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臺北市士林區] 陽明山] 擎天崗的牛

  • william.luo
  • 1,632 次點閱
  • 4 次拍手
本文為網友的心得,以下內容不代表健行筆記立場。

旅行日期:18.08.11    

關鍵字:冷水坑、冷擎步道、擎天崗、竹嵩山、牛奶湖

f_24080951_1.png

雖然是海拔700多公尺的高嶺,艷陽下的擎天崗依舊洋溢著熾熱,微風捲動著青草香,在腳下和鼻尖徐徐擺盪,遊人一如往常,在牛群之間興奮地奔跑、跳躍,或者席地而坐,凝視遠方雲朵漸漸湧上七星山巔。

f_24080952_1.png

可是,任何人都沒有料到,一名八旬老婦人和另一名美國籍遊客卻在同一天下午分別被不同的牛隻撞傷,纏繞山腰的道路不時傳來救護車和消防車呼嘯聲響,救護人員抬著擔架奔波來往,更沒有人預料,擎天崗因此封閉至今,放牧牛隻的景觀甚至可能從此改變。

1.

f_24080953_1.png

除了七星山主峰、東峰,冷水坑也是前往擎天崗的交通樞紐,事實上,此地在清朝年間就被稱為「冷水坑」,因為附近有沉寂的碗口狀小火山噴發口,口內不斷地汩出低溫溫泉,到此開墾的漢人先民,運用有限空間栽種大菁、番薯以及水稻等等作物。

f_24080954_1.png

冷水坑也曾經是開採硫磺的礦場,菁山吊橋附近的牛奶湖就是以前瑞永礦業公司的主要礦坑之一,因為沒有溪水流經,礦坑聚集雨水和地表水成水池,溶於水中的變質礦物成分,日積月累沉澱於湖底,陽光照射下呈現乳白色澤,有如一池牛奶一般,所以稱為「牛奶湖」。

f_24080955_1.png

2.

f_24080957_1.png

f_24080958_1.png

一個外國朋友和我說過,他覺得臺灣和美國的國家公園不太一樣,和美國壯闊山川相比,臺灣則比較像風景區,我想,這應該是陽明山帶給他的印象,雪霸國家公園的聖稜線,玉山國家公園的八通關古道,應該也能使他深深震撼,由冷水坑到擎天崗的步道兩旁,遊人或者野餐,或者寫生,的確彷彿置身在都會中的森林公園。

f_24080976_1.png

冷擎步道距離不長,海拔落差也不大,單程大約一個半小時,人文史蹟卻十分豐富,沿途遺跡就像散場後的舞台,道具陳設甚至留有餘溫,走過生長臺灣萍蓬草的水池,度過小橋,與倒木擦身而過,接著循陡階直上,不一會兒即到達「雞心崙觀景台」。

f_24080984_1.png

登上石砌高臺,方才穿梭樹林,飽受暑氣燠熱的煩躁終於獲得緩解,而迤邐於擎天崗草原上的步道也一覽無遺,依照國家公園的考據,位於觀景臺南方的山丘為雞心崙,以前是清朝河南勇軍駐紮練兵場所──河南營盤所在地,河南勇軍是在康熙23年(1684)清廷治理臺灣以後,為防止臺灣民眾擁兵叛變,從大陸各省調派士兵到臺灣防務而組成。

f_24080988_1.png

至於為什麼稱為「河南」,目前有兩種說法,一是由於勇軍大部分來自湖南,加上閩南話的「湖南」和「河南」發音相近,久而久之就念成河南勇,二是指勇軍為廣東河南營基地訓練出來的傭兵而得名。

f_24081003_1.png

日治後期二戰爆發,日人積極部署備戰,所以在山崗上挖掘防空壕、地下碉堡、反空降堡,二戰之後不久,兩岸關係緊張,國民政府軍隊進駐,建造營舍、散兵坑等等加強防禦,觀景台旁留下一座圓筒狀的反空降堡,擎天崗一帶也能見到十幾座類似的設施。

f_24081007_1.png

3.

f_24081009_1.png

f_24081019_1.png

一路上遊人摩肩擦踵,樹梢枝葉隨風沙沙地作響卻很少人注意,更別提路旁玲瓏小巧的秋海棠,距離綠葉襯托粉嫩花朵的秋海棠不遠,退輔會曾經在此設置牛舍,讓擎天崗的牛隻到這裡飲水、休息,兩幢牛舍都是兩面石砌側牆加上後方靠山牆面圍成,原本前方立有木柱,屋頂前高後低,現僅存覆蓋植物的石砌牆面,幾乎和叢林融為一體。

f_24081025_1.png

琉球松也是陽明山森林的特色,日治大正13年(1924)臺灣總督府為了迎接裕仁皇太子來臺巡訪,同時祝賀其新婚,於是訂定長達十年的「大屯山造林運動」,在今日陽明山造林約1164公頃,其中琉球松林便廣達233公頃,這項工程對陽明山原有林相影響相當劇烈,直到現在,都還可以在大屯山、擎天崗、紗帽山發現琉球松植株。

f_24081026_1.png

冷擎步道連接冷水坑和擎天崗,中途以小橋跨越數座乾溝,其中包括冷水坑溪和招財湖溪,魚路古道正好從喦(音同「岩」)頭向南,順著招財湖溪谷和冷擎步道交會,繼續連通到絹絲瀑布。

f_24081030_1.png

站在交叉路口,三個不同年代的步道相互銜接,第一代為金包里大路,中間鋪設寬約60公分的大石,兩側鋪設較小的石頭,第二代是1970年代左右步道拓建時,不規則排列組合的亂石砌形式,第三代則是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在1990年代依原始鋪面復舊,採用長方形裁切平整的石材鋪設,相對於第二代步道的磨損破舊,第一代大致上完好如初,足見當時匠師的細心。

f_24081031_1.png

4.

f_24081033_1.png

竹嵩山海拔830公尺,山頂有一座反空降堡,因為山體獨立,無論臺北盆地邊緣高聳渾圓的紗帽山,峰頂雲霧繚繞的七星山,或是散佈牛隻和遊人的大草原皆盡收眼底。

f_24081037_1.png

f_24081038_1.png

從清代開始,便有農戶在陽明山飼養牛隻,昭和9年(1934),臺北州農會於擎天崗成立「大嶺峠牧場」,牧場連綿到風櫃口,總面積廣達2000公頃,寄養約1600頭牛,民國42年(1953)陽明山管理局等單位重新規畫成「陽明山牧場」,目前由臺北市農會經營管理。

f_24081042_1.png

f_24081043_1.png

最近一兩年,牛隻與遊客相互衝突的事件頻傳,一部分人開始認為,國家公園應該限制牛隻行為,或圈限放牧區,甚至停止放牧,就可以避免意外發生,只是,沒有長期以來放牧產業的經營,就不會形成草原景觀,「牛隻」才是草原地景與歷史的見證。

f_24081050_1.png

但是從更長遠的時間軸來看,有計畫地經營農場不過是百年間的事情,更久遠以前,擎天崗應該是一片荒野,同樣在陽明山的面天坪、冷擎步道以及風櫃口,都因為捨棄牧地,大自然以極快的速度恢復原始樣貌,叢林中仍零星存在牧業遺跡,究竟要如何保存「文化景觀」,要像是面天坪、風櫃口一樣還給大自然,或是像擎天崗一樣維持產業樣貌,似乎有賴更深入的考據和比較。

f_24081051_1.png

參考資料

1. 陽明山國家公園──冷水坑的人文滄桑

2. 鳴人堂 為擎天崗的牛請命:我們需要留下這片草原的生態與歷史

延伸閱讀:陽明山國家公園

1. 第227章[新北市三芝區] 陽明山] 百岳的前奏──小觀音山

2. 第195章[臺北市北投區] 陽明山] 郁永河採硫記

3. 第152章[新北市三芝區] 陽明山] 一支杜鵑曲

4. 第140章[臺北市北投區] 陽明山) 大屯主峰,丹山草欲燃

5. 第118章[新北市淡水區] 陽明山) 面天山向天山O型縱走

留言

預設頭像