溫邊緣。

每個人頻頻發抖,講話開始斷斷續續。


等待時間過久,YR 計算時間後,覺得 Jo 還沒下到岔路口不合理。

和隊友討論後,決定拆成 2 支隊伍。


  • 搜尋小隊:由體能尚可的 YR、Hank,輕裝返回喀西帕南山三角點尋人。
    喀西帕南山山頂,是當下隊伍能最快抵達的通訊點,兩人沿線搜尋。

  • 紮營小隊:魚、Yi、Ka 重裝前往太平谷,先尋找合適的營地紮營。
    一起搭好魚的帳蓬後,3 人在帳篷內煮熱水,解救團隊快失溫的問題。


* 當日原先預計推到中平林道 35K 處紮營。

Jo 失聯後,調整為盡快找營地紮營,讓晚下山的 Jo 可以盡快和大家會合。


5Ygd04RowdN0IGIRxq5321Yi30xTfurzoCfCbEoXWltQHzT6R2MEnYUUd-gLHHojGI7L8FvZqK0H6gFL1CiV4cGV7huCe7kuxTbUBJcRPRB5IPOFOToF585-3C7HPd8L-oYSMtnBEg93w3Z-f-zcQXg

15:33

搜尋小隊、紮營小隊分頭出發。

16:00

紮營小隊抵達太平谷紮營。

整個太平谷滿滿霧氣、毛毛雨,只有一個「冷」字可以形容。


9dUu4ornAL1jqk5tdP45BjO7NrwEDuMqaN-sGOAXfC6NNQG32D4EzroIVhCCRkxr5QCEUme2F1rfePTWpMQ-9FzuBfVZ_6d-FmRdyzSNseyshzypcf7ZpDBjkyDtOVeOE0UbNtIRSxg7yXdouP-8wuQ


16:13

搜尋小隊抵達喀西帕南與太平谷三叉路口,尋人未果。


紮營小隊在搭好魚的帳篷後,待狀態回復,Ka、Yi 再次回頭到至溪溝水源處,揹回 YR、Hank 放置現場的重裝背包,並盡速於紮營處搭起另外 2 個帳蓬。

16:53

搜尋小隊抵達喀西帕南山三角點,尋人未果。

礙於天色將暗,YR 於 Line 群組內傳送語音訊息,簡單交代事情的前因後果,並請留守報案。


l5v5zGNvbgSe224lB3U50TOQhfXIkqXiLIngbYTLh6K3CRfzkzQPCRt_lJpNJHw5PEnEBSGQtzmqPWCJGIQzJFrOmxb327xJNXzyoiTIf1U9l7PIrcD_uUO7O-dLZg0j6Wvm0YukEsYMETSLkW4mR6E

17:13

天色已晚,搜尋小隊自喀西帕南山三角點下撤。

17:40

夜幕低垂。

搜尋小隊處於低溫、下雨(雨勢持續變大 ) 的惡劣情境,已搜尋 2 個多小時,且直至天色完全變暗,也未返回營地。


在太平谷營地等待的 3 位隊員,開始擔憂搜尋小隊的情況,並討論若搜尋小隊發生二次山難,待在營地的紮營小隊該如何處置?是否需要返回協助?


* 事後了解,當時有一波冷氣團下來。

18:13

搜尋小隊抵達太平谷紮營小隊處,平安匯合。


一路搜尋未果,團隊討論 Jo 可能只是暫時走錯路 ( 已有喀西帕南前例 ),有摸黑抵達太平谷的可能性。

故決定帳蓬整晚開燈,讓 Jo 有機會找到我們。


* 留守迅速報案後,全隊成員 18:39 皆已被加入消防搜救 Line 群組。
但因太平谷無收訊,故當天無法得知報案進度。



Day 7 ( 11/16 ) 

(C6) - 中平林道 39K 處搜尋通訊點

太平谷營地 - 中平林道 39K,沿途皆無手機訊號。

故全隊移動至中平林道 39K,與搜救單位聯繫後,再次拆隊。


  • 16-A 隊:續行中平林道-15.5K 處接駁上車 - 與山下搜救指揮部匯合,提供搜救資訊

  • 16-B 隊:自中平林道 39k 返回太平谷營地 - 與山上搜救隊會合,提供搜救資訊




05:00

整晚擔心 Jo 的安危狀況、留守報案進度,一夜未眠。
全隊摸黑起登,穿越充滿螞蝗的中平林道,全力趕至 39k 訊號點。


06:44

隊伍走至中平林道 43K。


全員解除飛航模式,開始沿途尋找通訊點。
在中平林道 41K 處,找到第一個訊號點 ( 遠傳 4G+ 2格,中華電信訊號微弱 )。


隊伍於原地停留 20 分鐘,由 YR 代表,快速回答搜救人員於群組內提出的疑問。

其他隊員則盡速彙整手機內 Jo 在山上的穿著照片 ( 正面、反面、內層上衣、外套、背包套 ) 。


後因訊號不穩,無法傳送照片。

和搜救單位回報狀況後,隊伍往前移動,尋找訊號更穩的通訊點。

07:23

隊伍抵達中平林道 39K。

順利傳出 Jo 的穿著照後,與搜救人員討論隊伍如何協助搜救。


在 Line 群組和消防搜救單位協調後,決定將隊伍拆成 2 隊。

  • A 隊:續行至中平林道 15.5K 登山口,至山下與搜救人員會合,協助釐清失聯原因。

  • B 隊:由體能狀態尚可、腳程較快的 YR、Ka 組成,折返太平谷與搜救人員會合。


A 隊記錄,隊員:魚、Yi、Hank

08:30

往中平林道登山口續行。
沿途走走停停,確認手機收訊狀況。並即時提供搜救人員所需資訊、回報 3 人所在位置以供追蹤。

16:37

隊伍抵達 15.5K  柵欄處,與中平派出所警員電聯通訊。

17:36

於搜救  Line 群組回報,三人已上警車,前往中平派出所中。

18:00

抵達中平派出所,稍作休息後,轉至山難前進指揮所(玉里消防分隊)。

18:17

抵達花蓮消防局救災救護第三大隊處。
由魚 ( 領隊 ) 代表說明狀況,並製作筆錄供指揮官釐清案情。

* 因指揮官並無要求,故 Hank、Yi 未製作筆錄。


B 隊記錄,隊員:YR、Ka


08:30

由中平林道39K處,折返太平谷。
與搭乘直升機空降至太平谷的地面搜救人員會合,協助提供失聯者情資、失聯資訊。

YR 於 Line 群組內確認空降部隊可提供備用糧,故未與 A 隊成員索取備用糧。

B 隊和 A 隊取得可供支援的行動電源後,立即折返。

09:46 

返回太平谷。


太平谷腹地廣大(南口、東北口,上河需走 30 分鐘)。

B 隊 2 人在太平谷走了一圈,沿途持續大喊數次,並未發現搜救人員、搜救營地。


在持續低溫、寒風不斷吹拂下,B 隊決定於太平谷中央的直升機起降場搭帳,等待搜救人員到來(當時認為或許還會有搜救人員搭直升機來)。


原地停留了 5 小時,仍未與搜救人員匯合。

B 隊成員清點了身上的糧食、備用糧、電力,考量中平林道的路況難以預料,故決議於原地紮營一晚繼續等待。

考量隊伍安全,若隔天仍無法與搜救人員匯合,則需立即往中平林道 15.5k 出口推進。


ZCks9Sgp4ClkIVoAVv9tekF84-CiztyD1lBcPVLhY_9IzR7M0dg6Y8zKlFbZcP-MkWJetFcLBeh8GBD4RUiaCzQS6wSXrxK3Z4PRR_eIV3kHXIS7zcOt6l3XVu1uzL-X1SkwRZ0VYLPmMJ1T2ckCwdA

  • 橘色點,為 B 隊紮營處。

    紮營點位於直升機起降場附近。
    既可避免影響直升機起降 ( 起降的強大氣流,會將周遭一切物品吹飛 ),亦可於第一時間與搜救人員匯合。


  • 紅色點,為搜救人員紮營處。

    此處位於進入太平谷的溪溝右側。
    不僅取水方便外,也是距離搜救熱區最近的營地。


*同段返回太平谷的路程,上河約需 160 分鐘。B 隊返回太平谷耗時 84 分鐘,快馬又加鞭。

*按原定行程,已來到最後一日。清點後,B 隊身上的糧食、電力緊縮使用下,可再撐 3 天。

14:50


Ka 前往太平谷南口的最後溪源處取水。

原是為了避免天黑後摸黑取水的困擾。意外在太平谷南口的溪溝對岸,發現搜救人員的帳蓬。

搜救營地搭建在溪谷的另一側,且完全被樹叢擋住。
若不是必須藉著溪溝前往最後水源,從遠處觀看完全無法發現。(*檢討點)
同時亦確認搜救人員皆已不在帳蓬內。

15:10

B 隊拆帳,前往搜救營地再次搭帳,原地等待搜救人員返回。

18:00 

搜救人員返回搜救營地。

與搜救人員共同準備晚餐 ( 大鍋共食 ) 之餘,一併交換失聯者的狀況 ( 身心、體能、習慣、裝備 )。並確認隔日的搜救熱區、搜救路線。


稍晚,搜救隊員詢問 B 隊隔天是否會留在太平谷協助搜救。

B 隊回覆除了已在山上待了七天,身心俱疲外,Ka 當天 MC 也意外來襲 ( 延經藥失效 ),不適合繼續待在山上協助搜救。


*隔日重回中平林道 39k 通訊點後,方得知太平谷搜救隊員的動向。

8:50 搜救隊搭乘直升機降落太平谷,高度適應、環境適應 1 小時。

9:50 太平谷搜救隊出發,啟動搜救。


*【自由時報】女山友攻頂喀西帕南山後迷途失聯 搜索員上山搜救




Day 8 ( 11/17 )

搜救持續進行,尋獲失聯者的手機與證件。

(C6) 16-B隊 告別搜救隊 - 中平林道-15.5K 處接駁上車 - 與山下搜救指揮部匯合。


07:00 

B 隊告別搜救隊,續行中平林道。

15:40 

抵達中平林道 15.5K 處,與中平派出所員警匯合。

YR、Ka 由員警載至前往中平派出所,製作筆錄。
19:00 由員警送往前進指揮所 ( 玉里消防分隊 ) 與指揮官匯合,由 YR 代表製作筆錄。

離開指揮所時,已是晚上 22:00。


*同時太平谷搜救持續進行中

於下午在往喀西帕南山北峰的路上,找到失聯者 Jo 的手機與證件。

據搜救單位表示,手機在失聯當天,與隊伍傳完 Line 訊息後即失去通訊 ( 沒再和附近基地台聯繫,可能原因為開啟飛航模式、手機關機或沒電)。


uJXwvmJpPZ9qeFxIBSIIeqUN8Je8fFjSkYSM3Ia3Kv7Qq3ZjnQxxEwudejjiZjS84KMhEeHkn8i_xmatRgYiCXmzK0ML0MbCgVetvuHti3xIlFEB7dAIAyZfyjuHycI6xJ8_jbj4L44uHaZBHj8FqocGyLQ_sM3P6uApXsGZjPKxW5oYkX-is9AY-E2_vl5vh-e8b4imE7mzNF_Qxd0xFu4gKzqENZw5jwCV7awkGQ5NyCbwwKTToneY-TwQrlz--oUyYMwKYlsgkxK_9I3k6AdQk0_TeOsDTnMySRzQOckGYw




Day 9 ( 11/18 ) 

搜救持續進行。


* 【三立新聞】女山友登馬博橫斷脫隊仍失聯 搜救人員已尋獲手機、證件




Day 10 ( 11/19 )

搜救持續進行,尋獲失聯者手套。


搜救人員於喀西帕南山三角點處,搜尋到失聯者 Jo 的藍色手套。

由家屬( Jo 的兒子)確認,是他買給 Jo 的手套。

10OD_wJc07HymqtavRuX9Tv5lgHoiQeGCu9B4RglHSnwQHQbo671fJaMKcRBBE2cuHYuWneWS1c-fD4nG1r1LkGcr1QGNEzL-qP2HMTfr9hZ6kgxx_zFocbOSRHiJ4mjAB9MUO1bLPU_lS_BKY7rglg2qNJI4L659P_uYpzFdpl5F7u8Isi2bYYWt2uWXdJ0C6l9zHTgRvvnDW7KgNZsJm4E3M_GHHPly3_9uJAE25tMVQuQ-mIgz7_unVRZ6rtOs3VhTNxYrfgh9I4rz12OTBZMWzdQ8qDNVcZsGmrmA1osqg



Day 11 ( 11/20 )

搜救持續進行,尋獲失聯者本人。


上午 10:50,於喀西帕南山北峰、北高坪間,搜尋到失聯者 Jo。

-i6Okd3vS7lKUKnXjtSCGD8lPdomMxfeksxSQLya80y5Dm_bIGvaCT9JJ2_rhut2BzNBNWmKg9EH7bsf1aWHuwzgp82vy2kCF5mxAP-sRCA3FAKBYpttHMAi3vF0iLYWU2m173bf54yjk7FIJAriQ9g


*以下為 Jo 下山後,自述的移動狀態。

e-BtPqkgloQB2EWMWYdiznFj43P3oBUHurfgVpH741dswR-tBBKpY1wvh0nQHJYJqYwNmYAO6MUQfrXxGY2EkaB9XIWyB3SUtQxXXtWJZHwiPP8vEPuLsRyGLYWeUbPtWIYShDLpZ33jbC1EeXnrwWI


*山友提供了翻譯版文案,用詞直接,但觀念相對正確。
同時也避免大眾遭誤導,以為 Jo 是野外求生專家。

cQlSSpeep95v1ctv1XKtKCHA1vEOwCanQ6BsNRiAe8Y-T7BIL-DOb0D31rvmLdIWhQ3lvqgkmosUf36JaHVuNFVPPUvtzuch-6c8z4revfe9ZrHzIr5J7Nc_-2bC4ThkmDmmSUQJrWU4hpL-YJHG-t8


*【TVBS新聞網】找到人了!女山友爬喀西帕南山失聯5天 今尋獲人員平安

*【更生日報 ks videos】攀登馬博橫斷腳程快脫隊 失蹤5天女山友尋獲



五、隊伍檢討


以下內容,主要由 Ka、YR 共同撰寫。


1. 團隊速度落差


團隊的速度落差,可達上河 0.5 ~ 1.2。

但因領隊極力要求,出發前大家都有共識,此次行程規劃以上河 1 的速度行進。


  • 在有事前說明下,多數成員都知道要彼此配合、團進團出。

  • 隊伍最前面、最後面的距離,都會保持在腳程 10 ~ 15 分鐘的距離。

  • 隊伍中不會發生一人獨走的狀況,至少保持兩兩一組的模式。


若團隊有心想遺棄隊友,行程第一天知道隊友速度差異巨大時,就不會選擇後續行程仍維持全隊團進團出的模式,也不會是沿途不斷關照體能最弱的隊友狀況、為她調整行程 ( 且領隊為了隊友的安危,主動選擇陪走、放棄前往嘆息灣 )。


檢討

此次行程中,隊伍前 5 天皆保持這種團隊行進模式。

時至第 6 天才發生失聯者不知什麼因素而加速獨行、走錯路,進而導致後續一連串意外的狀況。


速度落差太大時,不管是速度快、速度慢,都容易感到辛苦。這是領隊組織團隊時,必須衡量的重點。也必須確認所有成員都有著相同的團隊意識




2. 不要將撤退的決定,交給別人


上河出版社在評估各路段所需時間時,僅計算隊伍的行進時間。

因為休息時間會依照各隊習慣或每個人的體能狀況而時間長短各有差異。

而通常山友在規劃行程時,會習慣將休息時間也計入行進時間中,以避免團隊中的每個人對休息的認知有所差異。


本次行程規劃,原本預計以上河 1 的速度行進。

但實際規劃的行程表,卻採額外增加休息時間的方式,整體規劃為上河 1.1 ~ 1.2 的速度。


後續雖然已在對關駐在所與越嶺點間,設定了隊員的體能測試條件,

但體能最弱的隊友卻努力撐出了速度(撤退壓力?),導致 Day 1 全員決議撤退時,無法提出有力條件 ( 數據 ) 說服隊友、領隊應該撤退。

只能過度樂觀的猜想「是否前面的體能不佳,只是還沒暖好身的問題而已?」


檢討

在體能測試階段,隊伍中體能較好的 4 個人早已有全隊撤退的想法。

當下應該更為謹慎的思考這個決定。


當有人拒絕撤退時,應以自己的安危、團隊的低風險為優先考量的抉擇。

選項包含說服隊伍撤退、自行撤退 …. 等,而不是同意領隊、拒絕撤退的隊友繼續行程。

當無法達成共識時,建議留下訊息、對話錄影當證據。再次提醒,你的安全只有你自己能夠負責。




3. 隊員的偽造經驗


在隊員有意偽造登山經歷的狀態下,僅以文字審核,很難判斷對方是否有說謊。


根據其他領隊提供的資訊,Jo 所提供的登山經歷,以她的體能狀況應該無法完成。

推測是假經歷的可能性很高。


據曾和 Jo 一起爬 O 型雪山聖稜線的山友指出,她只走到桃山步道的 2.x km 處即撤退。

但後續報名其他行程時,會表示自己有 O 聖的經歷,明顯與事實不符。


檢討

未來組織隊伍時,盡量避免從網路招募隊員。

優先詢問過往曾一起爬過山,知曉彼此能力的山友。


若迫不得已必須從網路招募隊員,除了自己審核隊員經歷外,亦可向其他領隊、登山社群詢問該員的登山背景。


bd8e19071d250eabb16d5c4e6ccebbaf.png

* Jo 報名其他網路團的經驗資格審查


據一起與 Jo 爬過山的山友表示,多半都是未完登的行程(e.g. 半途撤退、縮短行程)。


但 Jo 事後對外描述的方式,非常容易讓人以為她有完成路線。

5f1QWKJIl0VdYIBWf7bdZDBq-hsFhcjj3l71dPiUn_T_w2TYe61dSGyPY56DLV8r1lyGQ9-nfPyOxdmCGcNKgLVBTqf_tGnqVScNu3LU6RVU9WqyxSYtrCiq5LHAtI_GyeDHT4ehLcWjwz0AIjeC_Kc

* 其他領隊提供的懶人包。


4. 隊員是否熟悉使用登山 APP,並具備出發前做好功課的能力?


出發前,應預先審核隊友看地圖、使用登山  App 的能力。

並一併詢問山友對路線的認知,確認已做過功課後才允許報名。


路途中對 Jo 的觀察

  • 從第一天開始,隊伍成員即不斷詢問 Jo 會不會使用登山 APP,她每次都回答自己會使用。

  • 部分隊友決議前往駒盆山中峰時,Jo 曾經說過她的地圖上沒有駒盆山中峰的路線,不確定駒盆山中峰下來的看天池營地是指哪裡,所以決定跟我們一起前往中峰,再一起走到營地。

  • 馬布谷山屋出發後,她明確知道馬西山的登頂路線是一條叉路支線,需登頂後再原路返回叉路,續行到喀西帕南山。

  • 在喀西帕南山的金守鳳叉路前,隊伍都沒遇見 Jo,才會決定續行至喀西帕南山山頂。
    Jo 疑似是在走錯路後(走至腰繞路),又退回叉路,再登上喀西帕南山山頂。
    隊友猜測 Jo 知道要返回叉路、續登頂喀西帕南山,應該是會看地圖的。

  • Jo 在一個人脫隊獨行、走錯路,又返回喀西帕南山山頂之後,卻在下山途中迷途,往喀西帕南山北峰的方向行走。
    (事後找到人後)當全隊得知她的迷路路徑後,完全無法理解這個舉動。
    據 Jo 下山後在社群的解釋,她只是看到有路、有布條,就即往該方向前進,並未指出她是靠登山 App 判斷的。

  • 根據以上資訊綜合判斷,Jo 很有可能會使用登山 App,但並不是那麼熟悉使用。
    或者並未養成定時查看登山 App 的習慣。


檢討

出發前,務必確認你的隊友對這個行程懂了多少。有些人其實並不瞭解他所報名的是什麼樣的行程,或者是,這行程遠遠超乎他的體能狀態與過去的登山經驗,他也無能力判斷。


常爬山的人都知道,路條只是用來指引山友,走在曾經有人走過的路徑上。
但山路有很多條,各自通往不同的目的地。
單純跟著布條走,並不能保證就能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學會看登山App才是王道。


* 事後根據 2~3 個月前,和 Jo 同行過百岳的領隊表示,Jo 那時還不會使用離線地圖 App。


NuRBvMp6bFEMdzSk0ZDU1cYjx9JwKKIt0f8-IJsWvVSmjjH-zAIvgrVh2JsC9na_zH5_DQi0JEpwkKbuDmCF9CrhBYdVAsETZ2V3FSe37bS7AoihuVpKu0yMbVlS1miO9QPjqmvBmBAYkFCTV_DCsPU

* Jo 在社群內的答覆,自喀西帕南山山頂下山時,是靠找布條。

6yEb920eHkQTRRP93czSEYme9_AvuM9fM27VxQbvIwQ672uGO82crPMM8MP_l6d7wEbW13ZIzSZy2mkH7MltoWRoM8CRAhfImSuS0cDvsPAJs_sgPJBuBNwOndNPrVtrnxZMsP3zrMqSuopQtHoKe-A

* 根據 11/24 Jo 在社群的留言內容,似乎她不信任使用 3C 來看地圖?


YR 對此說法抱持懷疑。

若連最簡單的手機登山 APP 都無法掌握,真的能學會使用複雜無數倍,且必須累積大量實戰經驗的紙本地圖嗎?

lAyLPiQMc_VeZo0uChPfwwd69VuhnlnXSOZtI1ikT_n3T1cr7iJY34l62bpKThQp5xjxxz1-_tP52Eh7wHsr0UbCHzzWnUavPQ7sMvKp_DVOrWatIseOgw9OscVoPObXU6prhSJy6kWZ9GD-7yHKZZY

* 搜救人員發現手機的地點,為喀西帕南山與北峰之間。
* 搜救人員告知,Jo 的手機在與其他隊員最後通訊後過沒多久後,即關閉通訊。

*  Jo 事後表示,她離開喀西帕南山三角點後,路途中曾為了掏手機跌倒因而才遺失手機。


綜合以上資訊,推測 Jo 在剛離開喀西帕南山山頂時,就已經是處於迷途狀態(未曾確認過手機地圖,反而是跟著路條往完全相反的北方行走)。



5. 小心喜歡獨行、做事不愛報備的隊友


在這次行程中,Jo 有多次單獨離開山屋、營地、團隊,未曾告知任何人的狀況。


前 5 天天氣很好,路線也非常清楚,因此都沒有出什麼大事。

最後一天 ( 走失當天 ) 遇到路線上有多次叉路,且天氣越來越差的狀況下,便凸顯了問題的嚴重性。


檢討

在隊伍明確要求團進團出的前提下,若隊伍存在喜歡特異獨行的隊友,

即使體能毫無問題,也建議提高警覺,識別隊伍中的危險因子


若情況允許 ( 對方願意溝通,並配合調整其行為 ),團隊最好能提早溝通、制止對方的脫序行為,以避免事態變得更為嚴重。

若對方不願調整其行為,建議盡早撤退,避免承擔不必要的責任。他可以不在乎自己的安全,但你可以。




6. 入山、入園、登山險,請自己搞定


跑一次搜救、偵查流程後,對自治條例的麻煩程度,就會有更清楚的了解。

光是跟著跑一次偵查程序,就夠你受的了。


說一句政治不正確、但對錢包很正確的話。

「不管怎樣,請先嘗試降低自己在團隊中的責任風險。」


根據現有的入山入園規則、各縣市的登山自治條例,

一起申請入山、入園時,會將整個隊伍的行進、安全與責任都綁在一起。


只要遇上沒有團隊意識、不願意合作的隊友,就必須承擔對方可能帶來的任何風險。

如果對方拒絕溝通、不願意團進團出、喜愛脫隊,情況就會變得更為嚴重。


* 申請可以各自申請,但還是建議找一個適合的人以留守隊伍。
並提供安全資料 ( 每個人的真實姓名、手機、緊急聯絡人姓名、緊急連絡人電話 )。

* 如果隊友出事要報案,留守卻只能提供隊友的外號,其餘資訊一概不知,搜救單位一定會覺得這支隊伍很有問題。


* YR、Ka 因配合太平谷搜救行動,從中平林道 39k 返回太平谷,延遲一天下山。
最後一天在雨中走完中平林道,全身濕漉漉的直接上警車,前往派出所作筆錄 3 小時。

接著繼續前往消防局作筆錄 3 小時,直到晚上 10 點才離開指揮所。

兩人下山後皆大病一場,慘烈無比。


檢討

這次除了 YR 臨時確定能參與行程,單獨申請入山、入園、保險外,

其餘全員的入山、入園、保險皆由領隊負責申請,全隊的責任共同綁定。


自己的安全,自己負責。

自組團和陌生人組隊,難免遇到一些搞不清楚自己報名了什麼行程、尚未準備好就上山的山友。

不要輕易將責任與對方綁定,將自己的性命、安全跟著對方一起賭下去。


當連續 5 天,全隊 5 個人保護 1 個人,最後對方仍出事時 ….. 那感覺真是難以言喻。

一路上該做的都做了,問心無愧,只能反省自己為何 D1 不堅持撤退。




7. 每個人,都應該取得符合登山自治條例的急救證照


目前各縣市的登山自治條例,明確要求隊伍必須要保登山險、且隊伍內至少一人有急救證照。

本次行程中,剛好 YR、Ka 都有急救證照,讓隊伍免受責罰。


衷心建議,隊伍中的每個人都要有一張急救證照。

與其賭運氣 ( 賭其他人有證照 ),不如自己考一張證照,掌握自己的命運 ( 錢包 )。


你無法杜絕山難發生,再厲害的高手也可能出意外。

如果隊伍內碰巧沒人有證照,隊伍中的每個人,就只能無奈的吃下罰單。


其他隊友有狀況也就算了。

最懊惱的就是自己沒考證照,出事時雷到自己。


* 北部要拿急救證照,一律推薦曹仲植基金會
上完課程退還保證金 = 免費拿證照。
* 考照最好參加 2 天的課程,學得內容比較多外,有限期限 3 年,不用常常換證照。
1 天的課程,有效期限只有 2 年。




8. 留守機制


這次 Line 群組內的隊伍留守人,有做得好,也有值得商榷的處理方式。


感謝留守在 YR 利用語音提出報案要求時,立即報案,毫無遲疑。

在搜尋失聯者的黃金 72 hr 內,他的果斷決策至關重要。


值得商榷的,則是後續的處理方式。


( X ) 值得商榷的處理方式

留守為了回答搜救人員的疑問 ( 有沒有報案人 YR 的聯絡電話 ),便急著上 FB 社團「靠北登山大小事」發文,詢問是否有山友知道 YR 的聯絡方式。


留守順利從認識 YR 的山友手中,獲得 YR 的聯絡方式。

同時也讓山難案件提早曝光,很多人以為 YR 發生了山難,使得隊員在看到訊息後頗為傻眼。


這也導致 YR、Ka 移動至中平林道 39k,關閉飛航模式後,立即被眾多親朋好友的關心訊息淹沒。

還好當時天氣不錯,中平林道 39k 的電信訊號也還算強。

否則換到另一個訊號不好的場景,光是接收訊息就不知道得花多久,延誤搜救資訊交換的黃金時間。


*  手機打開網路後,會優先接收訊息,其次才輪到發送訊息。

YR 在某次探勘行程中,曾為了和留守回報訊息,於原地耗費 25 分鐘接收 E-mail、簡訊、各群組的 Line 訊息。全部接收完成後,才能開始傳送訊息,且當時訊號不穩,傳了 10 分鐘才成功送出。


( O ) 推薦的留守思維

當搜尋人員提出問題後,首先思考「對方詢問的目的是什麼?」

想清楚後,再判斷行動優先順序。


* 以這次的山難場景舉例。

Q:「對方為什麼想取得 YR 的聯絡資訊?」

A:「YR 是山難的報案人員,可能是最清楚山難資訊的關鍵人物」

Q:「YR 目前有辦法和搜救人員交換訊息嗎?」

A:「不行,按照行程規劃,他今晚應該在太平谷紮營,那裡沒訊號」

「得等他明天推到中平林道 39k 後,才可能和他連繫上」

Q:「我現在能做什麼?」

A:「我和 YR 在同一個 Line 群組內,我可以先用 Line 告知 YR 搜救人員在找他,並請他提供詳細的搜救資訊」

「同時也回覆搜救人員,隊伍要等明天抵達 39k 後才能聯絡上,我可以先幫忙整理相關問題,請 YR 看到問題後,立即逐項回覆」


檢討

冷靜、果斷,是留守最重要的人格特質。

本次留守即時報案的舉動,非常果斷,值得讚賞。協助搜救的過程中則不夠冷靜。


領隊、留守彼此的事前準備也沒做好 ( 未提供隊員聯絡資訊 ) 。

當留守手上沒有足夠的資訊時,便可能延誤搜救的黃金時間。


隊伍的留守人,也是隊伍的成員之一。

務必讓他是隊伍中除了領隊外、是最熟悉隊伍狀況的人!




9. 山難預防措施 


上山前,我們無法預期接下來的行程中,隊伍會發生什麼狀況。

因此出發前,千萬記得要做以下幾件事。


  • 拍攝全部隊員的出發照 ( 正面穿著、背面穿著、背包 )。

  • 條列每個人的重要裝備清單、隊員間的共用裝備。

  • 全程記錄軌跡,且休息時不按暫停 ( 保留完整的時間軸 )。

  • 登山過程的決策證據。
    e.g. 拆隊討論、隊友打算自行脫隊,記得留下證據 ( 錄音、錄影 )。

這次的失聯,隊伍被搜救單位要求提供

  • 登山計畫

  • 入山證、入園證、保險保單、急救證照

  • 失聯者的衣著、身上裝備、身邊的小東西照片

  • 隊伍並沒有故意丟包失聯者的證據

  • 有確實返回搜救的證據

  • 失聯者與隊伍無法互相融入的證據


若隊伍很少拍照、錄影、彼此傳 Line 溝通,這些資訊將非常的難以提供。

若這次隊伍不是 5 個人都有記錄軌跡的習慣 ( 原地停留等人的證據 ),很多時間軸也將無法提供。


這樣講也許不太適當,但還是想提醒:

        「出意外的人不會說話,只能由活著的人為自己解釋」。

若你手中缺乏證據,你可能就會是那個被追究責任的倒楣鬼。


* 物證 ( 訊息、對話、錄影、軌跡 ) 的公信力最強,人證 ( 隔壁隊伍證詞、個人筆錄 ) 次之。


10. 主揪就是領隊,免責聲明一點用都沒有


許多主揪發文招募時,都會掛上免責聲明。
 ( e.g. 主揪非領隊、保姆、嚮導之職,只是熱心發起活動 )

但從法律的角度來看,入山、入園一定要有人掛領隊才能申請成功。

並非一般人所想,事先聲明就可以免責,和法律衝突的東西不會有用


經過這次事件,相信大家可以理解領隊的責任,比多數山友的認知沉重許多。




六、結語


以下內容,主要由 Ka、YR 共同撰寫。


  • 每個人,都應該記錄自己的軌跡


軌跡可以證明你在山上的所作所為。

在意外發生時,可以作為強而有力的證據、資訊。


包括你的行進速度、等待隊友的停留時間、回頭搜尋隊友的證據,作為搜救人員的參考依據。

藉由走出的軌跡,明確證明隊伍並未丟包隊友,和筆錄的內容。



  • 不要跟有山頭迷思的人一起爬山


不要跟無法放棄攻頂的人成為隊友。

他可能會為了山頭,放棄其他人(不願團進團出、不願撤退)。

他可能會為了山頭,不在乎安全(考量天氣、行程風險、考量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夠)。

他可能會自私的思考自己能否攻頂,之後才是思考隊伍風險。


儘管此次隊伍成員的登山速度落差很大,但多數成員都有安全的共識。

當隊伍決議繼續前行後,之後在隊伍行進過程中,也都盡心盡力的讓整個團隊都走在一起。

然而,仍無法讓不喜歡報備、喜歡獨行的成員和隊伍融入,以至於將整個隊伍推入險境。

可想而知,遇上這樣的狀況,心情會有多無奈。



  • 不要因為捨不得而不撤退


好不容易請了長假、繳了車資、耗費時間來爬山,大家都捨不得浪費假期。

但若遇到雷隊友,整個行程將可能造成精神耗損、不堪回首的回憶,甚至讓人官司纏身幾個月。


下次,當腦中的直覺傳達出警訊,浮現該不該撤退的思緒時,告訴自己不要捨不得。

立刻撤退,下次再來就好,沒有捨棄不掉的行程。

首先,你得先安全的下山,你才有機會爬下一座。



  • 安全裝備不離身


定義出自己的安全裝備,並將安全裝備隨身攜帶。

包括手機、行動電源、衛星追蹤設備(如 inReach)、帳蓬、保暖衣物、睡袋、急救毯等迫降裝備 …. 等。


若你選擇和他人共用安全裝備,則你們在行程中最好是能行影不離。

不要輕易和不熟識的人共享安全裝備 ( e.g. 這次魚和 Jo 共帳,且帳蓬都由魚負責背負,因此 Jo 在失聯後的風險大增 )。


如果你不確定這個人是否會拋棄隊友、脫隊,

那麼,你就不應該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陌生的信任上。



  • 迷途時,待在稜線、找安全避風的場所迫降


務必跟你的隊友們建立良好的關係。

如果你和隊友彼此關係良好,當隊友發現你脫隊時,首先幾乎都會先嘗試搜尋、求救報案。

但如果你迷途又一直移動,將使得搜救人員難以定位你的位置,無法縮小搜尋範圍。


「請原地等待救援,迷路不亂走,搜救者才能盡快找到你」


記得!不要為了水源下切!不要離開稜線!

甚至直接在迷途位置的四周,找一個安全、避風、能避免你失溫的場所,現地迫降即可。


*333原則:

失溫時,多數人只能維持生命 3 小時。

缺水 ( 滴水不沾 ) 的情況下,可以撐 3 天。
缺乏食物時,多數人都能撐過 3 週。


所以迷路後,無需下溪谷找水,保暖才是首要關鍵。



  • 當團隊決策不順利時,務必學著停損


跟投資一樣,你無法知道買下去的這張股票,是飆股還是地雷股。

你無法保證,你這次行程會遇到好隊友 / 領隊、雷隊友 / 領隊。


當發現團隊做出的決策有很大的風險時,試著停損。

說服隊伍 ( 撤退 ),或乾脆離開這個隊伍 ( 和另一個人一起撤退 )。


爬山爬久了,你可能會產生自己登山能力很強的幻覺。

但遇到無法溝通的隊友時,你真的無法拯救整支隊伍。


即使能拯救,也必須是在不危害自己的狀態下進行(救援的第一原則,以不造成二次山難為主)。決定自己的停損點,不要想嘗試拯救整個世界,想清楚你不是美國隊長



  • 選擇一個適當的留守人


找一個真的有時間了解隊伍狀況、具有足夠登山經驗、應變能力的留守人。

留守人雖然沒上山,但他仍是隊伍成員之一。


參考文章:【登山/交流篇】留守人,隊伍中那一位不上山、卻很重要的人物https://ankakasan.blogspot.com/2021/10/blog-post.html



  • 學著自己辦理申請、規劃,尤其和不熟識的人登山時


範圍包括入山、入園、登山險、登山計畫、符合各縣市登山自治條例的急救證照。

讓自己跟不熟悉的山友,清楚切割責任。同時,這也會讓自己更清楚團隊的登山路線。



  • 隊友失聯後,學著保留證據


出事當下,隊伍會是最靠近失聯者,也是最能快速返回搜救的第一批人。

搜尋失聯者很重要,但為當下的隊伍決策保留證據也很重要。


  • 截圖留下失聯者的最後通訊記錄、通訊時間點。

  • 判斷、選擇最有可能找到失聯者的路線,並設定搜索的停損點。
    有時隊伍當下的人力、體能可能不是那麼足夠。

  • 回去搜尋失聯者時,記得沿途留下自己的軌跡、影像、訊息。
    用證據證明自己沒有拋棄隊友、丟包隊友的的意念。

  • 讓隊伍內體能狀況不佳隊友,建立當晚的迫降營地,避免全隊陷入二次山難。

  • 若搜尋未果,立刻評估失聯者的危險程度(根據他的裝備、知識與對他的認知)。
    該求援就求援,不要因為怕上新聞、怕成為其他山友的八卦話題而延遲。
    找到人,即便那個人不是很討喜,也絕對比被罵更重要。



  • 不要直覺認定搜救人員知道的地點,和你想的地方是相同的


本次隊友和搜救中心協調後,決議由兩人返回太平谷協助搜救。

而即使大家講的都是太平谷,但兩個隊伍的紮營地點卻相差了 300~400公尺,且植被茂密,完全看不見對方。


在山上,請學習用座標溝通。

用名詞(地點)溝通的效率,可能比你想像中還差。


返回太平谷協助搜救時,若能提供預估抵達時間、沿途通訊狀況,或許能安排一個更好的資訊交換時間點。而不是在彼此無法互相通聯 ( 無電信訊號 ) 的情況下,讓山下的搜救指揮中心,頻頻擔心為何回去協助搜救的隊員不回覆訊息。



  • 山難新聞出來後,不要急著下評論


這次案件提早曝光,除了親友關切外,隊員們也陸續收到不明就裡的質問。

面對這些質疑,單獨回應對真相並無幫助,反而會為自己帶來精神內耗。


發生山難後,登山隊伍的首要任務不是面對外界質疑。

而是以協助搜救為第一優先,同時讓隊伍抱持共識,暫不對外回應。

回頭專注於自己該檢討、審視的部分,並撰寫山難報告書,盡可能客觀為來龍去脈做出解釋。


相信大家看完報告書後,對比各篇新聞報導,能清楚了解山難新聞的真實性。

搜救單位保密到位,記者的唬爛也很到位。


目前看了一大堆新聞,每一篇都和事實有所出入,沒有一篇報導是完全正確的。

 ( e.g. 失聯者有帳蓬、失聯者登山速度較快、失聯者有 4 年登山經驗 )


期望未來看到山難新聞時,山友能暫時選擇中立。

不急著下評斷,討論誰對誰錯,而是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 多讀一些山難報告,從別人的經驗中成長


多數人很少遇到山難。

初次遇到時,難免處於慌亂狀態,不知該如何處理。


沒爬山時,多看看別人的山域救援報告書。

藉由別人的故事,你會學到他人怎麼下決策、如何保留證據、如何隨機應變,

也可以從對方做不好的地方延伸思考,問問自己如果遇上同樣的事,會選擇怎麼做。


這次隊友失聯後, YR 能迅速安排隊伍拆成搜尋小隊、紮營小隊,不是因為他應對山難的經驗比較豐富,單純只是 YR 平時看了很多山難報告,從中學習了一些保護自己、保護隊伍的知識。


腦中的知識,才是支撐你安全爬山的基礎。

不是體能,不是速度,也不是登頂的百岳數字。



* 貼心提醒


本報告中關於 Jo 本人的背景、過去經驗與行為,

若非由隊伍成員提供,皆會描述取得來源 ( e.g. 公開社團 / 社群、山友提供 )。


行程中,團隊仍覺得有很多與 Jo 相關的謎團,尚未得到解答。

但由於 Jo 平安下山後,隊友和她約了幾次線上通話,均被已讀不回 / 委婉拒絕。

或許真正的答案,只存在於 Jo 心中了。


感謝事件發生後,幫助本團隊收集 Jo 在各大社群活動狀態的山友、夥伴。

也謝謝願意私訊我們 Jo 登山背景的各團主揪 Orz。


gqMdNOYsuaePcAoxFMupEb-20HJY16VI1Gx6kQ8-epj7nAI5cwLqSAeJftk-c4gh8i6N_U-_5W2CVv9jf8V8DVunFaT33ox88UunfNN9XSj9dVQpKRAVKZ-1OKGrSun7ybXK4rfE9nNETKLkOOjOPgY

* Jo 下山後,於各大 Line 群組內大量分享自己的見聞、照片、影片。

當隊員邀請她參與線上會議,共同釐清疑點時,Jo 自稱精神狀況不佳。


事件後感想


百岳只是個數字,不代表個人的登山能力。

無論別人為你的照片按了多少讚,你的人生都不會因此而變得更美好。


還有,


登山界很小,

做過的好事、壞事,都傳得很快。

請珍惜自己的名聲。


最後,



針對本次 1115 喀西帕南失聯事件,

驚擾花蓮縣玉里分局中平派出所、花蓮縣消防局第三分隊暨玉里消防分隊、林務局人員、玉管處巡山員、東搜(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東區搜救委員會)、山域義消、保七大隊,與多位未知且熱心協助搜尋的搜救人員,放棄原本的假日安排,協助搜尋。



此次,搜救單位共出動

  • 33 搜救人次(計算方式:第一梯次 5人 x 3 天、第二梯次 9 人 x  2 天)

  • 8 次黑鷹直升機 ( 人員運送、物資運補 )


本隊全體隊員,真心為這次事件帶來的困擾感到抱歉。

也衷心感謝各搜救單位,在報案後即迅速出勤,協助搜尋。


經過此次經驗,本隊隊員已深刻檢討,並留下此報告書,供後人學習。



-WheUEeMAHfWiNm6GWfmbzK21iGtaNAfNWwAhM2WD8u8eG-NexxE9h9sKApi2ZCd0rQ1k0sH7z1ujAmX-lIHe7Aqlxj07mtXwXdvNBeryKAhllhThfyJafL4C8_sTGpxrcordh0lptZqKZtXraAty5g

*版權宣告*

公佈此報告書的目的,是和山友分享此次山域救援的檢討思路。


新聞媒體編寫故事能力太強 ( 指揮官說這代表他們保密做得好 ),偏離事實,沒有一篇是全正確的,讓人頗為遺憾。


如需將此篇內容,移至其他商業、廣告用途,務必事先和原著聯繫。

請勿直接整篇轉載、另做重新編寫。


自行拿去編故事,鹿鹿聽到會很生氣的喔!




留言

預設頭像


  • 陳世凱的頭像 陳世凱

    @@ 真精彩! 

    • Chris Chang的頭像 Chris Chang

      拜讀,謹記

      • 你們都平安 太好了

        • Hsieh Erica的頭像 Hsieh Erica

          還好平安歸來~

          • 那個Fb社群在叫什麼?

            • Sonali Lo的頭像 Sonali Lo

              拜讀,謹記,學習~

              • 辛苦了....

                • Joseph Fang的頭像 Joseph Fang

                  完整讀完

                  • Arthur Chou的頭像 Arthur Chou

                    整個內容超誇張的。其實爬山跟在這個社會做人做事一樣,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實實在在的評估自己的狀況。沒有團隊精神,只在乎自己好不好的人,絕對沒有辦法成為團隊的一員,通常只會成為團隊的纍贅,讓整個團隊陷於險地。看到山頂愛換裝拍照這件事,個人就很倒彈了……😫😫

                    • 太精采了....感謝分享,完整拜讀完畢

                      獲益良多

                      ----

                      題外話

                      Day6那個是.....上半身半裸的照片嗎@@"

                      看整個對話的態度&照片的穿著

                      還以為是2x歲的小公主主才這麼自我(?

                      結果新聞寫45歲 大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