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路線
這場訓練是以雪訓為名,對象是中崙高中空手道校隊的青少年。
因此在帶領訓練之初,我單純著想著該給予怎麼樣的技術課程和雪地認知。
當我們一同在雪山展開為期四天四夜風雪中的生活,我發現我小看了一場登山訓練能夠給予教練與學生彼此的獲得。原來登山訓練並不只是某種專業技術的傳授,也包含了態度與習慣的養成。
這一趟訓練,他們必須自己揹負所有的個人裝備、公家裝備,必須自己開設每日菜單、煮食,也必須自己搭設帳棚、處理生活。
四天四夜中,僅有一日的風光明媚,其他天都是嚴苛風雪。因此他們在極度寒冷潮濕的環境中,必須試著完成他們每天的任務,更增加了困難度。
出發前一週,我稍微講解了每種食材保存方式、那些食材比較能存放,請他們在出發之前,討論一份四早三晚的菜單給我,如果有重大需要改進的問題,我會給予建議。
或許是為了方便,他們開出來的菜單讓人懷疑他們是否嚴重缺乏飯錢,還是把登山當災難、把自己當災民?如此困苦勉強度日...? 要是真憑這菜單吃四天,應該是餓的"爬"下山。
老師給他們建議之後,他們除了加道青菜以外,其餘不願改變,而我們也尊重他們的自主權,畢竟經驗是體驗出來的。
(以下是同學菜單與教練組菜單比較)
可愛的是,出發當日他們自己想想可能真的不足,又跑去超商買了幾包水餃。因為是同學自己臨時起意而為之,我們也沒有機會建議他們選擇其他食材,只能看著他們的水餃糊成一團,又好一個經驗。至少有糊掉的水餃,比起他們原始菜單有飽足感多了。
打從集合開始,同學們就足足遲到超過一個半小時。他們前往集合點沒有選擇大眾運輸工具,而是計程車。原本的想法是貪快與方便,但忽略了計算下班時段車潮、並且集合地點正位在市區人潮壅擠的位置。抵達登山口已是半夜,需要發放公裝與個人技術裝備,並從新打包。
這時我發現他們大多處於不知該有何作為、或是只顧打包自己個人裝備的狀態。我們喊著,先領個人裝備、再把公用裝備分配下去,不然大家光顧著打包自己背包,裝完也還是要重新掏出來重裝。喊了半天,也還是零零亂亂。
(從新講解一次如何收納背包,大家努力練習塞塞塞)
這之後的每天,每一個指令都需要花上許多時間整理自我,做事情的順序邏輯,相信他們都可以理解,但當真正面對一團紛亂物品的時候,或當我們沒有幫他們劃分誰該負責哪個區塊與責任的時候,他們似乎需要不少時間排列組合思考。
由個人到團體、從如何管理自己裝備,到如何協調自己的團隊,「把一堆雜亂無章的東西,理出個頭緒出來。」這都屬於組織能力的範疇。就如同生活習慣的培養,亦是一種組織能力的養成。
我們告訴他們自行分組,誰負責煮飯、誰負責搭帳篷,公裝誰負責背負什麼要分配下去,但難免還是會出現,所有人背包都收拾完畢了,卻還有裝備在外面無人認領。或是當需要掏出裝備時,不知道放在誰那哩,連背負的人自己,都不知道原來自己揹了這份公裝。在山屋還可以拖拖拉拉,一但到了雪地,拖延時間就是對自己的折磨,寒冷降低活動力,卻也督促大家別打混。
(剷雪、搭設,全部親自動手,但搞定一個帳篷也需耗好幾炷香的時間)
這些天,找不到冰爪、座帶、外帳、眼鏡…邊走路邊掉裝備…垃圾袋到處飛到處撿(都是教練在撿…)…等各式各樣掉漆絕技。一個比一個天兵,每天所有教練都被搞得哭笑不得,無奈地壓抑自己別把血吐出來。
這場訓練的主軸已經脫離了雪地技巧,雖然也是有短暫的雪地步伐教學和裝備使用,但多數的時間與精力都耗在營地生活。
(物盡其用...)
而身為教練我們也在學習教學方法,一開始用指令要求他們把暫時放在帳外的裝備集中、疊放好。後來卻發現帶領孩子不同於帶領成人隊伍,必需要親自做一次給他們看,告訴他們如何堆疊,什麼東西可以放在什麼位置。而後他們有樣學樣,也可以做得很好。
垃圾袋飛走了,飛下山坡。同學想放棄去撿,轉頭望著我。我知道這時候,若因為不容易撿拾而放任塑膠袋遠颺,那從此他們就會認為這是被默許的,於是我走下山坡去把塑膠袋撿回來遞給他。用行動告訴他:「如果以後你不想跑這麼遠去撿回你的垃圾,那麼在平時管理好垃圾,會比撿垃圾更省力。」
雖然短短四天無法有太多進步,但最後至少他們可以在兩個小時內完成早餐並收拾完畢出發,已經讓各教練感動不已。生活技能雖然還待加強,但這群孩子們值得稱讚的是,體能不足但會互相幫忙、垃圾雖多都自己帶下山、煮飯難吃但都盡力吃完、音量足以造就雪崩但時間一到絕對安靜不影響他人。只要跟他們說明,我們制止他們的行為,是有什麼樣會影響他人的原因,他們就絕對執行與尊重。同學間的失誤,他們會笑罵,但不會嚴重爭吵。
青少年代表著是"身體"和"心理"發展的過渡階段,身體發展在趨於成熟的最後時期,而認知能力則在此階段倍速的瘋狂發展,"思維能力"則可以跟成年人相提並論。
這時候的青少年行為往往傾向冒險、追求刺激、轉向同儕。但其實青少年的冒險行為是有意義的,他們藉由探索與突破,確立自主性。
(路上遇到的長鬃山羊,完全不怕人~我們看著牠好久好久...。)
冒險行為可以很健康,自主的規畫一個旅行計畫並且執行、自行決定自己的外在打扮等...
也可以很危險,像飆車或輟學、接觸毒品。當孩子在心理上有所依,生活上穩定,擁有許多自主的空間,就不需要用更危險的事情去證明自己獨立。
(非常"賣力"的練習滑落制動)
以前我單純喜歡戶外活動帶給我的快樂,並不懂許多教育者支持孩子走向戶外的真正用心。這一次我更體會戶外教育對於孩子發展的益處,若登山活動,或任一項戶外活動,成為青少年在這一階段的冒險活動選項之一,除了滿足冒險的心理、也培養組織能力、並從團體生活中去學習情緒管理與尊重。當他們將心力放在正向的活動上時,自然會遠離不健康的刺激。
不良的政策加上媒體報導,養成了大多數人極端的保護心態,讓台灣大眾對於所有戶外活動及登山產生嚴重負面觀感,視戶外活動如同自殘般罪惡。但這是被汙名的。
希望台灣戶外政策能越來越完善且開放,讓我們的後一代能有正確的心態及管道接觸戶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