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日期:18.01.17 閱讀時間:10min
關鍵字:齊柏林、阿里山閣大飯店、姊妹潭、眠月線、大塔山
致導演齊柏林,謝謝您一輩子為這片土地的付出。
去年6月8日,導演齊柏林舉辦「看見臺灣II」開鏡記者會,正式宣布展開拍攝計畫,「洋流是一樣的,季風是一樣的,我們生活在同一個世界裡。」他希望藉由新作品,讓觀眾拓展更寬廣的世界觀。
不料,6月10日中午約11點56分,空拍直升機在花蓮縣豐濱鄉長虹橋附近墜毀,包含齊柏林本人、助手陳冠齊以及機師張志光全數罹難,消息震驚國內。
無論「看見台灣」或者「看見台灣II」,片尾都是以玉山為主角,礙於時間不足,沒辦法登上玉山,所以我決定登大塔山遠眺玉山,或許更接近導演的視野:立足臺灣,放眼世界,想像未來。
1.
阿里山閣大飯店是兩天一夜行程的住宿地點,座落於沼平車站附近,旅棧海拔2274公尺,原本是木造二層樓房,建於日據大正7年(1918),民國71年(1982)改建成三層樓建築,雖然距離神木群遠了一些,前往祝山觀日步道和塔山卻很方便,臥房簡單舒適,餐點味美實惠,我尤其喜歡早點的紅豆燕麥粥和杏仁茶。
從飯店展開塔山之行,起初順著森林浴步道直下姊妹潭,石板路兩旁種植相傳於昭和5年(1930)的紅檜森林,其間夾雜通直柳杉,此處正是凌晨觀日列車經過的黑漆森林,陽光穿透縫隙灑落地面,陰暗處散發清香,其中一棵紅檜倒塌後留下樹洞,蜷曲宛如心型,被稱作「永結同心」。
姊妹潭是兩座大小比鄰的高山水池,水源由附近的小山澗匯流注入,雖然冬天水位較低,不過終年不乾涸,姊潭中矗立檜木搭建的涼亭,許多觀光客慕名姊潭的名氣,我卻更傾心於妹潭的空靈,漂浮少許光澤,蘊藏檜林層層沉澱的翠綠。
2.
返回鐵道,前約一公里的路段基本上和鐵道平行,相對於無數起伏的步道,我想,多數人仍舊會選擇平坦的鐵道吧?度過十字分道,祝山線轉而彎向山脊,眠月線則繼續沿著山腰前進,一面緊鄰山坡,一面密布柳杉,路旁有時能見到舊時器物,分岔之後的鐵道稍稍覆蓋雜草,雖然荒廢多時,走起來卻比碎石鋪面舒適許多。
眠月線是阿里山森鐵支線之一,建於明治40年(1907),原本是運材專用路線,全長9.26公里,包含24座橋梁,12座隧道,設有塔山、眠月以及石猴三座車站,民國72年(1983)林務局重修成觀光鐵路,是石猴遊憩區和「阿溪縱走」必經之路,只不過,遭受集集大地震和莫拉克風災重創,目前只能徒步至木造平台前。
3.
既然是小百岳之首,通向塔山山巔的路途自然不會太輕鬆。離開木造平台一連串階梯陡峭直上,大部分採用木框,中間填充土壤,上層鋪灑碎石,路程約1.7公里,高度落差卻多達420公尺左右,一處彎道旁的「二代木紅檜」,新生樹木從第一代樹根拔地而起,高聳參天,接近山頂時,則轉變為鐵杉和華山松的主場。
峰頂下的雷達站,民國87年(1998)7月撤廢,遺留下的建築和階梯殘破不堪,尤其銜接木梯之前的水泥階既陡又長,上行心力交瘁,下行膽戰心驚,「這段路你走三分鐘啊,要是我,恐怕要二十分鐘吧?」一個路上相遇的山友謙虛地說,他說,已經往來塔山步道多次,說完又帶著笑容,持著登山杖快步離去。
4.
阿里山山脈長約250公里,由於斷層通過山脈東側,東坡陡、西坡緩,從小笠原山眺望對高岳的山勢可見一斑,至於岩層則是地質年代比較年輕的砂岩、頁岩和砂頁岩互層所組成,而位居東方的玉山山脈地質年代較老,所以,有些學者依據這兩條平行山脈組成岩層地質年代上連續的特性,和兩條山脈之間有多條大斷層的地質證據,認為阿里山山脈可能原本位在玉山山脈之上。
大塔山海拔2663公尺,是阿里山山脈第一高峰,也是小百岳中嶽,更是鄒族的聖山,族人認為,善良的人死後靈魂會在大塔山,惡人死後靈魂只能到小塔山,所以,大概只有外人膽敢飽受百般折磨挑戰大塔山,至於小塔山,更沒有路徑可以抵達。
和我們一樣筋疲力竭的,還有一行三個外國人,得知他們來自德國,我試著問到:「Wie geht’s?」(你們還好嗎?)
「Auch gut!Auch gut!」(也都很好!)他們愣了一下,其中貌似三人中的母親趕緊回答,她說,簡直快要累壞了。
「Woher kommen Sie?」(請問你們來自哪裡?」我問。
「München!」稍微想了一下,才想到是「慕尼黑」。
雖然學習一些德文,臨場反應終究不是熟讀課本所能達成,我們和另一團臺灣山友向他們比手劃腳,更多的時候相視而笑,或是望著巍峨山景,觀賞言語無法形容的雲霧奔流。
「Auf Wiedersehen!」(再見!)我說。
「Auf Wiedersehen. Glückliche Reise!」(再見,祝你們旅途愉快!)親切地祝福,讓我倍覺惆悵,多麼希望多說幾句,多了解彼此一點啊!
5.
大塔山巔,玉山群峰橫亙眼前,終於實現半年前許下的承諾,之前路上總是想著,登頂時一定要高呼口號,或者哼唱歌謠,然而,面對洶湧翻騰雲霧的當下,以及雲霧當中覆雪山嶽,我只是靜靜地回想。
除了空拍攝影師,齊柏林也是社團法人台灣原聲教育協會(簡稱「原聲」)的志工,同樣身為原聲志工的我,曾經看著他將無人飛機送上天空,繞著羅娜國小操場上方旋轉,那是玉山星空音樂會開場前的黃昏,他也走到學校禮堂前,舉起單眼相機捕捉盛放的山櫻花。
「當我們準備要起飛的時候,山上的風非常的大,整個山頭是被雲霧蓋住的,霎時間每個人心裡面都非常地忐忑,今天這個拍攝任務到底能不能執行?……飛上去的時候,一路顛簸,起伏上下大約100英尺(30.48公尺),在過去碰到這樣壞的氣流,我一定放棄拍攝了,但是這麼多小朋友在上面,等著我們來,真的是沒有辦法輕言放棄。」回憶起玉山山頂的拍攝過程,他總是如此說著。
6.
齊柏林生於民國53年(1964)12月27日,在高公局工作時,曾經空拍記錄國道三號興建過程,從此愛上空中攝影,民國98年(2009)八八風災重創臺灣,眼見大地滿目瘡痍,他想到盧貝松的作品「搶救地球」(Home),又想到演講時只有平面影像無法引起觀眾興趣。
「觀眾朋友對臺灣這塊土地是相當陌生的,也有可能是我的演說沒甚麼魅力,到最後大概有七到八成的人都睡著了。」他想到如果用電影呈現,或許更能吸引觀眾的注意,所以決定拍攝「看見台灣」。
他放棄原本公務員安穩的生活,包含兩三年後可以提領的退休金,甚至將房產抵押,勉強湊足三百萬元,從美國租設備,在臺灣租飛機,花費三天飛行三十個小時,結果發現影像根本無法編輯成一個故事,於是又投資至少三千萬元完成製片,「為了拍這部影片,我掙扎很久,最後還是決定拍了,因為我害怕,害怕等到退休之後,再也沒有勇氣,再也沒有體力做這件事情。」
7.
探索南島語族遷徙,思索臺灣根源,鳥瞰亞洲各國,想像自己家園的未來,成為「看見台灣II」未能找到的答案,去年6月松菸舉辦「飛閱台灣──齊柏林紀念攝影展」,觀眾魚貫走到大螢幕前,看到飛掠玉山山頂的畫面,紛紛陷入沉默與悲傷,留言板上寫滿祝福,傳遞到遙遠的天堂。
當然,「看見台灣」並不是完美無瑕,90分鐘的影片無法道盡所有的故事,不少鏡頭裡的故事也不是絕對的「是」或者「非」,更需要的,其實是深層思考,思考圖片影像背後形成的脈絡,除了太魯閣、清境,或是地層下陷的海岸,各地人類與大自然的生存拉鋸不勝枚舉,讚美家園之美的同時,更省思環境因為脆弱,所以可貴,再也禁不起折損。
塔山行的回程,鐵道蜿蜒漫長,碎石讓人痛苦折騰,好不容易終於返回沼平車站。導演齊柏林的逝去,臺灣少了一個致力追求夢想的人,但是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人們接續他的理念,許下承諾:跌倒了沒有關係,明天,再一起繼續努力!
參考資料
1.江復正、趙瑜玲(2013)。《逐路細說臺18線:阿里山公路的古往今來》。嘉義市/新北市新店區: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典藏文創
2.楊建夫(2001)。《台灣的山脈》。台北縣新店市:遠足文化
3.齊柏林(2014)。《看見台灣》。新北市新店區:台灣阿布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4.齊柏林(2016)。《看見台灣II4K宣傳片-2019壯闊呈現》。新北市新店區:台灣阿布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5.《中天的夢想驛站》生性樂觀挫折不喪志 看見台灣懷念齊柏林
延伸閱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