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熱門排行

個人天氣心得分享

  • AZheng Huang
  • 15,508 次點閱
  • 6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前言:

   先在此聲明筆者並非從事氣象相關工作,文中若有任何的筆誤之處望各位前輩能多多包涵、賜教。

   希望能夠先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介紹幾個常見並會用到的名詞,還有預報的產生。並僅抱持著分享的心態,提供windty、中央氣象局、tropicaltidbits使用的要訣,希望能夠藉此減少山難的發生,願山岳界有一個更好的未來。

一、天氣對登山是極為重要的一個因素,所以先來介紹幾個常常用到的名詞:

高壓及低壓:

小時候學校有教過,相同氣壓的點會連成一點線,與等高線同意思,好忘記沒關係,請記得一張圖:

9b6add6ccd98af4e5efa59a2650966f5.jpg

請記得有高壓在頂,努力的爬,低壓當道,乖乖在家睡覺。

溼度:

請記得一般來說90%-100%就是白牆一片沒甚麼好談。

100%代表可能是霧雨,也泛指壞天氣。冬天可以當成是否下雪的一個重要觀察點。

氣壓值(hPa或mb):

一般可當成海拔高度的意思,就是指在氣壓多少的高度位置:

海平面:泛指我們所處的高度,即1大氣壓(1atm或1013.25hPa 或 1013.25mb)

850hPa:約海平面1500m。

700hPa:約海平面3000m即目前百岳山頂的高度,也就是武嶺大約的高度。

500hPa:約海平面5000m。

還有200hPa...

所以常常說,山上空氣稀薄,怎麼來的?就所處的大氣壓/海平面,了解!?

網格點:

請記得以下這張圖

685fef305bf60f9db77195290257402e.jpg

就是把地球切切切一直切,切成方塊,常見的表達方式是km,也就是指方塊面的計算方式,與經緯度同意思;太複雜!?沒關係,請記得在天氣預報中,數字越大,即方塊越大對於天氣的掌控是越精準,方塊越小可信度也就隨之下降。

氣象單位:

GFS:美國國家氣象局國家環境預測中心(NCEP)開發的全球預測系統(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

EC: 歐洲數值預報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亦常簡稱EC)

太多英文很累!?沒關係請大概看一下有印象就好:

CWB:中央氣象局

GFS:美國

EC:歐洲

JMA:日本

JTWC:美軍關島颱風警報中心

CMA:中國

HKO:香港

一般而言每個氣象機構都會有一個自己的簡稱,目前台灣用的預測模型是用GFS的下去做參數修改套用;後面會再做更深入的介紹。

二、天氣預報的產生:

先有衛星訊號,然後各機構的超級電腦下去套預測模型及參數,再來是人工校閱,最後才是預報,用一張圖表示:

fc329f6bc2911d724411274c8c0fbac4.jpg

一般而言因為衛星訊號的傳輸會有所延遲再加上運算也是需要時間的,所以大多會將一天拆成四個正報,即00,06,12,18,請記得這四個時段,因為中央氣象局也大多是這個時間點做更新。

常常有人說,是中央欺騙局,在這裡幫忙澄清一下,第一、預報的範圍越大越好,目前都是20km上下勉強應付,這個山頭也才多大!?要他準很難啦。第二、現在都是電腦在算,難道中央氣象局裡的人會一百個山頭一一做人工校驗,拜託請不要造成他們的困擾。第三、中央氣象局裡的人不是人人都有爬山,哪理知道實際的地形,哪邊迎風背風,連位置名字都對不準了,怎麼做校驗!?

一般而言,10天前看整個大環境,即整個亞洲的大氣走向,3天內的可信度才高,為什麼這麼短!?很抱歉,電腦出現到現在才幾年!?能有現在這樣的成果已經很厲害了。

三、常見的軟體或網站使用小秘訣及經驗談:

windty:

891770b11c7556e7f44a158625c3e3c6.jpg

請記得要點紅色圈起來的地方!!!很重要!!!

點開來以後可以看到:

80b305b02530432007ac8932d8274e25.jpg

灰色的即代表雲,要訣在於觀察雲的高度,然後比對不同模式的結果,圈起來的地方就是指海拔高度啦,也就是氣壓不同雲的分布也會不同。

一般來說windty提供EC跟GFS兩種模型,請注意後面有分別標9km及22km即前文所指的網格大小,因為大小不同,沒有甚麼誰準誰不準,起跑點就不同,沒甚麼好比,只能看得出來"這一天"是不是容易下雨,當兩個模型都告訴你一樣的答案,請在家乖乖睡覺比較實在。

中央氣象局網站:

aede1db5fa356c8b26f694b6cbd8f4e2.jpg

除了查山頭,你可以看更多,請記得點預報->數值預報。

b88e2a7189eecf7b05c8ae85de4dc6f8.jpg

此處的圖片是未經人工校正,一般來說平地的預報是會根據850百帕高度即1500m的來做判斷,因為雲是在天上好嘛!?

爬百岳時可以查看700百帕高度和相對濕度場(即3000m來做判斷),圖表通常都是顏色越深就越高。

後方的2018/09/06 06即代表是2018年09月06號的06時

上方代表的是時間點,在此模式中大都是以"小時"為單位從3-6-12做增加,所以最多可以看到192小時後的天氣。

過來可以看長期預報-月天氣展望(每周五更新)季天氣展望(每月最後一天更新),在月天氣展望中可以看到日降雨量指標,在這邊指的是"整個台灣"虛線是很多家不同的模型或是參數下去算出來,最後綠色是指最有可能,請記得這邊看都是指統計的量,也是一個參考指標。

tropicaltidbits:

b4894760fcbeacf2dd8987e4c6e4259f.jpg

算是目前全世界對天氣研究愛好者一個常看的網站,要稍微懂一點英文,可以選擇不同模型EC或是GFS甚至是JMA也有,並提供原始的電腦模擬圖,大部分都是用來看大方向或是整個亞洲的大氣配置,並沒有詳細的數字只有圖片而已。

總結:

其實天氣的預報是配合電腦的更新才有不斷的進步,在早年大多是依靠專業人士的經驗,筆者經驗是出團前16天開始看tropicaltidbits,連續看個幾天,大概可以知道大略的走向,然後再看CWB跟windy做判斷,以目前的科技,大致上3天內都是非常的準確,超過14天就只能當做看看,在一些社群網站上面很喜歡用模擬圖來吸引人,希望各位山友可以多看再做討論。

天氣的預報是不斷的做預測以及校驗,最後累積成經驗,然後不斷的做改進,養成看圖說故事也是一種學習,希望能夠幫助到每一個看到此篇文章的人。

資料出處:中央氣象局、windy、tropicaltidbits、香港天文台、網路、個人經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