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基隆市中山區] 北觀) 最接近的海洋

  • william.luo
  • 1,293 次點閱
  • 5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旅行日期:18.02.24

關鍵字:仙洞巖、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白米甕炮臺、外木山

f_23743851_1.JPG

戰火煙硝已經遠去,才知道滿城煙嵐來自浩渺的海洋,即使濱臨大海,對許多人來說,基隆的海難以親近,有些地方屬於港口,有些地方緊捱危崖,始終遙遠且陌生,有如曾經烽火連天的歷史,有如曾經轟轟烈烈的築港工程,幾度伴隨浪潮激起浪花捲捲,又沉寂在薄薄的雨霧底下。

f_23743855_1.png

和貨櫃碼頭集散站相隔著馬路,仙洞巖座落山壁前,由於正在舉辦法會的緣故,寺廟傳來陣陣宏亮的誦經聲響;相傳過去漲潮時,海水便會湧入洞窟,敲擊陣陣潮音,興建基隆港以後,洞窟周圍被填為陸地不復舊貌,而仙洞巖始建於清同治年間,主祀觀音佛祖,其中又以寺內的「佛手洞」最為著名。

f_23743856_1.png

1.

f_23743857_1.png

基隆港舊稱「雞籠港」或是「雞籠灣」,同治5年(1886)臺灣巡撫劉銘傳規劃建港,並且委託板橋林家的林維源籌措建港事宜,也將當時從臺北連接到基隆的縱貫鐵路分出支線到港區,因此,1886年被視為「建港元年」。

f_23743862_1.png

日據明治28年(1895)6月6日,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在基隆舊海關成立臨時總督府,由於此處是臺灣距離日本最近的口岸,於是基隆港成為全臺第一個實施港口現代化的港灣,明治32年(1899)到昭和19年(1944)分五期建造,只是第五期工程因二戰爆發而未全部完工。

f_23743870_1.png

立在港口西岸山崗上的「基隆築港殉職者紀念碑」建於昭和5年(1930)4月27日,根據臺灣日日新報刊載,主要是為了紀念建港時殉職的人員,除此之外,紀念碑落成當天,總督石塚英藏更親赴現場主持儀式,典禮由基隆築港出張所所長松本虎太朗讀祭文,民國61年(1972),紀念碑曾經歷重修。

2.

f_23743898_1.png

紀念碑腹地不大,周遭被老舊宿舍以及樹林圍繞著,園內草地平整,可以清楚地俯瞰基隆港船隻動靜,根據文字導覽,整體空間格局包含參道、紀念廣場和紀念碑體三個部分。

首先是參道,參道位在中軸線上,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參道較長,階梯有數十階,經此可通抵紀念廣場,上層參道則介於紀念廣場和紀念碑之間,距離短且階數只有十階,但是階梯寬度較大。

f_23743910_1.png

再來是紀念廣場,位於上下兩層參道之間,為一平坦地坪,由於這裡是整個園區最寬敞的地方,所以當作集體參拜的場所,而最高處的紀念碑,配置於上層平台中央,碑體外環由三種不同造型的基柱組合成方形布局,由混凝土鑄造,正面鑲嵌一方矩形碑牌,目前該碑牌已經不見蹤影。

3.

f_23743912_1.png

外木山附近的白米甕砲臺在我的童年記憶裡印象深刻,並不是它特別的外觀,而是前往砲臺的山路十分狹窄,當時又因為認錯路,全家人在濱海的山崗幾次迂迴轉折,讓我頭暈不適,記得當時看見標示「荷蘭城」的路牌,心中想像的城堡卻一直沒出現,有很長一段時間,對「白米甕」或者「荷蘭城」字眼興味索然,往往和「暈車」聯想在一起。

f_23743926_1.png

這次雖然有衛星導航的指引,狹窄蜿蜒的小路仍不可避免,倒是很快地找到白米甕砲臺;白米甕砲臺的歷史可以回溯到荷據時期的碉堡,所以才有「荷蘭城」傳說,清朝時為了抵禦列強,幾度整修砲臺,今日所見的格局,則是明治年間因應日俄戰爭所建,中間低而兩端高,彷彿一艘航向基隆嶼的戰艦。

4.

f_23743928_1.png

f_23743929_1.png

f_23743930_1.png

兩座小山崗之間的低地稱為「砲座區」,四個半圓形砲座原本配備安式八吋加農砲,以攻擊軍艦側舷為主,砲身置於中央圓心砲床基座上,外側圓環凹溝則是滾輪轉動的軌道位置,用來改變砲口的射擊方向,除此之外,砲座區以斜坡道銜接砲側庫,側牆採用玄武岩石塊砌成,看起來穩重且堅實。

f_23743931_1.png

東側山頂制高點設有「觀測所」,是砲臺右翼指揮中心所在,負責監控敵艦分佈和砲彈彈著點位置,但是東側觀測所的形式、材料都和西側觀測所以及其他設施不同,所以導覽上推測可能是清代遺跡,相對於西端,東端位置較高,有著樹叢遮蔽的關係,基地也比較隱密,基地和砲座區之間相接一連串陡峭階梯,行走其上步步為營,有時候,實在很難想像戰爭當時,士兵要如何敏捷地往來傳遞情報。

f_23743986_1.png

f_23743988_1.png

5.

f_23744012_1.png

一排長椅望向海洋,天晴時遠眺基隆嶼,霧起時聆聽港內港外航船的鳴笛,或者閉目養神,遙想關於戰爭,關於燃燒大半天空的烽火,或者直接放空心思,什麼也不煩惱,史書上記載的舟楫、旌旗以及鑼鼓喧闐據說聲勢磅礡,卻不如協和發電廠一根一根煙囪直入雲霄,冷凝氣魄令人震懾。

f_23744029_1.png

與海洋更接近的地方,外木山循著陡崖展延,濱海步道順著公路向大武崙海灘延伸,就和許多北海岸的景觀相似,岬角灣澳相接,奇岩怪石羅列,濕潤空氣中帶著鹹澀滋味,還有一些貝殼或是海帶的氣息,這裡是距離臺北最接近的海洋,小小的海灣,覽盡山水空濛的天涯。

f_23744031_1.png

f_23744032_1.png

延伸閱讀: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

  1. 第138章[新北市金山區] 北觀) 煙籠磺港,燭台屹立
  2. 第061章[新北市石門區] 北觀) 晚風伴暮色沉寂
  3. 第055章[新北市石門區] 北觀) 老梅石槽
  4. 第035章[新北市萬里區] 北觀) 野柳地質公園
  5. 第034章[新北市萬里區] 北觀) 龜吼海岸聽浪鳴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