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角度觀看與接觸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原文medium連結

1*QTQcK88Nc-l1vNKu4VsnvQ.jpeg

假期接近尾聲,遲來的梅雨補進度似的下整天不停,看紀錄以為是半日內可以完成的輕鬆行程,結果卻成為我目前為止數一數二痛苦的攀登經驗。

樹林間完全無風的陡升,空氣的濕度與燠熱堪比日式桑拿,汗水凝聚在身上完全無法蒸散,感覺就像潛入不知幾米深的水下岩洞,渾身包覆,渾身濕透,渾身壓迫。

終於爬升至稜線鞍部的土地公廟,我片刻不遲疑地拆掉兩條褲管,問爸爸要拆嗎?爸爸只跟我說「我沒感覺。」

1*1DMMV2dzO3lUcAn4OUqmjw.jpeg

這讓我想起從前有次跟爸媽出遊遇雨,我覺得鞋子全溼了穿著很不舒服,車上只剩一雙拖鞋,爸爸的鞋子也全溼了,但是他說他覺得還好,給我換吧。

固然每個人的耐受程度都有差異,也固然因為我是爸媽的孩子他們總會優先照顧著我。但綜合成長過程中的種種經驗給我的感覺,爸媽,和他們這一代的人,相較於我們這一代而言,或許真的普遍具有更好的耐受度與抗壓力。

普遍的性格我想是跟生長時空背景有著高強度關係的吧。那屬於我們這一代的符碼與優勢又是些什麼呢?

1*tARhj_TPaYRR31KKeaXrVg.jpeg

「草莓」的某個面向,或許也可以說是真誠、獨立自主、不強求、勇敢追逐。比起沉著地耐受等待,有更多人選擇主動起而行奮力突圍。

我想說的是,每個人說的其實都沒有錯。

就連島嶼上喋喋不休的兩股藍綠意識,他們不斷各自放送強調的個體事件,聽起來就像身處平行時空,但(大多)也都真的是各自存在的事實。

只是我們都習慣只看那些自己極其專注的部分。專注於自己擅長表現好的,專注於自己認同情感歸屬的。

我們都太喜歡指指點點你你你你你這邊那邊哪邊作得實在太爛到底在想什麼,但只有太少的人會主動去說「喔你這方面的表現真的好過我很多。」

1*Z2waTXW3hjdr88SWsJwEMg.jpeg

上坡路段,氣喘噓噓,手腳並用,用力就能通過。回程下坡,苦尋踏點,手用力抓,腳用力煞,「這個地方剛剛來時怎麼沒感覺有這麼陡啊?」

同一段路,同一塊岩石,換個角度觀看與接觸,總有截然不同的風貌。人與人所主導的每件事,又何嘗不是如何呢?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