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得拉曼:與四年前的印象

  • 1,061 次點閱
  • 5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凌晨三點半。這個時間點並非自己尚未入眠,而是一天的開始⋯。這陣子,在天色未亮時起床爬山,已經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將裝備收拾好後,回望寢室裡的擺設,再次確認是否漏掉了什麼,然後愉悅地離開了門口。想爬山就別嫌起床太早,想看見盛開的美就別嫌路途遙遠,想感受到感官敏銳的深刻就別嫌身體竭盡的付出,想沐浴在晨光的洗禮與日沈的渲染就別擔憂體力可能不行⋯於此,每一人都從第一個步伐開始與山有約的。

在此次旅程中的對話視窗裡留下集合的時間四點半,卻沒有任何的嫌棄,或許每個人都漸漸能接受「出門爬個山,在天色漸亮時」真好⋯。 突然深感自己有多麼的想在太陽剛升起的時間點,呼吸到森林裡的氣息。無法細微的形容那是什麼,不過當稍微冰冷的空氣順著進入污濁的肺室裡時,真能感覺到那股存留在肺裡的沉悶像是被汰換掉一般的輕鬆。而當陽光將剛出爐的光線輕輕地覆蓋在山坡上,那清晰層理的山脈因應呈現出的色調又是多麼讓人覺察到寧靜裡的喜悅,那是沒來由的愉快,卻又不至於狂歡裡敞開大笑的強烈。

似乎差不多了「現在可以將車窗打開了」我說著。迎面而來的是好朋友的招呼,隨著我們的行駛,不間斷的從車窗微開的縫隙裡溜進溜出,熱情的讓我們感覺到彼此的存在。不用多說些什麼,也許只需要順著感覺說聲「好涼!」那刻好似可以看見自己因為清晨柔和的陽光與涼風,敞開笑容地望著窗外。再閉起眼睛的仔細感覺,此時此刻有著什麼無法用文字標籤出的芬芳,就夠了。已經等不及雙腳踏在泥土與樹根盤據的那個瞬間,然後感受著超越文字能詮釋與理解的氛圍與體會,那就是山 ⋯。

重新認識的機會。北得拉曼山,是為泰雅族的聖山,在族語裡也有「試試看」的意思,與部落的成年禮有關。在出發前的晚上,與朋友分享到,此趟是要來去浸浴在森林裡的蒼蒼鬱鬱,要來去看樹木。他問了我一個從未想過的問題「可是這樣設定拍攝目標,會不會失去其他驚喜啊?」當時,因為不曾想過也不曾為此困擾過,所以對於一個像是碰不著邊的問題,確實讓我覺得好像有點有趣!到底會不會失去驚喜?理清後我回應:

「我沒想過這個問題⋯。不過在某個程度上是會的,就像是你已經知道了什麼去爬,跟你完全不知道去爬。但沒有辦法,我得帶朋友爬山,是需要對路徑有些瞭解,必須做點行前準備。不過,這並不困擾著我什麼。」此時,腦袋裡閃過一個貼切的比喻「特別去見一個你想見的人,與路上意外碰到有趣的人,感受都不一樣。」又接續著說「再者,我不並是為了驚喜爬山的,我是因為想看見美麗的事物而走訪的。雖然充裕的準備會失去些許的『驚喜』但不會使我傷腦筋,因為這換來的是能與朋友分享的喜悅。而驚喜的多寡,或者發現美的豐富與層次,都取決於個人的感受能力,不只是視覺上的,還有其他感官的感受。所以我可以同一座山爬個三四次都不是問題,每次都會有每次的驚喜,等待著心境可以與之共鳴的時刻,那刻就會見到『美』。它一直都在那,只是有沒有感受到,有沒有錯過而已。」我們可以走過無數卻沒有記憶裡的深刻,也可以在同一座山裡不斷感受到發現的喜悅,與安住於此的寧靜。而這次走訪北得拉曼山,更讓我對於前晚回應的內容有著更深的感觸。那些想法正實踐著,呼應著自我的經驗落實到生活裡的每個角落,發芽茁壯。

一三年九月,四年前與朋友早登過一次北得拉曼山,但對於那時候的印象更深刻於「內鳥嘴山」。當時剛接觸攝影不久,差不多一年左右,仔細回想起來全然不記得過程中給了自己什麼感受,只記得最後的陡坡上至內鳥嘴山的三角點時,需要穿過低矮箭竹林所搭建的隧道。那得蹲著攀爬的困境與潮濕的矮叢,弄的只剩下悶熱與不舒服的心情,穿出箭竹林後還沾滿著鞘翅目的未知小蟲在身上逗留,大小與米缸裡的米蟲相似,厭惡的滿是不好的印象。還記得,那時候在路徑不明顯時與濃霧的干擾下,還猶豫著要不要繼續往上走,亦或是撤返。下山後,對於這座山的認識,真沒有什麼好觀感,甚至覺得只是一座平凡無奇沒有展望的山,只記得關乎於自己的「堅持與意志力」這回事。還與同行的朋友說「下次絕對不要再爬這種沒有視野的山了。」

那時,是剛接觸登山與攝影的自己,對於「登山」這件事情,只品嚐了不斷爬坡時的竭盡感,與登頂時的嗚呼暢快。四年後,與當時的朋友聊到這件事情,我和他說「北得拉曼山很美!我覺得我的感受力好像變強了,第一次去時沒什麼感覺⋯」他試著找尋一個解答的回應「因為你第一次去並不愛爬山,只是跟去,後來是你想去。心境不同,感受不同。」雖然,認同這樣的說法,但對於自己是怎麼感覺的卻明白應該不是這樣,隨後又解釋的陳述「不是啊,我第一次去也是喜歡爬山,在那之前已經爬過了不少。現在看著四年前拍的照片,跟現在拍的畫面,感受力真的有差,而且還差很多!四年後的今天看到的更豐富了。」一個僥倖的心情上來,我敲下了幾個文字輸入視窗裡「好在有玩攝影⋯。」第一次與第二次的感受差異甚大,大概是發現美的感官大大敏銳了不少,又或者幾年前思緒太佔據著腦袋,使得從未真正看見森林的美。我對這條步道上次的印象,僅只有攻頂那段令人作惡的感受,其餘什麼都沒有⋯。

四年前的感受突兀的像是從夢裡聽見一句醒世的話語而後驚醒一般,反差的感覺至今依舊讓我覺得不可思議,更讓自己相信世界的樣貌或美或醜,都隨著自身的意識反映出來。當我們所看不見的,也就等同於不存在我們的世界,即便它存在那暗自綻放著,我們依舊受思維雜亂的影響視若無睹。對此,體悟到自身感受美的豐富與層次的提升,使得相對應的事物得以共鳴的出現在眼前,而我始終得提醒著自己「它存在那!它存在那⋯。」赫然想起四年前行走山林時,總會有不少自我的對話充斥著腦袋,喋喋不休的,像是「為什麼還要來爬?不嫌累嗎?如果你沒有走完全程,就沒有資格成為⋯。」或是「再走一步就行了!你只要再堅持一個上坡就行了!你連這種苦都吃不了,還能吃什麼苦?不會有下次了!」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與自我勉勵穿插著⋯。但不管是什麼,這些停止不了的思維都佔據了一切,蔓延著侵蝕著,讓人迷失在其中不曉得哪個說話的窗口才是真正的自己?

然而我現在終於曉得,當那種狀況發生時,什麼事情都會黯淡無光。像是趕著上班的人擔憂著遲到,滿腦子想著待會要是遲到了要找什麼理由和藉口,卻忽略了只要稍稍抬起頭就能看見一道漂亮的彩虹。可惜的是,美麗的事情對於我們來說,是多麼不重要、沒有價值的,以至忽略了也沒有關係。而當自己開始能「靜下心情、淨空思緒、境出空間」的享受路程的一切,一座山也終究可以全然地展現它本質的美麗,不只有沿途幾處的展望與登頂時象徵抵達目的的三角點。迴響一句喜歡的話「過程即是目的。」此時此刻,登山也不是件勞累的事情了,因為每一刻都等待著美的發現。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