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第199章[嘉義縣阿里山鄉] 阿里山) 祝山觀日

  • william.luo
  • 2,801 次點閱
  • 7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旅行日期:18.01.16~18.01.17   閱讀時間:10min

關鍵字: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芙谷峨橋、祝山線、小笠原山

f_23458213_1.png

櫻花綻放之前,楓葉飄零過後,長達約一星期的寒流來襲,北臺持續籠罩在低於攝氏10度的乾冷空氣之下,街上行人步履蹣跚,澄澈天空以及耀眼陽光化不開城裡的凍寒,又得知合歡山和玉山瑞雪降臨數日,明池氣溫一度降到零下四度,湖面覆蓋層層銀霜,阿里山更幾次冰霰翻飛,銀白世界的晶瑩潔淨,往往使人遙想著北國浪漫華美的風情。

f_23458225_1.png

期待已久的阿里山之行終於在回暖的朝陽中展開,順著阿里山公路一行向東,午餐後登隙頂觀雲,緊接著循山稜邁入阿里山鄉境,十字路前一處崩壁遭受莫拉克風災重創,人們不再與天爭地,建造芙谷峨橋跨越陡坡,芙谷峨(fkuo)是鄒族語「山芙蓉」的意思,從橋樑能俯瞰曾文溪上游的達邦部落。

f_23458233_1.png

1.

f_23458269_1.png

「阿里山」是地名,而不是山名,廣義的「阿里山」,大致上屬於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的範圍,包含梅山鄉、竹崎鄉、番路鄉以及阿里山鄉等等四個鄉鎮,有時候「阿里山」一詞是指「阿里山鄉」,更多的時候,則是坐擁塔山群峰,還有廣袤森林的「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f_23458271_1.png

根據嘉義縣志記載,相傳早年一位鄒族頭目名字叫作「阿里」,歸他管轄的獵場稱為「阿里山」,但是依照鄒族傳統命名習慣,通常會以山川特徵命名而非人名,所以經過學者考據,清朝末年時,漢人引用平埔族「kali」稱呼居住嘉義淺山以及深山地帶的原住民,漸漸地,口耳相傳之間「k」音消失,後來日人深入山區,更將「阿里山」的範圍內推,成為今日「阿里山」地名的來由。

f_23458273_1.png

抵達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以下簡稱「阿里山」)時,已經是傍晚時分,停車場前的商店街燈火通明,收費站下的村莊燈光闌珊,遠處聳立著巍峨塔山山列,山頂雲霧籠罩,不知道是因為刺骨寒氣,或是因為高海拔空氣稀薄所導致,行走其間呼吸略為急促,招呼接駁公車前往阿里山閣大飯店,梳洗後及早入眠。

2.

f_23458285_1.png

隔日清晨五點,氣溫攝氏9度,手電筒照亮青石舖陳的步道,地磚散發柔潤光澤,我們冒著寒氣走到距離旅館不遠的沼平車站,旅人三五成群似乎在大廳等候多時,大約五點半,售票窗口簾幕被拉起,眾人依序排隊買票,閘門前,除了一團大陸自由行旅客,只有十數個臺灣人面孔,過了半個鐘頭,祝山線列車戴著強烈光芒,終於緩緩駛進車站。

f_23458287_1.png

深紅色車廂、單白線以及鑲嵌墨綠色窗框的列車從晦暗黎明前的天空下,從童年無數聽聞的故事裡駛來,跨進車廂,才發現列車裡人頭攢動,大多數觀日的旅客,原來都是從阿里山站出發;儘管人滿為患,車廂內卻和停滯的空氣一樣沉悶,列車穿越黑漆寂靜的森林,車輪摩擦軌道與碎石,發出「扣簍扣簍」的敲擊聲,「本列車將行駛二十到二十五分鐘到祝山站,今天日出時間大約在七點零五分,回程只有一班車,預計在七點四十分返回……。」充斥柴油氣味的寒氣中,沙啞而宏亮的廣播在一片沉睡中作響。

f_23458307_1.png

早年遊人只能沿著羊腸小徑,黑夜裡提燈徒步登上祝山觀日,有鑑於往來不便,民國60年(1971)開闢祝山林道,經營祝山客運,以中型巴士接送旅客,但是人車爭道、廢氣汙染,加上漫天叫價的野雞車橫行,眼見問題叢生,林務局於民國73年(1984)5月30日建造鐵路,從阿里山新站出發,途經沼平站、十字分道、對高岳站直至祝山站,全長6.25公里,除了阿里山站到十字分道與眠月線共構之外,是全臺唯一國人自建的高山鐵路。

3.

f_23458324_1.png

重重樹林的剪影逐漸清晰,緊接著,小小的車窗外浮現山岳起伏的輪廓,「是玉山!」我心中吶喊著,而列車摩擦軌道與碎石的聲響依舊,伴隨沙沙嘈雜,昏暗夜色不知不覺由濃濁的咖啡色悄悄轉淡,褐色中融合椰褐,之後轉變為古銅還有黃褐的色調,或者,又彷彿藝術家將黑底層層鍍金,潑灑出古典綺麗的風采。

f_23458328_1.png

f_23458329_1.png

只不過是半小時的光景,天色竟然已經透出明朗蔚藍,有些深藍帶紫,或許更像是陶瓷製胚,幾經爐火燃燒淬鍊成純青,此時仍然是日出之前,輕拂指尖和臉龐的晨風依舊冷冽,人們卻開始踏著甦醒的腳步奔向觀景台。

f_23458331_1.png

f_23458332_1.png

4.

f_23458333_1.png

f_23458334_1.png

陶醉於天空變幻的色彩中,日出的剎那反而不使我特別驚豔,覆雪的玉山群峰隨著朝日上昇,殘雪越顯得晶瑩透亮,更引起我注意的,玉山山脈和中央山脈諸山在天際線逐一羅列,晨曦映照出深淺不一的色彩,連綿南方的群巒眾岳雲霧翻滾,有時甚至凌空湧向玉山腳下。

f_23458392_1.png

冬季高山山林正值萬物休養生息,行走木棧道上,並不特別注意到匍匐生長的玉山薊,玉山假沙梨歷經嚴寒,成串通紅果實垂涎欲滴,然而最令人出乎意料的,竟然在森林邊緣望見傳說中的帝雉,帝雉的「被發現」,也和牠雍容外貌一樣傳奇:明治39年(1906)英國鳥類專家Walter Goodfellow在阿里山採集時,無意間由鄒族獵人頭上發現兩片雉類長尾羽,他將長尾羽帶回英國,更打破過去必須藉由生物活體鑑定的慣例,確認其為新種鳥類。

f_23458403_1.png

f_23458404_1.png

f_23458405_1.png

學者William Robert Ogilvie-Grant將牠命名為「Calophasis mikado」,「Mikado」源於日語的「ミカド」,是日本天皇的尊稱,帝雉的日本名則是「帝雉子」,帝雉生活於中高海拔山區,雄鳥外表烏黑且泛紫藍,散發金屬光澤,尾羽具備明亮白色橫帶紋,雙足呈藍黑色,雌鳥全身呈灰褐色,色彩黯淡,帝雉性格溫馴,儀態審慎從容,享有「迷霧中的王者」美譽,民國83年(1994)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將其定為「近危物種」,帝雉同時也是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的會鳥。

f_23458410_1.png

f_23458411_1.png

木欄杆旁邊,一對帝雉徘徊在落葉堆上覓食,優雅地啄食沾點露珠的新葉,我抬頭一瞧,天空早已澄澈清朗,祝山觀日臺附近的對高岳峭壁聳立,千仞斷崖直下溪谷,形勢險峻壯闊,至於和社、東埔以及神木村,正好位於群峰下的溪床。

f_23458412_1.png

f_23458413_1.png

搭乘早晨七點四十分的列車返回沼平車站,車廂內依然沉靜,有時間斷出現笑語人聲,車輪摩擦軌道與碎石,發出「空隆空隆」的聲響,「乒、乒、乒」敲擊有節奏地碰撞著,出站時塔山聳立眼簾,這是阿里山新一天的開始。

f_23458417_1.png

f_23458418_1.png

f_23458419_1.png

參考資料

1.江復正、趙瑜玲(2013)。《逐路細說臺18線:阿里山公路的古往今來》。嘉義市/新北市新店區: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典藏文創

2.文化部臺灣深度之旅

3.中時電子報

4.中華鳥會

延伸閱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

  1. 第164章[嘉義縣阿里山鄉] 阿里山) 高山常青 潤水常藍 忘憂的美麗山村
  2. 第163章[嘉義縣番路鄉] 阿里山) 阿里山之前
  3. 第120章[嘉義縣梅山鄉] 阿里山) 空山寂寂,靈雨瀝瀝 脩竹古道上
  4. 第119章[嘉義縣竹崎鄉] 阿里山) 空山遙遙,靈雨瀟瀟 飛練深林中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