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路線
這兩天的桃山親子健行事件,相信許多愛山的朋友都會有所關注。身在不斷在推廣親子健行的晨晨家,在此時小有壓力,因為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心得文章,引導其他家庭的照樣模仿,使一家人走在山徑上尤如走在鋼索上。藉著此次的事件,想與大家討論親子健行安全的重要性。
親子健行與成人健行大不同
或許大家覺得,不就帶著孩子一起爬山,哪有這麼複雜。首先,這兩件事情的目標不同,成人健行大部份的是為了登頂或完成某個行程,但親子健行更在意的是“過程”,我們要做的是,陪著孩子在森林裡找到樂趣,培養孩子的環境觀念,或激發孩子的潛能…等。請不要把登頂當作一家人走出戶外的唯一目標,這樣會錯過很多親子互動的機會。
因著目標不同,所以我們大部份的時候“不趕路”。請特別注意孩子的腳程和成人差很多,做好風險管理且規畫完整的登山計畫書,並請為每個成員準備好頭燈,隨時要有摸黑的打算,或尋找合適的地點迫降紮營。
充份了解自己要走的路線
行前的規畫及準備是確保一家人是否能安全下山的關鍵。里程、上升海拔、水源、地形及氣候…等,父母有沒有認真的思考每個細節?這路線適合我們家?有撤退計畫嗎?
親子健行並不是競賽活動,山裡,沒有誰比誰厲害,只有誰能平安下山。請不要進行百岳數量或難度的競爭,郊山或簡單步道也能建立很美好的親子關係。「那個家庭能走完奇萊主北,那我們家孩子一定沒問題了,走吧!」。每個孩子都在登山健行這條路上有自己的步調,在參考別的孩子完成的行程時,也應了解這孩子曾經有過的健行經歷,記住,孩子年紀不能當作是否能走某個行程的唯一標準。
隨時精進自己的專業技能
與成人健行相同的是,我們要有足夠的“準備”。我們學習過圖針定位或GPS定位嗎?要渡過危險地形,我有沒有為孩子及其他家人進行確保的能力?(攀登繩結是否熟悉?確保裝備是否合宜?)父母有沒有想過高山症的預防及處置?平時是否有進行體能訓練?是否藉著郊山練習來為難度較高的山做準備?千萬不要過度依賴嚮導或其他人,只有把自己家的安全抓在自己手上,才是真正的”風險自負”。
最後,討論一下此次的桃山事件。幾年前的一個夏夜,我們一家人住在谷關的溫泉旅館裡,為隔天要上八仙山做準備,此時電視播放著的是1996年的聖母峰山難事件,山難死亡的都是攀登界的高手,卻為了登頂而忽視計畫中預定的回頭時間,他們都登頂了,但卻因為在8000公尺的死亡地帶待了一晚而永遠回不了家。這節目敲醒了我們夫妻倆野心勃勃的松鶴登頂八仙計畫,而此次我們也因著沒有在時間內到達山頂而選擇撤退,在雷雨中,18:00以前回到登山口。在後來的登山日子中,撤退也不斷成為我們家的重要選項。請記得當我們未在預計的時間內到達預計的地點的時候,請回頭,並請為自己及家人留足夠的下山體力。父母勇敢的帶孩子上山,也請你們勇敢的帶孩子撤退。桃山步道很陡,4.45K要上升海拔1300公尺,除了前面的防火巷外,2.7K以後更是大魔王,我們不是當事人,也只因為這一篇報導才知道這個事件,雖然不確定當時這對父母心中的想法與計畫,但如果這個家庭在下午2點左右發現自己還在1K~1.5K之間,此時馬上撤退,相信會有更美的結果。
謝謝雪霸志工的協助,讓這一家人能夠平安下山。衷心的希望各位父母,在未來的帶孩子登山健行過程中都能把安全放首位,有平安才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